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同时也是我国一种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言感觉、陶冶学生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小学生学好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正确途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受环境条件、见识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学生都普遍存在着缺乏朗读兴趣的表现,这给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严重地影响着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对于这个问题,在此,我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重视范读的艺术性,诱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针对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示范朗读,起到榜样的作用,成功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范读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学生产生的效果比放录音更为直接,范读的正迁移效应也更为明显。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练好朗读的基本功,充分发挥范读的艺术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进教材所描绘的各种境界之中,从而达到诱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1、真情范读,感染学生。情感是一个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精神面貌世界。”如果教师的范读注重自己的情感投入、渗透与传达,就会使学生对课文不仅有所知,还能有所感,对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受到陶冶。这样,就会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朗读的兴趣。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当教师朗读到“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教师激动、敬佩、沉痛的语调,会让学生受到感染,热泪连涟。还会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
  2、读出美感,激化学生。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技巧娴熟、流畅自然的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桂林山水》的2、3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语句有序、音调优美、意境引人、感情酣畅,多个“啊”字的出现,加上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描写逼真、生动感人、读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两段文字,层次清晰、如诗歌重叠回旋、激情昂扬,完全是一首美妙的抒情曲子。教师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的范读,向学生传递语言丰富的美感和课文的内在神韵,展现生动的画面、美妙的旋律,让学生获得朗读艺术的享受,学生对课文情不自禁,也会抑制不住动情地吟诵起来。
  
  二、训练形式多样,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是一种视觉、发声器官、听觉、思维与书面语言相结合的过程。教学中,朗读训练要采取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不断地有针对性地变换花样,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齐读与指名读。这是最常用的朗读方法,两种方法交叉使用,可以做到点与面的有机结合。指名读,有针对性,可以有的放矢。为齐读打好基础,保证齐读的质量。齐读则做到全员投入,面向全体,但是齐读不能过多,过多会影响整体水平的提高。
  2、配乐朗读。朗读课文时配上音乐,课堂气氛活跃,顿生情趣。给课文配上好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使学生如临其境,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大大增加。如一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写景抒情的文章、古诗、词等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3、分角色朗读。这种方式在课堂中运用较多,高年级的学生比较喜爱。适合于那些故事性强、有人物、有个性特点的对话描写的课文。
  4、轻声读与自由读。这种训练方式重在要求学生领略教材的情趣和内涵,通过细嚼慢咽感悟课文的美好。如《鸟的天堂》《第一场雪》《桂林山水》《林海》等等。这种方式也适合高年级。但在训练前要先明确要求,指导方法,手上拿笔,或圈或点。有目的地读,必须克服一目十行、大致浏览的随意性。
  
  三、科学的指导,提高朗读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朗读兴趣不高的原因也在于缺乏有效的指导。有的学生把课文读了两遍,了解大意后就不管了;有的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后一无所获;还有的学生是久读生厌,强迫他读,也是口动心不动,全无效益。因此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诵读得其当”,还要注意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使学生懂读,掌握朗读的规律和技巧。根据学生朗读水平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要求学生达到爱读、善读、创造性地读、自己找着读的境界。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多朗读,能积累好词好句,便于应用;多朗读,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思想感情受到熏陶,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多朗读,能更好地掌握朗读的规律,提高朗读的技巧,使朗读充满魅力。不出声的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小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朗读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进语文素质,顺利实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
其他文献
当前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 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
期刊
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学生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让孩子积极主动学习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
期刊
内容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优化师生关系,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求异。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 创新     一个国家要想在新世纪的发展中争取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一代新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期刊
如果向中学生推荐文学作品,不少语文老师可能得心应手地回到古典文学,或者现代文学,或是回到鲁迅、沈从文、老舍、巴金。而不能胸有成竹,择优推荐当代文学作品。由于过于沉重的应试压力,我们的语文教师忙于上课、批改作业,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抓高考上,还要接受各种培训,平时更缺少时间阅读经典文学名著,遑论跟踪阅读当代文学作品了。    一、语文教师应突破当代文学阅读瓶颈    新时期文学失却了轰动效应以后,使一些
期刊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对化学课本及其辅导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卷中,考察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试题并不鲜见,由于试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量增大,此类试题出现大有上升势头。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对化学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日益显得非常重要。    一、课前阅读,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
期刊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集大成的一部伟大小说,作为和清代很接近的明代盛行的“童心说”,在小说中留下了很明显的痕迹和烙印,但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却很少见到。  童心即真心,真心即道心,即宇宙之心。李贽曾作过《老子解》,“童心”和“婴儿”都是人的“初级阶段”,具有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老子曾说过:“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复归于婴儿”,向婴儿状态复归,就是向人的自
期刊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
期刊
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从以
期刊
小学生初学作文,跟婴儿学话一样,还赖于模仿。而好多老师,特别是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师把这一阶段忽视,直接让学生作文,没有从口头表达成功过渡到书面表达这一步骤,使学生个个得了作文“恐惧症”。加之为了完成作文教学任务,普遍采用“赶鸭子上架”的办法,导致学生作文总是千篇一律。《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