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对此做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能力;策略研究
作为一名担负着教育21世纪建设主力军的工作者,要摈弃传统思想,不断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加强语文课堂的实践性,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提出来的。语文素养除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除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之外,语文素养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培养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生活中充满了情趣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中所包含的重要内容。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美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掌握知识,培养热爱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体现在:
二、教学手段体现美,在美的陶冶中激发兴趣
任何一门教材都有它美的一面,教师要从美的方面去挖掘。语文更有它独特的一面,在语文课上,要充分运用图画、音乐、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达到艺术感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又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懂得什么是美、怎样创造美,使之在心理上健康发展。
如教授《月光曲》一课,创作内容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为了从兄妹俩的联想中体会钢琴曲的意境,通过美丽的录像画面,盲姑娘和皮鞋匠在听贝多芬激情创作时,继而配以月光曲的音乐欣赏,再加上皮鞋匠想像月光下的大海,声情并茂,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融入了激情之中,给学生心视觉、听觉等美的陶冶,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掌握了内容,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提高了语文素养。正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明白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就像《月光曲》,它表达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我也渐渐喜欢上了音乐所抒发的美的感觉。”从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学有法却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敢于探索新的教学手段,用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的确会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营造和谐的“审美课堂”
语文素养中还应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能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交际中应注意语言美,提高交际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语言是一门艺术。美好的事物需要美丽的词藻去描绘。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最强大的教育手段。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再现了教材描写的内在美,而这种美的情境的再现恰恰能够引导学生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语言美的鉴赏,增强他们对“美”与“丑”的评判能力。
如《草原》一课: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白花似的羊群,中国画似的绿色小丘,襟飘带舞骑马的蒙古族人民,主客盘腿相互敬酒的感人场面……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美丽的意境,此时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配以优美的录像,把语言美、画画美展现给学生,学生就会从内心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被一种和谐的美包围着,会和文中的蒙汉人民一起载歌载舞,蒙汉人民的情谊更加深厚,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美的仪态对学生同样具有感染力,这种仪态并不是刻意装点的,而是自然流露的,它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的心灵感觉。
看来,把美与教学有机结合,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审美课堂”,就会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提高审美情趣。
四、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并能在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样,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自由式、讨论式的学习的学习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能力;策略研究
作为一名担负着教育21世纪建设主力军的工作者,要摈弃传统思想,不断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加强语文课堂的实践性,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提出来的。语文素养除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除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之外,语文素养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培养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生活中充满了情趣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中所包含的重要内容。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美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掌握知识,培养热爱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体现在:
二、教学手段体现美,在美的陶冶中激发兴趣
任何一门教材都有它美的一面,教师要从美的方面去挖掘。语文更有它独特的一面,在语文课上,要充分运用图画、音乐、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达到艺术感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又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懂得什么是美、怎样创造美,使之在心理上健康发展。
如教授《月光曲》一课,创作内容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为了从兄妹俩的联想中体会钢琴曲的意境,通过美丽的录像画面,盲姑娘和皮鞋匠在听贝多芬激情创作时,继而配以月光曲的音乐欣赏,再加上皮鞋匠想像月光下的大海,声情并茂,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融入了激情之中,给学生心视觉、听觉等美的陶冶,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掌握了内容,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提高了语文素养。正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明白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就像《月光曲》,它表达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我也渐渐喜欢上了音乐所抒发的美的感觉。”从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学有法却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敢于探索新的教学手段,用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的确会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营造和谐的“审美课堂”
语文素养中还应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能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交际中应注意语言美,提高交际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语言是一门艺术。美好的事物需要美丽的词藻去描绘。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最强大的教育手段。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再现了教材描写的内在美,而这种美的情境的再现恰恰能够引导学生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语言美的鉴赏,增强他们对“美”与“丑”的评判能力。
如《草原》一课: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白花似的羊群,中国画似的绿色小丘,襟飘带舞骑马的蒙古族人民,主客盘腿相互敬酒的感人场面……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美丽的意境,此时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配以优美的录像,把语言美、画画美展现给学生,学生就会从内心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被一种和谐的美包围着,会和文中的蒙汉人民一起载歌载舞,蒙汉人民的情谊更加深厚,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美的仪态对学生同样具有感染力,这种仪态并不是刻意装点的,而是自然流露的,它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的心灵感觉。
看来,把美与教学有机结合,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审美课堂”,就会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提高审美情趣。
四、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并能在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样,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自由式、讨论式的学习的学习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