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训练学生思维,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 让不会思考的学生会思、爱思。值得尝试的方式有:强化质疑问难,让思维更活跃;强调多角度表达,让思维更缜密;鼓励个性化思考,让思维更深入。
关键词:质疑问难情感激发多元表达个性化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告诉我们,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乐于思考、热爱学习,且學得活力十足。于漪老师也认为,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应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扎扎实实的思维训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启迪学生,激励他们持续产生思维的“火花”, 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 让不会思考的学生会思、爱思。
一、强化质疑问难,让思维更活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质疑就没有思维。学生在阅读、朗诵的过程中,通过不同角度的质疑,不仅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还能在质疑的过程中有效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笔者在教学时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他们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质疑:(1)预习后,对课题、内容发问,提出自己没有理清楚、想明白的问题。(2)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有疑惑的内容发问,并在第一时间提出来。此时的质疑,须紧扣文本内容。(3)学习课文后,如果还有困惑,可以与小组同学或者老师讨论。此时,可以写下自己的问题,并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通过以上三种途径质疑问难,一开始学生很不习惯,感觉无从下手,小心翼翼。大部分学生都是从课后习题中找问题,一部分学生会问一些一听就知道答案的问题,还有少部分学生连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问题都有困难。对此,笔者进行不断地引导、启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便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值得肯定的是,课堂上,很多学生有了问题就敢当堂提出来。
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文会反复描写刘老师的笑?”“刘老师上课时为什么要转来转去?”“文章是描写刘老师的,开头为什么描写春天?能不能删去?”“第10节、第11节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有的关注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有的考虑到了文章的选材,有的聚焦于文中标点符号的用法,都很有探讨价值。由此,笔者带着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关键词、关键句的用法,由具体到宏观地感悟人物形象;通过比较品悟省略号的独特表达效果,更为深入地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情感。实践证明,由学生的提问引发深度探究,能让他们的思维更活跃。
当然,强化问题意识不能停留于“强化”,而是要及时正面地反馈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预习时写下的问题,教师须在上课前进行检查,并有序整合,提前呈现,让学生选择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对于课堂中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解答;对于课后问题,则可以择重点在班里组织讨论。
二、强调多角度表达,让思维更缜密
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前,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思考、分析,集中精神,理清思路,然后井然有序、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能很好地提高其思维的缜密性和有序性。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一课,笔者是这样启发学生进行多元表达的——
师船长为什么不直接下第二次命令,而是有那么一大段对话,这不是浪费时间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到船上的情况。
师你怎么知道?
生船长说20分钟“够了”,是想让每个人都不要害怕。
生我同意。而且问火怎么样了,也是让人们了解船上的情况,让大家不要慌乱。
生我觉得不会浪费时间。
师那这个顺序能不能换一换?
生不能,肯定不能!如果一上来就说还有20分钟场面会更乱。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不能替换。而且,最后发出的命令可以让每个人听到。
生我也同意他的观点。不过我觉得这个船长有些冷酷无情!不听命令就被开枪打死,挺吓人的。
师你认为船长这样做对吗?明明是应该照顾人的,但却要打死人。
生当然对,不然会有更多的人牺牲。
师我总结一下大家的观点,大家觉得不浪费时间是因为当时人群很乱,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知道现在的情况。而且,大家觉得船长的命令非常好。
上述交流表达从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角度展开,表达者每一次话题的转换,都为对方提供了一个新的对话思路,对话者要对新的情景做出判断、思考,快速反应,才能进行合理、到位的表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更缜密、更有序。
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通过“换一换”“改一改”“删一删”等方法,让学生在辨析、比较的过程中进行多角度表达,打破思维定式,让思维更缜密。
三、鼓励个性化思考,让思维更深入
要在语文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去“标新立异”,去“异想天开”,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学生从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在发展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同时,思考会逐步走向深入。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一课时,笔者问:“当弟子们两手空空时,听到了老师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此时,苏格拉底的话语里饱含什么感情?”学生给出了“惋惜”“生气”“责备”“失望”等回答。这时,有一名学生说:“苏格拉底的话中应该没有生气的成分。因为作为一位智者和循循善诱的老师,他一开始就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这说明他已经预见了结果。”从这样的回答就能看出,学生在个性化思考中能更为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并对文本所要传达的道理有更为精准的把握。当然,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有时难免单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关键时刻注意引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内涵。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因教师而灵动。由于区域和学情的差别,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把握每一次教育契机,去精心引导、点拨,给学生倾听、解读、交流、反思的机会。如此,学生所获得的就不只是一个答案,更有一种思想、一种方法,一份对知识的探求和对学习的感悟。
关键词:质疑问难情感激发多元表达个性化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告诉我们,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乐于思考、热爱学习,且學得活力十足。于漪老师也认为,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应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扎扎实实的思维训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启迪学生,激励他们持续产生思维的“火花”, 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 让不会思考的学生会思、爱思。
一、强化质疑问难,让思维更活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质疑就没有思维。学生在阅读、朗诵的过程中,通过不同角度的质疑,不仅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还能在质疑的过程中有效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笔者在教学时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他们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质疑:(1)预习后,对课题、内容发问,提出自己没有理清楚、想明白的问题。(2)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有疑惑的内容发问,并在第一时间提出来。此时的质疑,须紧扣文本内容。(3)学习课文后,如果还有困惑,可以与小组同学或者老师讨论。此时,可以写下自己的问题,并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通过以上三种途径质疑问难,一开始学生很不习惯,感觉无从下手,小心翼翼。大部分学生都是从课后习题中找问题,一部分学生会问一些一听就知道答案的问题,还有少部分学生连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问题都有困难。对此,笔者进行不断地引导、启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便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值得肯定的是,课堂上,很多学生有了问题就敢当堂提出来。
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文会反复描写刘老师的笑?”“刘老师上课时为什么要转来转去?”“文章是描写刘老师的,开头为什么描写春天?能不能删去?”“第10节、第11节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有的关注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有的考虑到了文章的选材,有的聚焦于文中标点符号的用法,都很有探讨价值。由此,笔者带着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关键词、关键句的用法,由具体到宏观地感悟人物形象;通过比较品悟省略号的独特表达效果,更为深入地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情感。实践证明,由学生的提问引发深度探究,能让他们的思维更活跃。
当然,强化问题意识不能停留于“强化”,而是要及时正面地反馈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预习时写下的问题,教师须在上课前进行检查,并有序整合,提前呈现,让学生选择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对于课堂中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解答;对于课后问题,则可以择重点在班里组织讨论。
二、强调多角度表达,让思维更缜密
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前,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思考、分析,集中精神,理清思路,然后井然有序、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能很好地提高其思维的缜密性和有序性。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一课,笔者是这样启发学生进行多元表达的——
师船长为什么不直接下第二次命令,而是有那么一大段对话,这不是浪费时间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到船上的情况。
师你怎么知道?
生船长说20分钟“够了”,是想让每个人都不要害怕。
生我同意。而且问火怎么样了,也是让人们了解船上的情况,让大家不要慌乱。
生我觉得不会浪费时间。
师那这个顺序能不能换一换?
生不能,肯定不能!如果一上来就说还有20分钟场面会更乱。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不能替换。而且,最后发出的命令可以让每个人听到。
生我也同意他的观点。不过我觉得这个船长有些冷酷无情!不听命令就被开枪打死,挺吓人的。
师你认为船长这样做对吗?明明是应该照顾人的,但却要打死人。
生当然对,不然会有更多的人牺牲。
师我总结一下大家的观点,大家觉得不浪费时间是因为当时人群很乱,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知道现在的情况。而且,大家觉得船长的命令非常好。
上述交流表达从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角度展开,表达者每一次话题的转换,都为对方提供了一个新的对话思路,对话者要对新的情景做出判断、思考,快速反应,才能进行合理、到位的表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更缜密、更有序。
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通过“换一换”“改一改”“删一删”等方法,让学生在辨析、比较的过程中进行多角度表达,打破思维定式,让思维更缜密。
三、鼓励个性化思考,让思维更深入
要在语文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去“标新立异”,去“异想天开”,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学生从不同层面思考问题,在发展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同时,思考会逐步走向深入。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一课时,笔者问:“当弟子们两手空空时,听到了老师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此时,苏格拉底的话语里饱含什么感情?”学生给出了“惋惜”“生气”“责备”“失望”等回答。这时,有一名学生说:“苏格拉底的话中应该没有生气的成分。因为作为一位智者和循循善诱的老师,他一开始就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这说明他已经预见了结果。”从这样的回答就能看出,学生在个性化思考中能更为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并对文本所要传达的道理有更为精准的把握。当然,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有时难免单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关键时刻注意引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内涵。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因教师而灵动。由于区域和学情的差别,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把握每一次教育契机,去精心引导、点拨,给学生倾听、解读、交流、反思的机会。如此,学生所获得的就不只是一个答案,更有一种思想、一种方法,一份对知识的探求和对学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