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社区日记节

来源 :青少年日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oltte8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家河套社区,一个只有4000多口人的小村庄就有四分之一的人常年坚持写日记。今年8月11日在这个社区举办了第十九届日记节。这个位于山东省诸城市百尺河镇管家河套社区的日记节可堪称为“神州天下第一社区日记节”。在这个社区有这样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他为日记痴为日记狂,坚持书写日记54年,“为了能多一个人书写日记”而呼吁奔走。他的执着影响了他的家人,影响了村里的人,影响了更多认识他的人,他就是日记节的创办人——管炳圣。
  记者应邀出席了日记节,下面请跟随记者了解一下本次日记节的具体情况:
  诸城市文化局张请滨局长童布管家河套社区第十九届日记节在立秋后的第一十星期六开幕。百尺河镇文化站站长崔媚回顾了日记节的发展历程。
  1994年5月6日立夏,管老师在日记本上独自度过第一个凄清的日记节,此后“日记节”以不同的形式走过了十个年头。期间,他直面外人怀疑的眼神,无视别人诽谤的言论,争取家人一再的理解,付出常人难忍的艰辛,终于在2004年迎来了一个最高峰。第六届日记节的规模可谓空前盛大,山东省、潍坊市领导以及诸城市的六大班子成员齐聚“日记节”,来自省内外的10位专家、学者也应邀亲临现场指导并做了学术报告。他的“银杏日记收藏馆”也挂牌成立。又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第十九届日记节,终于将日记写作、日记文化的普及推向了高潮。
  《青少年日记》的编辑杨丽芳带来了社长幕总绱刘创录先生的贺词:日记记录的是生命中精彩的片段,而日记人管炳圣先生则是用生命书写日记的传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预祝本届日记节圆满成功。
  管老师不仅成功打造了“管家河套日记村”,“百尺河日记大镇”也是名副其实。如今百尺河镇师生人人拿起笔来,书写日记,感悟人生。通过日记去剖析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不足,也去享受人生历程的幸福……在他们的带动下,各行业书写日记成风,镇委领导倡导的“民情日记”深入人心,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用更有力的步伐迈向“诸城日记大市”的蓝图。
  《青少年日记》作为全国唯一一本日记类刊物,理当为其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搭建交流经验的平台,促进日记大业的发展。
  石桥子镇中心校长王桂元发表了《弘扬日记文化,人人有责》的精彩演说,赞扬了管老师“对日记持之以恒,对教育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号召我们共同加入日记写作、日记传播选支队伍,为日记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管老师数十年如一日,义务为学生批阅日记,利用寒暑假、周六日免费辅导学生写日记,甚至有外地的学生把日记寄来让管老师看,管老师也会逐一阅读并附上评语寄回,像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毫无不悦之色。他说:“只要我一看到日记本,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宁可累自己,也不能负了日记!”这样勤恳的付出怎能不感动人?这种无私的奉献怎能不感染人?我们有什么理由无动于衷呢?又有什么理由不加入这支队伍呢?管老师,您并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融入其中。
  百尺诃中学副校长沈海伟感谢了管老师几十年来对百尺河初中默默的付出。
  筹备百尺河镇中学生第一届日记节的时候,管炳圣老师在百尺河初中教劳技课,就积极引导学生书写劳动日记、观察日记,耐心地指导和批阅学生日记,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后来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为进一步普及日记写作,学校接纳了他的建议,决定举办“日记节”。经多方筹备,于1998年5月6日百尺河镇第一届“中学生日记节”在百尺河初中开幕,简朴而隆重的开幕式昭示了“一切为了多一个人书写日记”的主题,揭开了百尺河镇中小学生日记写作崭新的一页,从此,书写日记成为了百尺河镇教育教学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管事宗亲管焕瑭激动地走上台,自豪地述说管老师对日记的贡献,肯定他所做工作的价值。
  管炳圣老师1959年到济南参加第一次中国少年先锋队代表会,听周敦进老师一句“将每天幸福时刻”记下来,他这一记五十四年;他不仅写日记还研究日记,以“日记与提高国民素质的关系”为课题,三十多年他个人投入三十多万元,与国内外一百多位专家、学者、爱好日记的人交了朋友,参与举办了全国“日记论坛”并发表《日记宣言》,办了一百多期《足迹》,建起“银杏日记收藏馆”。
  村里的中考状元繁华中学高二学生管春婷也与大家共同分享了她的日记感言,当写日记由“完作业”蜕变成“好习惯”时,便能“日有所记,记有所得,得有所悟,悟有所思”。
  管老师自费出版了《管家河套花儿日记选》,收录了村里人的优秀日记作品,免费发送到各家各户,以此鼓励大家坚持写日记。
  最后管老师做了总结发言,感谢各级领导及各界人士对日记节的支持,并引领大家参观了“银杏日记收藏展”。
  至此,日记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我们的日记事业永远没有句号,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日记人继续……相信我们现在为青少年做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不久的将来绽放出绮丽的花蕾;每一个在日记这块土地上耕耘过的犁铧都会被未来授予永恒的功勋。
其他文献
彩线串珠,又叫“一线穿珠”或“冰糖葫芦法”,是指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中,以一条主要的线索贯穿全文,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相对分散独立的写作材料串联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彼此烘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形成一篇内容集中统一、中心突出、脉络分明、形式优美的佳作,犹如用一根彩线把零散的珍珠串联起来。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严谨、主题鲜明,而且能快速布局构思,形成完整的文章。  在记叙文写作中,
期刊
10月11日 晴  成长是什么?是生理上的改变吗?也许是吧。成长是什么?是孤僻的内心需要倾诉吗?也许是吧。成长是什么?是态度和精神上的差异吗?也许是吧……  十四岁的我,对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而言是“大姐姐”;对于一个成年的青年女生而言是“小妹妹”;对于一个成熟稳重的叔叔而言是“外甥女”;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伯伯而言是“侄女”;对于一个白鬓苍苍的老人而言是“孙女”。  成长是这么微妙,人称的变化便随
期刊
2011年11月12日 晴  中秋节前夕爸爸带回一本《管氏族谱》,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地看了一遍,深深体會到《管氏族谱》凝聚着管爷爷多年来的心血,感悟到了管爷爷续修家谱的艰辛,在族谱中看到了“日记节”,让一直不喜欢写日记的我,重新认识到了写日记的好处:写日记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完善文学功底,帮助写一手好文章,教會我们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学會感恩,能让人思考生活,思考人生,学會理性地思考,感性地认知
期刊
6月5日 晴  天湛蓝湛蓝的,厚厚的白云,如一团团的棉花,挂在天这边,挂在天那边,把天空装饰得如画一般。  期中考试快要来临了,我抓紧的复习着。我的心情像一团火,猛烈地燃烧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知识一点一滴地印入我的脑海。  柔和的月光洒在阳台上,像是落了一层银霜。  香喷喷的菜味传入鼻中,我的肚子咕噜咕噜地叫起来。可是看着书桌上大堆知识没有复习呢!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挨饿,抓紧时间来复习。 
期刊
10月8日 晴  天下大乱之时,必有老丁镇压。  老师早就像一佛僧向我们念叨着:“少说话……少说话……多做事……多做事……”但是对于四大巨头和四小巨头来说,似乎有些多此一举。  看看小殷和传说中的小张:小殷长叹一声,好似感伤;小张东张西望,好似迷茫。他们是四小巨头中的两员,镇压着中路。老师拿他们并没有什么办法。因为他们——进可攻,退可守!  剩下的二小巨头,分别是我和小严。我们遵守着“配合第一,说
期刊
10月13日 晴  高尔基曾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书,读好书,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发展,而且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拓宽我们的视野……  我今天读了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故事很真实,主人公海伦深深地吸引了我,她是生活中的勇者,是拒向命运低头,立志驱除人生黑暗的强者。  在海伦88年的人生岁月中,她仅仅拥有了19个月的光明和欢
期刊
10月22日 晴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不错的,我也因爱上读书而受益颇多:书籍丰盈了我的精神生活,让我的心灵世界日渐充实。这不,今天又一部名著打动了我,这就是美国作家EoBo怀特的《夏洛的网》。  这可谓是一首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它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小女孩费恩的爱心拯救了一只名叫威尔伯的落脚猪。后来,朱克曼先生想杀掉这头已经长大的小猪做熏肉火腿,威尔伯的朋友——一只名叫夏洛的蜘
期刊
7月8日 小雨  微笑  上语文课,我爱习惯性地与教室外的老师打招呼,并轻轻地挥挥手,冲他微微一笑,每当这时,他便也回我一个淡淡的微笑。今天下午,当我像往常一样踏进大门时,见到正在打印机前忙碌的他,正要“付诸行动”,却看见他抬起头,停下手中的工作,扬起手,向我微微地挥动着,嘴角扬起了一个彩虹般的弧度。那一刻,我的心,也被彩虹妆点得“七彩缤纷”。  心扉最愉悦的时刻,莫过于投人一个微笑,得来一片春天
期刊
10月17日 晴  站在阳台上,一首熟悉却又遥远的歌飘飘乎传入耳内。轻风扑面,拂起耳旁温顺的长发,每一缕轻风似乎都携着一个动人的音符。那声音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真实,它弥漫了我的世界。  这首经典而凄美的歌叫做《半生缘》,这个动人的女子便是张爱玲。我,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隔着一个世纪的门,怀着一份怜意来读上个世纪的人。在《半生缘》悲凉的曲调中那张绝佳的面庞越来越近。  张爱玲,一个旧时的上海女子,以她
期刊
10月7日 晴  我有一个好友,她从小就性格温顺,人品也好,就是太自卑,这使他饱受折磨,整天闷闷不乐。因为总是轻视自己,即使能做得很好,她也不敢尝试。  刚开始,老师提问,我就拿起她的手举得高高的,因为我知道她会。我经常鼓励她:“回答对错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你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锻炼你的勇气。”渐渐地,她自己主动举手的次数多起来。  在一次语文朗读赛中,我提议让她参加,因为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