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白电企业大热的2017年,黑电板块却在资本市场遇冷。
以格力电器、美的集团、青岛海尔为代表的家电白马股掀起一波价值投资热潮,而TCL集团、海信电器、四川长虹等传统彩电企业长期忍受着与其品牌印象不相符的市值表现。
以海信为例,2017年,海信电视零售额和零售量占有率分别为17.96%和16.79%,再次双双占据中国市场第一。至此,海信已连续14年稳坐中国彩电第一宝座。
然而,海信电器(600060.SH)的股价2017年起至今却下滑13.56%,市值仅217亿元,动态市盈率也仅为27倍。
这不仅与美的集团将近4000亿市值相去甚远,和小米2000亿美元估值更是天壤之别,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对此并不回避:“海信的市值做得不够好,推广传播水平太差。但海信是一家健康并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市值并没有真正反映出真实价值。”
资本市场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预期。互联网对传统彩电产业的颠覆效应还在发酵,乐视搅动电视产业版图的前车之鉴还未散去,小米电视、PPTV、暴风TV的正面厮杀接踵而至。
再者,除了TCL,几大电视企业均未涉足上游面板产业,面板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公司业绩表现。这或许是资本市场并不看好黑电企业的两个主要原因。
不过,海信的上市公司主要是ToC业务。海信的光通讯、智能交通和CAS精准医疗技术等板块实力不俗,周厚健向《英才》记者透露,ToB业务净利润已占据集团半壁江山。
原定于2017年8月退休的周厚健“被延期”退休,将在“加时赛”完成激光电视、智慧城市产业、数字医疗产业、金融服务产业化等四项任务。
不跟风,不炒作,更不赶时髦。在许多人眼里,海信是一家“笨公司”、“慢公司”,海信的故事永远波澜不惊,但或许正是这份踏实,这种对技术的追求,使海信构建起一条宽阔的护城河。
站上千亿营收后,超期服役的周厚健,能否再造一个海信?
4000亿元VS210億元,这是美的集团(000333. SZ)和海信电器(600060.SH)的市值对比,2000亿美元VS210亿元,这是小米与海信电器的估值差异。
当然,由于并非整体上市,单纯的数字比较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仅27倍的PE与海信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品牌影响力并不匹配。
同行对比来看,海信电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现金流均领先竞争对手。彩电板块的利润水平也是业内第一。
“海信是一家重视技术的企业,产品做得好一些,满足客户的需求就要好一些。因此,不管行业好坏,海信的利润一直是行业最高的,电视的销量也一直是行业最大的。”周厚健对《英才》记者表示。
由于面板价格大幅上涨,2017年的彩电市场可以用“惨淡”形容,销售总量与销售总额双双滑坡。
2017年第三季度尤甚,彩电市场零售量规模为1041万台,同比下降12.9%。A股相关公司的财报也不怎么好看,前三季度四川长虹(600839.SH)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达67.97%,创维数字(000810.SZ)的这一数字则达到了85.90%。海信下滑幅度最少,但也达到了47.39%。
可以说,上游面板价格将直接影响彩电企业业绩。受益于华星光电,TCL集团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9.06亿元,逆势增长23.93%。其中,华星光电就贡献了近40%的净利润。
TCL通过十年蛰伏,终于在液晶面板领域有所突破。如今彩电产业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现在开始布局面板产业显然不合时宜,况且海信看好的是激光电视。
“液晶面板经历了短缺-投入-大规模布局,而且显示技术总有更新换代的时候。总体来看我认为不再投入为好,”周厚健说,“我们还是看看下一代的技术是什么样。”
与此同时,基于庞大的受众群体,海信互联网电视2017年用户数突破3078万(国内用户2521万,国外用户557万),国内日活达到1100万+,日均观看时长达到296分钟,付费点播和广告收入翻番式增长。海外互联网例如Netflix、Hulu 和亚马逊等视频巨头的在线付费率已经达到了 85%,而国内综合付费率只有10%,接近75%的巨大差距。这意味着,海信互联网电视云平台将成为公司未来盈利增长的重要渠道。
集团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海信科龙(000921.SZ)主攻白电,2017年业绩向好,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3.94亿元,同比增长29.19%;归母净利润达到17.30亿元,同比大增100.34%。预计2017全年净利润为18.5亿-21.8亿元,增长幅度为70%-100%。
目前,海信科龙动态PE仅为8倍左右,且在许多白电企业翻倍上涨的2017年,海信科龙股价上涨有限。
“OLED电视未来5年难成为主流。”2014年,海信发布了新一代激光电视,周厚健曾如此放言。
如今,激光电视帮助海信占领了近60%的国内85吋及以上超大屏幕电视和45%左右80吋以上电视的市场份额。
大屏时代已经来临。IHS Markit数据显示,虽然彩电市场整体疲软,但75吋及以上的超大屏幕、超高清电视却一枝独秀快速增长。纵览电视市场,55吋及以上尺寸产品已经成为消费主流。在中国,这一尺寸段销售额占比接近七成。 海信方面称,在超大屏市场,激光电视相比液晶电视和其他显示方式的电视机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激光电视在亮度、对比度、清晰度等主要性能指标上,都达到了液晶电视的水平,完全可以在客厅中取代液晶电视,60%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回答了消费者对激光电视的认可程度。同时激光电视还具有比液晶电视更明显的技术特点。
首先激光电视具有巨大的色彩表现力优势,BT2020是国际上最新的电视显示标准,激光电视是唯一能够完全达到BT2020标准对色彩要求的电视显示技术。其次研究表明海信激光电视视觉呈现效果优异,画面清晰度高,视觉刺激较小,是具有良好视觉舒适性的显示产品。海信激光电视的视觉舒适度不仅优于液晶电视,还优于纸质阅读20%以上,护眼效果显著。另外,激光电视的产品形态决定了在声音效果上,比液晶电视拥有更好的音响表现能力,达到了专业级的音响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激光电视功率消耗更低,不到液晶电视的二分之一,是实实在在的环保节能产品。
“激光电视技术具备替代并颠覆液晶电视的技术能力,是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最大的特点,是解决现有产品的技术瓶颈,实现对现有产品的替代,而且性价比优势更明显,未来有更好的技术和产品发展空间,”周厚健对《英才》记者举例称,“一台88吋的电视,大概要八九万到十万左右的价格,而海信的同尺寸激光电视在4万元左右。”
对于消费中小屏幕的家庭,激光電视还不是主流的选择。所以,海信采取战略是“ULED+激光电视”两条腿走路。
ULED电视是对传统LED电视产业的创新和延伸,“ULED技术相当于在传统LED电视光源背后做了多个很小的分区,通过背光技术实现比肩OLED的画质,但它的成本却远远低于OLED。”
周厚健指出,海信选择ULED更为长远的意义在于延伸中国液晶产业链的生命周期,“液晶电视在中国的产业链是完整的。而OLED产业链是不完整的。发力ULED有利于中国电视,通过提高它的性能延长LED产业的寿命。”
CRT电视是第一代,液晶电视是第二代,下一代是激光电视。
如今,海信发力激光电视已有将近4年时间,激光电视队伍也在日益壮大。过去一年,仅中国市场就出现了将近10家激光电视企业。
周厚健判断,激光电视 “再有两年时间,就能看到变化。”
“我们的宣传水平的确不行,但会逐渐提高。”对于海信的ToB业务,更是如此。
由于曝光有限,公众对海信的认知停留在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上。
每到公开场合,周厚健都会谈到海信的企业级业务,在“2017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他指出,“海信在非消费品方面做得也不错,光通讯、智能交通和CAS精准医疗技术等业务上已经做到全国最好、最大。”
“海信去年83个亿的利润,ToB业务就占了51%。”周厚健向《英才》记者透露。
低调务实的海信在一些细分领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据悉,海信智能交通成为全国第一,光通信全球第五、接入网光模块份额第一,多联机商用空调已位列国内第二。
全国已有40多家三甲医院应用了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海信涉足光通信产业16年之久,突破了100G SR4光模块产品研发,并在5G产品领域提前布局。2012-2015年国内亿元以上的智能交通大项目中,海信的中标额度占比达到42%。
从电视产业到家电领域,再延伸到智慧城市、医疗、光通讯、金融服务等行业,周厚健称之为“专业多元化”。
而“技术共享”、“人才共享”是海信选择产业的双重标准,“一些产品,比如商用中央空调和家用空调,人才和技术是可以共享的。而光通信、医疗设备、智慧城市等领域,我们原有的图像处理、影像技术是可以共享和互补的。”周厚健说。
有分析认为,家电企业从ToC业务转型ToB业务将是一种趋势。家电几乎是中国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随着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高企,吞噬着家电厂商薄如刀片的利润。
国际市场来看,西门子、松下、GE、IBM等曾经的家电巨头都呈现出同一条转型路径,那就是收缩或放弃消费品板块。比如,通用将其家电板块54亿美元卖给青岛海尔,西门子家电出售给博世集团,彻底退出家电行业。
当然,海信不会收缩家电战线,而是要在巩固和扩大家电产业优势的同时,继续发力非消费品业务。
集团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110亿元,同比增长10.7%。在2016年登上千亿规模后,再次实现增长。
1957年8月出生的周厚健原本打算在去年8月退休,那时他正好60岁。现在看来,“被延期”退休的周厚健还要完成集团激光影院电视、智慧城市产业、医疗电子产业、金融服务产业化布局,要“把这几块业务真正做出态势来”。
无论在液晶面板、存储芯片、手机抑或电视领域,三星都是当之无愧的全球老大。
2017年三星液晶电视全球出货量达4295万台,尽管同比下滑1%,但总量依然接近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总和。
凭借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强大的硬件把控能力以及全球美誉度,三星长期占据彩电产业霸主地位。
为缩短与巨头之间的差距,海信的全球化布局早已开始。
去年11月14日,海信电器与东芝联合宣布,前者将以129亿日元(约合7.5亿元人民币)收购后者旗下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东芝TVS)95%的股权。
如今,收购已经完成,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142年历史的东芝旗下电视品牌全球40年的品牌授权。
可以说收购东芝TVS将是海信国际化提速的重要棋子。
为何要在此时收购东芝电视,周厚健认为,日本家电企业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全球品牌力是海信最为看重的。他向《英才》记者解释道:“海信在全球一些地方没有做起来,主要是品牌影响力不够,而东芝在全球的知名度还是余音尚存。通过东芝能够让这些地方了解海信。”
此前,海信通过收购夏普品牌的使用权开拓北美市场,周厚健认为这样的“合作模式可以复制。”
2015年,夏普在经营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将其在北美的墨西哥工厂交给海信,同时将除巴西以外的美洲市场上夏普商标的五年使用权也转让给海信,在海信接管后,夏普在北美的经营稳步提升。
夏普的品牌,海信的产品,“这样,人们就可以知道,海信做的夏普牌要比夏普原来做得好,卖得也好。大家自然知道,海信是一个能做好电视的企业。”周厚健对《英才》记者表示。
其次,不可否认,作为曾经的家电巨头,东芝是有技术的公司。“东芝的画质处理做得非常好,它有技术管理能力。海信是一个追求技术的公司,要投钱去研发,要投钱去做实验,收购以后我就可以直接拥有这样的技术。”
另外,周厚健指出,“日本彩电产业与海信产业的互补性非常强。我们希望有一个日本老牌公司,和海信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
早在2000年,海信收购韩国大宇集团位于约翰内斯堡高科技工业园的工厂,标志着海信国际化的起步。
如今,全球彩电市场处于低潮期,韩国和日本的彩电整体出货量占有率持续萎缩的背景下,中国电视企业整体出货量和份额则逆势攀升。
数据显示,2017年,海信集团整体实现海外收入284亿元,同比增长21.31%。
以格力电器、美的集团、青岛海尔为代表的家电白马股掀起一波价值投资热潮,而TCL集团、海信电器、四川长虹等传统彩电企业长期忍受着与其品牌印象不相符的市值表现。
以海信为例,2017年,海信电视零售额和零售量占有率分别为17.96%和16.79%,再次双双占据中国市场第一。至此,海信已连续14年稳坐中国彩电第一宝座。
然而,海信电器(600060.SH)的股价2017年起至今却下滑13.56%,市值仅217亿元,动态市盈率也仅为27倍。
这不仅与美的集团将近4000亿市值相去甚远,和小米2000亿美元估值更是天壤之别,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对此并不回避:“海信的市值做得不够好,推广传播水平太差。但海信是一家健康并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市值并没有真正反映出真实价值。”
资本市场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预期。互联网对传统彩电产业的颠覆效应还在发酵,乐视搅动电视产业版图的前车之鉴还未散去,小米电视、PPTV、暴风TV的正面厮杀接踵而至。
再者,除了TCL,几大电视企业均未涉足上游面板产业,面板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公司业绩表现。这或许是资本市场并不看好黑电企业的两个主要原因。
不过,海信的上市公司主要是ToC业务。海信的光通讯、智能交通和CAS精准医疗技术等板块实力不俗,周厚健向《英才》记者透露,ToB业务净利润已占据集团半壁江山。
原定于2017年8月退休的周厚健“被延期”退休,将在“加时赛”完成激光电视、智慧城市产业、数字医疗产业、金融服务产业化等四项任务。
不跟风,不炒作,更不赶时髦。在许多人眼里,海信是一家“笨公司”、“慢公司”,海信的故事永远波澜不惊,但或许正是这份踏实,这种对技术的追求,使海信构建起一条宽阔的护城河。
站上千亿营收后,超期服役的周厚健,能否再造一个海信?
被低估的市值
4000亿元VS210億元,这是美的集团(000333. SZ)和海信电器(600060.SH)的市值对比,2000亿美元VS210亿元,这是小米与海信电器的估值差异。
当然,由于并非整体上市,单纯的数字比较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仅27倍的PE与海信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品牌影响力并不匹配。
同行对比来看,海信电器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现金流均领先竞争对手。彩电板块的利润水平也是业内第一。
“海信是一家重视技术的企业,产品做得好一些,满足客户的需求就要好一些。因此,不管行业好坏,海信的利润一直是行业最高的,电视的销量也一直是行业最大的。”周厚健对《英才》记者表示。
由于面板价格大幅上涨,2017年的彩电市场可以用“惨淡”形容,销售总量与销售总额双双滑坡。
2017年第三季度尤甚,彩电市场零售量规模为1041万台,同比下降12.9%。A股相关公司的财报也不怎么好看,前三季度四川长虹(600839.SH)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达67.97%,创维数字(000810.SZ)的这一数字则达到了85.90%。海信下滑幅度最少,但也达到了47.39%。
可以说,上游面板价格将直接影响彩电企业业绩。受益于华星光电,TCL集团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9.06亿元,逆势增长23.93%。其中,华星光电就贡献了近40%的净利润。
TCL通过十年蛰伏,终于在液晶面板领域有所突破。如今彩电产业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现在开始布局面板产业显然不合时宜,况且海信看好的是激光电视。
“液晶面板经历了短缺-投入-大规模布局,而且显示技术总有更新换代的时候。总体来看我认为不再投入为好,”周厚健说,“我们还是看看下一代的技术是什么样。”
与此同时,基于庞大的受众群体,海信互联网电视2017年用户数突破3078万(国内用户2521万,国外用户557万),国内日活达到1100万+,日均观看时长达到296分钟,付费点播和广告收入翻番式增长。海外互联网例如Netflix、Hulu 和亚马逊等视频巨头的在线付费率已经达到了 85%,而国内综合付费率只有10%,接近75%的巨大差距。这意味着,海信互联网电视云平台将成为公司未来盈利增长的重要渠道。
集团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海信科龙(000921.SZ)主攻白电,2017年业绩向好,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3.94亿元,同比增长29.19%;归母净利润达到17.30亿元,同比大增100.34%。预计2017全年净利润为18.5亿-21.8亿元,增长幅度为70%-100%。
目前,海信科龙动态PE仅为8倍左右,且在许多白电企业翻倍上涨的2017年,海信科龙股价上涨有限。
超车OLED
“OLED电视未来5年难成为主流。”2014年,海信发布了新一代激光电视,周厚健曾如此放言。
如今,激光电视帮助海信占领了近60%的国内85吋及以上超大屏幕电视和45%左右80吋以上电视的市场份额。
大屏时代已经来临。IHS Markit数据显示,虽然彩电市场整体疲软,但75吋及以上的超大屏幕、超高清电视却一枝独秀快速增长。纵览电视市场,55吋及以上尺寸产品已经成为消费主流。在中国,这一尺寸段销售额占比接近七成。 海信方面称,在超大屏市场,激光电视相比液晶电视和其他显示方式的电视机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激光电视在亮度、对比度、清晰度等主要性能指标上,都达到了液晶电视的水平,完全可以在客厅中取代液晶电视,60%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回答了消费者对激光电视的认可程度。同时激光电视还具有比液晶电视更明显的技术特点。
首先激光电视具有巨大的色彩表现力优势,BT2020是国际上最新的电视显示标准,激光电视是唯一能够完全达到BT2020标准对色彩要求的电视显示技术。其次研究表明海信激光电视视觉呈现效果优异,画面清晰度高,视觉刺激较小,是具有良好视觉舒适性的显示产品。海信激光电视的视觉舒适度不仅优于液晶电视,还优于纸质阅读20%以上,护眼效果显著。另外,激光电视的产品形态决定了在声音效果上,比液晶电视拥有更好的音响表现能力,达到了专业级的音响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激光电视功率消耗更低,不到液晶电视的二分之一,是实实在在的环保节能产品。
“激光电视技术具备替代并颠覆液晶电视的技术能力,是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最大的特点,是解决现有产品的技术瓶颈,实现对现有产品的替代,而且性价比优势更明显,未来有更好的技术和产品发展空间,”周厚健对《英才》记者举例称,“一台88吋的电视,大概要八九万到十万左右的价格,而海信的同尺寸激光电视在4万元左右。”
对于消费中小屏幕的家庭,激光電视还不是主流的选择。所以,海信采取战略是“ULED+激光电视”两条腿走路。
ULED电视是对传统LED电视产业的创新和延伸,“ULED技术相当于在传统LED电视光源背后做了多个很小的分区,通过背光技术实现比肩OLED的画质,但它的成本却远远低于OLED。”
周厚健指出,海信选择ULED更为长远的意义在于延伸中国液晶产业链的生命周期,“液晶电视在中国的产业链是完整的。而OLED产业链是不完整的。发力ULED有利于中国电视,通过提高它的性能延长LED产业的寿命。”
CRT电视是第一代,液晶电视是第二代,下一代是激光电视。
如今,海信发力激光电视已有将近4年时间,激光电视队伍也在日益壮大。过去一年,仅中国市场就出现了将近10家激光电视企业。
周厚健判断,激光电视 “再有两年时间,就能看到变化。”
专业多元化
“我们的宣传水平的确不行,但会逐渐提高。”对于海信的ToB业务,更是如此。
由于曝光有限,公众对海信的认知停留在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上。
每到公开场合,周厚健都会谈到海信的企业级业务,在“2017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他指出,“海信在非消费品方面做得也不错,光通讯、智能交通和CAS精准医疗技术等业务上已经做到全国最好、最大。”
“海信去年83个亿的利润,ToB业务就占了51%。”周厚健向《英才》记者透露。
低调务实的海信在一些细分领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据悉,海信智能交通成为全国第一,光通信全球第五、接入网光模块份额第一,多联机商用空调已位列国内第二。
全国已有40多家三甲医院应用了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海信涉足光通信产业16年之久,突破了100G SR4光模块产品研发,并在5G产品领域提前布局。2012-2015年国内亿元以上的智能交通大项目中,海信的中标额度占比达到42%。
从电视产业到家电领域,再延伸到智慧城市、医疗、光通讯、金融服务等行业,周厚健称之为“专业多元化”。
而“技术共享”、“人才共享”是海信选择产业的双重标准,“一些产品,比如商用中央空调和家用空调,人才和技术是可以共享的。而光通信、医疗设备、智慧城市等领域,我们原有的图像处理、影像技术是可以共享和互补的。”周厚健说。
有分析认为,家电企业从ToC业务转型ToB业务将是一种趋势。家电几乎是中国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随着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高企,吞噬着家电厂商薄如刀片的利润。
国际市场来看,西门子、松下、GE、IBM等曾经的家电巨头都呈现出同一条转型路径,那就是收缩或放弃消费品板块。比如,通用将其家电板块54亿美元卖给青岛海尔,西门子家电出售给博世集团,彻底退出家电行业。
当然,海信不会收缩家电战线,而是要在巩固和扩大家电产业优势的同时,继续发力非消费品业务。
集团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110亿元,同比增长10.7%。在2016年登上千亿规模后,再次实现增长。
1957年8月出生的周厚健原本打算在去年8月退休,那时他正好60岁。现在看来,“被延期”退休的周厚健还要完成集团激光影院电视、智慧城市产业、医疗电子产业、金融服务产业化布局,要“把这几块业务真正做出态势来”。
国际化提速
无论在液晶面板、存储芯片、手机抑或电视领域,三星都是当之无愧的全球老大。
2017年三星液晶电视全球出货量达4295万台,尽管同比下滑1%,但总量依然接近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总和。
凭借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强大的硬件把控能力以及全球美誉度,三星长期占据彩电产业霸主地位。
为缩短与巨头之间的差距,海信的全球化布局早已开始。
去年11月14日,海信电器与东芝联合宣布,前者将以129亿日元(约合7.5亿元人民币)收购后者旗下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东芝TVS)95%的股权。
如今,收购已经完成,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142年历史的东芝旗下电视品牌全球40年的品牌授权。
可以说收购东芝TVS将是海信国际化提速的重要棋子。
为何要在此时收购东芝电视,周厚健认为,日本家电企业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全球品牌力是海信最为看重的。他向《英才》记者解释道:“海信在全球一些地方没有做起来,主要是品牌影响力不够,而东芝在全球的知名度还是余音尚存。通过东芝能够让这些地方了解海信。”
此前,海信通过收购夏普品牌的使用权开拓北美市场,周厚健认为这样的“合作模式可以复制。”
2015年,夏普在经营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将其在北美的墨西哥工厂交给海信,同时将除巴西以外的美洲市场上夏普商标的五年使用权也转让给海信,在海信接管后,夏普在北美的经营稳步提升。
夏普的品牌,海信的产品,“这样,人们就可以知道,海信做的夏普牌要比夏普原来做得好,卖得也好。大家自然知道,海信是一个能做好电视的企业。”周厚健对《英才》记者表示。
其次,不可否认,作为曾经的家电巨头,东芝是有技术的公司。“东芝的画质处理做得非常好,它有技术管理能力。海信是一个追求技术的公司,要投钱去研发,要投钱去做实验,收购以后我就可以直接拥有这样的技术。”
另外,周厚健指出,“日本彩电产业与海信产业的互补性非常强。我们希望有一个日本老牌公司,和海信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
早在2000年,海信收购韩国大宇集团位于约翰内斯堡高科技工业园的工厂,标志着海信国际化的起步。
如今,全球彩电市场处于低潮期,韩国和日本的彩电整体出货量占有率持续萎缩的背景下,中国电视企业整体出货量和份额则逆势攀升。
数据显示,2017年,海信集团整体实现海外收入284亿元,同比增长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