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代中国歌剧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先后有《白毛女》《刘胡兰》《草原之歌》《小二黑结婚》《江姐》《红霞》《洪湖赤卫队》和《红珊瑚》等剧目出现。源自《白毛女》的民族歌剧浪潮无疑是中国近现代歌剧史上最完美的中国歌剧现象。而20世纪80年代,首版《同心结》上演后,也颇受好评,当时,歌剧大师羊鸣在《人民音乐》(1981年第6期)撰文评价:“歌剧《同心结》的创作和演出,给首都文艺舞台增添了春色。看过戏的人都称赞它是一出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的好戏,一曲洋溢着英雄气概和国际主义精神的正气歌。”时隔40年,复排歌剧《同心结》现身国家大剧院,再现了黄继光的光辉形象。
《同心结》是一部红色题材经典歌剧,于1981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原歌剧团创作首演。此次,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进行复排。复排歌剧《同心结》被选为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展演”的3部参演剧目之一。歌剧《同心结》复排工作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德阳市委市政府出品,四川交响乐团、德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中江县委县政府制作,四川交响乐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演出。歌剧《同心结》早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此次复排也受到了诸多关注。
同心共结《同心结》
歌剧《同心结》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光辉事迹为主线,通过曲折生动的情节,讲述了黄继光及其战友们与朝鲜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用鲜血凝结起彪炳日月的战斗友谊,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唱响了讴歌英雄的正气歌。
黄继光用血肉之躯,堵住吐子弹、喷火苗的枪眼,用浑身弹孔的长眠,写就惊风雨、泣鬼神的傲然。对于这样一个战斗英雄,歌剧《同心结》剧组用音乐搭建,用戏剧修筑,借由制作简单但精良的舞台呈现,将黄继光这个平凡又伟大的战士,铸造成舞台的灵魂。在抗美援朝的时光隧道里,黄继光的故事或激越或悲痛地展开,中朝友谊的精神世界或深情或欢快地演绎。在这部歌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黄继光,更看到了一个崭新的黄继光。这也是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最高礼赞。此次,复排歌剧《同心结》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尊重原创增色提亮。此次复排歌剧《同心结》在保持原有艺术本体、艺术规格和高品质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编排、演绎,进一步深化“反帝国主义、反侵略、反霸权”主题;同时,利用新的配器技法,丰满织体、和声,进一步增强宏大叙事和音乐的交响性。
二是主创和演出阵容强大。由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乔佩娟担任艺术顾问,总政歌剧团原团长王祖皆担任音乐总监,著名编剧冯柏铭担任文学统筹,著名导演宫晓东担任导演,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栾凯担任复排作曲,中国交响乐团一级作曲李文平担任音乐编配,四川交响乐团青年指挥家肖超担任指挥,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饰演黄继光,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黄华丽,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蒋宁、女中音歌唱家张卓,歌唱家吕宏伟、王倩、孙彦、吴晓均、曹红碧主演。参演人数达260人。
三是争分夺秒高效推进。歌剧《同心结》于9月14日在德阳正式开排。从启动到演出,时间不足2个月。其间,主创和演员团队驻扎德阳,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争分夺秒,主动放弃节假日,以“5+2”“白+黑”的超常节奏投入创排,确保了排演工作有序推进、剧目质量精益求精。
四是融入地域文化凸显四川元素。歌剧《同心结》复排中,添加了四川元素特别是英雄黄继光故里——四川德阳中江县的地域元素和民风民情。创排期间,剧组全体人员前往中江县黄继光故里和黄继光纪念馆参观、采风,汲取英雄家乡人民的滋养;同时,《同心结》剧组还专门面向德阳招募了9名艺术工作者。艺术川军整装出动,凝神聚气共同演绎英雄战歌。
五是省市联袂保障有力。德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安排专门力量,做好歌剧《同心结》排演的综合协调与保障工作,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统筹省内文艺资源,有效整合四川交响乐团、省歌舞剧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骨干力量投入创排。
演出当天,中宣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德阳市委市政府等部门负责人出席观看。著名艺术家乔佩娟、阎维文、郁钧剑、李双江、郭淑珍、梦鸽、魏积安、孟卫东、俞峰、王黎光、孟玲、刘炽炎、王祖皆、冯柏铭以及黄继光烈士亲属出席观看。
《同心结》10月26日、27日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获得了观众一致好评,黄继光的光荣事迹再次让观众热泪盈眶。
让英雄精神凝铸时代军魂
“黄继光堵机枪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越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越不好塑造。”导演宫晓东说,复排《同心结》最大的难点就是要突破旧有的英雄模式,让英雄变得更具“人情味”,落下地来。
在宫晓东看来,不是所有人生下来就是要当英雄,从非英雄走向英雄的时候,他们也有思想斗争,也曾面临着选择。他说:“黄继光选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枪眼的事迹大家耳熟能详,但他怎样走上这条道路,他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艺术的解读,让今人更加容易理解。”
复排歌剧《同心结》充分展现了黄继光与母亲的母子情、与朴顺姬的异国兄妹情。朴顺姬妈妈的扮演者黄华丽说:“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黄继光也曾是一个平凡人,是通过战争的历练,慢慢成长为英雄的。”为表现更真实的黄继光形象,主创团队来到了黄继光的家乡四川德阳市中江县走访学习。最后呈现的剧情中也加入了很多四川元素:黄继光累了时,耳畔响起的是四川民歌;他说四川话,吃中江挂面…… 主创团队在黄继光的家乡了解到,黄继光从小酷爱吃挂面,但是因为穷很少能吃上。这次复排中,主创团队就把原来剧本中祖国慰问团送来的苹果,换成了挂面。然而黄继光却因为战事紧张,4次端起面碗,也没能吃上家乡的挂面,这让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泛起了泪光。黄继光思念家乡的一碗面,想起家里的老黃牛,让观众在观看此剧时,回到当时的情境中,感受黄继光的精神。
在采访中,演员王宏伟说“黄继光很难演!”有着12年歌剧表演经验、20多年歌唱经历、36年军旅生涯的老兵王宏伟袒露心声。
难,源于对英雄的敬畏。今年8月底,王宏伟接到文旅部的电话,邀请他在《同心结》这部歌剧里饰演黄继光。王宏伟一听就很兴奋,作为军人,他崇尚英雄,把心目中的英雄通过自己的演绎立在舞台上是他的夙愿。接到任务后,他立马找来关于黄继光和抗美援朝的书籍、回忆录、口述史等各种文字和影像资料进行研究。后来,他又和剧组一起前往中江县黄继光故里、黄继光纪念馆参观学习,与黄继光的家人交流,深挖黄继光的故事。9月12日进组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泡在舞台上。他对黄继光的生活经历熟稔于心,一遍遍揣摩人物的衣着打扮、生活习惯、语言表达方式等,“在生活里把自己变成黄继光。”他说,“黄继光是家喻户晓的英雄,塑造这样的角色必须抱着敬畏之心才能把英雄演好。”
难,源于对艺术的更高追求。歌剧《同心结》1981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原歌剧团创作首演,编剧田川、作曲者黄庆和都是从战场上走来的。“前辈艺术家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于血与火的浸染中完成了艺术创作。”王宏伟说。复排这部红色经典,对每一位主创而言都意义重大。总导演宫晓东是知名话剧导演,他反对以歌剧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将人物舞台化,倡导用生活化的表演还原真实人物形象。这对有着多年歌剧表演经验的演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不仅如此,《同心结》的舞台上搭建了一个6米多高的斜坡,演员们所有的表演都在40个台阶上完成。身着厚重的棉服、手握沉重的钢枪,王宏伟在6米多高的斜坡上跑、跳、翻滚,体力消耗极大,一场戏下来浑身湿透,挥汗如雨。“满脸全是汗,汗水迷离了双眼,几乎看不见指挥,这种情况下还要跟乐队分毫不差地合唱、和对手把戏搭好,大脑始终处于高度亢奋和紧张状态。”说到这里,王宏伟马上话锋一转,铿锵有力地说,“你饰演的角色是黄继光,你是一名战士,在战场上就得绷住劲。”
复排歌剧《同心结》以灵动的音乐和激荡的情怀,怀着强烈的国际主义自豪感,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我爱你亲爱的祖国……”四川交响乐团副团长牟岭虹介绍,在观众最为关注的音乐方面,作曲家巧妙地将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四川民歌与朝鲜民族音调融合在一起,使得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音乐性与戏剧性相结合,取材得当、形象贴切,再加上合唱与乐队的渲染,形成一部激动人心的乐章。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婉转悱恻,时而军号骤起,时而欢声如歌,义愤与仇恨在迸发,友爱与信赖相交织,彰显了时代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这是一出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正气歌。
一面不倒的旗帜
在根据黄继光的故事复排的歌剧《同心结》里,这是经典一幕。不得不说这部剧的剧本和音乐优美地做了底衬,演员和合唱团的声音成为了灵魂。我们看到了饰演黄继光的王宏伟、饰演朴顺姬的蒋宁、饰演朴妈妈的黄华丽、饰演黄妈妈的张卓,他们用直入灵魂的声音在呼唤在倾诉在喃喃低语,那或高亢或激越或沉吟或哀伤的声音,都在讲述着黄继光和他的亲人们、战友们一个个最为感动人心的瞬间。比如,在上半场黄继光立志把立功喜报寄回家园和父老乡亲送他参军的互动音乐段落,无论是歌咏老人家的慈祥目光,还是吟诵家乡的人文景致,无论是“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啷啰”的四川特色歌舞风格,还是在锣鼓喧天中母亲快快乐乐送儿子参军上前线的民歌对唱,还有那母亲的不舍与叮嘱和黄继光保家卫国的决心,都有很强的喜庆节奏感和音乐律动感。整个闪回段落以其戏剧的灵光和魅力,在中朝邻邦的两个时空和母亲即祖国的象征意义中不停地行走着、穿越着,其节奏犹如如歌的行板,互动有度,循序渐进,韵致紧凑,缓急自如,自然地、和谐地、自由地、欢快地建构出一曲用亲情、乡情、战友之情谱写的壮美咏叹。这是国际主义精神的延续和生长,这是用音乐和戏剧编织的中华美丽锦缎。
虽然只是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一个瞬间,却犹如雄鹰展翅的姿势,定格成了抗美援朝之战的一个永恒,而民族歌剧则用艺术的手法将这种永恒的价值和壮美的国殇无限放大,一旦飘扬起来,就是金达莱花枝簇拥之下一面如诗如画的战旗。
10月26日、27日,歌剧《同心结》这个庞大的表演团已在北京,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英雄儿女》、山东省京剧院京剧《奇袭白虎团》一起,共同为全国观众献上了高水平的演出。“着实很感动,大家看完《同心结》这部歌剧,不光是为黄继光的英雄形象所感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部歌剧,让人们再次回到70年前那场残酷的战争当中,去感受黄继光的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
《同心结》是一部红色题材经典歌剧,于1981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原歌剧团创作首演。此次,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进行复排。复排歌剧《同心结》被选为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展演”的3部参演剧目之一。歌剧《同心结》复排工作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德阳市委市政府出品,四川交响乐团、德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中江县委县政府制作,四川交响乐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演出。歌剧《同心结》早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此次复排也受到了诸多关注。
同心共结《同心结》
歌剧《同心结》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光辉事迹为主线,通过曲折生动的情节,讲述了黄继光及其战友们与朝鲜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用鲜血凝结起彪炳日月的战斗友谊,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唱响了讴歌英雄的正气歌。
黄继光用血肉之躯,堵住吐子弹、喷火苗的枪眼,用浑身弹孔的长眠,写就惊风雨、泣鬼神的傲然。对于这样一个战斗英雄,歌剧《同心结》剧组用音乐搭建,用戏剧修筑,借由制作简单但精良的舞台呈现,将黄继光这个平凡又伟大的战士,铸造成舞台的灵魂。在抗美援朝的时光隧道里,黄继光的故事或激越或悲痛地展开,中朝友谊的精神世界或深情或欢快地演绎。在这部歌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黄继光,更看到了一个崭新的黄继光。这也是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最高礼赞。此次,复排歌剧《同心结》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尊重原创增色提亮。此次复排歌剧《同心结》在保持原有艺术本体、艺术规格和高品质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编排、演绎,进一步深化“反帝国主义、反侵略、反霸权”主题;同时,利用新的配器技法,丰满织体、和声,进一步增强宏大叙事和音乐的交响性。
二是主创和演出阵容强大。由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乔佩娟担任艺术顾问,总政歌剧团原团长王祖皆担任音乐总监,著名编剧冯柏铭担任文学统筹,著名导演宫晓东担任导演,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栾凯担任复排作曲,中国交响乐团一级作曲李文平担任音乐编配,四川交响乐团青年指挥家肖超担任指挥,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饰演黄继光,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黄华丽,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蒋宁、女中音歌唱家张卓,歌唱家吕宏伟、王倩、孙彦、吴晓均、曹红碧主演。参演人数达260人。
三是争分夺秒高效推进。歌剧《同心结》于9月14日在德阳正式开排。从启动到演出,时间不足2个月。其间,主创和演员团队驻扎德阳,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争分夺秒,主动放弃节假日,以“5+2”“白+黑”的超常节奏投入创排,确保了排演工作有序推进、剧目质量精益求精。
四是融入地域文化凸显四川元素。歌剧《同心结》复排中,添加了四川元素特别是英雄黄继光故里——四川德阳中江县的地域元素和民风民情。创排期间,剧组全体人员前往中江县黄继光故里和黄继光纪念馆参观、采风,汲取英雄家乡人民的滋养;同时,《同心结》剧组还专门面向德阳招募了9名艺术工作者。艺术川军整装出动,凝神聚气共同演绎英雄战歌。
五是省市联袂保障有力。德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安排专门力量,做好歌剧《同心结》排演的综合协调与保障工作,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统筹省内文艺资源,有效整合四川交响乐团、省歌舞剧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骨干力量投入创排。
演出当天,中宣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德阳市委市政府等部门负责人出席观看。著名艺术家乔佩娟、阎维文、郁钧剑、李双江、郭淑珍、梦鸽、魏积安、孟卫东、俞峰、王黎光、孟玲、刘炽炎、王祖皆、冯柏铭以及黄继光烈士亲属出席观看。
《同心结》10月26日、27日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获得了观众一致好评,黄继光的光荣事迹再次让观众热泪盈眶。
让英雄精神凝铸时代军魂
“黄继光堵机枪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越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越不好塑造。”导演宫晓东说,复排《同心结》最大的难点就是要突破旧有的英雄模式,让英雄变得更具“人情味”,落下地来。
在宫晓东看来,不是所有人生下来就是要当英雄,从非英雄走向英雄的时候,他们也有思想斗争,也曾面临着选择。他说:“黄继光选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枪眼的事迹大家耳熟能详,但他怎样走上这条道路,他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艺术的解读,让今人更加容易理解。”
复排歌剧《同心结》充分展现了黄继光与母亲的母子情、与朴顺姬的异国兄妹情。朴顺姬妈妈的扮演者黄华丽说:“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黄继光也曾是一个平凡人,是通过战争的历练,慢慢成长为英雄的。”为表现更真实的黄继光形象,主创团队来到了黄继光的家乡四川德阳市中江县走访学习。最后呈现的剧情中也加入了很多四川元素:黄继光累了时,耳畔响起的是四川民歌;他说四川话,吃中江挂面…… 主创团队在黄继光的家乡了解到,黄继光从小酷爱吃挂面,但是因为穷很少能吃上。这次复排中,主创团队就把原来剧本中祖国慰问团送来的苹果,换成了挂面。然而黄继光却因为战事紧张,4次端起面碗,也没能吃上家乡的挂面,这让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泛起了泪光。黄继光思念家乡的一碗面,想起家里的老黃牛,让观众在观看此剧时,回到当时的情境中,感受黄继光的精神。
在采访中,演员王宏伟说“黄继光很难演!”有着12年歌剧表演经验、20多年歌唱经历、36年军旅生涯的老兵王宏伟袒露心声。
难,源于对英雄的敬畏。今年8月底,王宏伟接到文旅部的电话,邀请他在《同心结》这部歌剧里饰演黄继光。王宏伟一听就很兴奋,作为军人,他崇尚英雄,把心目中的英雄通过自己的演绎立在舞台上是他的夙愿。接到任务后,他立马找来关于黄继光和抗美援朝的书籍、回忆录、口述史等各种文字和影像资料进行研究。后来,他又和剧组一起前往中江县黄继光故里、黄继光纪念馆参观学习,与黄继光的家人交流,深挖黄继光的故事。9月12日进组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泡在舞台上。他对黄继光的生活经历熟稔于心,一遍遍揣摩人物的衣着打扮、生活习惯、语言表达方式等,“在生活里把自己变成黄继光。”他说,“黄继光是家喻户晓的英雄,塑造这样的角色必须抱着敬畏之心才能把英雄演好。”
难,源于对艺术的更高追求。歌剧《同心结》1981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原歌剧团创作首演,编剧田川、作曲者黄庆和都是从战场上走来的。“前辈艺术家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于血与火的浸染中完成了艺术创作。”王宏伟说。复排这部红色经典,对每一位主创而言都意义重大。总导演宫晓东是知名话剧导演,他反对以歌剧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将人物舞台化,倡导用生活化的表演还原真实人物形象。这对有着多年歌剧表演经验的演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不仅如此,《同心结》的舞台上搭建了一个6米多高的斜坡,演员们所有的表演都在40个台阶上完成。身着厚重的棉服、手握沉重的钢枪,王宏伟在6米多高的斜坡上跑、跳、翻滚,体力消耗极大,一场戏下来浑身湿透,挥汗如雨。“满脸全是汗,汗水迷离了双眼,几乎看不见指挥,这种情况下还要跟乐队分毫不差地合唱、和对手把戏搭好,大脑始终处于高度亢奋和紧张状态。”说到这里,王宏伟马上话锋一转,铿锵有力地说,“你饰演的角色是黄继光,你是一名战士,在战场上就得绷住劲。”
复排歌剧《同心结》以灵动的音乐和激荡的情怀,怀着强烈的国际主义自豪感,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我爱你亲爱的祖国……”四川交响乐团副团长牟岭虹介绍,在观众最为关注的音乐方面,作曲家巧妙地将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四川民歌与朝鲜民族音调融合在一起,使得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音乐性与戏剧性相结合,取材得当、形象贴切,再加上合唱与乐队的渲染,形成一部激动人心的乐章。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婉转悱恻,时而军号骤起,时而欢声如歌,义愤与仇恨在迸发,友爱与信赖相交织,彰显了时代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这是一出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正气歌。
一面不倒的旗帜
在根据黄继光的故事复排的歌剧《同心结》里,这是经典一幕。不得不说这部剧的剧本和音乐优美地做了底衬,演员和合唱团的声音成为了灵魂。我们看到了饰演黄继光的王宏伟、饰演朴顺姬的蒋宁、饰演朴妈妈的黄华丽、饰演黄妈妈的张卓,他们用直入灵魂的声音在呼唤在倾诉在喃喃低语,那或高亢或激越或沉吟或哀伤的声音,都在讲述着黄继光和他的亲人们、战友们一个个最为感动人心的瞬间。比如,在上半场黄继光立志把立功喜报寄回家园和父老乡亲送他参军的互动音乐段落,无论是歌咏老人家的慈祥目光,还是吟诵家乡的人文景致,无论是“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啷啰”的四川特色歌舞风格,还是在锣鼓喧天中母亲快快乐乐送儿子参军上前线的民歌对唱,还有那母亲的不舍与叮嘱和黄继光保家卫国的决心,都有很强的喜庆节奏感和音乐律动感。整个闪回段落以其戏剧的灵光和魅力,在中朝邻邦的两个时空和母亲即祖国的象征意义中不停地行走着、穿越着,其节奏犹如如歌的行板,互动有度,循序渐进,韵致紧凑,缓急自如,自然地、和谐地、自由地、欢快地建构出一曲用亲情、乡情、战友之情谱写的壮美咏叹。这是国际主义精神的延续和生长,这是用音乐和戏剧编织的中华美丽锦缎。
虽然只是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一个瞬间,却犹如雄鹰展翅的姿势,定格成了抗美援朝之战的一个永恒,而民族歌剧则用艺术的手法将这种永恒的价值和壮美的国殇无限放大,一旦飘扬起来,就是金达莱花枝簇拥之下一面如诗如画的战旗。
10月26日、27日,歌剧《同心结》这个庞大的表演团已在北京,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英雄儿女》、山东省京剧院京剧《奇袭白虎团》一起,共同为全国观众献上了高水平的演出。“着实很感动,大家看完《同心结》这部歌剧,不光是为黄继光的英雄形象所感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部歌剧,让人们再次回到70年前那场残酷的战争当中,去感受黄继光的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