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在人们社会化的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突出作用。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礼仪缺失现象却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将在概述大学生礼仪缺失现象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同时提出礼仪素养缺失的相应对策,以期塑造礼仪合乎规范、备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生形象。
关键词 礼仪教育 缺失 大学生形象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礼仪是一个大学生形象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素养不仅可以展现大学生的气质风度、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是就业严峻形势下的胜算筹码之一。然而,目前大学生礼仪素养方面低水平的实际状况与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养要求的高层次期许之间未能吻合、存有脱节。所以,探析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地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有着较高层次的知识文化水平,在礼仪素养方面亦有着更高的期许要求。当代大学生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的道德规范地实践者 。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迁,大学生群体礼仪素养缺失现象显而易见,主要体现在:
(一)礼仪知识认知缺失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素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把礼仪视为治国安邦之本,孔子的“不学礼,无一立”、荀子的“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及《左传》中的“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等,无不诠释礼仪之重要性,无不彰显中华民族的礼仪传统。但是当代大学生在礼仪知识认知方面却是相当缺乏的,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知识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不理解礼仪知识在经邦治世、自身修养方面的突出地位,而是一味追求所谓的外国“时尚礼仪”,用刀叉取代筷子、用拥抱亲吻取代鞠躬握手等。当然这与我国现行不合理的考试制度是分不开的,应试模式为主导、重分数而轻礼仪,使得当代大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礼仪知识的储备。所以,当代大学生在礼仪知识认知方面是缺失的。
(二)礼仪素养意识淡漠
大学生具有易受影响、分辨力弱的特征。在我国开放程度推进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纷纷传入,他们不假思索的盲目学从,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素养的传承、礼仪素养意识的建构与培养。大学生多了个性张扬,少了谦敬意识。“礼主敬”即礼者敬人也,礼仪素养最先体现在尊敬他人,而当代大学生不敬师长、不睦同学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多了自利自便,少了公德意识。公德意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而当代大学生于公共场合“高谈阔论”、乱写乱画破坏公共设施等有失社会公德行为早已不是新闻;大学生多了功利倾向,少了文明意识。很悲观地说,有悖于公民道德规范地自私自利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是愈发明显的,追求名利、损人利己等,缺失了文明意识,影响大学生形象。所以,当代大学生在礼仪素养意识方面是淡漠的。
(三)礼仪行为有失文雅
行为举止是一个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直接体现。文雅行为是礼仪道德的外化形式;相反地,礼仪行为有失文雅则反映了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缺失。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在、礼仪欠佳,“失礼”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大学生不文明用语出口成篇,言谈不妥;有的大学生毫不避讳的于图书馆接打电话;有的大学生在公交车上对站在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有的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举止亲昵等等,在某高校BBS上列举的校园恶习中“随地吐痰”、“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在宿舍影响他人学习、休息”反映最为强烈。此外,多数大学生在衣着方面也欠礼仪文明,盲目追求“新”、“奇”和“特”,穿着不分时间、场合,即自认为具有个性、自我陶醉,以“少穿多露”为主要特点,严重有失穿着礼仪规范。所以,当代大学生在礼仪行为文雅方面是有失的。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缺失,无论是对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还是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将后的就业状况都是不利的。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将从教育缺失、政策遗留、社会变迁和观念碰撞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教育缺失: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不合理教育体制,致使礼仪教育处于不重视、被忽视的尴尬境遇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依然是以应试模式为主导的欠合理的教育体制、教育制度,尽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高考及各种考试的“指挥棒”不变,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体制问题的。所以,衡量一个学生好坏之别的依然是学习成绩,即分数。学校教育过分注重学生分数、注重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礼仪素养的培养,致使礼仪教育处于不重视、被忽视的尴尬境遇。从课程设置上来看,许多高校未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给予足够重视,未曾开设相关礼仪教育的课程,即使部分学校设置有相关礼仪的通识选修课,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安排欠妥、课程比重较小等原因,未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教育管理上来看,很多高校放松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与管理,只是一味的追求学生成绩等硬性指标,对于部分大学生有失礼仪规范地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缺乏礼仪行为的管理。所以,礼仪教育的不重视和被忽视是一重要原因。
(二)政策遗留: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独生子女,受娇生惯养家庭教育环境的不良影响,对礼仪道德轻视不屑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受这一基本国策的影响,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一个人有来自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六人的悉心照顾,饭来张口、衣来生手,娇生惯养不断长大,很少接触礼仪道德的相关指导教育,即使存有一些有失礼仪道德的行为也会被家人所“包容”。就家长而言,他们往往较多的关注子女的物质生活、学习成绩,很少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做人教育,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在家庭中参加和感受礼仪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礼仪知识和养成礼仪素养的机会。总之,大学生个人优越的成长环境、家长的娇生惯养,都在不同程度制约着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形成,甚至使其对礼仪道德产生轻视不屑的错误态度。所以,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环境的使然,使得当代大学生忽视礼仪教育,对礼仪教育怀有错误的轻视不屑之态度。 (三)社会变迁:社会各方的急剧变化,使得社会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失束,不利于礼仪教育的重塑实施
随着我国国门的打开,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各方都在经历着深刻而急剧的变迁。经济的高速增长带给人们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提高人们的精神观念。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是一对孪生兄弟——“物质至上”和“精神失落” ,西方崇尚物质生活的现代价值观随着开放程度的推进广泛传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商品化、金钱化和利益化,唯利是图、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横行。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如:举止有度、谦恭礼让、文明礼貌、善待他人、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等,显得越发的苍白无力。自然而然地,社会对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约束、制约也就大打折扣。环境是礼仪教育开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以社会为主要依托的礼仪教育的实施也就举步维艰。所以,社会各方的急剧变迁,严重影响了社会对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约束和制约,不利于礼仪教育的重塑实施。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观念碰撞: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逆斥和对西方文化的盲崇,动摇了道德规范、礼仪教育传承推广的基础
中国的礼仪文化是相当繁盛的,古人的的礼仪教育从童蒙时代就开始了,启蒙读物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童蒙训》和》孝经》等,诸如“孝慈、友悌、忠信、仁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处恭”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关于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礼仪教育观念,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然而,一些大学生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片面理解,甚至误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文化都是封建糟粕,我们应该加以抛弃和批判,对礼仪教育的认识偏差是他们缺失了传统伦理道德意识的礼仪行为文化的根基 。另一方面,在日益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很多大学生对不断涌现的陌生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充满猎奇心理和盲崇心态,但又缺乏对不同文化资源进行鉴别和分选的能力,而渐渐忘乎所以、迷失方向,影响其礼仪素养的养成。所以,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逆斥和对西方文化的盲崇,动摇了道德规范、礼仪教育传承推广的基础,致使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缺失。
三、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对策
在熟悉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状,把握其礼仪素养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很好地助于塑造礼仪合乎规范、备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生形象,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综合的成长成才。
(一)学校教育方面
在大学生礼仪教育方面,学校的作用与地位是首当其冲的。针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状,学校应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弥补。首先,要一改只重视分数成绩而忽视礼仪教育的观念,加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和推进力度,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依据,灌之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礼仪素质;其次,提高礼仪教育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比重,开设相关社交礼仪、公关知识方面课程,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尽可能多方面满足大学生对礼仪社交、公关方面的需要;最后,完善相关礼仪行为方面的奖惩制度,对于大学生有失礼仪规范的失礼、失误行为进行相应惩处,以配合礼仪教育,促进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养成与提高。
(二)学生自身方面
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学生自身是要负主要责任的,毕竟“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大学生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礼仪素养的培养,改掉有失礼仪道德不规范行为。人的行为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大学生要进行持续不断的礼仪教育及反复持久的礼仪实训,力争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在进行礼仪教育的同时,大学生要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与义务加以传统,尤其是其中有关礼仪道德的学习。另外就是要练就一双“慧眼”,提高鉴别西方文化观念的能力,吸收良好的礼仪习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总之,我们要从大学生自身出发,提高礼仪素养。
(三)社会各界方面
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弥补,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与协助。首先是家庭,除了学校和自身外,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就是家庭,家庭要充分发挥在学生礼仪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礼仪行为的锻炼和礼仪素养的养成提供实训机会,家人要做好督促和监督的工作;另外是媒体方面,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媒体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我们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信息量大、更新快、影响力大的特点,来服务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养成。通过媒体传播礼仪知识、礼仪习惯等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促成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增进;最后,还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把提高礼仪素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重新审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家庭、校园乃至社会的礼仪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礼仪环境,为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而共同努力。
注释:
付斌.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47.
孙晓凤.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现状及改进措施[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1):27,28.
康小莉,云书海.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石家庄学 院学报,2009(01):103.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礼仪教育 缺失 大学生形象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礼仪是一个大学生形象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素养不仅可以展现大学生的气质风度、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是就业严峻形势下的胜算筹码之一。然而,目前大学生礼仪素养方面低水平的实际状况与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养要求的高层次期许之间未能吻合、存有脱节。所以,探析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地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有着较高层次的知识文化水平,在礼仪素养方面亦有着更高的期许要求。当代大学生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的道德规范地实践者 。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迁,大学生群体礼仪素养缺失现象显而易见,主要体现在:
(一)礼仪知识认知缺失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素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把礼仪视为治国安邦之本,孔子的“不学礼,无一立”、荀子的“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及《左传》中的“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等,无不诠释礼仪之重要性,无不彰显中华民族的礼仪传统。但是当代大学生在礼仪知识认知方面却是相当缺乏的,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知识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不理解礼仪知识在经邦治世、自身修养方面的突出地位,而是一味追求所谓的外国“时尚礼仪”,用刀叉取代筷子、用拥抱亲吻取代鞠躬握手等。当然这与我国现行不合理的考试制度是分不开的,应试模式为主导、重分数而轻礼仪,使得当代大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礼仪知识的储备。所以,当代大学生在礼仪知识认知方面是缺失的。
(二)礼仪素养意识淡漠
大学生具有易受影响、分辨力弱的特征。在我国开放程度推进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纷纷传入,他们不假思索的盲目学从,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素养的传承、礼仪素养意识的建构与培养。大学生多了个性张扬,少了谦敬意识。“礼主敬”即礼者敬人也,礼仪素养最先体现在尊敬他人,而当代大学生不敬师长、不睦同学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多了自利自便,少了公德意识。公德意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而当代大学生于公共场合“高谈阔论”、乱写乱画破坏公共设施等有失社会公德行为早已不是新闻;大学生多了功利倾向,少了文明意识。很悲观地说,有悖于公民道德规范地自私自利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是愈发明显的,追求名利、损人利己等,缺失了文明意识,影响大学生形象。所以,当代大学生在礼仪素养意识方面是淡漠的。
(三)礼仪行为有失文雅
行为举止是一个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直接体现。文雅行为是礼仪道德的外化形式;相反地,礼仪行为有失文雅则反映了大学生礼仪素质的缺失。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在、礼仪欠佳,“失礼”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大学生不文明用语出口成篇,言谈不妥;有的大学生毫不避讳的于图书馆接打电话;有的大学生在公交车上对站在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有的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举止亲昵等等,在某高校BBS上列举的校园恶习中“随地吐痰”、“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在宿舍影响他人学习、休息”反映最为强烈。此外,多数大学生在衣着方面也欠礼仪文明,盲目追求“新”、“奇”和“特”,穿着不分时间、场合,即自认为具有个性、自我陶醉,以“少穿多露”为主要特点,严重有失穿着礼仪规范。所以,当代大学生在礼仪行为文雅方面是有失的。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缺失,无论是对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还是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将后的就业状况都是不利的。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将从教育缺失、政策遗留、社会变迁和观念碰撞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教育缺失: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不合理教育体制,致使礼仪教育处于不重视、被忽视的尴尬境遇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依然是以应试模式为主导的欠合理的教育体制、教育制度,尽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高考及各种考试的“指挥棒”不变,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体制问题的。所以,衡量一个学生好坏之别的依然是学习成绩,即分数。学校教育过分注重学生分数、注重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礼仪素养的培养,致使礼仪教育处于不重视、被忽视的尴尬境遇。从课程设置上来看,许多高校未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给予足够重视,未曾开设相关礼仪教育的课程,即使部分学校设置有相关礼仪的通识选修课,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安排欠妥、课程比重较小等原因,未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教育管理上来看,很多高校放松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与管理,只是一味的追求学生成绩等硬性指标,对于部分大学生有失礼仪规范地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缺乏礼仪行为的管理。所以,礼仪教育的不重视和被忽视是一重要原因。
(二)政策遗留: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独生子女,受娇生惯养家庭教育环境的不良影响,对礼仪道德轻视不屑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受这一基本国策的影响,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一个人有来自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六人的悉心照顾,饭来张口、衣来生手,娇生惯养不断长大,很少接触礼仪道德的相关指导教育,即使存有一些有失礼仪道德的行为也会被家人所“包容”。就家长而言,他们往往较多的关注子女的物质生活、学习成绩,很少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做人教育,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在家庭中参加和感受礼仪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礼仪知识和养成礼仪素养的机会。总之,大学生个人优越的成长环境、家长的娇生惯养,都在不同程度制约着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形成,甚至使其对礼仪道德产生轻视不屑的错误态度。所以,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环境的使然,使得当代大学生忽视礼仪教育,对礼仪教育怀有错误的轻视不屑之态度。 (三)社会变迁:社会各方的急剧变化,使得社会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失束,不利于礼仪教育的重塑实施
随着我国国门的打开,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各方都在经历着深刻而急剧的变迁。经济的高速增长带给人们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提高人们的精神观念。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是一对孪生兄弟——“物质至上”和“精神失落” ,西方崇尚物质生活的现代价值观随着开放程度的推进广泛传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商品化、金钱化和利益化,唯利是图、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横行。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如:举止有度、谦恭礼让、文明礼貌、善待他人、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等,显得越发的苍白无力。自然而然地,社会对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约束、制约也就大打折扣。环境是礼仪教育开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以社会为主要依托的礼仪教育的实施也就举步维艰。所以,社会各方的急剧变迁,严重影响了社会对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约束和制约,不利于礼仪教育的重塑实施。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观念碰撞: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逆斥和对西方文化的盲崇,动摇了道德规范、礼仪教育传承推广的基础
中国的礼仪文化是相当繁盛的,古人的的礼仪教育从童蒙时代就开始了,启蒙读物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童蒙训》和》孝经》等,诸如“孝慈、友悌、忠信、仁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处恭”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关于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礼仪教育观念,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然而,一些大学生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片面理解,甚至误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文化都是封建糟粕,我们应该加以抛弃和批判,对礼仪教育的认识偏差是他们缺失了传统伦理道德意识的礼仪行为文化的根基 。另一方面,在日益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很多大学生对不断涌现的陌生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充满猎奇心理和盲崇心态,但又缺乏对不同文化资源进行鉴别和分选的能力,而渐渐忘乎所以、迷失方向,影响其礼仪素养的养成。所以,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逆斥和对西方文化的盲崇,动摇了道德规范、礼仪教育传承推广的基础,致使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缺失。
三、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对策
在熟悉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状,把握其礼仪素养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很好地助于塑造礼仪合乎规范、备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生形象,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综合的成长成才。
(一)学校教育方面
在大学生礼仪教育方面,学校的作用与地位是首当其冲的。针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状,学校应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弥补。首先,要一改只重视分数成绩而忽视礼仪教育的观念,加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和推进力度,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依据,灌之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礼仪素质;其次,提高礼仪教育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比重,开设相关社交礼仪、公关知识方面课程,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尽可能多方面满足大学生对礼仪社交、公关方面的需要;最后,完善相关礼仪行为方面的奖惩制度,对于大学生有失礼仪规范的失礼、失误行为进行相应惩处,以配合礼仪教育,促进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养成与提高。
(二)学生自身方面
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学生自身是要负主要责任的,毕竟“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大学生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礼仪素养的培养,改掉有失礼仪道德不规范行为。人的行为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大学生要进行持续不断的礼仪教育及反复持久的礼仪实训,力争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在进行礼仪教育的同时,大学生要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与义务加以传统,尤其是其中有关礼仪道德的学习。另外就是要练就一双“慧眼”,提高鉴别西方文化观念的能力,吸收良好的礼仪习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总之,我们要从大学生自身出发,提高礼仪素养。
(三)社会各界方面
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弥补,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与协助。首先是家庭,除了学校和自身外,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就是家庭,家庭要充分发挥在学生礼仪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礼仪行为的锻炼和礼仪素养的养成提供实训机会,家人要做好督促和监督的工作;另外是媒体方面,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媒体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我们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信息量大、更新快、影响力大的特点,来服务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养成。通过媒体传播礼仪知识、礼仪习惯等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促成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增进;最后,还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把提高礼仪素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重新审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家庭、校园乃至社会的礼仪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礼仪环境,为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而共同努力。
注释:
付斌.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47.
孙晓凤.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现状及改进措施[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1):27,28.
康小莉,云书海.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石家庄学 院学报,2009(01):103.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