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个性、性格、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但基因的活性和功能又反过来受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调节。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是相辅相成的,而后天的因素不仅是人的行为,就连环境也对基因的开启和表达有相当大的作用。
外部和内部的改变
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人整体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如较健康的饮食和更多的锻炼不仅能产生更好的体形,而且能导致其基因的开启和巨大的改变。在一项小型研究中,美国加利福尼亚索萨利托的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加利福尼亚大学临床医学教授迪恩·奥尼希博士等研究人员追踪调查了30名确诊为有低度危险的前列腺癌症病人,这些病人因个人原因拒绝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或激素治疗等常规医疗。
但是,这些人经历了3个月的主要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食品、豆科类食物(大豆、扁豆等),同时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如一天步行半小时,以及每天进行一个小时的压力管理训练,如沉思、做瑜伽。
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例如减轻了体重,降低了血压,并且显示了其他的健康改善。但是,研究人员在把这些人生活方式改变前后所提取的前列腺作生物活检并相互对比时,还获得了意外的发现。
3个月后,这些人的500多个基因发生了改变,其中有48个防止疾病的基因开启,而有453个与疾病有关的基因关闭。最让人高兴的是,在大量的促发疾病的基因,包括涉及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基因关闭的同时,一些预防疾病的基因的活性得到了增强。这一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这一发现不仅令研究人员高兴,也让这些身患前列腺癌的人感到兴奋,因为仅仅改变吃喝和行为方式就会让数百个基因发生改变,因而也可能会改变健康和阻止疾病的发展。这种情况不仅说明了基因与行为方式的互动,而且也有可能作为一种医疗方式在未来加以使用。
奥尼希说,这些前列腺癌病人没有使用常规的医疗方式治癌是有多种原因的,但与他们要进行的研究无关。他们只是在知道病人不愿意用常规方法治疗后才提出对他们进行跟踪研究。最让研究人员感谢的是,这些病人允许研究者在改变生活方式前后提取他们的前列腺进行生物活检对比研究。有了这种机会,才能让研究得以进行并获得结果。
基因并非命运
奥尼希研究小组并非初次得出这样的研究结果。在早前的一项对93名早期前列腺癌病人的研究中,他们就发现,如果让病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有重大改变,则可能阻止癌症的发展,甚至逆转病情。这是由观察前列腺癌相关蛋白(PSA)的水平高低而发现的。在一年的时间,那些主要生活方式(饮食和锻炼)改变的病人PSA降低了,而对照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的人)的PSA水平则上升了。经过统计发现,生活方式改变的程度与PSA水平改变有直接相关的关系。
研究人员还发现,生活方式全面改变的病人的血清在试管中抑制前列腺癌生长的能力达到70%,而对照组的血清抑制前列腺癌生长的能力只有9%。而且,生活方式改变的程度也与抑制前列腺癌的能力之间有直接相关的关系。
由于这500多个基因可以有利地影响正常组织,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益处也可能让女性受益,例如让48个阻止疾病的基因开启并充分发挥作用,而让453个促发疾病、包括涉及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基因关闭或失活,就会让人少患疾病。
很多人认为他们患癌是天生注定的,因为癌症基因早就植根于遗传密码中。但是,奥尼希等人的研究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改变生活方式就能改变基因,甚至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环境因素改变的。
理解生活方式的全面改变如何开启和改变基因的机理有助于加强研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前列腺癌的方式和药物。不过,也有研究人员认为,奥尼希等人的研究还没有真正证明是否基因的开启闭合和改变实际上阻止了肿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还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
不过,奥尼希等人给予公众的建议是,从小处着手来改变生活方式,有望达到集腋成裘的效果。一是进行小量而逐步增加的生活方式改变,如每天步行2000步,少吃100卡路里的食物(每个正常人一天摄取总热量应为2000卡路里,运动者可适当增加。而每克脂肪含热量9卡路里;每克碳水化合物含热量4卡路里;每克蛋白质含热量4卡路里)。也就是说,少吃10克脂肪和2克蛋白质就相当于减少100卡路里。日积月累,这种少量的变化就会成为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环境改变基因的表达
研究人员还发现,环境对基因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例如,白细胞中所包含的基因至少30%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基因学家最近对46位基因结构相似但居住在不同地方(海滨城市、沙漠和山区)的柏柏尔族摩洛哥人血液中的白细胞基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人由于居住环境的不同而有三分之一的基因表达产生了差异。
研究人员利用最先进的手段,对2.3万个人类基因的排序和表达进行了分析,并将三组柏柏尔族摩洛哥人的基因进行对比,发现人体免疫功能受地区因素的影响很大,可能会影响人体对疾病和炎症的易感染程度。因为,并不是所有基因都会在同一时间或者在人体所有细胞中得到表现,而基因的表达与否与居住环境有关。
例如,与呼吸有关的基因在都市人群中比游牧人口或农耕人口更加活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遭受更大空气污染,并经常患哮喘和支气管炎等疾病,因此与呼吸有关的基因表现得更为活跃。
这就说明,同一个基因可能在城市中会有所表现,但在农村环境中就不会表现出来。因此在分析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时,必须考虑环境的影响。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的结果并非是首次说明环境对基因的影响。2007年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长期孤独的生活方式也会对白细胞的基因表现造成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只限于免疫体系。
以前的研究表明,单身人群更容易患某些疾病,而且这种结果可能与免疫力低下有关。于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一些志愿者的白细胞基因表现加以分析。结果显示,与社交活跃的人相比,孤独感会让缺乏人际关系者的免疫系统活动发生改变,导致炎症的发生率增加。尽管这次研究没有关注参与者在基因结构上的相似性,但是孤独与社交活跃两组人群的基因表现确实有差异。研究人员从这个研究结果分析认为,孤独会影响人类的生物本能,甚至影响到人类最基本的基因活动。
如果把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的结果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结合起来,就会得出环境的确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并体现为健康和疾病的种种外在现象的结论。
如果再考虑生活方式,就足以证明,人的命运并非完全由基因结构决定。换句话说,基因、行为和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责任编辑 张田勘
外部和内部的改变
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人整体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如较健康的饮食和更多的锻炼不仅能产生更好的体形,而且能导致其基因的开启和巨大的改变。在一项小型研究中,美国加利福尼亚索萨利托的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加利福尼亚大学临床医学教授迪恩·奥尼希博士等研究人员追踪调查了30名确诊为有低度危险的前列腺癌症病人,这些病人因个人原因拒绝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或激素治疗等常规医疗。
但是,这些人经历了3个月的主要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食品、豆科类食物(大豆、扁豆等),同时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如一天步行半小时,以及每天进行一个小时的压力管理训练,如沉思、做瑜伽。
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例如减轻了体重,降低了血压,并且显示了其他的健康改善。但是,研究人员在把这些人生活方式改变前后所提取的前列腺作生物活检并相互对比时,还获得了意外的发现。
3个月后,这些人的500多个基因发生了改变,其中有48个防止疾病的基因开启,而有453个与疾病有关的基因关闭。最让人高兴的是,在大量的促发疾病的基因,包括涉及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基因关闭的同时,一些预防疾病的基因的活性得到了增强。这一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这一发现不仅令研究人员高兴,也让这些身患前列腺癌的人感到兴奋,因为仅仅改变吃喝和行为方式就会让数百个基因发生改变,因而也可能会改变健康和阻止疾病的发展。这种情况不仅说明了基因与行为方式的互动,而且也有可能作为一种医疗方式在未来加以使用。
奥尼希说,这些前列腺癌病人没有使用常规的医疗方式治癌是有多种原因的,但与他们要进行的研究无关。他们只是在知道病人不愿意用常规方法治疗后才提出对他们进行跟踪研究。最让研究人员感谢的是,这些病人允许研究者在改变生活方式前后提取他们的前列腺进行生物活检对比研究。有了这种机会,才能让研究得以进行并获得结果。
基因并非命运
奥尼希研究小组并非初次得出这样的研究结果。在早前的一项对93名早期前列腺癌病人的研究中,他们就发现,如果让病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有重大改变,则可能阻止癌症的发展,甚至逆转病情。这是由观察前列腺癌相关蛋白(PSA)的水平高低而发现的。在一年的时间,那些主要生活方式(饮食和锻炼)改变的病人PSA降低了,而对照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的人)的PSA水平则上升了。经过统计发现,生活方式改变的程度与PSA水平改变有直接相关的关系。
研究人员还发现,生活方式全面改变的病人的血清在试管中抑制前列腺癌生长的能力达到70%,而对照组的血清抑制前列腺癌生长的能力只有9%。而且,生活方式改变的程度也与抑制前列腺癌的能力之间有直接相关的关系。
由于这500多个基因可以有利地影响正常组织,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益处也可能让女性受益,例如让48个阻止疾病的基因开启并充分发挥作用,而让453个促发疾病、包括涉及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基因关闭或失活,就会让人少患疾病。
很多人认为他们患癌是天生注定的,因为癌症基因早就植根于遗传密码中。但是,奥尼希等人的研究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改变生活方式就能改变基因,甚至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环境因素改变的。
理解生活方式的全面改变如何开启和改变基因的机理有助于加强研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前列腺癌的方式和药物。不过,也有研究人员认为,奥尼希等人的研究还没有真正证明是否基因的开启闭合和改变实际上阻止了肿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还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
不过,奥尼希等人给予公众的建议是,从小处着手来改变生活方式,有望达到集腋成裘的效果。一是进行小量而逐步增加的生活方式改变,如每天步行2000步,少吃100卡路里的食物(每个正常人一天摄取总热量应为2000卡路里,运动者可适当增加。而每克脂肪含热量9卡路里;每克碳水化合物含热量4卡路里;每克蛋白质含热量4卡路里)。也就是说,少吃10克脂肪和2克蛋白质就相当于减少100卡路里。日积月累,这种少量的变化就会成为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环境改变基因的表达
研究人员还发现,环境对基因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例如,白细胞中所包含的基因至少30%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基因学家最近对46位基因结构相似但居住在不同地方(海滨城市、沙漠和山区)的柏柏尔族摩洛哥人血液中的白细胞基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人由于居住环境的不同而有三分之一的基因表达产生了差异。
研究人员利用最先进的手段,对2.3万个人类基因的排序和表达进行了分析,并将三组柏柏尔族摩洛哥人的基因进行对比,发现人体免疫功能受地区因素的影响很大,可能会影响人体对疾病和炎症的易感染程度。因为,并不是所有基因都会在同一时间或者在人体所有细胞中得到表现,而基因的表达与否与居住环境有关。
例如,与呼吸有关的基因在都市人群中比游牧人口或农耕人口更加活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遭受更大空气污染,并经常患哮喘和支气管炎等疾病,因此与呼吸有关的基因表现得更为活跃。
这就说明,同一个基因可能在城市中会有所表现,但在农村环境中就不会表现出来。因此在分析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时,必须考虑环境的影响。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的结果并非是首次说明环境对基因的影响。2007年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长期孤独的生活方式也会对白细胞的基因表现造成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只限于免疫体系。
以前的研究表明,单身人群更容易患某些疾病,而且这种结果可能与免疫力低下有关。于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一些志愿者的白细胞基因表现加以分析。结果显示,与社交活跃的人相比,孤独感会让缺乏人际关系者的免疫系统活动发生改变,导致炎症的发生率增加。尽管这次研究没有关注参与者在基因结构上的相似性,但是孤独与社交活跃两组人群的基因表现确实有差异。研究人员从这个研究结果分析认为,孤独会影响人类的生物本能,甚至影响到人类最基本的基因活动。
如果把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的结果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结合起来,就会得出环境的确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并体现为健康和疾病的种种外在现象的结论。
如果再考虑生活方式,就足以证明,人的命运并非完全由基因结构决定。换句话说,基因、行为和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责任编辑 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