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和老师们谈起当前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大家总是眉头紧皱,吐出一大堆积郁的苦衷和无奈。有的说,命题难哪,不知什么样的题材适合学生口味,让他们有话可写;有的说,辅导吧,学生的文章落入俗套,千篇一律,不辅导吧,又无话可说,无法动笔;有的说,作文批改可谓焦头烂额,事倍功半;也有的老师埋怨学生基础薄弱,天资愚笨。放眼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现状,我浅析如下。
一、教学动机的现状
1.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绝大部分教师在完成与语文教材同步的作文训练内容后,再处心积虑地凑合几个题目作为引导,算是轻松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算是没了督导检查时作文数量不足的后顾之忧。
2.教师为考试取得大面积丰收而教。质量检测、单元达标、毕业会考等都有相当比分的写作内容,为了使学生获得所谓的大面积丰收,一些教师会临阵磨枪,凭感觉、凭经验推荐优作范文要学生死记硬背。
二、备课笔记的现状
1.命题的传统型。备课前,教师没有大量“采购”学生作文的信息源,只是根据历年的模子,将作文的题目定格在教师框定的陈腔滥调的范围中,完全违背了学生的意愿,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封闭了学生的思路,如《开学典礼》《庆祝国庆》《我的爸爸(妈妈)》《一件难忘的事》这些题目,有的一大二空,有的枯燥单调,哪能引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呢?
2.内容的空乏性。由于命题的局限性,造成中高年级的备课内容雷同,今年与去年的内容雷同。乍一看,字迹隽秀,栏目齐全,字数充足,但细致一看,拖沓冗长,其间的内容是一些作文理论知识的照搬,而想学生所想,写学生所写的内容实在可怜。
三、作文批改的现状
1.批改的效率低下。部分教师在学生完成一次习作后将本子搁置一边,待下一次教学之前疾风骤雨式地给个等第,这种多快好省的低下效率既欺骗了工作又忽悠了学生,拿到本子的学生往往对等第不屑一顾。
2.评价的能力欠佳。教师辛辛苦苦写了一长串批语,学生“分数一看,桌边一推”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即使看了,也不一定真正理解教师批语中阐释的一番写作技巧。翻开学生的作文,“中心(不)明确,条理(不)清楚,层次(不)分明,语句(不)通顺,叙述(不)完整”这样模棱两可、不痛不痒的批语随时可见。
新课标指出,作文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写作,更要达到育人的目标,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表达的习惯,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实践,大胆探索,在广阔的作文教学之路上尽显才华。这里,我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作文教学应体现为用而学,不是为考而教的思想。小学生作文训练是一种“用笔说话”的训练,用我手写我心,用我笔抒我情,把话更准确、更生动、更集中地表达于笔端的一种练习。看到、听到生活中人物的先进事迹、良好的社会风尚、优美的自然景观记叙下来,激励自己或他人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感受到、意识到周围的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熏陶,抒发或喜或悲的某种情绪,亦留存自己情感发展变化的轨迹,留待自己回顾或他人品评;出通知、写日记、交总结、作介绍等均离不开书面的表达与交流。因而,教师必须把作文看作是生活的一种必需,是对现实的一次次的言语记录,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倾吐自己的见闻、思想和情感。
2.题材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情。好的命题会写出好的文章,倘若学生贮存了大量的想象与情感,新颖的命题犹如打开的闸门,会引发文思涨潮般涌来。学生的童年是斑斓缤纷的,学校里,他们学知识、做游戏、搞实验、交朋友;家庭里,他们接受父母教育、聆听客人谈话、参与家务劳动;社会上,他们去超市购物、给老人送暖、为社区保洁;大自然中,他们采集标本、举行野炊、拾贝海滩……教师就是要在这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中命题。最近,我以风筝为材料写作文,学生自由拟题,各显神通,有的富有诗意,有的饱含深情,《一只风筝一片情》《灾区小朋友,请收下》《风筝捎去我祝福》,有的表达了体会与收获,《小巧手真难当》《漂亮风筝出我手》《今天,我是劳动者》,有的描摹制作场面,《五十二双小巧手》《教室成了加工厂》《快乐的科技课》。可见,学生只有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符合实际的劳动才能创造美好创造灿烂。
3.注重眉批的鼓励、指点作用。作文批改中应重视发挥眉批的鼓励、指点作用,情感上要贴近学生,以满腔热情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批改每一篇习作。语言必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好在哪里要简述原因,症结何在要明白指出,让学生一目了然,切不可闪烁其词,一片模糊。眉批要因人而异。对优生,应抓住谋篇布局、层次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来指点,对差生,则应侧重于词句标点等方面来批改。眉批要褒贬结合。成功之处,要明确地加以肯定、赞赏,指出不足时,要措词婉转,以商量、提醒、希望的口吻让学生在眉批的启示下体会、比较、领悟、改进。这样,师生心理合拍,步调一致,效果也会比较显著。
总之,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只有不断地给自己注入源头活水,站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才会厚积薄发,才能浇灌出朵朵写作之花。
(责编 张亚莎)
一、教学动机的现状
1.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绝大部分教师在完成与语文教材同步的作文训练内容后,再处心积虑地凑合几个题目作为引导,算是轻松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算是没了督导检查时作文数量不足的后顾之忧。
2.教师为考试取得大面积丰收而教。质量检测、单元达标、毕业会考等都有相当比分的写作内容,为了使学生获得所谓的大面积丰收,一些教师会临阵磨枪,凭感觉、凭经验推荐优作范文要学生死记硬背。
二、备课笔记的现状
1.命题的传统型。备课前,教师没有大量“采购”学生作文的信息源,只是根据历年的模子,将作文的题目定格在教师框定的陈腔滥调的范围中,完全违背了学生的意愿,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封闭了学生的思路,如《开学典礼》《庆祝国庆》《我的爸爸(妈妈)》《一件难忘的事》这些题目,有的一大二空,有的枯燥单调,哪能引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呢?
2.内容的空乏性。由于命题的局限性,造成中高年级的备课内容雷同,今年与去年的内容雷同。乍一看,字迹隽秀,栏目齐全,字数充足,但细致一看,拖沓冗长,其间的内容是一些作文理论知识的照搬,而想学生所想,写学生所写的内容实在可怜。
三、作文批改的现状
1.批改的效率低下。部分教师在学生完成一次习作后将本子搁置一边,待下一次教学之前疾风骤雨式地给个等第,这种多快好省的低下效率既欺骗了工作又忽悠了学生,拿到本子的学生往往对等第不屑一顾。
2.评价的能力欠佳。教师辛辛苦苦写了一长串批语,学生“分数一看,桌边一推”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即使看了,也不一定真正理解教师批语中阐释的一番写作技巧。翻开学生的作文,“中心(不)明确,条理(不)清楚,层次(不)分明,语句(不)通顺,叙述(不)完整”这样模棱两可、不痛不痒的批语随时可见。
新课标指出,作文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写作,更要达到育人的目标,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表达的习惯,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实践,大胆探索,在广阔的作文教学之路上尽显才华。这里,我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作文教学应体现为用而学,不是为考而教的思想。小学生作文训练是一种“用笔说话”的训练,用我手写我心,用我笔抒我情,把话更准确、更生动、更集中地表达于笔端的一种练习。看到、听到生活中人物的先进事迹、良好的社会风尚、优美的自然景观记叙下来,激励自己或他人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感受到、意识到周围的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熏陶,抒发或喜或悲的某种情绪,亦留存自己情感发展变化的轨迹,留待自己回顾或他人品评;出通知、写日记、交总结、作介绍等均离不开书面的表达与交流。因而,教师必须把作文看作是生活的一种必需,是对现实的一次次的言语记录,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倾吐自己的见闻、思想和情感。
2.题材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情。好的命题会写出好的文章,倘若学生贮存了大量的想象与情感,新颖的命题犹如打开的闸门,会引发文思涨潮般涌来。学生的童年是斑斓缤纷的,学校里,他们学知识、做游戏、搞实验、交朋友;家庭里,他们接受父母教育、聆听客人谈话、参与家务劳动;社会上,他们去超市购物、给老人送暖、为社区保洁;大自然中,他们采集标本、举行野炊、拾贝海滩……教师就是要在这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中命题。最近,我以风筝为材料写作文,学生自由拟题,各显神通,有的富有诗意,有的饱含深情,《一只风筝一片情》《灾区小朋友,请收下》《风筝捎去我祝福》,有的表达了体会与收获,《小巧手真难当》《漂亮风筝出我手》《今天,我是劳动者》,有的描摹制作场面,《五十二双小巧手》《教室成了加工厂》《快乐的科技课》。可见,学生只有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符合实际的劳动才能创造美好创造灿烂。
3.注重眉批的鼓励、指点作用。作文批改中应重视发挥眉批的鼓励、指点作用,情感上要贴近学生,以满腔热情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批改每一篇习作。语言必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好在哪里要简述原因,症结何在要明白指出,让学生一目了然,切不可闪烁其词,一片模糊。眉批要因人而异。对优生,应抓住谋篇布局、层次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来指点,对差生,则应侧重于词句标点等方面来批改。眉批要褒贬结合。成功之处,要明确地加以肯定、赞赏,指出不足时,要措词婉转,以商量、提醒、希望的口吻让学生在眉批的启示下体会、比较、领悟、改进。这样,师生心理合拍,步调一致,效果也会比较显著。
总之,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只有不断地给自己注入源头活水,站在学生面前的时候,才会厚积薄发,才能浇灌出朵朵写作之花。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