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结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第5章,第4节“光合作用”中“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的具体案例,從夯实功底,充分备课,用广博学识带动课堂;更新观念,活用教法,用多感观激发主体参与热情尊重差异;学会倾听,用鼓励创设和谐氛围;把握核心、注重实效,用精心设疑深化主体思维等角度阐述了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具体实施措施,让主体性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主体性;学生;光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04
新课标强调学生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然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能不能实施主体性教学,归根到底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主导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呢?下面,结合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一课,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夯实功底,充分备课,用广博学识带动课堂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如大胆质疑,扩展思维的体现,要求教师首先得精心设计教学并有扎实的知识功底,避免一问一答地 “走教案”,及时应对对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的问题或答案。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考虑多层面的因素,运用广博的知识和充足的准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例如,在“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一课中的引言部分,观看“采访袁隆平”的视频时,笔者提出问题“袁隆平为什么认为杂交水稻的产量还能增加”?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们可能想到与这段视频的很多相关联系集中到了本节内容上,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很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课题,即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不必专为课题的引出华而不实的绕太多的弯路。再如,在探讨“如何增加温室空气中二氧化碳供应”这一开放性讨论题时,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做了充分的准备,查找了大量资料,分析出了七种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应对学生可能的答案,结果在课上学生只提出四五种,而且都在笔者的掌控之中,通过启发调动,在学生积极发散思维、主动参与教学的同时,笔者能游刃有余的旁敲侧击、补充扩展,做到了既保持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没有自由放任,使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在教师宏观调控下的自主。
二、更新观念,活用教法,用多感观激发主体参与热情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及近年兴起的云技术,能轻松实现对学生的多感观刺激。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方面比传统教育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教师应从教具使用上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合理增加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使学生能以更多的形式参与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体现主体地位。
尽管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很多,但如果把鲜活的课堂束缚到流线型的课件框架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则无法体现。本节课的课件中笔者主要集中了视频、图片、习题等多媒体题材,而知识要点则是根据师生互动的情况板书到了黑板上,通过优化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达到主体性教学的目的。
三、尊重差异,学会倾听,用鼓励创设和谐氛围
学生大多数愿意在课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教师主导教学时不能“只叫举手的学生,只训练会做的孩子”。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教学”,也提问学生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他回答准确,即使答错了,教师也应认真倾听,不要嫌他们“耽误时间”,不要怨他们答不出期待的答案。应当尽量找出一些值得肯定的闪光点给予正面评价并耐心启发诱导,使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学生既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又被其他成员所接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和谐的氛围是培养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原动力。
例如,在“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一课中,讨论CO2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时,笔者出示了二者坐标曲线关系,由易到难设置了四个问题,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讨论后,分别有针对性的让基础不同的几个学生表述出他们的观点,每位学生回答完后,用轻松幽默的方式点评不足,并适时的鼓励诱导,即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又创设出积极高效的教学环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和谐的师生氛围不是一促而就的,它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平时注重与学生交往交流,将主体性教学完全渗入到一贯的教学工作中。
四、把握核心、注重实效,用精心设疑深化主体思维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师如果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面面俱问,事事讨论”的话,就从传统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的“满堂灌”走到了“满堂问”的极端。其实不在点子上的或简单的是非提问完全可以舍去,这样既避免了问题泛滥冲淡诱导学生思考的提问目的,又使课上时间能合理分配、充分利用。笔者认为问题的讨论应主要集中在一节课的核心上,不仅要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而且要有一定的挑战性,难度控制在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才会使学生有新奇感,能在思维活动中享受到乐趣,才能真正地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思维活动中。
就本节课而言,重点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措施”,那么“有哪些措施?”就应该是这节课必问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下手,学生表现得也很踊跃,但回答全面了却比较困难。事实上,增加农作物产量主要与光合作用的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笔者诱导学生从已学过的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当学生把他们提到的“措施”用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归纳起来以后,就又掀起了一个补充“措施”的小高潮。对各项“措施”详细探讨、解析后,笔者又鼓励学生解释“为什么笔者们内蒙巴盟的西瓜很出名”、“为什么菜农在炎热夏季的中午要给地里的蔬菜搭凉棚”等现实问题,通过主体活动强化对本节重点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学中主体性的实施,要求教师要以扎实的知识素养为基础,以全新教育观为前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良好的师生互动,营造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让主体性教学真正体现于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主体性;学生;光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04
新课标强调学生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然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能不能实施主体性教学,归根到底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主导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呢?下面,结合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一课,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夯实功底,充分备课,用广博学识带动课堂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如大胆质疑,扩展思维的体现,要求教师首先得精心设计教学并有扎实的知识功底,避免一问一答地 “走教案”,及时应对对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的问题或答案。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考虑多层面的因素,运用广博的知识和充足的准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例如,在“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一课中的引言部分,观看“采访袁隆平”的视频时,笔者提出问题“袁隆平为什么认为杂交水稻的产量还能增加”?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们可能想到与这段视频的很多相关联系集中到了本节内容上,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很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课题,即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不必专为课题的引出华而不实的绕太多的弯路。再如,在探讨“如何增加温室空气中二氧化碳供应”这一开放性讨论题时,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做了充分的准备,查找了大量资料,分析出了七种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应对学生可能的答案,结果在课上学生只提出四五种,而且都在笔者的掌控之中,通过启发调动,在学生积极发散思维、主动参与教学的同时,笔者能游刃有余的旁敲侧击、补充扩展,做到了既保持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没有自由放任,使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在教师宏观调控下的自主。
二、更新观念,活用教法,用多感观激发主体参与热情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及近年兴起的云技术,能轻松实现对学生的多感观刺激。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方面比传统教育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教师应从教具使用上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合理增加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使学生能以更多的形式参与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体现主体地位。
尽管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很多,但如果把鲜活的课堂束缚到流线型的课件框架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则无法体现。本节课的课件中笔者主要集中了视频、图片、习题等多媒体题材,而知识要点则是根据师生互动的情况板书到了黑板上,通过优化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达到主体性教学的目的。
三、尊重差异,学会倾听,用鼓励创设和谐氛围
学生大多数愿意在课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教师主导教学时不能“只叫举手的学生,只训练会做的孩子”。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教学”,也提问学生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他回答准确,即使答错了,教师也应认真倾听,不要嫌他们“耽误时间”,不要怨他们答不出期待的答案。应当尽量找出一些值得肯定的闪光点给予正面评价并耐心启发诱导,使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学生既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又被其他成员所接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和谐的氛围是培养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原动力。
例如,在“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一课中,讨论CO2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时,笔者出示了二者坐标曲线关系,由易到难设置了四个问题,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讨论后,分别有针对性的让基础不同的几个学生表述出他们的观点,每位学生回答完后,用轻松幽默的方式点评不足,并适时的鼓励诱导,即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又创设出积极高效的教学环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和谐的师生氛围不是一促而就的,它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平时注重与学生交往交流,将主体性教学完全渗入到一贯的教学工作中。
四、把握核心、注重实效,用精心设疑深化主体思维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师如果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面面俱问,事事讨论”的话,就从传统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的“满堂灌”走到了“满堂问”的极端。其实不在点子上的或简单的是非提问完全可以舍去,这样既避免了问题泛滥冲淡诱导学生思考的提问目的,又使课上时间能合理分配、充分利用。笔者认为问题的讨论应主要集中在一节课的核心上,不仅要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而且要有一定的挑战性,难度控制在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才会使学生有新奇感,能在思维活动中享受到乐趣,才能真正地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思维活动中。
就本节课而言,重点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措施”,那么“有哪些措施?”就应该是这节课必问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下手,学生表现得也很踊跃,但回答全面了却比较困难。事实上,增加农作物产量主要与光合作用的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笔者诱导学生从已学过的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当学生把他们提到的“措施”用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归纳起来以后,就又掀起了一个补充“措施”的小高潮。对各项“措施”详细探讨、解析后,笔者又鼓励学生解释“为什么笔者们内蒙巴盟的西瓜很出名”、“为什么菜农在炎热夏季的中午要给地里的蔬菜搭凉棚”等现实问题,通过主体活动强化对本节重点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学中主体性的实施,要求教师要以扎实的知识素养为基础,以全新教育观为前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良好的师生互动,营造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让主体性教学真正体现于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