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bstract: As the world’s ancient civilization, our countr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 proud heritage, the couplet is one treasure of our ancient cultural heritage.But the couplet culture is slowly faded in our language teaching.Nowadays, the couplet culture should be reincluded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 couplet 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language teaching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我们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令人骄傲的文化遗产,对联就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也是文学百花园里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学的肥沃土壤,曾开得十分璀璨,十分艳丽。
古往今来,对联以它极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浓郁的文学底蕴,按其特定格律、格式,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颇受人们青睐和喜爱。
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曾一度对“对联文化”非常重视。旧时几岁孩童进入私塾,先生便让你学着对“对子”,如出个“狗尾草”可对“马齿苋”,出“雾失楼台”,可对“月迷津度”……通过逐步加大难度的出句对句,训练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观察力,开启想象力,陶冶情操,引退其文学兴趣,实乃不失为一种可取之举措。可后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陵慢淡漠甚至疏远了对联文化,这本缘于认识问题,因为有人认为对联只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意义不大。其实不然,我认为,现今,对联文化还是有必要也必须纳入语文教学,让它堂皇地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成为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继承传统,传承文明
对联具有广泛 群众性,适应性,有它生长的土壤。大型庆典活动、旅游景点的人文景观、城乡婚丧喜庆等等都离不开对联,各行各业常使用对联。
就说春联,不论贫富,老百姓家家户户都钟爱着,并且它又能登上大雅之堂。毛泽东早在1944年3月22日《产于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新春联是群众识字课本和政治课本,是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需要对联,当今祖车文苑百花盛开,对联这朵奇葩也开得茂盛,如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般萌发出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好的楹联作品层出不究,博得社会各界好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据我调查,我们县楹联学会多名会员,大多是白发苍苍、垂垂老矣,中青年骨干寥若晨星,后继乏人问题严重。我们的学生大多对对联只略知皮毛,不懂格律平仄,甚或一窍不通。在必需时,要写一副对联,只能望洋兴叹,该出手时不能出手。要改变这处状况,用现今流行的话说,必须从孩子抓起,要让对联文化走进中学课堂,让学生掌握这种文学形式,语文自当担些重任,这是社会的希翼。
二、激发兴趣,扩大阅历
适时地把对联引入中学语文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赏析课本中岳飞词《满江红》时,我先给学生介绍了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名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还介绍了有人曾以跪在岳坟对面的秦桧夫妻对白的口吻,撰写的一副对联: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此?(秦桧责怪、怨王氏)
啐,妾虽长舌,非老贼不到如今!(王氏反唇相讥)
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又借此了解了时代背景和作者,不宪政也能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学习全祖望《梅花岭记》(高中课本第三册),有“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情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一句,对经略洪承畴,我介绍了两副对联。一是作为忠臣时他自己写的:
君恩似海,
臣节如山!
另一副是洪承畴降清后,别人给他改动了的对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加两字的对联与前面意思很不相同,这样,学生即知文中句意,更知人,也能体会到增一字的奇妙,体会语言的表现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
再如,讲多音字时,曾出一名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学生饶有兴趣地读着,而读清读懂这副对联,须把握这里“朝”、“长”的两个读音,“朝”(zhao,chao同“潮”)和“长”(zhang,zhang)。
同时,把对联引入课堂,能扩大学生知识面。对联,可以讴歌德政,针贬时弊,反映民情,咏物述志,能叙事绘景,写意抒情。
如向学生介绍明末东林党首领顾宪成的对联:
风志雨声读收志,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让学生知道,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关心政治。
涉及到近代历史背景时,介绍名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
上联为一自诩为“中国通”的洋人所写,把八国联军比为“八大王”,狂妄自大,欺人太甚;下联为一普通中国人所续,把他们比为“小鬼”,并要滚一边。天衣无缝,痛快淋漓,学生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学孙中山的文章时,让学生知道孙先生遗嘱中的对联: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这副对联号召力强,不仅对当时的革命有教育、鼓舞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有鞭策作用。
再有,一贪官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老百姓感到愤慨,在其上下联上各添一行字:
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这样,淋漓尽致地讽刺了这样贪官。
这些对联使学生懂得了是非善恶,陶冶了情操加盟中学语文课堂,确实大裨益。
三、有助玩弄鉴赏古典诗歌,有利于加深文学底蕴。
1999年,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国人民要学一点古典文学,新编中学课本,古典文学份量加重了,尤其是古典诗词。确实,古典诗歌是一种文学精华,是文学中的精品,并且,现在文学鉴赏中(包括高考试题),古典诗歌鉴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对于鉴赏古典诗歌,尤其是律诗,绝句,大有帮助。
对联讲求对仗、平仄、声律,要求词性对应,内容相关相连或相反,讲究个辞。古典诗歌中不少也有这样要求,把氢这引起特点利于背诵和理解。
而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实为两副工整的对联。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功下渔舟”;又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掌握词性及其结构,与对联有关知识联系,便能很好地鉴赏这些诗句,背诵默写诗歌。
四、能提高写作水平,培养驾驭语言的能力
把对联文化引入中学语文课堂,能培养学生观察力,丰富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就说命题,我国古代文学中,不少作品采用对偶形式,典型 要数章回小说。中学课文中也有涉及,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另一边为“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现在的话题作文,都要求自拟题目,一篇文章的命题,如能采用精炼工整的对偶句,总能引人入胜,使读者产生兴趣,犹如画龙点睛。例如今年高考优秀作文,湖南一才生以《无愧于天,无悔于心》为题,清晰,清新。
再说行文中,能引用一些精辟的对联或诗歌对仗句,也能给文章增色不少。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就引用了明朝解缙的名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为那些主观主义者,为那些徒务虚名、不求实际的人画了一副很逼真的肖像,非常生动。
还有,近年高考训练题中,出现了以对联形式例题的;如“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要求指出“三词客”、“四在家”。又如有这样一题:按括号内沿句的提示,改巧一个8字主谓短语,使之和后面的8字短语形成对偶。
(许多名定起登台表演),春节曲苑异彩纷呈。
较好的答案是“众多名家联袂献艺”,如果學生掌握了一引起对联,对偶知识,做这题便容易了。
由此可见,对联文化的文学中,在语文园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自有他的地位和作用。虽不必以此为语文课重点,但我认为,让它走入中学语文课堂,实乃必要、必须,所喜现在对联已列入教学大纲,并且学生也非常喜爱对联,我曾进行两次征联竞赛,学生踊跃参加,热情很高,遗憾的是水平有限。
如何弘扬对联文化,怎样把握其度,值得我们琢磨、深思,作为语文教师,也任重道远。
Key Words: couplet 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language teaching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我们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令人骄傲的文化遗产,对联就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也是文学百花园里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学的肥沃土壤,曾开得十分璀璨,十分艳丽。
古往今来,对联以它极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浓郁的文学底蕴,按其特定格律、格式,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颇受人们青睐和喜爱。
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曾一度对“对联文化”非常重视。旧时几岁孩童进入私塾,先生便让你学着对“对子”,如出个“狗尾草”可对“马齿苋”,出“雾失楼台”,可对“月迷津度”……通过逐步加大难度的出句对句,训练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观察力,开启想象力,陶冶情操,引退其文学兴趣,实乃不失为一种可取之举措。可后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陵慢淡漠甚至疏远了对联文化,这本缘于认识问题,因为有人认为对联只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意义不大。其实不然,我认为,现今,对联文化还是有必要也必须纳入语文教学,让它堂皇地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成为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继承传统,传承文明
对联具有广泛 群众性,适应性,有它生长的土壤。大型庆典活动、旅游景点的人文景观、城乡婚丧喜庆等等都离不开对联,各行各业常使用对联。
就说春联,不论贫富,老百姓家家户户都钟爱着,并且它又能登上大雅之堂。毛泽东早在1944年3月22日《产于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新春联是群众识字课本和政治课本,是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需要对联,当今祖车文苑百花盛开,对联这朵奇葩也开得茂盛,如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般萌发出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好的楹联作品层出不究,博得社会各界好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据我调查,我们县楹联学会多名会员,大多是白发苍苍、垂垂老矣,中青年骨干寥若晨星,后继乏人问题严重。我们的学生大多对对联只略知皮毛,不懂格律平仄,甚或一窍不通。在必需时,要写一副对联,只能望洋兴叹,该出手时不能出手。要改变这处状况,用现今流行的话说,必须从孩子抓起,要让对联文化走进中学课堂,让学生掌握这种文学形式,语文自当担些重任,这是社会的希翼。
二、激发兴趣,扩大阅历
适时地把对联引入中学语文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赏析课本中岳飞词《满江红》时,我先给学生介绍了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名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还介绍了有人曾以跪在岳坟对面的秦桧夫妻对白的口吻,撰写的一副对联: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此?(秦桧责怪、怨王氏)
啐,妾虽长舌,非老贼不到如今!(王氏反唇相讥)
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又借此了解了时代背景和作者,不宪政也能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学习全祖望《梅花岭记》(高中课本第三册),有“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情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一句,对经略洪承畴,我介绍了两副对联。一是作为忠臣时他自己写的:
君恩似海,
臣节如山!
另一副是洪承畴降清后,别人给他改动了的对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加两字的对联与前面意思很不相同,这样,学生即知文中句意,更知人,也能体会到增一字的奇妙,体会语言的表现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
再如,讲多音字时,曾出一名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学生饶有兴趣地读着,而读清读懂这副对联,须把握这里“朝”、“长”的两个读音,“朝”(zhao,chao同“潮”)和“长”(zhang,zhang)。
同时,把对联引入课堂,能扩大学生知识面。对联,可以讴歌德政,针贬时弊,反映民情,咏物述志,能叙事绘景,写意抒情。
如向学生介绍明末东林党首领顾宪成的对联:
风志雨声读收志,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让学生知道,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关心政治。
涉及到近代历史背景时,介绍名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
上联为一自诩为“中国通”的洋人所写,把八国联军比为“八大王”,狂妄自大,欺人太甚;下联为一普通中国人所续,把他们比为“小鬼”,并要滚一边。天衣无缝,痛快淋漓,学生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学孙中山的文章时,让学生知道孙先生遗嘱中的对联: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这副对联号召力强,不仅对当时的革命有教育、鼓舞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有鞭策作用。
再有,一贪官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老百姓感到愤慨,在其上下联上各添一行字:
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这样,淋漓尽致地讽刺了这样贪官。
这些对联使学生懂得了是非善恶,陶冶了情操加盟中学语文课堂,确实大裨益。
三、有助玩弄鉴赏古典诗歌,有利于加深文学底蕴。
1999年,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国人民要学一点古典文学,新编中学课本,古典文学份量加重了,尤其是古典诗词。确实,古典诗歌是一种文学精华,是文学中的精品,并且,现在文学鉴赏中(包括高考试题),古典诗歌鉴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对于鉴赏古典诗歌,尤其是律诗,绝句,大有帮助。
对联讲求对仗、平仄、声律,要求词性对应,内容相关相连或相反,讲究个辞。古典诗歌中不少也有这样要求,把氢这引起特点利于背诵和理解。
而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实为两副工整的对联。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功下渔舟”;又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掌握词性及其结构,与对联有关知识联系,便能很好地鉴赏这些诗句,背诵默写诗歌。
四、能提高写作水平,培养驾驭语言的能力
把对联文化引入中学语文课堂,能培养学生观察力,丰富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就说命题,我国古代文学中,不少作品采用对偶形式,典型 要数章回小说。中学课文中也有涉及,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另一边为“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现在的话题作文,都要求自拟题目,一篇文章的命题,如能采用精炼工整的对偶句,总能引人入胜,使读者产生兴趣,犹如画龙点睛。例如今年高考优秀作文,湖南一才生以《无愧于天,无悔于心》为题,清晰,清新。
再说行文中,能引用一些精辟的对联或诗歌对仗句,也能给文章增色不少。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就引用了明朝解缙的名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为那些主观主义者,为那些徒务虚名、不求实际的人画了一副很逼真的肖像,非常生动。
还有,近年高考训练题中,出现了以对联形式例题的;如“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要求指出“三词客”、“四在家”。又如有这样一题:按括号内沿句的提示,改巧一个8字主谓短语,使之和后面的8字短语形成对偶。
(许多名定起登台表演),春节曲苑异彩纷呈。
较好的答案是“众多名家联袂献艺”,如果學生掌握了一引起对联,对偶知识,做这题便容易了。
由此可见,对联文化的文学中,在语文园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自有他的地位和作用。虽不必以此为语文课重点,但我认为,让它走入中学语文课堂,实乃必要、必须,所喜现在对联已列入教学大纲,并且学生也非常喜爱对联,我曾进行两次征联竞赛,学生踊跃参加,热情很高,遗憾的是水平有限。
如何弘扬对联文化,怎样把握其度,值得我们琢磨、深思,作为语文教师,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