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5日下午,在美姑县农作乡卡俄村的食用菌(香菇)大棚里,种植户吉拉布前正掀开卷帘为香菇透气。去年10月,吉拉布前贷款1万元,入股了村里新成立的专合社,还流转出2亩土地,专门种植食用菌。“今年有个2万元的收入应该没问题。”吉拉布前笑呵呵地说道。
在吉拉布前身边做技术指导的叫张晓华,是农作乡综合帮扶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的一员,这个食用菌(香菇)项目就是他帮助发展起来的。2018年以来,来自四川省7个市的27名干部组成综合帮扶工作队,进驻农作乡,与当地乡、村干部一起,通过发展产业帮助当地脱贫,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产业多元化 拓宽致富门路
“去年我家卖了14000斤,收入11200元。”“我家要多些,总共卖了31000斤,收入24800元。”走进农作乡依色村,漫山遍野新翻待种的土地,散发出泥土的芬芳,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在休息时围着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争先恐后地说着马铃薯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脸上满是喜悦。
依色村位于农作乡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宜种植苦荞、马铃薯、玉米等传统农作物。过去,依色村以种植传统马铃薯为主,产量低,加上机械化程度低、植保技术水平低,无法形成产业优势。
“产业扶贫最重要的是借助政府扶贫政策对传统产业进行提升,在技术上扶持,在销售上打通。”工作队队长陶峰认为,通过提升传统产业的种植规模和种植技术,才能为脱贫奔小康奠定基础。
引进优质良种“青薯9号”、协调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种植、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协调资金创建优质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工作队驻依色村的干部杨永是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派遣的农技专家,他介绍说:“现在,依色村的马铃薯产量已实现翻番,不仅能帮助群众增收,而且马铃薯产业也成为农作乡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之一。”
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还不止这些。甲谷村建立起了以黑山羊现代化养殖为主的现代肉羊养殖加工示范基地;瓦一觉村、卡俄村等发展起了食用菌(香菇)种植。“这些产业不仅能让村民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还能解决部分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说起工作队发展产业带来的成绩,张晓华满脸笑意。
5月23日,甲谷村村民曲比尔洛一大早来到林地旁的小沟里挖池蓄水,并为新嫁接的42株核桃树松土施肥。陶峰说:“现在甲谷村已嫁接清香核桃枝条5万多枝,种植了优质马铃薯600余亩,饲养美姑多胎山羊1000余只,家家户户都有产业,都是增产增收的好门路。”
培育新模式 电商来加码
“朋友们,我们的香菇不管是炖汤还是清炒,都巴適得很,你们看它的生长环境……”6月21日,工作队邀请农作乡乡长曲比尔洁化身“网红”,在网上卖起了农作乡卡俄村的香菇。网友们一边发弹幕“这么绿色,来两斤”,一边通过屏幕下方的联系方式下单……
这是卡俄村农产品在线上销售的一幕。产业做起来了,销路如何解决?工作队利用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和各自的资源,拓展当地农产品“双线”销售渠道。
线下,来自成都、广元、乐山等地的队员发动下派单位所在地的企业、社会团体开展“以购代捐”活动;来自本县的队员则发挥熟悉本土情况的优势,联系美姑县内食堂、餐饮店等签订农产品长期采购协议。
线上,工作队率先在卡俄村创办美姑县村级电商平台运营示范点后,队员胡敬松、张晓华帮助卡俄村成立了美姑彝城商贸有限公司,畅通销售渠道,提高销售和带货能力。
农作乡及下辖的村能够搭上“电商快车”,源于工作队开展的摸底大调研行动。2018年工作队进驻伊始,胡敬松、张晓华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因地理因素、交通条件等原因,卡俄村农产品常常面临滞销的问题。经过反复研究后,工作队决定建立网络营销平台,利用网络平台来推介销售农特产品,并加大对村民网络营销知识的培训。
“2019年初,美姑彝城商贸有限公司成立,并注册‘黄茅埂’商标。”胡敬松介绍说,随后工作队相继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建立店铺,为卡俄村土豆、荞麦、核桃、花椒、干香菇等农特产品销售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6月,美姑彝城商贸有限公司与卡俄村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达成长期供货协议。目前,公司已累计帮助农户销售农特产品3万余斤,实现销售额21万余元,村民人均增收300余元。
阿以洋体曾是卡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在美姑彝城商贸有限公司务工,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每年还能拿到两亩地的流转费和村级集体经济分红。“现在网店开到了我们村委会,我也准备搭乘电商的‘快车’,开个自己的网店。”切实感受到了电商带来的红利后,阿以洋体有了自己的计划。(作者单位/范宇兴 美姑县委组织部)(责编/范吴瑕)
在吉拉布前身边做技术指导的叫张晓华,是农作乡综合帮扶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的一员,这个食用菌(香菇)项目就是他帮助发展起来的。2018年以来,来自四川省7个市的27名干部组成综合帮扶工作队,进驻农作乡,与当地乡、村干部一起,通过发展产业帮助当地脱贫,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产业多元化 拓宽致富门路
“去年我家卖了14000斤,收入11200元。”“我家要多些,总共卖了31000斤,收入24800元。”走进农作乡依色村,漫山遍野新翻待种的土地,散发出泥土的芬芳,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在休息时围着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争先恐后地说着马铃薯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脸上满是喜悦。
依色村位于农作乡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宜种植苦荞、马铃薯、玉米等传统农作物。过去,依色村以种植传统马铃薯为主,产量低,加上机械化程度低、植保技术水平低,无法形成产业优势。
“产业扶贫最重要的是借助政府扶贫政策对传统产业进行提升,在技术上扶持,在销售上打通。”工作队队长陶峰认为,通过提升传统产业的种植规模和种植技术,才能为脱贫奔小康奠定基础。
引进优质良种“青薯9号”、协调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种植、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协调资金创建优质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工作队驻依色村的干部杨永是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派遣的农技专家,他介绍说:“现在,依色村的马铃薯产量已实现翻番,不仅能帮助群众增收,而且马铃薯产业也成为农作乡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之一。”
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还不止这些。甲谷村建立起了以黑山羊现代化养殖为主的现代肉羊养殖加工示范基地;瓦一觉村、卡俄村等发展起了食用菌(香菇)种植。“这些产业不仅能让村民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还能解决部分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说起工作队发展产业带来的成绩,张晓华满脸笑意。
5月23日,甲谷村村民曲比尔洛一大早来到林地旁的小沟里挖池蓄水,并为新嫁接的42株核桃树松土施肥。陶峰说:“现在甲谷村已嫁接清香核桃枝条5万多枝,种植了优质马铃薯600余亩,饲养美姑多胎山羊1000余只,家家户户都有产业,都是增产增收的好门路。”
培育新模式 电商来加码
“朋友们,我们的香菇不管是炖汤还是清炒,都巴適得很,你们看它的生长环境……”6月21日,工作队邀请农作乡乡长曲比尔洁化身“网红”,在网上卖起了农作乡卡俄村的香菇。网友们一边发弹幕“这么绿色,来两斤”,一边通过屏幕下方的联系方式下单……
这是卡俄村农产品在线上销售的一幕。产业做起来了,销路如何解决?工作队利用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和各自的资源,拓展当地农产品“双线”销售渠道。
线下,来自成都、广元、乐山等地的队员发动下派单位所在地的企业、社会团体开展“以购代捐”活动;来自本县的队员则发挥熟悉本土情况的优势,联系美姑县内食堂、餐饮店等签订农产品长期采购协议。
线上,工作队率先在卡俄村创办美姑县村级电商平台运营示范点后,队员胡敬松、张晓华帮助卡俄村成立了美姑彝城商贸有限公司,畅通销售渠道,提高销售和带货能力。
农作乡及下辖的村能够搭上“电商快车”,源于工作队开展的摸底大调研行动。2018年工作队进驻伊始,胡敬松、张晓华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因地理因素、交通条件等原因,卡俄村农产品常常面临滞销的问题。经过反复研究后,工作队决定建立网络营销平台,利用网络平台来推介销售农特产品,并加大对村民网络营销知识的培训。
“2019年初,美姑彝城商贸有限公司成立,并注册‘黄茅埂’商标。”胡敬松介绍说,随后工作队相继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建立店铺,为卡俄村土豆、荞麦、核桃、花椒、干香菇等农特产品销售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6月,美姑彝城商贸有限公司与卡俄村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达成长期供货协议。目前,公司已累计帮助农户销售农特产品3万余斤,实现销售额21万余元,村民人均增收300余元。
阿以洋体曾是卡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在美姑彝城商贸有限公司务工,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每年还能拿到两亩地的流转费和村级集体经济分红。“现在网店开到了我们村委会,我也准备搭乘电商的‘快车’,开个自己的网店。”切实感受到了电商带来的红利后,阿以洋体有了自己的计划。(作者单位/范宇兴 美姑县委组织部)(责编/范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