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的重建与方法的回归:从“非中心化方法”到“认识的‘非中心化’方法论”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jordan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现代主义的“非中心化”浪潮逐渐消解了中心,也消解了“价值关联”与“价值无涉”,但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却使其备受批判;“认识的‘非中心化’方法论”则在实践的基础上表现出对方法的回归和中心的重建,它试图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中获得科学认识论的基本地位。
  关键词:非中心化;非中心化方法;中心的重建
  一
  随着“‘非中心化’思潮”越走越远,它们对中心的完全消解直至虚无,日益受到其他学者的批判。有学者指出,反本质主义的最大问题,是把现实的一切问题都归到了话语的层面,而没有触及这些话语得以产生的现实;而反基础主义面临的困难是,知识如果没有基础,就没有真假,就仅仅是通过对话达成的共识。“缺乏共同评价标准,这样的对话将把人们引向哪里?没有共同评价标准意味着,对话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1]德里达也常常被人们指责为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尽管他强调解构不是完全消极的,甚至对人们认为他的解构就是摧毁一切感到很恼火,而一再申辩。[2]尽管有其他后现代主义者同德里达一样,力图对极端的完全消解做些矫正,但依着学术惯性,他们注定无法从洪流中脱身。当人们的思想不得不回到常识中来时,从皮亚杰提出认识客观化的“非中心化方法”到陈其荣、曹志平提出“认识的‘非中心化’方法论”这条路线就显得弥足珍贵。
  二
  皮亚杰认为,在人类或社会的研究中,人们有一种“自发性”思想或者倾向:“认为自己处于世纪的中心,处于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的行为规则甚至习惯确立为普遍的规范”。[3](P10)这种认识的自发性中心化,是影响人类认识客观化、具体化、系统化、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陈其荣、曹志平在《科学基础方法论》中谈到,科学思维方式是在实际的科学领域,针对特定对象和具体科学问题而运作和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划定问题范围,从问题与事实出发,而不是仅仅从自己的主观出发。“这种‘科学化’的基本方式,就是我们讲的认识的‘非中心化’。……科学认识发生的首要条件或步骤,是认识的非中心化。”[4](P144-145)并从解释学的视角对皮亚杰认识的“非中心化”做出新的理解,指出“人类认识的‘非中心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哲学问题。它不仅仅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而且也关涉到对人类科学活动的本体论理解。”[4](P148)他们进而认为,“科学认识是分化的产物。要建立一门真正的科学,必须进行‘非中心化’,即‘列出问题,限定问题的范围,确定方法,改进方法’。”[5](P10)“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主体、认识手段、认识方法的‘非中心化’相互联结,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知识的客观系统化。这同时也是认识‘非中心化’的实质。”[4](P147)当然,他们是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中探讨人类科学“认识的‘非中心化’方法论”的,所以既强调“非中心化”作为科学基础方法的一般性,又清楚地讨论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自面临“非中心化”方法时的特殊性,并特别指出:“和社会科学相比,人们对人文科学‘非中心化’的看法还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科学的‘非中心化’不仅是一个复杂的有待于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深刻的理论问题。”[4](P171)
  显然,他们所主张的“认识的‘非中心化’方法论”与后现代主义的“‘非中心化’思潮”有着根本的不同:“‘非中心化’思潮”的学术惯性是对中心直至彻底的消解,而“认识的‘非中心化’方法论”则在另一条路线上表现出对“价值关联”与“价值无涉”的回归。他们也因此慎重“声明”:“非中心化”起点的客观化与主观性、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逻辑形式与历史进程等二重性,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二重性,它们之间矛盾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社会实践。认识的“非中心化”,就是要在社会实践中打破人类自发的主观中心化,推进客观的“非中心化”,最后实现科学思维方式的中心化。[4] (P153)
  参考文献:
  [1][英]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法]德里达.德里达中国讲演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瑞士]让·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4]陈其荣,曹志平.科学基础方法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其他文献
摘 要:十八大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目标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责任主体,责无旁贷。建设和谐校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全面发展;和谐校园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目标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以和谐校园创建是学校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具有复杂性、两极性、长期性和定向性等特点。历史教学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以情育情、以境育情、以美育情等。
摘 要: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华,对于美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个时期也是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培养气质的重要时期。形体舞蹈训练对女大学生能起到塑造形体、提高身体素质、促进智力发展、锻炼顽强意志、增强自信心、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形体舞蹈训练;女大学生;身心影响  1前言  女大学生的年龄大多数在18~22岁之间,向往美、追求美的意识比以前
目的:使用静脉留置针和钢制头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效果比较。方法:对在院前急救转运途中使用静脉留置针和钢制头皮针的患者各100例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结果:浅静脉留置针具有
摘 要:德育是对学生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育内容既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多重制约,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笔者梳理我国德育教育的历史及现状,希望对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小学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
巡回护士是手术患者抢救中的关键一员,其合理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为此具体总结了巡回护士行为对手术患者身心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繁忙的学生事务对辅导员有效地开展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可以成为辅导员开展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
目的:提高对艾滋病合并肺病的认识。方法:对8例艾滋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并发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7例(其中1例为艾滋病首发表现),其临床表现为发热(7/7),呼吸困难(6/7)和低氧血症(7/7),
目的:探讨影响弱视患儿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8例弱视患儿进行矫正、遮盖及增视训练等综合治疗。结果:68例弱视患儿治疗平均1.58±0.45年,基本治愈54例。影响弱视患儿
目的:探讨牙冠折裂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患牙进行复位后全冠修复,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牙根未发生纵裂者,治疗效果良好。结论:无髓和咬合性创伤是牙冠折裂的主要原因,应尽量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