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四爱国运动》谈历史教学问题设计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hsk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解决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的矛盾,也可以简单说是要学生解决问题。我国古代、当代教育学家和世界知名学者对此都很重视。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朱熹说:“大疑则大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首诗中有两句是:“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辨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成为当前不少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同时它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设计问题是否科学、巧妙和有层次性,分析是否透彻到位,重点是否突出,是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本文试就《五四爱国运动》一课谈谈个人对教学问题设计的几点感想。
  一、联系学生实际,拉近历史与现实、与学生的距离
  历史学科的特征是既往性,也就是已发生的事情,与现实有一定的时空距离,不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尽量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如在进行“五四运动原因”教学时,“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是什么”或“五四运动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固然可以,但显然较直白而少了些趣味,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些初中历史知识,对五四运动并不陌生,先提出了一个次要问题:“你印象中的五四运动是什么样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在回答中,学生大都提到了诸如“北京”、“学生”、“爱国”等较模糊的印象。我从“学生”入手,又提了个非常简单却非提不可而且联系到学生自身实际的问题:“作为学生,大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学习。”这就为下一个主要问题的提出做好了铺垫:“为什么在1919年,北京的学生不安心学习,罢课、上街游行还放火烧了别人的房子,却被认为是爱国并被人们所纪念呢?”这个问题摆出了两个反差很大的史实,看似简单,但有不少学生张了张口,想说却说不上来,连忙从课本中寻找答案。学生通过看书,了解到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外交的失败成为运动的直接原因。随后又发问:“假如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还会爆发吗?”使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的推动等诸因素作用下的必然之举,进而使学生弄清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本节内容讲述结束后,再次联系学生实际,要求其思考“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最感动你的是什么”和“作为学生,爱国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什么”两个问题,使学生了解到“五四精神”的内涵即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同时提醒学生: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也是爱国的表现之一。
  二、化解难点,层层递进
  问题设计要难易适中。太容易的问题,学生只需回答“是”、“不是”、“对”、“不对”, 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而过难的问题又好比身在平原,眼望高山。需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认知能力设计一些有坡度的问题,为学生砌台阶,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本课难点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观点难就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历史概念。开始我直接发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什么?由哪一阶级完成?”结果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回答。后来我改为设计了以下7个层层递进、台阶式上升的问题:
  1、“民主的反义词是什么?”(学生因已学过《新文化运动》,其内容之一为“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已初步具备,稍加思考就可答出来。)
  2、“专制是哪些社会形态的典型特征?”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阻碍社会进步的除封建势力还有哪些势力?”
  4、“谁来为大家总结一下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5、“根据一般社会的发展规律,反封建的任务应当由哪一阶级完成?”
  6、“在中国,情况有什么不同?”
  7、“放眼当时的中国,这一历史重任只能落在那一阶级身上?”
  这些问题如层层剥笋,把“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三个概念的内涵一一展现出来,教师再稍加总结归纳,难点就被轻易化解了。
  三、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料,设疑激问
  本课课后有两段材料(见课本第114页),可以为我所用。设问:“曹、章、陆三人被罢,是哪些阶级(阶层)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以上阶级(阶层)中,你认为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哪一个?其它阶级(阶层)的作用又是什么?”“《北京市民宣言》的内容是什么?”“陈独秀作为《宣言》的作者,其作用又体现为什么?”问题结合材料既训练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还使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学生、工人阶级分别起到了先锋和主力军作用,而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实际上起到了领导作用。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在深入研究教材、明确重点难点、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设计,巧妙设问,教学工作才会进行得游刃有余,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才会事半功倍,学生学起来也会觉得轻松、有趣。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倡导数学课堂不再是单调的“讲、练、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变“苦学”为“乐学”,达到“数学好玩”这种境界。如何让数学课活起来?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我们在教学中是如何抓住这一点来实施教学过程的。  一、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教材上的概念、性质等一般都是以结论或精练的数学语言呈现的,学生理解它们会有一定的困难。而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估算和精算相比,能更简洁、更迅速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很有意义。然而,在估算教学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况,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表现一:学生不需要估算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教者在日常教学中就必须针对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让课堂焕发出创新的色彩与活力,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
期刊
摘要:情感教育是历史新课改“三维目标”之一,其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不容忽视,尤其在当今物欲横流、情感缺失较严重的社会大背景下,更要积极运用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本文从历史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出发,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施情感教育,实现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感教育 课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
期刊
一、背景  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作文教学是辛苦备至的耕耘工作。然而,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写不好作文、不爱写作文的现象却相当普遍。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恐怕是重要原因,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培养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课强调引发学生兴趣,注重创造性思维。  二、描述  1、导入  在一次作文课上,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课前的导入我问道:“写作难不
期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寻找创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着力点,将激活学生的创新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初步的实践和思考,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积极地创设轻松和谐、自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情境,不断地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让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肥沃土壤”。  一、在
期刊
华罗庚教授说:“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人格教育
期刊
材料解析题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引导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狭小天地,能有效地考查学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等,因而成为高考的主力题型。高考制胜的关键是突破材料解析题,但是在历年的高考中,大多数考生最头疼的、失分最多的恰恰是材料解析题。  根据自己多年带毕业班的经验,我认为学生在材料解析题上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期刊
新课标强调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以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主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因此,巧妙设置悬念,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