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战争与和平和人类存亡、国家兴衰、生命安危直接相关,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就极为关注。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强调要“慎战”,认为战争是“凶器”,非“不得已”才进行战争,要尽可能保持和平的局面。在西方,古罗马人则提出:“战争好过悲惨的和平。”并认为“战争当以和平为归宿”,而和平则是“战争中永远继续的休战”。毛泽东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的精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了新的阐述。
一、毛泽东的战争观
毛泽东的战争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战争的起源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战争产生的原因作了如下论述:“战争——从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因此,战争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私有制基础的直接的和必然的发展。此外,毛泽东还特别指出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解脱新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战争的性质
和笼统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者”不同,毛泽东明确主张要区分战争的性质,认为弄清战争的性质是解决对战争态度问题的必要前提。他说:“历史上的一切战争,依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就是说,是推动历史进步还是阻碍历史前进,是区分战争性质的标准。
(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这是熟谙军事问题的前苏联作家苏塞维茨说过的一句话。毛泽东结合中国的抗日战争,对这一思想作了详细的阐发:“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为,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统一战线政策的良好执行,离不开文化的动员,离不开争取国际力量和敌国人民援助的努力。一句话,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
毛泽东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出发,作了以下推论:战争的政治性质决定人心背向,人心背向决定战争胜负。由此进一步得出了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的结论。例如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尽管中国军队的装备是小米加步枪,然而却打败了武器装备精良的日本法西斯和美帝国主义。当然,武器装备在战争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离开了一定武器也形成不了战斗力。但是武器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二、毛泽东辩证地看待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此论述得很清楚,并举例说:“战争转化为和平;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转化为战后的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例如1927年的国共合作转化为战争。”对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毛泽东指出:“我们是坚持和平、反对战争的,但是帝国主义一定要发动战争,我们也不要害怕,我们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同对待一切‘乱子’的态度一样,第一条,反对;第二条,不怕。”从前面论述的战争产生的原因来看,只要阶级社会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现代战争源于帝国主义,所以“只有帝国主义被消灭了,才会有太平”,“人类一经消灭了资本主义,便到达永久和平的时代,那时候再也不要战争了”。
三、毛泽东战争与和平观在现实中的运用
通过以上毛泽东同志对战争与和平的有关论述,可以归纳出毛泽东的战争与和平思想有以下几方面:在私有财产和阶级仍然存在的现代社会,战争的危险是必然存在的,我们坚持和平,在战争年代,以斗争求和平;在和平年代,以备战求和平。和平是战争的目的,但为了和平又不能放弃战争。
毛泽东的这些战争、和平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在中国革命中一再得以证明的成功经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本着和平为上的原则,与国民党谈判,希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然而国民党以和谈为幌子,加紧准备并发动了内战。这时候共产党就运用了毛泽东的以战争求和平思想,通过三年解放战争,彻底粉碎了其内战政策,消灭了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主力,继而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祖国大陆的长治久安。
建国后,毛泽东把“以战争求和平”的思想运用于国防建设,提出了积极防御、以备战求和平的国防指导原则。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防不可不有”,“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他的以“两弹一星”为先导的国防概念的提出,正是“以备战求和平,积极防御”思想的典型体现。1964年,中国上空升起蘑菇云,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整个世界,自此后,国际社会对中国刮目相看。
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符合全世界人民的愿望。各国之间不再搞军备竞赛,都致力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全局和平的同时,局部的地区冲突时有发生,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这些都潜在地威胁着世界和平。因此在和平环境下,毛泽东的“以备战求和平,积极防御”的思想在当今依然显得意义重大。
在台湾统一的问题上,我们一贯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但也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香港、澳门成功回归后,台湾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后一个历史问题。我们希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和平统一,利在两岸,功在千秋,有目共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但是我们深知事情往往不以人们善良的愿望而转移。尽管我们为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台独分子在分裂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正是鉴于这种情况,中央不得不庄严指出:“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我们坚信,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三个如果”,随时准备以战争粉碎分裂主义梦想,和平统一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一、毛泽东的战争观
毛泽东的战争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战争的起源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战争产生的原因作了如下论述:“战争——从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因此,战争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私有制基础的直接的和必然的发展。此外,毛泽东还特别指出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解脱新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战争的性质
和笼统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者”不同,毛泽东明确主张要区分战争的性质,认为弄清战争的性质是解决对战争态度问题的必要前提。他说:“历史上的一切战争,依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就是说,是推动历史进步还是阻碍历史前进,是区分战争性质的标准。
(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这是熟谙军事问题的前苏联作家苏塞维茨说过的一句话。毛泽东结合中国的抗日战争,对这一思想作了详细的阐发:“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为,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统一战线政策的良好执行,离不开文化的动员,离不开争取国际力量和敌国人民援助的努力。一句话,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
毛泽东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出发,作了以下推论:战争的政治性质决定人心背向,人心背向决定战争胜负。由此进一步得出了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的结论。例如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尽管中国军队的装备是小米加步枪,然而却打败了武器装备精良的日本法西斯和美帝国主义。当然,武器装备在战争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离开了一定武器也形成不了战斗力。但是武器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二、毛泽东辩证地看待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此论述得很清楚,并举例说:“战争转化为和平;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转化为战后的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例如1927年的国共合作转化为战争。”对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毛泽东指出:“我们是坚持和平、反对战争的,但是帝国主义一定要发动战争,我们也不要害怕,我们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同对待一切‘乱子’的态度一样,第一条,反对;第二条,不怕。”从前面论述的战争产生的原因来看,只要阶级社会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现代战争源于帝国主义,所以“只有帝国主义被消灭了,才会有太平”,“人类一经消灭了资本主义,便到达永久和平的时代,那时候再也不要战争了”。
三、毛泽东战争与和平观在现实中的运用
通过以上毛泽东同志对战争与和平的有关论述,可以归纳出毛泽东的战争与和平思想有以下几方面:在私有财产和阶级仍然存在的现代社会,战争的危险是必然存在的,我们坚持和平,在战争年代,以斗争求和平;在和平年代,以备战求和平。和平是战争的目的,但为了和平又不能放弃战争。
毛泽东的这些战争、和平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在中国革命中一再得以证明的成功经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本着和平为上的原则,与国民党谈判,希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然而国民党以和谈为幌子,加紧准备并发动了内战。这时候共产党就运用了毛泽东的以战争求和平思想,通过三年解放战争,彻底粉碎了其内战政策,消灭了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主力,继而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祖国大陆的长治久安。
建国后,毛泽东把“以战争求和平”的思想运用于国防建设,提出了积极防御、以备战求和平的国防指导原则。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国防不可不有”,“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他的以“两弹一星”为先导的国防概念的提出,正是“以备战求和平,积极防御”思想的典型体现。1964年,中国上空升起蘑菇云,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整个世界,自此后,国际社会对中国刮目相看。
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符合全世界人民的愿望。各国之间不再搞军备竞赛,都致力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全局和平的同时,局部的地区冲突时有发生,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这些都潜在地威胁着世界和平。因此在和平环境下,毛泽东的“以备战求和平,积极防御”的思想在当今依然显得意义重大。
在台湾统一的问题上,我们一贯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但也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香港、澳门成功回归后,台湾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后一个历史问题。我们希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和平统一,利在两岸,功在千秋,有目共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但是我们深知事情往往不以人们善良的愿望而转移。尽管我们为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台独分子在分裂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正是鉴于这种情况,中央不得不庄严指出:“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我们坚信,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三个如果”,随时准备以战争粉碎分裂主义梦想,和平统一才有可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