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顺利地完成背诵要求,能打下坚实的文言阅读基础,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关键词】 古诗文;背诵;文化熏陶;精神品格;精神底蕴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必须注重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为适应这一时代需要,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因此,如何顺利地完成背诵要求,从而打下坚实的文言阅读基础,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就成了我们当前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下面就古诗文背诵谈谈看法,就教于大家。
—、回归传统
长期以来,古诗文背诵一直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用“读文章、析字词、译文句”的教学模式,把背诵的任务交给学生课后完成。理解固然可以帮助记忆,但记忆同样可以促进理解,理解的东西仍然要通过“死记硬背”才能真正记牢。他们是把理解和记忆对立起来了,忽视了“背”的促进作用。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证明:“背”是学会语文的先决条件。古代的诸多先贤圣人,何尝不是从“背”中始步而逐步辉煌的?因此,从这一点讲,我们必须要从战略意义上,充分而合理、有效地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
或许有人会疑问,光靠背诵能够落实新课标中有关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的教学任务吗?其实,新课标中强调的是它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用法,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背解释、记术语,而应该通过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后,才能达到重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而熟读成诵一批古诗文后,其词、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都涵盖其中了。这样一来,只要看到某词某句式的时候,马上在记忆中就会现出典型的例句来。熟能生巧以后,就没有了这种转换过程,而完全是一种应付自如的状态。久而久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层的东西,更多的是通过语感的形式内化为语言规范。
二、明确作用
储备丰富的语言材料,是促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无数人学习语文的实践证明,背诵古诗文对学好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能把所诵读的语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这样,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反复诵读又能加深理解。同样,背诵对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也有重要作用。熟读背诵那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可逐步积累字、词、句、篇等方面的感性材料,并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转化为读、写的能力。许多同学都对作文深感头痛,其实背诵就是医治此病的良药。
三、重视方法
理解和识记是辩证的统一。理解了的东西识记起来比较迅速和牢固。因此人们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而忽视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背诵。为了识记已理解的材料,应该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观点、论点、论据以及逻辑结构找出来,然后以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而确切地叙述出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提纲的编写包括三个方面:①把材料分成各个组成部分;②概括每个部分的小标题或分出容易联想起该部分材料的全部内容的某一支承点,连成一个统一的联想环节;③把个别的思想、句子连成各个以一部分可以缩减需要识记的单元数量,但并不减少所识记的材料的范围。由于材料经过自己的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编制提纲,使材料获得了明确的、分成段落的有条理的形式,因此就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如《烛之武退秦师》(第二册阅读鉴赏第三单元)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纷繁,教师只要让学生理清郑国、晋国、秦国的微妙关系,精确地把握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晋秦围郑——郑伯说烛武——烛武说秦伯——晋军退兵),以及郑伯、秦君、晋文公三人的利害关系就能使学生在背诵时条理明晰、事半功倍。此为编写提纲法。
由于古诗文经常采用骈俪对偶的形式行文造句,句子结构整齐,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对,因而可以抓住每个段落的首句和每个句子的首字,通过接近联想达到完形的效果。如《兰亭集序》首段,在熟悉语句的前提下,只要记住首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和下面各句的五个首字(“群”“此”“引”“是”“仰”),即可能够高效率地完成背诵。此为“二首”完形法。
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识记水平,材料越多,平均所用的时间就越多。以前人们都以为背诵古文较好的方法是先段落背诵,后整合全部内容,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部分识记法。经过大量试验证明,整篇阅读直至成诵的整体识记法优于部分识记法;而整体—部分-整体的综合识记法,又优于整体识记法。也就是说综合识记法的效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这就要求学习主体在正式开始背诵之前,对整体材料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在背诵时,先局部完成背诵,后整合成篇。几乎在所有较长文章的背诵中,我们都可以运用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但在一篇文章的背诵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如《过秦论》(第五册阅读鉴赏第二单元)中生冷僻字词特别多,对学生熟悉课文语句会造成困难,因此在这篇文章的背诵上就可以采用多重刺激记忆法和综合记忆法相结合的方式。熟悉课文时,做到眼观形、口念音、心思义、手写笔画。对背诵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进行分块处理,将它分成四个部分:秦国始强——日强——极强——灭亡,然后对每个部分分别强化背诵(其中也可同时运用“二首”完形法),最后整合成篇。此为综合记忆法。
多背诵古诗文无疑可使我们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这才是新课标下古诗文背诵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 古诗文;背诵;文化熏陶;精神品格;精神底蕴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必须注重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为适应这一时代需要,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因此,如何顺利地完成背诵要求,从而打下坚实的文言阅读基础,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就成了我们当前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下面就古诗文背诵谈谈看法,就教于大家。
—、回归传统
长期以来,古诗文背诵一直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用“读文章、析字词、译文句”的教学模式,把背诵的任务交给学生课后完成。理解固然可以帮助记忆,但记忆同样可以促进理解,理解的东西仍然要通过“死记硬背”才能真正记牢。他们是把理解和记忆对立起来了,忽视了“背”的促进作用。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证明:“背”是学会语文的先决条件。古代的诸多先贤圣人,何尝不是从“背”中始步而逐步辉煌的?因此,从这一点讲,我们必须要从战略意义上,充分而合理、有效地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
或许有人会疑问,光靠背诵能够落实新课标中有关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的教学任务吗?其实,新课标中强调的是它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用法,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背解释、记术语,而应该通过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后,才能达到重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而熟读成诵一批古诗文后,其词、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都涵盖其中了。这样一来,只要看到某词某句式的时候,马上在记忆中就会现出典型的例句来。熟能生巧以后,就没有了这种转换过程,而完全是一种应付自如的状态。久而久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层的东西,更多的是通过语感的形式内化为语言规范。
二、明确作用
储备丰富的语言材料,是促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无数人学习语文的实践证明,背诵古诗文对学好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能把所诵读的语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这样,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反复诵读又能加深理解。同样,背诵对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也有重要作用。熟读背诵那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可逐步积累字、词、句、篇等方面的感性材料,并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转化为读、写的能力。许多同学都对作文深感头痛,其实背诵就是医治此病的良药。
三、重视方法
理解和识记是辩证的统一。理解了的东西识记起来比较迅速和牢固。因此人们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而忽视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背诵。为了识记已理解的材料,应该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观点、论点、论据以及逻辑结构找出来,然后以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而确切地叙述出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提纲的编写包括三个方面:①把材料分成各个组成部分;②概括每个部分的小标题或分出容易联想起该部分材料的全部内容的某一支承点,连成一个统一的联想环节;③把个别的思想、句子连成各个以一部分可以缩减需要识记的单元数量,但并不减少所识记的材料的范围。由于材料经过自己的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编制提纲,使材料获得了明确的、分成段落的有条理的形式,因此就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如《烛之武退秦师》(第二册阅读鉴赏第三单元)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纷繁,教师只要让学生理清郑国、晋国、秦国的微妙关系,精确地把握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晋秦围郑——郑伯说烛武——烛武说秦伯——晋军退兵),以及郑伯、秦君、晋文公三人的利害关系就能使学生在背诵时条理明晰、事半功倍。此为编写提纲法。
由于古诗文经常采用骈俪对偶的形式行文造句,句子结构整齐,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对,因而可以抓住每个段落的首句和每个句子的首字,通过接近联想达到完形的效果。如《兰亭集序》首段,在熟悉语句的前提下,只要记住首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和下面各句的五个首字(“群”“此”“引”“是”“仰”),即可能够高效率地完成背诵。此为“二首”完形法。
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识记水平,材料越多,平均所用的时间就越多。以前人们都以为背诵古文较好的方法是先段落背诵,后整合全部内容,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部分识记法。经过大量试验证明,整篇阅读直至成诵的整体识记法优于部分识记法;而整体—部分-整体的综合识记法,又优于整体识记法。也就是说综合识记法的效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这就要求学习主体在正式开始背诵之前,对整体材料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在背诵时,先局部完成背诵,后整合成篇。几乎在所有较长文章的背诵中,我们都可以运用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但在一篇文章的背诵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如《过秦论》(第五册阅读鉴赏第二单元)中生冷僻字词特别多,对学生熟悉课文语句会造成困难,因此在这篇文章的背诵上就可以采用多重刺激记忆法和综合记忆法相结合的方式。熟悉课文时,做到眼观形、口念音、心思义、手写笔画。对背诵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进行分块处理,将它分成四个部分:秦国始强——日强——极强——灭亡,然后对每个部分分别强化背诵(其中也可同时运用“二首”完形法),最后整合成篇。此为综合记忆法。
多背诵古诗文无疑可使我们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这才是新课标下古诗文背诵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