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皇帝的个人的情趣爱好往往会影响到整个朝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官营手工业产品,其设计宗旨以统治者的审美需要为第一。一般文人士大夫对文玩雅物的欣赏,只能局限于自我陶醉,而皇帝个人的审美则会贯穿到官营工艺美术制作的全过程。 雍正皇帝学养深醇,眼光极高,追求器物的至善至美,对颜色釉瓷器情有独衷,“上有所好,下必从焉”,御窑场把皇帝的喜好作为色釉调配的唯一标准,严格按照造办处提供的样品配釉烧制,生产出一大批胎质细腻,气质高贵的颜色釉瓷器。
清雍正十二色菊瓣盘,是雍正各釉色菊办盘中的上品,12件一套,均为清宫旧藏。高度均为3.3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11.3厘米。盘敞口,弧壁,圈足。通体菊花瓣式,有黄、红、蓝、绿、紫、白、酱、藕荷等12种颜色,多数圈足白釉内有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少数圈足内满釉,有釉下暗刻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盘五光十色,釉汁滢润,菊瓣棱线坚韧有力,体现出雍正官窑色釉瓷器雅、秀、精、纯的时代特征。由于雍正皇帝对瓷器制作的格外关注,御窑厂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新添十数种鲜丽的新釉色,精湛绝妙,无以伦比,达到了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艺术境界。
颜色釉是在制作无色透明釉时,加入金属氧化物为呈色的釉料。有单色釉与杂色釉之分;单色釉也叫纯色釉,是指在一件瓷器上只有单一的颜色,如:黄釉、白釉、绿釉、天蓝釉、红釉、青釉等纯色釉。杂色釉是指烧制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釉料熔融变幻出的多种颜色,如窑变釉、青金蓝釉、洒蓝釉、铁锈花釉、虎皮斑釉、炉均釉等,都属于杂色釉。雍正十二色菊瓣盘是纯正的单色釉,其具体的烧制方法是先烧好白釉菊瓣盘,然后在白釉上施所需各色彩釉,再入窑炉烧成。因有白釉铺垫,烧成之后釉面光洁匀净。十二色菊瓣盘的烧造时间,雍正朝《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造活计清档》中有翔实记载:“雍正十一年四月十七日,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家人郑天赐送来各色磁花盆十二样。司库常宝、首领太监萨木哈呈览。奉旨:送往圆明园叫总管太监应陈设处陈设。钦此。又送来各式菊花式磁盘十二色,内每色一件。奉旨:交与烧瓷器处,照此样式,每色烧造四十件。钦此。”
由于皇帝的格外关注,雍正官窑在颜色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间督窑官唐英功不可没。唐英,字俊公,号蜗寄,汉军正白旗人。精通经史诗文,能书善画,康熙三十六年16岁始在养心殿任职,雍正元年其艺术天赋被皇帝赏识,安排在造办处专门负责设计画样工作。雍正六年派往景德镇督理陶务,一直到乾隆二十年,病老告终。在赴景德镇上任之前,唐英已经在养心殿任职三十多年,宫廷艺术的耳濡目染,使之成为有清一代功底深厚的工艺美术大家。作为御窑厂的内行管理者,他撰写的《陶成记事碑文》中概括了雍正官窑的57个品种,其中近30种是颜色釉。碑文中写到:“仿古采今,凡五十七种。自宋大观,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官窑,及哥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宜兴窑、西洋、东洋诸器,皆有仿制。其釉色有白粉青、大绿、米色、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天蓝、霁红、霁青、膳鱼黄、蛇皮绿、油绿、欧红、欧蓝、月白、翡翠、乌金、紫金诸种。又有浇黄、浇紫、浇绿、填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锥花、拱花、抹金、抹银诸名。”唐英精通瓷器烧制的所有的工艺流程,凡皇帝要求的式样和颜色全能烧制出来,致使当朝颜色釉烧制水平有了跨越式的提高,为清代颜色釉瓷器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据初步统计,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雍正官窑颜色釉瓷器近两万件,包括二十多个品种,其中绝大多数为清宫旧藏,少数是解放后由国家调拨及其他渠道收购而来。凡唐英《陶成记事碑》中提到的釉色几乎都囊括在内,黄釉的华丽;红釉的高贵;蓝釉的肃穆;仿古釉的凝重;胭脂水釉的妩媚;天蓝釉的静谧;粉青釉的晶纯;秋葵绿釉的鲜嫩;洒蓝釉的飘忽;窑变釉的奇妙…,美不胜收。现就这套十二色盘按釉色分别介绍如下:
黄釉——菊瓣盘中属于黄釉系列的有4件,黄釉菊瓣盘、明黄釉菊瓣盘、姜黄釉菊瓣盘、米黄釉菊瓣盘。“黄“音与“皇”同音,是明、清两代宫廷中的至尊之色。宫殿的屋顶、皇帝的龙袍以及皇帝、皇后日常餐饮所用的盘、碗、盅、碟等餐饮器皿绝大多数为黄釉器。瓷器上真正的高温黄色出现在明宣德时期,此后黄釉瓷器成为明清时期景德镇单色釉中最大宗的产品。黄釉的主要呈色剂是氧化锑,雍正时在氧化锑中加入不同数量的铁,使色调发生丰富的变化。除黄釉外有娇黄(浇黄)、明黄、姜黄、淡黄、米黄、蜜蜡黄、鳝鱼黄等数种颜色,十二色菊班瓣盘中的明黄釉,黄中泛绿,鲜明眩目。姜黄釉,色泽深浓,坚实沉稳。米黄釉黄中泛粉,色调柔和。
雍正黄釉,多见中、小件薄胎器物,有少量凸雕莲瓣的淡黄釉大盘口径可达40厘米。黄釉有里外全黄、里白釉外黄釉之分。盘、碗底白釉内多有 “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六字篆书印章款的器物很少。黄釉制品的用途主要是日常餐饮和祭祀用品,“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茶房笔帖式常宁送来散秩大臣茶饭房总管马哈达等咨称,本房奏茶饭房黄瓷碗、黄磁盅现不足用,饭房欲添二等黄瓷碗三十件、三等黄瓷碗二十件、黄磁盅三十件,茶房欲添黄磁盅二十件,共添一百件。……请海望行与该处烧造等语……奉旨:交总管取用。钦此。”祭祀用器沿袭传统的天玄地黄之说,按照五行中的水、火、木、金、土配以对应的五色;青、赤、黄、白、黑来祭拜不同方位的神灵。国家大祭中“圜丘、祈谷、常雩用青。方泽用黄,日坛用赤。月坛用白;社稷,先农用黄。”《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造活计清档》记载:“雍正元年正月十六日,怡亲王黄瓷盘六十件,黄瓷碗八十个。王谕:此盘碗上配做铜果托果罩。遵此。”一般来说,供人日常餐饮使用的盘、碗是不必配置铜果托、果罩的,只有盛装祭品时才需要配置盘、碗的托座,便于摆放供品。
白釉——菊瓣盘中有1件白釉菊瓣盘,细白润洁,白如凝脂。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认为是最容易控制的,其实不然。因为所有的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氧化铁,烧成之后会呈现出或深或浅的青色调,必需把胎釉中的铁元素降低到0.75%以下,才能烧出纯正的白色。雍正时期的白釉没有添加任何呈色剂,只是将胎与釉中的铁分降低到最底限度,再施一层高质量的透明釉,完全依靠胎土本身的白度呈现出白色。白釉瓷器胎土的精纯度要求非常高,稍微有一点杂质就会影响釉面的纯净。雍正白釉除菊瓣盘以外还有有高足杯、带盖豆、撇口瓶、三足炉、茶壶、酒盅、大盘、小碗等,胎薄体轻,精巧灵秀。 白釉瓷器明清时期做为祭器的使用时主要是在“夕月坛(月坛)主白,祭器有白瓷碗三个、白瓷盘大小各二十个、白瓷酒尊各二个、白瓷壶一执、白瓷盘一面。”
胭脂紫釉——菊瓣盘中有1件胭脂紫釉盘,色泽深艳如胭脂。胭脂紫釉是清康熙年间由西方引进的一种以金为呈色剂的红粉低温釉,雍正时发展到极致,有深、浅两种,较浅的近乎于粉红,俗称胭脂水;较深的接近玫瑰红,俗称胭脂紫。此盘釉汁深艳细腻,光润匀净,较胭脂水釉更加深浓泛紫。清代的胭脂水或胭脂紫釉,均为官窑瓷器,因数量稀少,极其名贵。
绿釉——菊瓣盘中属于绿釉系列的有3件,绿釉菊瓣盘、葱绿釉菊瓣盘、湖绿釉菊瓣盘。铜金属在氧化气氛中会呈现出绿色调,明代中期景德镇烧出了亮丽的低温绿釉,但由于是直接将釉涂在没有上釉的素坯之上,釉的洁净度差,胎中的细小杂质颗粒清晰可见。雍正时期在继承前代的铜绿釉的基础上研制出掺进其他金属呈色各种绿釉瓷器,不仅有一般的绿釉、还有鱼子绿、松石绿、瓜皮绿、湖水绿、葱绿、龟裙绿等新釉色,绿釉的精纯度也大大提高,色泽亮翠鲜艳,洁净透明。此绿釉菊瓣盘釉色浓绿发蓝,无纹片。葱绿釉盘釉色绿中闪黄,接近草绿色,如初芽之嫩葱,亮艳娇嫩。湖水绿釉盘色泽淡雅发天蓝,柔和如丝,滋润光亮。
洒蓝釉——菊瓣盘中有1件洒蓝釉盘,洒蓝釉又称“雪花蓝”,是明宣德时期烧成的一种高温蓝釉,因蓝釉的色地上有喷洒如水点般的均匀斑点,而称为“洒蓝”。清雍正时期,施釉方法有所创新,先用喷吹法在瓷坯上吹满星点状青料,然后再上一层透明釉。这件洒蓝菊瓣盘釉面匀净光洁,祭蓝釉面上的密集的白色斑点如漫天飘舞的雪花,精致耐看。由于人工吹釉技艺需要长时间经验的积累,洒蓝釉制品一直十分稀少。
酱釉——菊瓣盘中有1件酱釉盘,酱釉又名“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宋代时期北方窑烧制成功,宣德官窑生产出许多酱釉盘、碗等日常生活用品。雍正酱釉继承了宣德酱釉的优秀传统,釉面肥厚,色泽乌亮。这件酱釉菊瓣盘釉面匀净光泽度极强。
葡萄紫釉——菊瓣盘中有1件葡萄紫釉盘,高温紫釉是明中期创烧的一种颜色釉,主要着色剂为锰,釉中所含少量的铁和钴起调色作用。雍正紫釉有多种颜色,最浅的紫釉色淡粉如藕荷,最深的紫釉色深艳如茄皮,介乎于两者之间的有玫瑰紫和葡萄紫,这件葡萄紫釉菊瓣盘,光洁莹润,紫中透红,近似于芸豆红色,为紫釉中精品,十分名贵。
据档案记载,雍正十二色菊瓣盘完全是按照皇帝的御旨专门为皇家烧制的。由于皇帝本人文化素养极高,欣赏层次不俗,景德镇官窑集中国古代色釉瓷器之大成,烧制成功数十套十二色菊瓣盘,它们典雅端庄,五光十色,超凡脱俗,向世人展现了雍正朝单色釉制作的最高水平。
清雍正十二色菊瓣盘,是雍正各釉色菊办盘中的上品,12件一套,均为清宫旧藏。高度均为3.3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11.3厘米。盘敞口,弧壁,圈足。通体菊花瓣式,有黄、红、蓝、绿、紫、白、酱、藕荷等12种颜色,多数圈足白釉内有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少数圈足内满釉,有釉下暗刻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盘五光十色,釉汁滢润,菊瓣棱线坚韧有力,体现出雍正官窑色釉瓷器雅、秀、精、纯的时代特征。由于雍正皇帝对瓷器制作的格外关注,御窑厂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新添十数种鲜丽的新釉色,精湛绝妙,无以伦比,达到了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艺术境界。
颜色釉是在制作无色透明釉时,加入金属氧化物为呈色的釉料。有单色釉与杂色釉之分;单色釉也叫纯色釉,是指在一件瓷器上只有单一的颜色,如:黄釉、白釉、绿釉、天蓝釉、红釉、青釉等纯色釉。杂色釉是指烧制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釉料熔融变幻出的多种颜色,如窑变釉、青金蓝釉、洒蓝釉、铁锈花釉、虎皮斑釉、炉均釉等,都属于杂色釉。雍正十二色菊瓣盘是纯正的单色釉,其具体的烧制方法是先烧好白釉菊瓣盘,然后在白釉上施所需各色彩釉,再入窑炉烧成。因有白釉铺垫,烧成之后釉面光洁匀净。十二色菊瓣盘的烧造时间,雍正朝《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造活计清档》中有翔实记载:“雍正十一年四月十七日,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家人郑天赐送来各色磁花盆十二样。司库常宝、首领太监萨木哈呈览。奉旨:送往圆明园叫总管太监应陈设处陈设。钦此。又送来各式菊花式磁盘十二色,内每色一件。奉旨:交与烧瓷器处,照此样式,每色烧造四十件。钦此。”
由于皇帝的格外关注,雍正官窑在颜色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间督窑官唐英功不可没。唐英,字俊公,号蜗寄,汉军正白旗人。精通经史诗文,能书善画,康熙三十六年16岁始在养心殿任职,雍正元年其艺术天赋被皇帝赏识,安排在造办处专门负责设计画样工作。雍正六年派往景德镇督理陶务,一直到乾隆二十年,病老告终。在赴景德镇上任之前,唐英已经在养心殿任职三十多年,宫廷艺术的耳濡目染,使之成为有清一代功底深厚的工艺美术大家。作为御窑厂的内行管理者,他撰写的《陶成记事碑文》中概括了雍正官窑的57个品种,其中近30种是颜色釉。碑文中写到:“仿古采今,凡五十七种。自宋大观,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官窑,及哥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宜兴窑、西洋、东洋诸器,皆有仿制。其釉色有白粉青、大绿、米色、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天蓝、霁红、霁青、膳鱼黄、蛇皮绿、油绿、欧红、欧蓝、月白、翡翠、乌金、紫金诸种。又有浇黄、浇紫、浇绿、填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锥花、拱花、抹金、抹银诸名。”唐英精通瓷器烧制的所有的工艺流程,凡皇帝要求的式样和颜色全能烧制出来,致使当朝颜色釉烧制水平有了跨越式的提高,为清代颜色釉瓷器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据初步统计,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雍正官窑颜色釉瓷器近两万件,包括二十多个品种,其中绝大多数为清宫旧藏,少数是解放后由国家调拨及其他渠道收购而来。凡唐英《陶成记事碑》中提到的釉色几乎都囊括在内,黄釉的华丽;红釉的高贵;蓝釉的肃穆;仿古釉的凝重;胭脂水釉的妩媚;天蓝釉的静谧;粉青釉的晶纯;秋葵绿釉的鲜嫩;洒蓝釉的飘忽;窑变釉的奇妙…,美不胜收。现就这套十二色盘按釉色分别介绍如下:
黄釉——菊瓣盘中属于黄釉系列的有4件,黄釉菊瓣盘、明黄釉菊瓣盘、姜黄釉菊瓣盘、米黄釉菊瓣盘。“黄“音与“皇”同音,是明、清两代宫廷中的至尊之色。宫殿的屋顶、皇帝的龙袍以及皇帝、皇后日常餐饮所用的盘、碗、盅、碟等餐饮器皿绝大多数为黄釉器。瓷器上真正的高温黄色出现在明宣德时期,此后黄釉瓷器成为明清时期景德镇单色釉中最大宗的产品。黄釉的主要呈色剂是氧化锑,雍正时在氧化锑中加入不同数量的铁,使色调发生丰富的变化。除黄釉外有娇黄(浇黄)、明黄、姜黄、淡黄、米黄、蜜蜡黄、鳝鱼黄等数种颜色,十二色菊班瓣盘中的明黄釉,黄中泛绿,鲜明眩目。姜黄釉,色泽深浓,坚实沉稳。米黄釉黄中泛粉,色调柔和。
雍正黄釉,多见中、小件薄胎器物,有少量凸雕莲瓣的淡黄釉大盘口径可达40厘米。黄釉有里外全黄、里白釉外黄釉之分。盘、碗底白釉内多有 “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六字篆书印章款的器物很少。黄釉制品的用途主要是日常餐饮和祭祀用品,“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茶房笔帖式常宁送来散秩大臣茶饭房总管马哈达等咨称,本房奏茶饭房黄瓷碗、黄磁盅现不足用,饭房欲添二等黄瓷碗三十件、三等黄瓷碗二十件、黄磁盅三十件,茶房欲添黄磁盅二十件,共添一百件。……请海望行与该处烧造等语……奉旨:交总管取用。钦此。”祭祀用器沿袭传统的天玄地黄之说,按照五行中的水、火、木、金、土配以对应的五色;青、赤、黄、白、黑来祭拜不同方位的神灵。国家大祭中“圜丘、祈谷、常雩用青。方泽用黄,日坛用赤。月坛用白;社稷,先农用黄。”《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造活计清档》记载:“雍正元年正月十六日,怡亲王黄瓷盘六十件,黄瓷碗八十个。王谕:此盘碗上配做铜果托果罩。遵此。”一般来说,供人日常餐饮使用的盘、碗是不必配置铜果托、果罩的,只有盛装祭品时才需要配置盘、碗的托座,便于摆放供品。
白釉——菊瓣盘中有1件白釉菊瓣盘,细白润洁,白如凝脂。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认为是最容易控制的,其实不然。因为所有的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氧化铁,烧成之后会呈现出或深或浅的青色调,必需把胎釉中的铁元素降低到0.75%以下,才能烧出纯正的白色。雍正时期的白釉没有添加任何呈色剂,只是将胎与釉中的铁分降低到最底限度,再施一层高质量的透明釉,完全依靠胎土本身的白度呈现出白色。白釉瓷器胎土的精纯度要求非常高,稍微有一点杂质就会影响釉面的纯净。雍正白釉除菊瓣盘以外还有有高足杯、带盖豆、撇口瓶、三足炉、茶壶、酒盅、大盘、小碗等,胎薄体轻,精巧灵秀。 白釉瓷器明清时期做为祭器的使用时主要是在“夕月坛(月坛)主白,祭器有白瓷碗三个、白瓷盘大小各二十个、白瓷酒尊各二个、白瓷壶一执、白瓷盘一面。”
胭脂紫釉——菊瓣盘中有1件胭脂紫釉盘,色泽深艳如胭脂。胭脂紫釉是清康熙年间由西方引进的一种以金为呈色剂的红粉低温釉,雍正时发展到极致,有深、浅两种,较浅的近乎于粉红,俗称胭脂水;较深的接近玫瑰红,俗称胭脂紫。此盘釉汁深艳细腻,光润匀净,较胭脂水釉更加深浓泛紫。清代的胭脂水或胭脂紫釉,均为官窑瓷器,因数量稀少,极其名贵。
绿釉——菊瓣盘中属于绿釉系列的有3件,绿釉菊瓣盘、葱绿釉菊瓣盘、湖绿釉菊瓣盘。铜金属在氧化气氛中会呈现出绿色调,明代中期景德镇烧出了亮丽的低温绿釉,但由于是直接将釉涂在没有上釉的素坯之上,釉的洁净度差,胎中的细小杂质颗粒清晰可见。雍正时期在继承前代的铜绿釉的基础上研制出掺进其他金属呈色各种绿釉瓷器,不仅有一般的绿釉、还有鱼子绿、松石绿、瓜皮绿、湖水绿、葱绿、龟裙绿等新釉色,绿釉的精纯度也大大提高,色泽亮翠鲜艳,洁净透明。此绿釉菊瓣盘釉色浓绿发蓝,无纹片。葱绿釉盘釉色绿中闪黄,接近草绿色,如初芽之嫩葱,亮艳娇嫩。湖水绿釉盘色泽淡雅发天蓝,柔和如丝,滋润光亮。
洒蓝釉——菊瓣盘中有1件洒蓝釉盘,洒蓝釉又称“雪花蓝”,是明宣德时期烧成的一种高温蓝釉,因蓝釉的色地上有喷洒如水点般的均匀斑点,而称为“洒蓝”。清雍正时期,施釉方法有所创新,先用喷吹法在瓷坯上吹满星点状青料,然后再上一层透明釉。这件洒蓝菊瓣盘釉面匀净光洁,祭蓝釉面上的密集的白色斑点如漫天飘舞的雪花,精致耐看。由于人工吹釉技艺需要长时间经验的积累,洒蓝釉制品一直十分稀少。
酱釉——菊瓣盘中有1件酱釉盘,酱釉又名“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宋代时期北方窑烧制成功,宣德官窑生产出许多酱釉盘、碗等日常生活用品。雍正酱釉继承了宣德酱釉的优秀传统,釉面肥厚,色泽乌亮。这件酱釉菊瓣盘釉面匀净光泽度极强。
葡萄紫釉——菊瓣盘中有1件葡萄紫釉盘,高温紫釉是明中期创烧的一种颜色釉,主要着色剂为锰,釉中所含少量的铁和钴起调色作用。雍正紫釉有多种颜色,最浅的紫釉色淡粉如藕荷,最深的紫釉色深艳如茄皮,介乎于两者之间的有玫瑰紫和葡萄紫,这件葡萄紫釉菊瓣盘,光洁莹润,紫中透红,近似于芸豆红色,为紫釉中精品,十分名贵。
据档案记载,雍正十二色菊瓣盘完全是按照皇帝的御旨专门为皇家烧制的。由于皇帝本人文化素养极高,欣赏层次不俗,景德镇官窑集中国古代色釉瓷器之大成,烧制成功数十套十二色菊瓣盘,它们典雅端庄,五光十色,超凡脱俗,向世人展现了雍正朝单色釉制作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