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虚台记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b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苏轼初踏仕途,任凤翔通判。州府地处终南山下,饮食起居皆应与山相伴,终南为四方之大山,扶风为依山之近邑。高山美景迫在眼前,只需举手投足便可秀色饱餐。

  2.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于是派工匠建造一个高台。

  3.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太守说:这叫凌虚台很合适。陈太守把这件事告诉他的下属苏轼,让苏轼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4.苏轼虽然口头答应了,但是苏轼胸间怀着固国安民的宏大政治抱负,主张为政应有补于民,积极进取。凌虚台的修筑在他看来却无补于民,这与他积极的政治主张相违背的。

  5.苏轼回复陈太守:您看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壽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现在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

  6.苏轼接着说:昔日的荒草野田,今日的凌虚台,这是由无生有;今日的凌虚台,明日的荒草野田,这又是化有为无。兴废成毁交相回旋,无穷无尽,谁都不能知晓。
其他文献
我曾两度耳闻到自我辩护的辩护词,且都言之凿凿:一次正值午饭时节,在一家餐馆,坐在我对面的姑娘,将手机的音乐放得格外响亮,那种铿锵的狂躁之声,折磨得我心脏病差点儿发作。不堪忍受其扰,我便以商量的口气,询问她能否把音量调小一些?出乎意料的是,她非但未有任何愧意,反而斜瞪着我,凶巴巴地冲着我咆哮:这是公共场合,你管不着!另有一次下班回家坐公交车,暮色苍茫中,路途遭遇拥堵,公交车比蜗牛爬坡还要缓慢。本就患
期刊
到鸣沙山  2018年7月30日晚上,我们坐飞机到了张掖。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出发了,坐了6个小时的大巴车,终于到了敦煌。第一个游览的景点是鸣沙山,那里的沙,只要风一吹,就会发出沙沙的声音。  到了鸣沙山,导游告诉了我们一个让人兴奋的好消息:我们可以在沙漠里骑骆驼!我开心极了,迅速地报了名。我和妈妈到了骑骆驼的地方,一进去,我就看到了很多骆驼。骆驼各种各样,有高的,也有矮的,有胖的,也有瘦的。工作人
期刊
我收拾地板上的鱼骨,一群黑压压的东西从角落冒出来,似乎受到某种吸引,从墙角往客厅中央聚集。母亲催促我打掃,她还没发现脚下有一群蚂蚁,我连连应好,眼睛却看向地板,它们绕过了我母亲的脚,怕被其他人发现,选择周旋,翻山越岭地爬桌角,在几个人脚底下求生存,削苹果皮的,抖腿的,也有带火星的香烟末随时掉落。几平米的空间里,我们走路只需轻轻踮脚,蚂蚁却要拼尽全力。那两排长黑点快速移动,队伍依然整齐,我看得出神,
期刊
以前坐在我右后座的是一个安静的女孩,皮肤略有些黑,她爱笑又善良,总能听我絮絮叨叨地说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她笑起来眼也是弯弯的,露出齐又白的牙齿。  可她病了,病得厉害,是艾滋。  她的同桌是个男孩,男孩的父母在获悉自家儿子身边有个艾滋患者后,当天下午就把他接回家了,我的同桌也不坐回来,他总要站在后边听讲,四个人的小组只余下我和她两个人,我悄悄问她:“你是怎么生这个病的?”  她一言不发,埋着头。已经
期刊
初雨未歇的早晨,满街湿润的事物,淡淡的水汽和朦胧的雾,像一张少女未修饰的脸。风不来,每朵云都睡在淡紫色的天边。微凉的气息萦绕着早餐店的白烟,氤氲而上。新绿色的草安静地伏在地上,挂着露水。  突然,像是收到一个预备信号一样,世间所有静态的一切,都开始活动起来。云飘烟散草立雾起,我知道,是风来了。  居住的小城,三面环山,只有北部的一个峡谷,流着一条缓慢的河。风就是从那个地方进来的,轻快的脚步带着来自
期刊
屋内又是一阵纸页被翻动的“哗哗”声,警官瞥了眼仍未关上的窗子,叹了口气,合上手中的笔记本,转向面色苍白的女人——“结案了。”  “结了?那……那是不是……我儿子……杀我儿子的凶手……”  警官又叹了口气,不忍面对女人期冀的目光,只扭头盯着墙上死者的海报,那上面的年轻人笑得阳光帅气,全然难窥后来的颓废。“尸体上没有防卫性伤口,室内除死者屋内的窗户外其他出入口都是紧闭的,屋内也没有强行闯入的痕迹。”多
期刊
成年以后,在他乡每每感到疲惫无助的时候,我曾无数次妄想回到母亲的子宫,重享做一个胚胎的权利。我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就那样单纯地将自己安放于温暖与潮湿里,却从来不曾想,要回到我的故地,我的娘乡。  那日,我坐在大巴车上,高速路两旁的树早已落尽了叶子,就在这一片光秃秃的景色里,无数大大小小挂在高枝上的鸟巢突显出来,很是醒目。我在车厢里静静看着,忽而觉得那鸟巢与远处一片一片的村庄叠加在一起,很有
期刊
国于南山之下2,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3。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4。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5。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
期刊
其实,此时距离我写《观音像》已经一年之久,而我似乎像才刚刚明白它。  写《观音像》的时候,我没有思考太多,只是自然而然的把我这些年所感受到的一点一点描绘出来。写完《观音像》之后我觉得意犹未尽,又写了一些零散的片段,后来这些片段被我整理,写进了《村庄与鸟巢》中,其实我觉得,《村庄与鸟巢》的调子明显比《观音像》要明朗了许多,像它一点诗意的序。  一年前的我,可能和大多数读过《观音像》的人一样,觉得这是
期刊
有一天有这样三个女人,她们决定一起驾帆船去波罗的海航行。  三个女人是樱姆克、米莉娅和我。   樱姆克和米莉亚是两个德国女人,一个是生物学家,也是基尔一所中学的老师,一个是德国北方基尔港市老人护理部的咨询顾问。驾船除了樱姆克我们都没有经验,樱姆克考过帆船驾照;米莉亚只会游泳,但不懂船;我是个连游泳都不会的中国旱鸭子。   波罗的海很广阔也很远大,它该算是欧洲北部的内海,也是北冰洋的边缘海和大西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