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转型是三种发展方式转变的复合体。经济转型要注意节奏,步子迈得过大、过快,均会对中国短期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冲击。
低碳是突破方向
记者: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张其仔: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个阶段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基本完成;第二个阶段是从污染型向环保型转变。有些人认为这两个阶段应该并在一起,然而,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并不意味着环境的改善,资源节约能力的提高。这个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西方经济进入第三次转型,那就是低碳化。
金融危机后,美国突然发现它工业的竞争力很弱,要进行再工业化。再工业化核心技术突破方向就是低碳化。美国提出低碳化虽然和应对气候变化有关,但并不是完全和气候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是和它的能源安全、经济稳定发展、竞争力的提升等联系在一起的。不论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如何,未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方向就是低碳化。
记者:中国进行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是什么?
张其仔:中国面临的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是不一样的,它们经历了三次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提出经济转型实际上是把三个阶段合在了一起。中国要想进行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有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第一,资源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中国经济转型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搞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但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离不开一定的资源基础。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工业化、城市化就是大规模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国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资源消耗基础之上的。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水平很高、污染很低,然而这种高消费、低排放是建立在其他国家低消费、高排放基础之上的。当然,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二,中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一个新的方向就是低碳化。中国的低碳化道路要分四步走:第一是节碳,提高碳的生产率,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第二个是稳碳,碳的总排放量稳定到一个水平;第三个是降碳,就是降低碳的总排放量。最终目标是实现碳的零排放。
经济转型着力点
记者:您提到低碳是中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新方向,那么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张其仔:发展低碳产业,我们要重视七个结合。第一个是把培养顶尖人才和提高工人的技能相结合。既要注重顶尖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工人基本技能的培训。很多传统工业的熟练工人在低碳产业中不适应,这就需要对工人进行培训。
第二,把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相结合。中国目前发展低碳前沿技术比较重视应用和推广,走着改革开放以来的老路子,就是用市场换技术。从过去的经验看,这就会导致在全球新的产业分工中,中国依然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
第三个就是政府和市场结合的问题,我们提经济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府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也能过度强调政府的作用不可取。先进技术的突破方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仅靠政府投入具有极大的风险性。我们要启动市场选择机制,推动企业根据自身环境和能力选择技术突破方向,政府提供一般性支持。
第四是把产业的自身发展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比如新能源汽车,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充电设施。如果一味强调产业发展,而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跟不上的话,那么产业发展也会出现萎缩。
第五就是在制定经济转型政策时,要把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相结合加以考虑。制定经济转型政策一定要非常重视短期影响,短时间内急于出台大量措施的话有可能对短期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冲击。金融危机出现之前,我们出台了一些急于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政策,如出口退税、环保标准的提高、新劳动法的出台,这些措施从单向的作用来看影响都是非常有限的,但加起来,影响就很大。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转型步子迈得过大、过快。西方发达国家三次发展方式转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想在短期内走完是不现实的。
第六,节碳和低碳相结合。经济转型的目标是低碳化,但是我们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节碳。
第七,国内的减碳和争取国内碳排放空间相结合。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因此中国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国际上争取与之相适应的碳排放空间。
经济转型误区
记者:关于经济转型的问题提出将近十年,为何本次“两会”特别关注?
张其仔: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没有实现目标?因为中国还没有一个产业既能促进经济较快发展,又能满足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长期来讲是对的,短期来说不一定正确。当然,也不是说要把我们的经济增长指标降下来。经济较快增长是保证经济转型的一个基本前提。缺乏物质基础,那就会造成贫困,贫困一旦出现就会更加恶化资源和环境问题。
这次“两会”把经济转型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受到的冲击更严重。发展方式转变很重要,但不注意经济转型节奏的话,中国经济非常有可能再次受到冲击。
记者: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切入点是什么?
张其仔:我认为还是从节能的角度来切入,新兴战略产业好多技术还处在示范阶段,大规模的研发、推广和商业化还很远,比如太阳能的应用,大规模商业化还根本不可能。西方发达国家也非常强调发展节能技术,这就需要下功夫进行工艺改进、设备改造等。
还有一个突破口就是把IT产业和能源产业结合起来。美国搞数字化地球,搞智能电网,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节能。再者,中国还应在与低碳相关的国际谈判中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
开放式创新平台
记者:经济转型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提出了哪些要求,它们该如何适应?
张其仔:第一要加强与国外研发机构的合作。第二要建立开放式的创新战略平台。高新技术一般都会跨专业、跨学科,这就需要国际范围的合作,站在全球视角,充分利用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建立这样的一个平台和机制,这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第三,企业要做好品牌。企业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市场完全决定企业;第二个阶段是企业供应、创造需求。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最终实现转型就需要充分利用品牌的力量创造市场需求。品牌不是做广告大力宣传就行了,品牌背后的实质是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第四,高新技术企业要重视高新技术的储备,这样才能保持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低碳技术供应国
记者: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哪些困难?
张其仔:我们在其他经济转型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做这个事情,首先面临的是环境污染问题。中国在履行低碳减排承诺的同时还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解决这个问题。其次,中国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低,创新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也比较弱。第三,这次经济转型的竞争对手是发达国家,改革开放时本质上还是在和发展中国家竞争,低碳经济转型是和经济、技术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竞争。
记者:低碳经济转型对中国发展的机遇是什么?
张其仔:西方发达国家也在进行低碳经济转型,它们相对中国有自己的优势,但在低碳技术方面,中国与它们的差距相对较小。它们的低碳技术也正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中国在这方面的差距没有像传统产业技术那样差距非常大。这就让中国有可能在技术创新方向上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不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示范国,要成为低碳技术供应国。
低碳是突破方向
记者: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张其仔: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个阶段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基本完成;第二个阶段是从污染型向环保型转变。有些人认为这两个阶段应该并在一起,然而,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并不意味着环境的改善,资源节约能力的提高。这个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西方经济进入第三次转型,那就是低碳化。
金融危机后,美国突然发现它工业的竞争力很弱,要进行再工业化。再工业化核心技术突破方向就是低碳化。美国提出低碳化虽然和应对气候变化有关,但并不是完全和气候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是和它的能源安全、经济稳定发展、竞争力的提升等联系在一起的。不论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如何,未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方向就是低碳化。
记者:中国进行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是什么?
张其仔:中国面临的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是不一样的,它们经历了三次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提出经济转型实际上是把三个阶段合在了一起。中国要想进行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有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第一,资源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中国经济转型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搞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但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离不开一定的资源基础。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工业化、城市化就是大规模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国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资源消耗基础之上的。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水平很高、污染很低,然而这种高消费、低排放是建立在其他国家低消费、高排放基础之上的。当然,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二,中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一个新的方向就是低碳化。中国的低碳化道路要分四步走:第一是节碳,提高碳的生产率,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第二个是稳碳,碳的总排放量稳定到一个水平;第三个是降碳,就是降低碳的总排放量。最终目标是实现碳的零排放。
经济转型着力点
记者:您提到低碳是中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新方向,那么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张其仔:发展低碳产业,我们要重视七个结合。第一个是把培养顶尖人才和提高工人的技能相结合。既要注重顶尖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工人基本技能的培训。很多传统工业的熟练工人在低碳产业中不适应,这就需要对工人进行培训。
第二,把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相结合。中国目前发展低碳前沿技术比较重视应用和推广,走着改革开放以来的老路子,就是用市场换技术。从过去的经验看,这就会导致在全球新的产业分工中,中国依然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
第三个就是政府和市场结合的问题,我们提经济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府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也能过度强调政府的作用不可取。先进技术的突破方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仅靠政府投入具有极大的风险性。我们要启动市场选择机制,推动企业根据自身环境和能力选择技术突破方向,政府提供一般性支持。
第四是把产业的自身发展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比如新能源汽车,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充电设施。如果一味强调产业发展,而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跟不上的话,那么产业发展也会出现萎缩。
第五就是在制定经济转型政策时,要把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相结合加以考虑。制定经济转型政策一定要非常重视短期影响,短时间内急于出台大量措施的话有可能对短期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冲击。金融危机出现之前,我们出台了一些急于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政策,如出口退税、环保标准的提高、新劳动法的出台,这些措施从单向的作用来看影响都是非常有限的,但加起来,影响就很大。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转型步子迈得过大、过快。西方发达国家三次发展方式转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想在短期内走完是不现实的。
第六,节碳和低碳相结合。经济转型的目标是低碳化,但是我们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节碳。
第七,国内的减碳和争取国内碳排放空间相结合。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因此中国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国际上争取与之相适应的碳排放空间。
经济转型误区
记者:关于经济转型的问题提出将近十年,为何本次“两会”特别关注?
张其仔: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没有实现目标?因为中国还没有一个产业既能促进经济较快发展,又能满足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长期来讲是对的,短期来说不一定正确。当然,也不是说要把我们的经济增长指标降下来。经济较快增长是保证经济转型的一个基本前提。缺乏物质基础,那就会造成贫困,贫困一旦出现就会更加恶化资源和环境问题。
这次“两会”把经济转型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受到的冲击更严重。发展方式转变很重要,但不注意经济转型节奏的话,中国经济非常有可能再次受到冲击。
记者: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切入点是什么?
张其仔:我认为还是从节能的角度来切入,新兴战略产业好多技术还处在示范阶段,大规模的研发、推广和商业化还很远,比如太阳能的应用,大规模商业化还根本不可能。西方发达国家也非常强调发展节能技术,这就需要下功夫进行工艺改进、设备改造等。
还有一个突破口就是把IT产业和能源产业结合起来。美国搞数字化地球,搞智能电网,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节能。再者,中国还应在与低碳相关的国际谈判中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
开放式创新平台
记者:经济转型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提出了哪些要求,它们该如何适应?
张其仔:第一要加强与国外研发机构的合作。第二要建立开放式的创新战略平台。高新技术一般都会跨专业、跨学科,这就需要国际范围的合作,站在全球视角,充分利用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建立这样的一个平台和机制,这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第三,企业要做好品牌。企业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市场完全决定企业;第二个阶段是企业供应、创造需求。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最终实现转型就需要充分利用品牌的力量创造市场需求。品牌不是做广告大力宣传就行了,品牌背后的实质是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第四,高新技术企业要重视高新技术的储备,这样才能保持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低碳技术供应国
记者: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哪些困难?
张其仔:我们在其他经济转型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做这个事情,首先面临的是环境污染问题。中国在履行低碳减排承诺的同时还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解决这个问题。其次,中国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低,创新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也比较弱。第三,这次经济转型的竞争对手是发达国家,改革开放时本质上还是在和发展中国家竞争,低碳经济转型是和经济、技术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竞争。
记者:低碳经济转型对中国发展的机遇是什么?
张其仔:西方发达国家也在进行低碳经济转型,它们相对中国有自己的优势,但在低碳技术方面,中国与它们的差距相对较小。它们的低碳技术也正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中国在这方面的差距没有像传统产业技术那样差距非常大。这就让中国有可能在技术创新方向上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不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示范国,要成为低碳技术供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