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的复习与命题考试是一个旧话题,之所以重提这个话题,其目的是要给“复习与命题考试”注入新的活力。关于“复习与命题考试”的意义无需赘述,但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进行复习与命题考试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实践。习作测试是语文考试的一项内容,是评价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习作测试的命题方式及考核方法既影响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正常发挥,又影响着教师对学生作文水平发展状况的正确评价,本期发表两篇文章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本期数学复习与命题考试的多篇文章,站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的高度,从“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出发,用课例具体地展现了在复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觉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关于“命题考试”也明确提出了检测命题的“四个关注”及在命题中要突显“五性”,内容具体、翔实,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值得一读。
——编者
习作测试是评价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能有效地帮助教师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借以调整和改进作文教学。命题是检测习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命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测试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语文考试评价方式的不断变革,习作测试题的命题方法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习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原则
1.命题要有针对性。命题的针对性就是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因年级、班级、学生而异,不能“一刀切”,不能“一个活动一道题,不分年级高和低”。一般说来,随着年级递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也不断提高,命题也要随之提高要求。如以“看文艺表演”为内容命题,可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用几句话写出看了哪些节目,自己看节目时的心情如何。第二学段的三年级学生则要重点写出其中的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如《魔术表演》、《快板说唱》等;四年级学生可写《看文艺演出》、《记一次文艺演出》等。第三学段的学生可写《一次精彩的文艺演出》等。
2.命题要有启发性。命题的启发性,就是命题能激起学生的习作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习作。要使命题具有启发性,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符合他们兴趣的事,他们就乐意去做。同样的道理,和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不仅能缓解他们考场习作的紧张感,还能转化为习作的内驱力。二是能启发学生的想象。习作测试的命题范围不能只局限于记实类习作,还应兼顾想象类习作,鼓励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的积淀,展开合理想象,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意愿,写出充分显示个人创造力的习作。三是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小学生经历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如此,习以为常,写起来往往感到平淡无味,要么提不起精神,要么老调重弹。以学生生活命题要引导他们捕捉生活中生动的画面、新鲜的镜头,起到投石静潭的作用,激起孩子的情感波澜,鼓起孩子的习作热情。
3.命题要有灵活性。为便于“统一检测,统一评分”,一些教师常采用统一的直接命题方式。经常采用这种命题形式,会削弱学生的习作个性,而且写什么内容,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似乎都有定数,极易出现“默写范文”的现象,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习作水平。要真正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自如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必须增强命题的灵活性,可以出多道题供学生选择,或者采取半命题,也可提供写作范围由学生自命题,以增强命题的灵活性和开放度。
4.命题要注意习作环境的特定性。习作测试不同于平时的习作,它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考场),完成符合要求的习作。因此命题一定要考虑到习作环境的特定性。一些在平时习作中被认为是不错的命题,不一定适用于习作测试。比如,事前需参观访问、熟悉相关生活或搜集资料才能完成的习作,学生因无法完成前期工作,考场上难为无米之炊,只好胡编乱造,草草应付了事。
二、习作能力测试的命题方式
1.范围式命题。根据考查对象的实际水平,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和学生的生活阅历,可划定一个范围,任其选择。如:“《我最喜欢_______》以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为内容,完善命题,写一篇习作。”这个题目可以打开学生的记忆“库存”,选择心中所“爱”,自由抒发生活感受,各展其长。这样的命题,“呆中求活”、“同中求异”、“平中求奇”,既能让学生有所选择、有话可写,又容易检查出学生写作的真实水平。
2.材料式命题。为学生提供一段具体的材料,或描绘一个情境,或交待一段情节,或提供开头、结尾,要求考生按提供的材料和要求习作。如试题《卖报》,可提供以下材料并提出习作要求:放学后,丁聪和周小明到下岗工人童阿姨家去买《扬子晚报》。只见童阿姨生病躺在床上,医生说,她需要卧床休息。看着那100多份急需出售的当日报纸,童阿姨心里非常着急……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习作。这类习作题型,有一定限制性,对抑制猜题押题、考前制“预件”有一定作用。但设计这类习作测试题时,要注意所给的材料要明确,文字要简洁,程度要适当,空间要宽阔。
3.看图式命题。提供图像清晰、含义明确、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图画,让学生观察想象、构思习作。生动形象的画面既为学生直接提供了习作素材,又可以多元地检测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表达力。
4.提纲式命题。这种命题方式常用于想象类习作。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极不稳定(年级越低则越差),其想象过程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刚开始写想象类习作时往往会出现不着边际的情况。如果能给学生一个提纲,引导其循着提纲想开去,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就会大大增强。如,根据下面的提纲,想象具体情节,完成习作,题目自定。提纲:(1)小明的父母不在家;(2)小明生病惊动了邻居;(3)邻居送他去医院;(4)医生精心医治;(5)小明康复,平安回家。
5.话题式命题。测试题提供一个具体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习作。话题式习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只要和这个话题相关的内容,都符合题意,不仅大大地降低了审题的难度,而且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命题方式适用于第三学段。例如:亲情是生活中最平常、最易感受的感情,它包括母爱、父爱、兄弟姐妹之爱等等。你一定曾被亲情感动过,也一定盼望获得亲人更多的关爱。请你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习作,可以叙述经历,可以抒发感受,题目自拟。
6.整合拓展式命题。把语文测试题中的“阅读理解”和“习作”两大项目有机整合、巧妙拓展的命题方式。它要求学生在读懂试卷提供的短文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要求,对短文的内容进行拓展性加工改造。具体形式有仿写、加写、扩写、续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这种命题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研室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黄珏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罗申◇
——编者
习作测试是评价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能有效地帮助教师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借以调整和改进作文教学。命题是检测习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命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测试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语文考试评价方式的不断变革,习作测试题的命题方法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习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原则
1.命题要有针对性。命题的针对性就是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因年级、班级、学生而异,不能“一刀切”,不能“一个活动一道题,不分年级高和低”。一般说来,随着年级递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也不断提高,命题也要随之提高要求。如以“看文艺表演”为内容命题,可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用几句话写出看了哪些节目,自己看节目时的心情如何。第二学段的三年级学生则要重点写出其中的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如《魔术表演》、《快板说唱》等;四年级学生可写《看文艺演出》、《记一次文艺演出》等。第三学段的学生可写《一次精彩的文艺演出》等。
2.命题要有启发性。命题的启发性,就是命题能激起学生的习作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习作。要使命题具有启发性,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符合他们兴趣的事,他们就乐意去做。同样的道理,和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不仅能缓解他们考场习作的紧张感,还能转化为习作的内驱力。二是能启发学生的想象。习作测试的命题范围不能只局限于记实类习作,还应兼顾想象类习作,鼓励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的积淀,展开合理想象,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意愿,写出充分显示个人创造力的习作。三是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小学生经历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如此,习以为常,写起来往往感到平淡无味,要么提不起精神,要么老调重弹。以学生生活命题要引导他们捕捉生活中生动的画面、新鲜的镜头,起到投石静潭的作用,激起孩子的情感波澜,鼓起孩子的习作热情。
3.命题要有灵活性。为便于“统一检测,统一评分”,一些教师常采用统一的直接命题方式。经常采用这种命题形式,会削弱学生的习作个性,而且写什么内容,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似乎都有定数,极易出现“默写范文”的现象,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习作水平。要真正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自如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必须增强命题的灵活性,可以出多道题供学生选择,或者采取半命题,也可提供写作范围由学生自命题,以增强命题的灵活性和开放度。
4.命题要注意习作环境的特定性。习作测试不同于平时的习作,它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考场),完成符合要求的习作。因此命题一定要考虑到习作环境的特定性。一些在平时习作中被认为是不错的命题,不一定适用于习作测试。比如,事前需参观访问、熟悉相关生活或搜集资料才能完成的习作,学生因无法完成前期工作,考场上难为无米之炊,只好胡编乱造,草草应付了事。
二、习作能力测试的命题方式
1.范围式命题。根据考查对象的实际水平,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和学生的生活阅历,可划定一个范围,任其选择。如:“《我最喜欢_______》以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为内容,完善命题,写一篇习作。”这个题目可以打开学生的记忆“库存”,选择心中所“爱”,自由抒发生活感受,各展其长。这样的命题,“呆中求活”、“同中求异”、“平中求奇”,既能让学生有所选择、有话可写,又容易检查出学生写作的真实水平。
2.材料式命题。为学生提供一段具体的材料,或描绘一个情境,或交待一段情节,或提供开头、结尾,要求考生按提供的材料和要求习作。如试题《卖报》,可提供以下材料并提出习作要求:放学后,丁聪和周小明到下岗工人童阿姨家去买《扬子晚报》。只见童阿姨生病躺在床上,医生说,她需要卧床休息。看着那100多份急需出售的当日报纸,童阿姨心里非常着急……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习作。这类习作题型,有一定限制性,对抑制猜题押题、考前制“预件”有一定作用。但设计这类习作测试题时,要注意所给的材料要明确,文字要简洁,程度要适当,空间要宽阔。
3.看图式命题。提供图像清晰、含义明确、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图画,让学生观察想象、构思习作。生动形象的画面既为学生直接提供了习作素材,又可以多元地检测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表达力。
4.提纲式命题。这种命题方式常用于想象类习作。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极不稳定(年级越低则越差),其想象过程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刚开始写想象类习作时往往会出现不着边际的情况。如果能给学生一个提纲,引导其循着提纲想开去,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就会大大增强。如,根据下面的提纲,想象具体情节,完成习作,题目自定。提纲:(1)小明的父母不在家;(2)小明生病惊动了邻居;(3)邻居送他去医院;(4)医生精心医治;(5)小明康复,平安回家。
5.话题式命题。测试题提供一个具体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习作。话题式习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只要和这个话题相关的内容,都符合题意,不仅大大地降低了审题的难度,而且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命题方式适用于第三学段。例如:亲情是生活中最平常、最易感受的感情,它包括母爱、父爱、兄弟姐妹之爱等等。你一定曾被亲情感动过,也一定盼望获得亲人更多的关爱。请你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习作,可以叙述经历,可以抒发感受,题目自拟。
6.整合拓展式命题。把语文测试题中的“阅读理解”和“习作”两大项目有机整合、巧妙拓展的命题方式。它要求学生在读懂试卷提供的短文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要求,对短文的内容进行拓展性加工改造。具体形式有仿写、加写、扩写、续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这种命题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研室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黄珏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罗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