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推进,目前的教育形势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科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依据之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效率仍存在低下的情况,导致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本文笔者从三个方面对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生活化;探究模式;课外活动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目前教师仍然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灌输式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得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生活常识得不到拓展,导致小学科学教学失去了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结合小学科学的具体内容,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笔者从“践行生活化原则、探究型实验教学、开展课外活动”三个方面对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践行生活化原则,体验科学的意义
科学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小学阶段,科学学科的开展不但有利于学生拓宽生活知识视野,而且对学生今后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师往往把知识以注入的方式灌输于学生的头脑中,营造出了一个乏味无趣的课堂,导致学生丧失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体验科学的价值与意义也无从谈起。因此,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学生体验科学的意义,并提高运用科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践行生活化原则,从学生的实际经历出发,创造生活化情境,从而使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
在“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导入环节,笔者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哪位同学在家里燒过水?”,有些学生积极的回答:“烧过”,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水壶里装入的水很满,当水烧开时水会溢出?”,有些学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却不知道为什么水会溢出,有些学生猜想到:“是因为热胀冷缩”,在学生充满好奇心的情况下展开教学。并在这一生活化的事例中,不但增加了师生的互动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还对学生观察回忆生活现象,拓展生活常识范围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验了科学的意义。
二、探究型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科学是在无数次实验现象中得出的科学性结论,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认为小学生主动性差、自主意识弱,却没有发现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高峰期,而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逐渐产生依赖心理,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良好学习习惯为主,展开探究型的实验教学,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章节内容,对主动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进行“测量力的大小”教学中,首先课前准备好两个一样的弹簧,请两位学生在课堂中玩一下弹簧,其他学生进行观察,与此同时提出问题:“怎么判断谁的力气大”,学生明显的看出了哪位学生拉的越长,弹簧受的力就越大,在学生对这一常识把握的情况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测量力的大小”,然后利用教学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弹簧测力计,最后把学生分为若干组,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弹簧测力计、木块若干、记录单”,通过小组合作分工完成实验,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拉不同的木块匀速上升,观察拉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在进行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亲自体会了力的大小,并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是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教师单一的以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为主,而忽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导致学生只是把知识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知识的运用得不到有效的延伸,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把理性化知识实际化,这样学生不但对已有知识进行有意识记,并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意义。
在“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前,笔者布置了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天不同的时间内观察自己的影子方向与长短,收集并记录相关的数据,并根据数据制作出影长与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最后通过阳光下影子的不同长度,看出什么时间影子最长、什么时间影子最短,通过这一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有效的开展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拓展生活化常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践行生活化原则,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体会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教师应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现象,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规律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胜伦.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7).
[2]张挽祎.采取多种教学措施,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5(6):112-112.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生活化;探究模式;课外活动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目前教师仍然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灌输式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得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生活常识得不到拓展,导致小学科学教学失去了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结合小学科学的具体内容,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笔者从“践行生活化原则、探究型实验教学、开展课外活动”三个方面对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践行生活化原则,体验科学的意义
科学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小学阶段,科学学科的开展不但有利于学生拓宽生活知识视野,而且对学生今后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师往往把知识以注入的方式灌输于学生的头脑中,营造出了一个乏味无趣的课堂,导致学生丧失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体验科学的价值与意义也无从谈起。因此,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学生体验科学的意义,并提高运用科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践行生活化原则,从学生的实际经历出发,创造生活化情境,从而使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
在“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导入环节,笔者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哪位同学在家里燒过水?”,有些学生积极的回答:“烧过”,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水壶里装入的水很满,当水烧开时水会溢出?”,有些学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却不知道为什么水会溢出,有些学生猜想到:“是因为热胀冷缩”,在学生充满好奇心的情况下展开教学。并在这一生活化的事例中,不但增加了师生的互动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还对学生观察回忆生活现象,拓展生活常识范围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验了科学的意义。
二、探究型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科学是在无数次实验现象中得出的科学性结论,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认为小学生主动性差、自主意识弱,却没有发现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高峰期,而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逐渐产生依赖心理,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良好学习习惯为主,展开探究型的实验教学,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章节内容,对主动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进行“测量力的大小”教学中,首先课前准备好两个一样的弹簧,请两位学生在课堂中玩一下弹簧,其他学生进行观察,与此同时提出问题:“怎么判断谁的力气大”,学生明显的看出了哪位学生拉的越长,弹簧受的力就越大,在学生对这一常识把握的情况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测量力的大小”,然后利用教学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弹簧测力计,最后把学生分为若干组,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弹簧测力计、木块若干、记录单”,通过小组合作分工完成实验,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拉不同的木块匀速上升,观察拉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在进行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亲自体会了力的大小,并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是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教师单一的以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为主,而忽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导致学生只是把知识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知识的运用得不到有效的延伸,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把理性化知识实际化,这样学生不但对已有知识进行有意识记,并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意义。
在“阳光下的影子”教学前,笔者布置了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天不同的时间内观察自己的影子方向与长短,收集并记录相关的数据,并根据数据制作出影长与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最后通过阳光下影子的不同长度,看出什么时间影子最长、什么时间影子最短,通过这一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有效的开展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拓展生活化常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践行生活化原则,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体会理论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教师应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现象,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规律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胜伦.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7).
[2]张挽祎.采取多种教学措施,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5(6):1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