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英语应强调培养学生对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实际运用能力的双重教学目标。合作学习理论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从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前提,合作学习的理论运用方式,合作学习策略的具体实施三方面探讨了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应强调培养学生对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实际运用能力的双重学习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落到听得懂、写得流利、说得明白这几个方面上来,即在教育中充分展现“职业化,实用性”的特色,以更加适应人才的市场需求。但就目前来看,要实现大学英语教育的这一目标,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困境。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致使同一专业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增长与补给速度却十分缓慢,特别是师资力量、教学方式革新与硬件资源的配备上,显得愈发不足,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是一门对应用性要求极强的课程,强调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践过程的并时性。这样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具体教学中,个体的差异会成为一个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英语教学更加强调互动性,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包括学生与教学资源,以及学习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在目前师资力量与硬件配备不足的情况下,重视利用现有的条件,对具体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可行途径。合作学习的概念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概念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认为,通过明晰的任务与责任分工,学习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有利于完成其各自的学习目标。在这一理论引导下的实践表明,合作学习不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更能够在学生的实际成绩上,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这一理念突出了受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将学习目标或学习内容具有共同性的单独学习个体看作一个整体。对于大学的英语教学来说,语言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从工具的角度而言,其追求实用性,对实践有很强的要求,从文化的角度上看,只有形成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氛围,才能够更好的培养语言学习能力,仅靠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在班级之内,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与合作学习模式,使学习主体之间充分互动,共享信息,无疑能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前提
合作学习的具体运作机制是学习主体借助于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建立起一种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强调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即形成一种课堂人际关系。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要以一定的学习目标作为为导向。学习个体在这一学习场中,利用组织的动态合作为动力,以异质小组活动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学习氛围,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最终目标。
首先,合作学习运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前提是转换从前竞争性学习与个体独立性学习为传统的学习思维与形式。事实上,个体的独立学习形式主要源于学习过程中的竞争性思维。特别是对于英语语言学习有独到学习体会与经验的学生,总是希望能够保持其学习优势。这样,无论是在校期间或是将来的求职,都较其他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但事实上,个体的独立学习可能会浪费学习主体更多的精力在寻找学习资源与寻找语言实践活动场所上。从寻找、筛选到尝试,必然会占据和浪费了其很大的时间。而合作学习恰恰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过程。并且,英语学习中,语言环境对于学习者来说又极为重要,在一个班级体之中,由于学习场所的固定、同学之间的熟识、文化背景的相似,以及学习目标的同一性等,都为融洽的交流环境形成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性。此外,用英语交流的过程本身也是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一种尝试与实践,对于大学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因此,合作学习追求的是一种整体性优势,一种组织优势,而个体在组织整体水平提升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并且,由于个体之间不可避免的差异性,协作过程是一个“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的过程,也不可能会造成个体水平的划一。
其次,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现合作学习模式还要求个体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与积极的互助关系。这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包括同一小组的学习个体之间。平等是展开自由交流的根本条件。一方面,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转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授课方式,重视学生的意见反馈,如,可以考虑在每学期课程安排之前了解学生对授课方式和学习内容的需求,据此与学生共同拟定教学目标和课程计划。并且,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课程讲解,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分配给其不同的授课任务,使其通过换位思考与实践,最大限度的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给予认同与理解。这样,在合作学习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在与教师之间互相信任与认同的基础上,更顺利和积极的接受教师的建议与引导。
另一方面,学习主体之间的平等与积极的互助关系同样极为重要。大学期间,学习主体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性格和比较稳定的自我认知。这就需要学生主体之间尽量克服个性差异化带来的合作中的困难。教师可通过集体性较强的一些课堂活动形式,使不同个体之间增进了解,并体会到集体进步对个人学习能力与成绩的帮助,及其所能带来的快乐体验。另外,不同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心理具有很大差异,学习水平亦参差不齐。教师应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并通过各种方式来打破学生对自己的“刻板成见”,激发它们改变学习现状的信心和积极性。如,鼓励口语不好的学生多开口朗读和与他人交流,具体内容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和擅长的领域。或将口语交流、词汇量评价与英语写作等任务交叉、并置,使学的不同优势都有其发挥空间,使学生在帮助别人,并获得帮助的过程中体验到集体的作用,并逐渐形成互助、平等的组织关系。并且,在开始可以将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组别当中,以减轻学习主体的心理压力。随着学习主体积极性的提升,对自我提出进一步要求,便可以自然地过渡到合作学习分组过程中体现主体间差异化的要求上。但教师要适当的把握这一差异的限度,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学习的合作氛围与学习效率。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运用方式
合作学习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强调个体责任,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为小组尽职尽责;强调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协同学习中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和相互尊重的态度等;强调集体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的方式考察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①。事实上,这些要素既是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理论上得以开展的基础,也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固下来,成为合作学习组织所固有特质的。合作学习的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首先面临的是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的问题。通常,小组成员不宜过多,在4-6名学生左右。这样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交流机会。整个班的学生在进行分组时采用混合的原则,即一方面在组内强调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当然并非以强调个体之间的水平差异,而是以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不同优势和特点为考量,既强调组员之间的互补性。每个人的长处都有机会发挥,不足也有机会得到弥补。另一方面,合作小组之间还应保证一定的“同质性”,既整体水平的近似性,这样以便组别之间竞争的公平与平等。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在编组时,尽量确保各个小组之间水平相近,以达到组间竞争的合理性、公平性。
其次,分组完成之后,便需要进行科学的组内角色分配。组内成员角色分配是促使学生参与讨论的一个措施,其目的是保证每个学生最低限度地参与。通过给各组员分配互补的或有内在联系的任务,可以使他们形成互动,体验个人的价值,避免某些成员出现无所事事的现象②。在小组中,每个学习个体可“兼任数职”,具体的角色定位依据其具体品性、特质与要求决定。如,学习组长,需要从宏观上把握组织成员的学习进程、分配与调整组员工作、协调组员关系,在组员协助下对小组学习绩效进行评估等。这就要求担负这一任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协调、组织、对事件的准确把握能力。记事员负责记录讨论内容与编写小组动态报告,要求相对耐心、细致,具有一定语言驾驭能力的学生担任。组织内成员的角色也并非一成不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法,或根据不同活动内容进行角色交换,以获得新体验和新能力。
最后,组织机构初步定型后,则需要制定相应的组织运行机制。这包括相关规范的制定和相关合作技能的掌握。规范是小组成员能够自由、良好参与小组活动的保障,也能有效的约束组员正确行使组织权力和承担组织义务。例如:强调每个人都对他人的学习绩效负有责任,共同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集体的进步是最终的评价标准;强调每个个体对组织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其自觉地形成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此外,小组成员还应积极交流合作体验、提出交流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使他人了解自己的需要,也同时理解他人的要求。教师也应当教会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合作所需要的社会技能,并激发学生在合作中运用这些技能以提高小组的效率。
三、合作学习策略的具体实施
在具体实施阶段,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合作学习组织模式。教师可采用互补式阅读模式来开展合作学习,把课本内容分成若干条块儿,负责相同任务的同学聚集在一起研讨相应内容,掌握知识后再回到原来小组向同组成员讲授,这样同组每个同学都有讲授的机会,而课本内容亦由所有组员的共享补全,完成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另外,也可采取成绩分工,在这种组织模式下,教师首先把单元要点逐一讲解,然后建立学习小组,在学习后组员分散独立参加测验。制定分数评定标准,学生平时成绩为基础,超出的部分作为“提高分”, 基础的评定按照近几次测验的平均分来校准,“提高分”为小组加分。学生在动态情景下不断设定新的发展目标,小组学习氛围融洽。小组的分数达到一定数值时要给予奖励。学生个体的分数是相比过去的自己,与其他人不构成竞争,同时,个体的进步会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分,在学生增强自信心的同时有利于建立集体责任感。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语法、词汇等语言学习项目。最后,也可采取结构法组织模式。这种方法不受内容限制,学生水平也可参差不齐,属于组织社会性互动的方法。其结构种类很多,教师首先要掌握各种简单的结构,并根据教学任务来选择适当的结构,以独特的方式把内容串联起来称为一堂完整的课程。结构法主要适合于口语的练习和发音的纠正等语言问题,其优点是可极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基本技巧。
综上,合作学习理论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社会性交往能力都大有裨益。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还应重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进一步促进合作学习效果,增长主体间的合作倾向和交流技能。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述评[J].山东教育科研,1997(2):33-36.
[2]王真.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初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4):45-46.
[3]廖嫚.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8):161-162.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学院教育学院)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应强调培养学生对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实际运用能力的双重学习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落到听得懂、写得流利、说得明白这几个方面上来,即在教育中充分展现“职业化,实用性”的特色,以更加适应人才的市场需求。但就目前来看,要实现大学英语教育的这一目标,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困境。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致使同一专业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增长与补给速度却十分缓慢,特别是师资力量、教学方式革新与硬件资源的配备上,显得愈发不足,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是一门对应用性要求极强的课程,强调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践过程的并时性。这样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具体教学中,个体的差异会成为一个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英语教学更加强调互动性,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包括学生与教学资源,以及学习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在目前师资力量与硬件配备不足的情况下,重视利用现有的条件,对具体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可行途径。合作学习的概念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概念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认为,通过明晰的任务与责任分工,学习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有利于完成其各自的学习目标。在这一理论引导下的实践表明,合作学习不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更能够在学生的实际成绩上,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这一理念突出了受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将学习目标或学习内容具有共同性的单独学习个体看作一个整体。对于大学的英语教学来说,语言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从工具的角度而言,其追求实用性,对实践有很强的要求,从文化的角度上看,只有形成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氛围,才能够更好的培养语言学习能力,仅靠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在班级之内,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与合作学习模式,使学习主体之间充分互动,共享信息,无疑能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前提
合作学习的具体运作机制是学习主体借助于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建立起一种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强调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即形成一种课堂人际关系。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要以一定的学习目标作为为导向。学习个体在这一学习场中,利用组织的动态合作为动力,以异质小组活动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学习氛围,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最终目标。
首先,合作学习运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前提是转换从前竞争性学习与个体独立性学习为传统的学习思维与形式。事实上,个体的独立学习形式主要源于学习过程中的竞争性思维。特别是对于英语语言学习有独到学习体会与经验的学生,总是希望能够保持其学习优势。这样,无论是在校期间或是将来的求职,都较其他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但事实上,个体的独立学习可能会浪费学习主体更多的精力在寻找学习资源与寻找语言实践活动场所上。从寻找、筛选到尝试,必然会占据和浪费了其很大的时间。而合作学习恰恰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过程。并且,英语学习中,语言环境对于学习者来说又极为重要,在一个班级体之中,由于学习场所的固定、同学之间的熟识、文化背景的相似,以及学习目标的同一性等,都为融洽的交流环境形成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性。此外,用英语交流的过程本身也是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一种尝试与实践,对于大学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因此,合作学习追求的是一种整体性优势,一种组织优势,而个体在组织整体水平提升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并且,由于个体之间不可避免的差异性,协作过程是一个“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的过程,也不可能会造成个体水平的划一。
其次,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现合作学习模式还要求个体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与积极的互助关系。这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包括同一小组的学习个体之间。平等是展开自由交流的根本条件。一方面,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转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授课方式,重视学生的意见反馈,如,可以考虑在每学期课程安排之前了解学生对授课方式和学习内容的需求,据此与学生共同拟定教学目标和课程计划。并且,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课程讲解,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分配给其不同的授课任务,使其通过换位思考与实践,最大限度的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给予认同与理解。这样,在合作学习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在与教师之间互相信任与认同的基础上,更顺利和积极的接受教师的建议与引导。
另一方面,学习主体之间的平等与积极的互助关系同样极为重要。大学期间,学习主体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性格和比较稳定的自我认知。这就需要学生主体之间尽量克服个性差异化带来的合作中的困难。教师可通过集体性较强的一些课堂活动形式,使不同个体之间增进了解,并体会到集体进步对个人学习能力与成绩的帮助,及其所能带来的快乐体验。另外,不同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心理具有很大差异,学习水平亦参差不齐。教师应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并通过各种方式来打破学生对自己的“刻板成见”,激发它们改变学习现状的信心和积极性。如,鼓励口语不好的学生多开口朗读和与他人交流,具体内容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和擅长的领域。或将口语交流、词汇量评价与英语写作等任务交叉、并置,使学的不同优势都有其发挥空间,使学生在帮助别人,并获得帮助的过程中体验到集体的作用,并逐渐形成互助、平等的组织关系。并且,在开始可以将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组别当中,以减轻学习主体的心理压力。随着学习主体积极性的提升,对自我提出进一步要求,便可以自然地过渡到合作学习分组过程中体现主体间差异化的要求上。但教师要适当的把握这一差异的限度,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学习的合作氛围与学习效率。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运用方式
合作学习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强调个体责任,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为小组尽职尽责;强调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协同学习中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和相互尊重的态度等;强调集体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的方式考察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①。事实上,这些要素既是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理论上得以开展的基础,也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固下来,成为合作学习组织所固有特质的。合作学习的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首先面临的是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的问题。通常,小组成员不宜过多,在4-6名学生左右。这样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交流机会。整个班的学生在进行分组时采用混合的原则,即一方面在组内强调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当然并非以强调个体之间的水平差异,而是以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不同优势和特点为考量,既强调组员之间的互补性。每个人的长处都有机会发挥,不足也有机会得到弥补。另一方面,合作小组之间还应保证一定的“同质性”,既整体水平的近似性,这样以便组别之间竞争的公平与平等。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在编组时,尽量确保各个小组之间水平相近,以达到组间竞争的合理性、公平性。
其次,分组完成之后,便需要进行科学的组内角色分配。组内成员角色分配是促使学生参与讨论的一个措施,其目的是保证每个学生最低限度地参与。通过给各组员分配互补的或有内在联系的任务,可以使他们形成互动,体验个人的价值,避免某些成员出现无所事事的现象②。在小组中,每个学习个体可“兼任数职”,具体的角色定位依据其具体品性、特质与要求决定。如,学习组长,需要从宏观上把握组织成员的学习进程、分配与调整组员工作、协调组员关系,在组员协助下对小组学习绩效进行评估等。这就要求担负这一任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协调、组织、对事件的准确把握能力。记事员负责记录讨论内容与编写小组动态报告,要求相对耐心、细致,具有一定语言驾驭能力的学生担任。组织内成员的角色也并非一成不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法,或根据不同活动内容进行角色交换,以获得新体验和新能力。
最后,组织机构初步定型后,则需要制定相应的组织运行机制。这包括相关规范的制定和相关合作技能的掌握。规范是小组成员能够自由、良好参与小组活动的保障,也能有效的约束组员正确行使组织权力和承担组织义务。例如:强调每个人都对他人的学习绩效负有责任,共同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集体的进步是最终的评价标准;强调每个个体对组织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其自觉地形成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此外,小组成员还应积极交流合作体验、提出交流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使他人了解自己的需要,也同时理解他人的要求。教师也应当教会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合作所需要的社会技能,并激发学生在合作中运用这些技能以提高小组的效率。
三、合作学习策略的具体实施
在具体实施阶段,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合作学习组织模式。教师可采用互补式阅读模式来开展合作学习,把课本内容分成若干条块儿,负责相同任务的同学聚集在一起研讨相应内容,掌握知识后再回到原来小组向同组成员讲授,这样同组每个同学都有讲授的机会,而课本内容亦由所有组员的共享补全,完成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另外,也可采取成绩分工,在这种组织模式下,教师首先把单元要点逐一讲解,然后建立学习小组,在学习后组员分散独立参加测验。制定分数评定标准,学生平时成绩为基础,超出的部分作为“提高分”, 基础的评定按照近几次测验的平均分来校准,“提高分”为小组加分。学生在动态情景下不断设定新的发展目标,小组学习氛围融洽。小组的分数达到一定数值时要给予奖励。学生个体的分数是相比过去的自己,与其他人不构成竞争,同时,个体的进步会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分,在学生增强自信心的同时有利于建立集体责任感。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语法、词汇等语言学习项目。最后,也可采取结构法组织模式。这种方法不受内容限制,学生水平也可参差不齐,属于组织社会性互动的方法。其结构种类很多,教师首先要掌握各种简单的结构,并根据教学任务来选择适当的结构,以独特的方式把内容串联起来称为一堂完整的课程。结构法主要适合于口语的练习和发音的纠正等语言问题,其优点是可极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基本技巧。
综上,合作学习理论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社会性交往能力都大有裨益。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还应重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进一步促进合作学习效果,增长主体间的合作倾向和交流技能。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述评[J].山东教育科研,1997(2):33-36.
[2]王真.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初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4):45-46.
[3]廖嫚.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8):161-162.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