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850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假里总不免与昔日好友相聚,酒足饭饱后的席间,一年才能见上一面的人们放松惬意地叙着话。我歪在餐厅窗边,盯着一株光秃秃的杨树兀自出神。一片欢快的嘈杂中,只听到一位老同学轻咳两声扬起嗓门,半调侃半认真地感慨道:“年味可真是越来越淡了啊。”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并不引人注意,很快便被另一阵喧闹淹没了,毫无踪迹可寻。说来奇怪,这样的话近几年是听惯的,对此我也总是一笑而过不置可否,但这一次朋友问偶然的谈笑却似乎有些特别,引起我一连串思维的连锁反应。
  所谓“年味”,严谨些来解释,不如说是“过年的氛围”。当想起过年,首先想起的自然是一片绚烂温暖的红色。这样的红色独属于中国的冬天,在世界上任何一处别的角落都找不到,即使是唐人街里张扬铺排的装饰也少了一份形神,因缺少华夏土壤的滋养显得“不接地气”。新年是由崭新的对联福字、浓油赤酱的家常好菜和亲人好友的团圆之心组成的,这些都是红色的。小时候过年热闹隆重,甚至在奶奶的教导下添了些一板一眼的规矩,腊月初八要煮上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先搁银杏再放红豆,最后得记得撒上花生碎;腊月二十四是掸尘扫房子的日子,大人小孩齐帮忙,屋子里里里外外都要整洁明亮;大年三十阖家团圆,在外奔波打拼的亲人们聚少离多,在这一晚无论如何都要回到温馨的故乡餐桌,桌上那条鱼是不能动筷子的。万物皆有其时,亲善礼让不逾矩,这是中国人的“仪式感”。
  一年又一年,商场广播里刘德华天王依然欢欢喜喜地唱着“恭喜你发财”,春晚也依然少不了李谷一老师清脆的歌声为《难忘今宵》注入灵魂。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味”逐渐变得淡了呢?难道我们该责怪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街边摆摊卖年货的小贩们似乎越来越难以寻觅,人头攒动的春运售票厅也变得空荡。年夜饭从亲手做的一桌家常菜变成了酒店里标准化的一席佳肴,菜总是吃不完的,酒店的盘子碟子却要不厌其烦地换上好几次。这是一个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品尝美食、购买年货、订到火车票的时代,我们节省了无数时间,却也失去了许多与世界沟通交感、创造珍贵记忆的机会。
  记得几年前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描述一日三餐时有一段很好的解说词:“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同样的,“年”也是一个独特的象征性的符号,在这片土地上的十四亿人都因这个符号奔忙着、热切着。流连异乡的游子可以尝浓淡各异的酒,趟深浅不同的河,却最抵挡不住过年时家乡的一盏冬日暖灯。博尔赫斯说岁月是水,捞不起来,时间的新陈代谢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断将我们改造成全然不同的自我。辞旧迎新的年就是见证成长蜕变的一座里程碑,抚慰人生逆旅的一处加油站;铺开时光的坐标轴,“过年”两个字总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自己不同阶段的位置。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里,“小确幸”的慢生活被越来越多人推崇,但只有在过年的这几日里,一切恣意的挥洒和欢笑,一切暂时的停滞不前都被默许,会有一双慈爱包容的眼睛注视着那个大厦写字楼里的疲惫灵魂:“过年啦,快歇一歇吧。”
  时隔半年从海外归来,再次走进奶奶家的小阁楼,奶奶依旧守在这里,守着一锅熬给儿女们的腊八粥。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了十几年前,也是这座小阁楼,也是这锅腊八粥,我穿着过年买的新衣,蹦蹦跳跳在厨房里帮忙,其实只是一味地添着乱,奶奶便打发我去贴上对联和福字,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为什么福字要倒着贴,只想着完成任务后就能吃到一颗最甜的蜜枣,博个新年的好彩头。或许一切确实都没有变,对联福字依旧会是崭新的,家常好菜依旧可口,亲朋好友们依旧团团围坐在一起高举起欢乐的酒杯。在这碗熟悉的腊八粥里,我终于明白,“年味”的浓或淡并不在于我们如何买年货如何订火车票,而是在于我们是否始终惦记着买年货,始终牵挂着回家,始终铭记着这份仪式感。“年味”其实从不曾离我们远去,“年”这片温暖的红色里,永远会有每个人的避风港和加油站,让我们能在亲爱之人身旁心安理得地多停留一会儿,眯着眼伸个懒腰,然后把过去的自己留在大雪纷飞里,带着充沛的能量踏上前方春意盎然的新征程。
其他文献
兵回家探亲时,小琪抱着一个孩子来看他。兵屋里一屋子人,很热闹,小琪进来,把一屋子的热闹熄灭了。旋即,众人离去。一屋子只剩下兵和小琪,还有那个抱在小琪手里的孩子。相对无
期刊
背景与目的:  长链非编码 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超过200nt的RNA,其本身并不编码蛋白质,而是以RNA的形式在多种层面上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越来越多
三月,一树梨花悠淡地开着,静寂的暖阳里,能听到花朵呢喃的声息。一盏老茶,微醺,似睡非醒。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仿佛听到了儿时课堂上摇头晃脑的诵读。春暖花开的三月,校园书声琅琅,村庄安谧,世事静好。猫,在墙头尽情地发春。母亲依偎在盛放的杏树下,一针一线地为我缝制春天穿的布鞋。村庄里,艳阳照着,杏花开着,麦苗绿着,鸟儿叫着,婉转清扬。  一开春,母亲就会挑选一只敬业的老母鸡,让它抱窝。老母鸡一动
期刊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这一流传  千古的诗句道尽了人间离别相思的无奈之情,也时时搅动了人们的思绪。我在回顾自己漫长的人生旅程时,脑海中也常会显现出许多亲朋好友的形象。我曾经经历过一次又一次难以尽叙的离别之情,如今,有的阴阳相隔,永不再见,更多的则是在“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之后,渐渐失联,以致音讯杳无了。  然而,记忆是很难完全消逝的,一些看起来似乎已然完全忘却了的人和事,有时却会突然
期刊
绍兴的沈园一直没去过。原因是什么呢?其实绍兴去过不少次,单咸亨酒店的饭就中饭晚饭吃过好几回,真要去沈园,不可能找不到时间,看来还是兴趣不大。  沈园那一带几乎是绍兴的缩影了。隔着不远就是轩亭口。沈园的戏是生离,轩亭口的戏是死别。是一个革命者和革命告别,是一个剑侠和剑告别,是一个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优异女子和新生活告别的地方。  沈园的那出戏当时没有多少轰动性,要到多少年后,大家才会为这个诗人感到心疼
期刊
在温岭市箬横镇,提起贯庄村的江根德,当地百姓总是赞不绝口。因为他是温岭市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台州市第三届人大代表,贯庄村党支部书记,更因为他是心系发展、情牵民生、造福百姓的好心人。  在贯庄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这些年来,江根德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投入数百万资金建造文化广场、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为村民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美丽乡村。  
进入冬天里的村庄,三个老人靠在墙根晒太阳,抽旱烟,谝闲话,孩子们抓蚂蚁。旋风旋起来的尘土,包围着村口。乡亲们聚集在一起打牌,看热闹。  也许,一个人出走后,并不能再顺利地返回故乡。仰望大山,曾经的草甸长满了密林,看不见弯曲的小路,黄土路被水泥浇筑,两边的大树被砍伐,太阳照着旷野,山坡上深茂的草木和新发的幼叶熠熠闪烁。白云住在村庄上空,飘过收留我们童年的窑洞,那截长着杏树的土坎也不见了,新房子矗满临
期刊
期刊
新时期宣传干部的楷模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周恩义同志是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区委原常委、宣传部长,他从事部队思想政治工作23年,从事地方宣传思想工作20年。
2011年3月21日,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在灾后重建的历史景观江油关前面,三个女孩面对摄影家卓军的镜头,清新灿烂的笑容扑面而来。这张美丽的照片,来自“瞬间永恒——‘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