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一个优秀的领导核心,一个良好的规划方案,一种创新意识加上完善的体制是方林村强大起来的基石,那么方中华就是引力中心点……
东海之滨,温黄平原,浙江七大古镇之一的路桥十里长街南端,有一个行政村叫方林村,它位于台州路桥城区的南大门,北距椒江15公里,东邻路桥机场2公里,104国道和75省道穿村而过,村域面积0.4平方公里,现有村民271户、1028人,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村。现在的方林村,已拥有注册资金为1.088亿元的浙江方林集团,不仅有13个公司、15亿元资产,2009年实现农工业总产值8.49亿元,市场交易额75.94亿元。而且还是获得了全国第一批生态村、中国经济特色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等12项国家级殊荣和16项省级殊荣的先进集体。习近平、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亲临方林村视察,并对该村的各项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方林村党委书记方中华说的那样:“方林村能有今天,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我们的祖先和父辈们,是他们为今天的方林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他们用鲜血汗水和磨难换来的,同时也是我们全村的群众百姓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当村干部
就要设法改变村里的面貌
现任全国人大代表、方林村党委书记的方中华于1955年5月出生在方林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7岁时,方中华就来到台州地区黄岩县石曲砖窑厂当工人,他一步一个脚印,先后从一名普通工人做到供销员,再从供销员做到副厂长、厂长和村团委书记(兼)。1983年8月,时年28岁的方中华,勇敢地担当起了方林村党支部书记这一重任。
上任伊始,方中华许下了兴村富民的庄严承诺:“一定尽自己的努力把方林建设好,彻底改变方林的贫穷面貌!”
方中华目光远大,善思慎行。凭借在砖厂当了6年厂长所积累下来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他清醒地认识到,全村的脱贫致富如果单靠传统农业是解决不了的。但如果按“苏南模式”走办工业兴村的路又没有条件。因此,村里要发展还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恰在此时,中央刚好出台了1号和4号文件,并明确提出:“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的口号,为农村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能不能在经商这第三条出路上动动脑筋,或许还能搞出点名堂。”在多次村委班子和党员会议上,方中华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分析说:“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我们方林紧靠路桥市场这一全国闻名的商品集散地,而且104国道穿村而过,地理优势明显。另外,我们村民的商贸意识十分强烈,有原始的马路市场,因此办个相应的市场很有前景。”
谈起当时的发展决心,方中华憨笑着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做事情也顶着巨大的压力,但我们认为自己选择的路是对的那就要放手去做,即便是‘磨石头改良田’我们也要坚持,这样也就开启了我们的创业之路。”
脱贫致富的压力迫使方中华必须迅速作出抉择。在经过几次支部和党员大讨论后,最终他果断地决定要“依托大市场,兴办小市场”。于是,1984年10月浙江省第一家旧机械设备市场在方林挂牌开张了,当时的规模才0.6亩的面积。方中华和村班子的同志们成了市场热心的养育人,既当经营户的免费搬运工,还要保护经营户的合法权益。为了村里的发展,他将自己的款项全部垫了出来。
辛勤的汗水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办起市场的当年就实现成交额45万元,上交村里2万元。方林村也由此迈出市场兴村坚实的第一步。
带领群众
在滚滚的浪潮中搏击前行
台州撤地建市和路桥建区后。方中华敏锐地觉察到方林二次腾飞的良机已经成熟。但部分干部和村民却有了“小进则安,小富则满”的情绪。为克服二次创业的思想障碍,他决定带领党员和村民代表北上航民、华西,南下乐清、温州等有名的村庄考察取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参观考察和回村后的大讨论,让村民和干部看到了方林和先进村的差距至少还有10年。在统一了思想和认识后,他便提出了“学华西、追航民,振兴方林实现小康村”的口号,从思想上打破“唯上、唯书”的观念束缚。采取把村民的土地经营权收归集体,打破队界、户界。他力排众议,打破常规,以优惠的条件让当地区公管所和交警大队落户方林,为加快发展方林三产创造环境条件。
接着,他又千方百计引进客运南站, 让现有的700多辆中巴在村停靠,并开通线路21支,当时的日均流量就达4.5万人次。继而又以惊人的气魄投资1900万元创建了第二个市场——中国商城方林机动车交易中心。1996年5月,又扩建路南中心菜市场。截止1999年底,村机械设备市场已由原先露天的2800平米扩大到23000平米,其中钢架连栋大棚14000平米,销售网络布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年成交额9776万元。而客运南站也成了全台州最繁忙的客运站点。机动车交易市场1999年共销售车辆2800余辆,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5亿元,市场成交额2.55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07万元,人均纯收入8768元。方林的发展终于迈入了快车道。1996年,方林村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999年,又被评为“全国小康示范村”和“创建文明村镇先进集体”。期间,方中华也获得了“浙江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时,方林村的发展既迎来新的机遇,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在于建设用地紧缺,发展空间狭窄。例如机动车市场生意红火急需扩大规模,升级换代。针对这种情况,方中华及时提出了“跳出方林发展方林”的新的发展思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方林村和杨戴村合股兴建浙江方林汽车城。2000年6月底开工,10月1日第一届中国台州国际汽车展就在此如期举行。方林汽车城营业面积达5.5万平方米,总投资1.85亿元,目前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交易量3.5万余辆,村集体收入4000余万元,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服务功能最齐全的四星级文明规范汽车城。
市场是方林经济发展的驱动器。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方林村在兴办市场的同时,还连续兴办了客运南站、货运南站、特种车停车场、搬运装卸服务队等三产企业。如今,汽车维修服务业、金融业、饮食旅馆业、文化娱乐业等已纷纷涌入,第三产业进入了“黄金时期”。据统计,2008年方林村人均GDP36万元,一、二、三产业比值为0.3∶39.3∶60.4,形成了“倒金字塔”型的产业结构。与此同时,市场商贸的繁荣和需求,也刺激了工业的发展。目前该村共有股份制企业11家,民营企业35家,2009年工业总产值达10亿元。方林村由市场带动工业,而工业生产又促进贸易兴旺,呈现出良性的、渐进的、互相促进的循环关系。
市场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富有商品意识、精于市场信息,善于经营管理的商人和企业家,他们成了兴村富民的领军人物,这是方林最大的财富和骄傲。方中华本人也先后当选为七届浙江省人大代表、第九、十次浙江省党代表并为主席团成员、首届台州市人大代表、路桥区人大代表、路桥区人大常委、台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浙江省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杰出村官等多项荣誉。2008年1月,方中华又光荣地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的代表。2010年1月,也就是记者前往方林村采访时,方中华再次当选为“全国基层农村干部十大新闻人物”。
基本保障靠集体
发家致富靠自己
方林村何以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从该村的领路人方中华的言行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他将村庄当作现代化企业来管理和规划。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方林村里的干部群众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意义。按照专家对全村村庄做的高起点规划,分为商业区、工业区、农业区、住宅区四个区块,对各个区块进行了科学的定位,并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2004年,村里又请来专家编制了《台州市路桥区方林生态村建设规划》。该规划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方林村的发展,将方林建设成为具有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文明的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规划的指导下,大力开展了生态村建设,首先关、停、迁污染重、高能耗的4家企业;其次是投入1500万元完成了公共绿化、游泳池、网球场、篮球场、幼儿园、医疗服务中心等建设,村内绿化率达到55%;三是投入800万元完成老年公寓、门球场馆的建设,公寓里配有食堂、医疗室、健身房、图书馆、休闲室等;四是全村村民总投入9000万元完成一、二期192套低层联立式村民住宅别墅,三期60套别墅,现在的方林村民家家住别墅,户户生态园。犹如人间仙境。
村里多年来逐步建立了包括多达16项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村里不仅给村民免费提供口粮,而且还实行年终分红;不仅给村民上了农保、医保、养老保险、房产保险,还对医疗住院费实施补贴措施,防止村民“因病致贫”的情况发生。不仅对五保、残弱等弱势群体保证钱、粮、衣“三到家”,还每月发给他们600元的生活补助。2009年,村民在16项福利中人均获益近5000元。
村里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和帮助村民创业致富。一是鼓励村民在村办的市场里经营;二是对有创业能力的村民,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支持,扶持他们兴办个体民营企业或股份合作企业;三是对有管理能力的村民安排进入集团各公司管理,给予较高且稳定的工资加奖金收入;四是对缺乏进企业和经商能力的村民,则引导他们从事搬运、餐饮、保洁、保安、保绿等服务业。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村里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本村离土农民的出路问题,而且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员3000多人,出现了“临时超常住”现象。
为了提高村民科学文化水平。村里制定奖学金制度,为考上高中、大学的村民子女提供奖学金;鼓励村民通过进修、自学等途径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目前8位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2/3人。最近几年还不断引进各方面人才担任方林集团各公司的经理。目前35岁以下的村民都达到了高中文化程度,大学文化程度的达到9%,农民知识化、农民市民化进程已上了快车道。
巍巍括苍山,滔滔灵江水。今天,荣誉叠彩的方林村,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温黄平原腹地,在城市化的上空,闪耀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之光……
东海之滨,温黄平原,浙江七大古镇之一的路桥十里长街南端,有一个行政村叫方林村,它位于台州路桥城区的南大门,北距椒江15公里,东邻路桥机场2公里,104国道和75省道穿村而过,村域面积0.4平方公里,现有村民271户、1028人,是一个典型的城郊村。现在的方林村,已拥有注册资金为1.088亿元的浙江方林集团,不仅有13个公司、15亿元资产,2009年实现农工业总产值8.49亿元,市场交易额75.94亿元。而且还是获得了全国第一批生态村、中国经济特色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等12项国家级殊荣和16项省级殊荣的先进集体。习近平、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亲临方林村视察,并对该村的各项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方林村党委书记方中华说的那样:“方林村能有今天,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我们的祖先和父辈们,是他们为今天的方林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他们用鲜血汗水和磨难换来的,同时也是我们全村的群众百姓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当村干部
就要设法改变村里的面貌
现任全国人大代表、方林村党委书记的方中华于1955年5月出生在方林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7岁时,方中华就来到台州地区黄岩县石曲砖窑厂当工人,他一步一个脚印,先后从一名普通工人做到供销员,再从供销员做到副厂长、厂长和村团委书记(兼)。1983年8月,时年28岁的方中华,勇敢地担当起了方林村党支部书记这一重任。
上任伊始,方中华许下了兴村富民的庄严承诺:“一定尽自己的努力把方林建设好,彻底改变方林的贫穷面貌!”
方中华目光远大,善思慎行。凭借在砖厂当了6年厂长所积累下来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他清醒地认识到,全村的脱贫致富如果单靠传统农业是解决不了的。但如果按“苏南模式”走办工业兴村的路又没有条件。因此,村里要发展还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恰在此时,中央刚好出台了1号和4号文件,并明确提出:“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的口号,为农村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能不能在经商这第三条出路上动动脑筋,或许还能搞出点名堂。”在多次村委班子和党员会议上,方中华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分析说:“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我们方林紧靠路桥市场这一全国闻名的商品集散地,而且104国道穿村而过,地理优势明显。另外,我们村民的商贸意识十分强烈,有原始的马路市场,因此办个相应的市场很有前景。”
谈起当时的发展决心,方中华憨笑着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做事情也顶着巨大的压力,但我们认为自己选择的路是对的那就要放手去做,即便是‘磨石头改良田’我们也要坚持,这样也就开启了我们的创业之路。”
脱贫致富的压力迫使方中华必须迅速作出抉择。在经过几次支部和党员大讨论后,最终他果断地决定要“依托大市场,兴办小市场”。于是,1984年10月浙江省第一家旧机械设备市场在方林挂牌开张了,当时的规模才0.6亩的面积。方中华和村班子的同志们成了市场热心的养育人,既当经营户的免费搬运工,还要保护经营户的合法权益。为了村里的发展,他将自己的款项全部垫了出来。
辛勤的汗水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办起市场的当年就实现成交额45万元,上交村里2万元。方林村也由此迈出市场兴村坚实的第一步。
带领群众
在滚滚的浪潮中搏击前行
台州撤地建市和路桥建区后。方中华敏锐地觉察到方林二次腾飞的良机已经成熟。但部分干部和村民却有了“小进则安,小富则满”的情绪。为克服二次创业的思想障碍,他决定带领党员和村民代表北上航民、华西,南下乐清、温州等有名的村庄考察取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参观考察和回村后的大讨论,让村民和干部看到了方林和先进村的差距至少还有10年。在统一了思想和认识后,他便提出了“学华西、追航民,振兴方林实现小康村”的口号,从思想上打破“唯上、唯书”的观念束缚。采取把村民的土地经营权收归集体,打破队界、户界。他力排众议,打破常规,以优惠的条件让当地区公管所和交警大队落户方林,为加快发展方林三产创造环境条件。
接着,他又千方百计引进客运南站, 让现有的700多辆中巴在村停靠,并开通线路21支,当时的日均流量就达4.5万人次。继而又以惊人的气魄投资1900万元创建了第二个市场——中国商城方林机动车交易中心。1996年5月,又扩建路南中心菜市场。截止1999年底,村机械设备市场已由原先露天的2800平米扩大到23000平米,其中钢架连栋大棚14000平米,销售网络布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年成交额9776万元。而客运南站也成了全台州最繁忙的客运站点。机动车交易市场1999年共销售车辆2800余辆,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5亿元,市场成交额2.55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07万元,人均纯收入8768元。方林的发展终于迈入了快车道。1996年,方林村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999年,又被评为“全国小康示范村”和“创建文明村镇先进集体”。期间,方中华也获得了“浙江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时,方林村的发展既迎来新的机遇,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在于建设用地紧缺,发展空间狭窄。例如机动车市场生意红火急需扩大规模,升级换代。针对这种情况,方中华及时提出了“跳出方林发展方林”的新的发展思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方林村和杨戴村合股兴建浙江方林汽车城。2000年6月底开工,10月1日第一届中国台州国际汽车展就在此如期举行。方林汽车城营业面积达5.5万平方米,总投资1.85亿元,目前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交易量3.5万余辆,村集体收入4000余万元,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服务功能最齐全的四星级文明规范汽车城。
市场是方林经济发展的驱动器。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方林村在兴办市场的同时,还连续兴办了客运南站、货运南站、特种车停车场、搬运装卸服务队等三产企业。如今,汽车维修服务业、金融业、饮食旅馆业、文化娱乐业等已纷纷涌入,第三产业进入了“黄金时期”。据统计,2008年方林村人均GDP36万元,一、二、三产业比值为0.3∶39.3∶60.4,形成了“倒金字塔”型的产业结构。与此同时,市场商贸的繁荣和需求,也刺激了工业的发展。目前该村共有股份制企业11家,民营企业35家,2009年工业总产值达10亿元。方林村由市场带动工业,而工业生产又促进贸易兴旺,呈现出良性的、渐进的、互相促进的循环关系。
市场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富有商品意识、精于市场信息,善于经营管理的商人和企业家,他们成了兴村富民的领军人物,这是方林最大的财富和骄傲。方中华本人也先后当选为七届浙江省人大代表、第九、十次浙江省党代表并为主席团成员、首届台州市人大代表、路桥区人大代表、路桥区人大常委、台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浙江省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杰出村官等多项荣誉。2008年1月,方中华又光荣地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的代表。2010年1月,也就是记者前往方林村采访时,方中华再次当选为“全国基层农村干部十大新闻人物”。
基本保障靠集体
发家致富靠自己
方林村何以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从该村的领路人方中华的言行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他将村庄当作现代化企业来管理和规划。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方林村里的干部群众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意义。按照专家对全村村庄做的高起点规划,分为商业区、工业区、农业区、住宅区四个区块,对各个区块进行了科学的定位,并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2004年,村里又请来专家编制了《台州市路桥区方林生态村建设规划》。该规划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方林村的发展,将方林建设成为具有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文明的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规划的指导下,大力开展了生态村建设,首先关、停、迁污染重、高能耗的4家企业;其次是投入1500万元完成了公共绿化、游泳池、网球场、篮球场、幼儿园、医疗服务中心等建设,村内绿化率达到55%;三是投入800万元完成老年公寓、门球场馆的建设,公寓里配有食堂、医疗室、健身房、图书馆、休闲室等;四是全村村民总投入9000万元完成一、二期192套低层联立式村民住宅别墅,三期60套别墅,现在的方林村民家家住别墅,户户生态园。犹如人间仙境。
村里多年来逐步建立了包括多达16项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村里不仅给村民免费提供口粮,而且还实行年终分红;不仅给村民上了农保、医保、养老保险、房产保险,还对医疗住院费实施补贴措施,防止村民“因病致贫”的情况发生。不仅对五保、残弱等弱势群体保证钱、粮、衣“三到家”,还每月发给他们600元的生活补助。2009年,村民在16项福利中人均获益近5000元。
村里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和帮助村民创业致富。一是鼓励村民在村办的市场里经营;二是对有创业能力的村民,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支持,扶持他们兴办个体民营企业或股份合作企业;三是对有管理能力的村民安排进入集团各公司管理,给予较高且稳定的工资加奖金收入;四是对缺乏进企业和经商能力的村民,则引导他们从事搬运、餐饮、保洁、保安、保绿等服务业。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村里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本村离土农民的出路问题,而且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员3000多人,出现了“临时超常住”现象。
为了提高村民科学文化水平。村里制定奖学金制度,为考上高中、大学的村民子女提供奖学金;鼓励村民通过进修、自学等途径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目前8位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2/3人。最近几年还不断引进各方面人才担任方林集团各公司的经理。目前35岁以下的村民都达到了高中文化程度,大学文化程度的达到9%,农民知识化、农民市民化进程已上了快车道。
巍巍括苍山,滔滔灵江水。今天,荣誉叠彩的方林村,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温黄平原腹地,在城市化的上空,闪耀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