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课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阅读教学是兴趣激发、学法指导、学习习惯培养、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思维与方法,变教师的“满堂灌”、“透彻分析”为适当指导、稍微点拨,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会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列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课前激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成功的导入语就是良好学习的开端。另外,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进行有趣的辩论赛等,也能使学生品尝到阅读的甘甜,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主动地学习。高明的教师还可以通过种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把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富有情趣,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阅读成为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从而构建起充满情趣的阅读课堂。
二、创设情境,唤起创新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迸发智慧火花,唤起创新意识。创设情境可以采用插图、录像、录音、多媒体等,有意识地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如教学《孔乙己》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的标题是主人公的名字吗?为何自认为满腹学问的人竟连个姓名也没有呢?”这样一问,学生想了解孔乙己身世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就被激发了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旧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处境。在理解人物的情况下,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加深了。如教学《甜甜的泥土》,首先可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大家熟悉的歌曲,让学生体会母爱的温暖,有妈妈和没妈妈的不同感受,进而明白有妈妈的幸福,再去阅读文章,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就会积极置身于课文所创设的氛围之中,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就增强了,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
三、鼓励质疑,激活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漪也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引导其自行解决问题,不失为一个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要想让学生思考创新,必须善于设疑、激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生疑、质疑的条件,精心设问,激活创新思维,启发诱导他们把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起来。由此,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导、讨论,获得新的见解。如教学《社戏》一文,有的学生提出: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不多,而多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建议将题目改为“平桥村的一夜”或“看社戏前后”。学生的这一问题很有价值,于是我让大家展开讨论,经过辩论,学生们自然就理解了作者的用意。设想,如果教师不是让学生质疑讨论,而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是不可能理解得这么深刻的。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教给方法,促进创新
“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各门学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良好品质,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应指导学生获得基本的阅读方法: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快速获取信息等,以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
同时,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自主思考。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讨论会,讨论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把在读书过程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读《三国演义》,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于是两派唇枪舌剑,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另外,还可采用探究性的阅读方式,学生借助阅读载体,对探究性的对象进行感悟、审美、体验,从而深刻领会作品所蕴涵的深层含义,这种探究性的阅读,教师更多起着指导作用,在相互的学习与合作中,教师应以自己的智能优势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
五、展开联想,促进创新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在阅读教学中,想象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想象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推进是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可用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节的续写,诗歌意境的再现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孔乙己》一文后,我让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改写。有的学生写孔乙己最后死了,死时他的手里还拿着酒壶,歪倒在蒲垫下面;有的写看见孔乙己走路一瘸一拐的,在店铺帮人家写字;也有的写孔乙己60岁时终于中了秀才。这是多么富于创造力的想象啊!
六、更新观念,促进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课堂以教师为主,教师一人为主宰,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这样的教学谈何创新呢?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拓宽自己的阅读面,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阅读,在教学中灵活应变,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总方向。教师的创新意识有多强,自身素质有多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创新程度就有多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变单一课本知识传授为多样化传授,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创新,注重学生的知识发展过程。做到这些,关键是要我们教师能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敢于进行创新教学实践的决心和毅力,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改革,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以取得创新教育的成功。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进行种种符合创新教育理论的尝试,创新人才就会逐步在我们的开放型的语文大课堂中成长起来。我们语文教师若能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真正让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就可以培养出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会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列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课前激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成功的导入语就是良好学习的开端。另外,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进行有趣的辩论赛等,也能使学生品尝到阅读的甘甜,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主动地学习。高明的教师还可以通过种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把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富有情趣,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阅读成为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从而构建起充满情趣的阅读课堂。
二、创设情境,唤起创新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迸发智慧火花,唤起创新意识。创设情境可以采用插图、录像、录音、多媒体等,有意识地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如教学《孔乙己》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的标题是主人公的名字吗?为何自认为满腹学问的人竟连个姓名也没有呢?”这样一问,学生想了解孔乙己身世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就被激发了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旧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处境。在理解人物的情况下,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加深了。如教学《甜甜的泥土》,首先可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大家熟悉的歌曲,让学生体会母爱的温暖,有妈妈和没妈妈的不同感受,进而明白有妈妈的幸福,再去阅读文章,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就会积极置身于课文所创设的氛围之中,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就增强了,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
三、鼓励质疑,激活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漪也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引导其自行解决问题,不失为一个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要想让学生思考创新,必须善于设疑、激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生疑、质疑的条件,精心设问,激活创新思维,启发诱导他们把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起来。由此,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导、讨论,获得新的见解。如教学《社戏》一文,有的学生提出: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不多,而多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建议将题目改为“平桥村的一夜”或“看社戏前后”。学生的这一问题很有价值,于是我让大家展开讨论,经过辩论,学生们自然就理解了作者的用意。设想,如果教师不是让学生质疑讨论,而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是不可能理解得这么深刻的。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教给方法,促进创新
“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各门学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良好品质,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应指导学生获得基本的阅读方法: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快速获取信息等,以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
同时,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自主思考。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讨论会,讨论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把在读书过程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读《三国演义》,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于是两派唇枪舌剑,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另外,还可采用探究性的阅读方式,学生借助阅读载体,对探究性的对象进行感悟、审美、体验,从而深刻领会作品所蕴涵的深层含义,这种探究性的阅读,教师更多起着指导作用,在相互的学习与合作中,教师应以自己的智能优势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
五、展开联想,促进创新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在阅读教学中,想象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想象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推进是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可用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节的续写,诗歌意境的再现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孔乙己》一文后,我让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改写。有的学生写孔乙己最后死了,死时他的手里还拿着酒壶,歪倒在蒲垫下面;有的写看见孔乙己走路一瘸一拐的,在店铺帮人家写字;也有的写孔乙己60岁时终于中了秀才。这是多么富于创造力的想象啊!
六、更新观念,促进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课堂以教师为主,教师一人为主宰,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这样的教学谈何创新呢?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拓宽自己的阅读面,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阅读,在教学中灵活应变,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总方向。教师的创新意识有多强,自身素质有多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创新程度就有多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变单一课本知识传授为多样化传授,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创新,注重学生的知识发展过程。做到这些,关键是要我们教师能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敢于进行创新教学实践的决心和毅力,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改革,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以取得创新教育的成功。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进行种种符合创新教育理论的尝试,创新人才就会逐步在我们的开放型的语文大课堂中成长起来。我们语文教师若能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真正让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就可以培养出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