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城历史文化对于嘉峪关城市精神塑造的影响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zh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两千多年前修筑河西汉塞的一声号子和六百多年前营建河西明长城的一声令下,河西走廊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对外交往,孕育出了内涵丰富、时空跨度达二千年之久的长城文化。长城文化的产生,对整个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的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及生活习俗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它对“万里长城—嘉峪关”所在的嘉峪关市城市精神的塑造更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长城文化对于嘉峪关城市精神塑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开放包容精神和敢为人先精神。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长城攻战为代表的冷兵器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是根植于长城文化的嘉峪关精神却凸显了极高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长城;历史文化;嘉峪关;城市精神
  长城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文明的见证者,它见证了自东周以来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兴衰更替和荣辱变迁,可以说长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发展史。所以说,只有全面地研究长城,深刻地了解长城蕴含的长城文化,深入地挖掘长城所凝聚的长城精神,才能准确理解中国长城,才能够读懂嘉峪关长城,才能够更好地为嘉峪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助力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的复兴之梦。
  1 嘉峪关长城资源沿革及概况
  明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派出15万大军,分三路向北元发起进攻。征虏大将军徐达和左副将军李文忠率领的军队先后失利,唯独征西将军冯胜率领的军队出金兰(今兰州),取甘州、肃州,师进瓜、沙二州,大获全胜。但是,由于徐达和李文忠的失利,冯胜也失去了“队友”的侧援,所以他不敢再孤军恋战,遂即班师还朝。在班师还朝途中,冯胜骑马站在嘉峪山西麓的平岗之上,看到这里南有被讨赖河大峡谷横断的嘉峪山,北有色如铸铜的黑山,南北两山之间宽仅15千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上山岗下九眼泉的水量丰沛,是一个绝佳的屯兵戍守之处。于是,冯胜便下令于此建关。不久,便有一座周220丈(约733.33米)、高2丈余(约6.67米)、阔厚丈余名为“嘉峪关”的土筑关城,成了河西走廊西端最重要的国之门户。嘉峪关的建成,不但有效震慑了北元势力,而且还结束了该处在“宋元以前,有关无城”的窘境。
  成化以来,随着吐鲁番的崛起,嘉峪关的作用日益凸显。弘治七年(1494),明政府为了惩罚吐鲁番,谕令嘉峪关实行“闭关绝贡”政策。弘治八年(1495),肃州兵备副使李端澄主持修建了嘉峪关楼,嘉峪关由此结束了有城无楼的历史。正德一年(1506)至正德二年(1507),李端澄花费两年时间完成了柔远楼和光化楼以及玄帝庙、官厅、夷厂、仓库等附属建筑的修建。
  嘉靖十八年(1539),大学士翟銮巡阅边务至嘉峪关,发现这里“兵力寡弱,墙壕淤损”,所以给皇帝上疏,“乞益兵五百防守,并修浚其淤损者。仍于壕内添筑边墙一道,每五里设墩台一座,以为保障”。翟銮的这份奏疏得到了嘉靖皇帝的高度重视,关城墙体的修葺及关城两侧明墙、暗壁的添筑工作由时任肃州兵备副使李涵来具体实施。嘉靖二十八年(1549),巡抚杨博、兵备副使王仪展筑城垣,添筑敌楼、角楼、墩台,开挖了护城壕。
  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五十六年(1791)间,清政府又投银五万余两,将嘉峪关的三座正楼进行了加高和展宽,砖包了墙垣,改建了嘉峪关并东西二门。至此,一座选址科学、布局精巧、建筑得法、大气威严,充分体现明清官式建筑艺术成就和大国威仪的“天下第一雄关”便横空出世了。
  嘉峪关,不仅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而且是明代九边重镇防御体系中的关隘典范,同时还是明长城沿线建筑形制最为壮观、保存状况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关城,素有“天下第一雄关”“北边之首”的美誉。它是集文化价值、民族精神、军事思维、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国之瑰宝。历经650年的风雨沧桑,嘉峪关市境内仍然保存有长城墙体43.6千米,关堡8座,独立墩台30座,长城沿线敌台19座,壕堑12.9千米。
  2 长城文化与嘉峪关精神
  2.1 长城文化
  长城,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历经了2000多年的持续营造,现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体量最大、分布最广并且具有线性特征的军事防御体系遗产,是人类历史上雄奇壮美的建筑奇观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遺存。1987年,中国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城正式进入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
  长城在其自身发展、演变、完善的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长城文化。长城在其2000多年的连续不断的营造和完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顽强不屈、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特质。尤其是在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中,长城更是表现出了它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长城是经过累世修筑形成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它不但包括规模宏大的连续墙体、壕堑、界壕和数量巨大的敌台、关隘、堡寨、烽火台,而且还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要素形成的山险、水险,以及与之配套的戍守系统、屯兵系统、烽传系统、保障系统。长城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传统思想,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自成一派、日臻完善的土作、木作、砖石作等古建营造技艺,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建筑奇迹。
  长城展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系统的建筑艺术。长城的修建,不但反映了地区的政治局势变化,而且体现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
  长城具有多元融合的景观价值。长城不但维护了中国北方地区长期的和平、安定,而且保障了长城沿线交通运输与通关互市的安全,同时还促进了沿线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农作规模的扩大。长城在推动各民族文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安全保障功能。
  2.2 嘉峪关精神
  2012年1月,嘉峪关市正式启动了“嘉峪关精神”表述语征集工作。历时近两年时间,共征集到“嘉峪关精神”表述语386组。经过专家评审、集体研究、媒体公示、网络投票等诸多程序,嘉峪关市最终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这十六字确定为嘉峪关精神表述语。①   2019年8月28日,嘉峪关市委原书记李忠科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嘉峪关专场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讲道:“嘉峪关是一座移民城市,一部嘉峪关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业史、奋斗史。”②虽然今天的嘉峪关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显著提升,但无论何时,“艰苦奋斗”都是我们城市光荣的传统,“开拓创新”都是我们城市发展的根基,“开放包容”都是我们城市自有的天性,“敢为人先”是我们城市不屈的斗志,这就是嘉峪关的精神所在,永远不能忘记。②
  2.3 长城文化对于嘉峪关精神塑造的影响
  当下,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城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它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以及长城沿线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精神与所在城市的历史脉络、文化传承、地域特征都息息相关。因此,嘉峪关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中也深深地烙印着长城文化的印记。
  ①爱国主义是嘉峪关城市精神的文化底色。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从古至今,国和家就像是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人修筑长城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在封建社会里,高大、坚固的城墙对于战争的成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长城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理念首先就应该是爱国主义。可以自豪地说,嘉峪关长城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绝佳教材。
  ②艰苦奋斗是嘉峪关城市精神的光荣传统。长城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明朝建国之初,田地荒芜、国库空虚。为了解决军队的吃饭问题,明政府采取了屯田戍守的办法,守边将士“有事则战,无事则耕”。他们除了日常的耕战外,还要参加边墙、关堡、营寨等军事设施的建造。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一座座巍峨高大的关堡,一条条连绵不绝的城墙,无不浸染着戍边将士和工匠们的艰辛与汗水。毫无疑问,长城是我们民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象征。
  ③开拓创新是嘉峪关精神的发展根基。长城大多修在荒山野岭、戈壁荒漠之中,地理环境本来就异常艰苦,再加上修筑长城还需要大量的土石、砖块、木材,这些材料的运输、烧制、采伐无疑都大大增加了工程的难度。但是参加长城修筑的工匠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利用斜面、滚木、杠木等工具和方法,解决了长城建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嘉峪关长城传说故事中的“冰道运石”和“山羊驮砖”等颇具开拓创新意义的故事在嘉峪关地区广为流传。嘉峪关长城在修筑之时,需要大量的砖石等建筑材料,但是将长约2米、宽约0.5米、厚0.3米的花岗岩石条从黑山等处运到建关之地,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古代的工匠巧妙地运用冬天这一天时和黑山与关城之间存在自然落差这一地利,创造性地想出了“冰道运石”这一办法,解决了搬运石条的难题。修筑嘉峪关长城不光需要石条,还需要大量的大青砖。嘉峪关关城的周边虽有黏土,但是建关需要的大青砖数量巨大,如果全靠人工搬运,不仅效率低下,还会延误工期。聪明的古代工匠想出了“山羊驮砖”的妙招,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嘉峪关劳动人民早在建关筑城的明代就极具开拓创新精神。
  ④开放包容是嘉峪关精神的自有天性。长城,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时空跨度及其无可比拟的突出普遍价值,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成了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窗口,长城对于提升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嘉峪关作为明长城的西端起点,同时又处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所以它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嘉峪关自建成伊始便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关城内还建有专门的夷厂、嘉峪公馆等,这些都为双方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提供了方便,长城内外不同风格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互相学习,互通有无,各取所长。
  ⑤敢为人先是嘉峪关精神的不屈斗志。敢为人先就是要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开风气之先,敢于取得发展的主动权。清代梁份所著的《秦边纪略》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①。其实,我们也可以将《秦边纪略》中这段有关嘉峪关长城发展历程的描述通俗地概括为“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变强”。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冯胜当年的选址建关,如果没有酒钢建设者的敢为人先和不懈努力,还能有我们今天的嘉峪关市吗?
  2.4 长城文化对于嘉峪关精神的现实价值
  隨着现代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嘉峪关长城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军事功用,转而投向了文化教育和旅游观光的怀抱。但是由长城衍生出的长城文化、嘉峪关精神却是历久弥新的。一座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当地特有文化的引领和支撑。所以说,长城文化对于推动嘉峪关市经济、社会、文化的高速发展仍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2.4.1 长城文化可以增进市民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一座城市也需要培育市民的文化自信。城市精神的表述语虽然可以帮助市民“形成”文化自信,但是它不可以替代长城文化所具有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深耕和滋养。因此,只有充分挖掘长城文化的历史价值,才能够更好地增强当代嘉峪关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才能更好地培育嘉峪关市民的文化自信。
  2.4.2 长城文化可以增加城市的发展活力
  地域文化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与魂。当前,嘉峪关市正值“十四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引导全民发扬“长城精神”和“嘉峪关精神”,将“嘉峪关精神”中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广大市民的奉献热情,激发嘉峪关市的发展活力。
  3 结语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指出:“将一座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回顾嘉峪关近650年来的发展历程,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无法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更是无法在戈壁荒滩中建成一座现代化工业旅游生态城市的。长城文化是嘉峪关市城市文化的底色,是嘉峪关市城市精神的本源。所以说,是长城文化构成了嘉峪关市的血脉,成了嘉峪关市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650年来,祖祖辈辈都扎根在长城脚下的嘉峪关人,凭借的就是与长城文化一脉相承的“嘉峪关精神”。可以说,“嘉峪关精神”是嘉峪关人民创业历程、奋斗精神、宝贵品质、独特气质的反映,是嘉峪关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特有的精神地标。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馆藏何璟致周恒祺书札两通进行整体移录,并行释正、系年。这些书札可为研究晚清历史,何璟、周恒祺二人交游事迹,以及何氏书风提供新的材料。  关键词:周恒祺;何璟;书札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晚清名臣何璟致周恒祺书札二通。何璟,字伯玉,号筱宋,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授庶吉士,散馆改编修。后历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安徽庐凤道。咸丰
行业博物馆是博物馆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陈列的是某一个行业中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事物及资料,其意义在于展示这一行业的发展历程及传承行业文化、科普行业知识等,对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性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行业博物馆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其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文章以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为例,结合我国有关行业博物馆如何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宣传、展览、陈列、人才及教育活动这五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实现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措施.
图书馆文献保护与修复的工作对象,根据纸张类型分为手工纸和机制纸,按照历史年代分为古籍和民国文献.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在流转与保存过程中,由于“炙、盗、兵、蠹”的原因损毁严重,而传统修复速度跟不上、材料难以获取促使文献修复行业发明新技术、使用新方法,纸浆滴补在文献修复的实践中有速度快、操作简易的优势,有利于推进馆藏文献的保护工作.
摘 要:近年来,南京市积极把握国家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情势,大力推动全域旅游进程。南京城墙作为环绕南京老城区,串联众多旅游区、商业区、休闲区的廊道,肩负着深化联动发展、促进南京城市发展和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使命。目前,南京城墙景区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依然处于初始阶段,通过对其建设现状进行剖析,从全域旅游角度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全域旅游;南京城墙;公共服务体系  201
摘 要:鹤壁刘庄墓地是一处先商文化墓地,大致可以划分为三期。通过定量方法分析每座墓葬的财富值,并利用基尼系数对每期墓葬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墓葬之间虽然规模差异不大,但是墓主人的财富水平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当时的社会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从一期到三期,这种贫富分化的现象似乎有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贫富分化缓慢加剧的过程。  关键词:鹤壁刘庄墓地;定量分析;基尼系数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砌筑城墙的材料和工艺历经几百年的岁月,城墙自身强度降低.同时由于城墙顶面、立面防排水设施失效,加速了风化、剥落、鼓胀等各种病害的产生和发展,城墙内外立面多处出现风化、鼓胀、裂缝、剥落等病害情况,需实时监控城墙本体的变化情况,建立城墙本体安全状况监测系统,通过全站仪、振弦式测缝计、经纬仪等仪器,定期进行监测数据分析,严重部位建立预警以利于城墙维护.文章通过介绍近几年南京城墙解放门至太平门段城墙的病害监测数据,简单分析监测工作的原理及意义.
苗绣纹样图案是图案的艺术宝库,图案丰富多彩且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经过苗族的起源、迁徙、生活方式、信仰等历史传承因素的发展,在图案库中占有一席之地.苗绣纹样图案中蝶纹是最常见、运用最为广泛的纹样之一,在苗族人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具民族代表性.文章从图案构成、图案色彩、图案内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研究蝶纹的美学特征及艺术表现,从而阐述苗绣中耐人寻味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
摘 要:文物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存,是先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它展示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搭建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文明形态间的对话桥梁。所以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尤为重视的内容,我们需要树立积极保护责任意识,有效管理和保存珍贵的遗产。目前,文物保护部门的文物宣传保护教育工作仍需完善,无论是宣传教育方式,还是保护意识,都存在一定不足。这需要精心谋划,认识不足,守正创新。以新时代理念实施文
摘 要: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社会教育,让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提高群众的历史素质,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历史风气。但是,传统博物馆在教育方式这一方面有着限制,无法更大范围地普及大众,加之只有一部分人有时间和精力参观博物馆,这就导致传统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无法达到最大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数字博物馆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为传统博物馆带来新的生机,能够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有关部门要将多媒体与
高等学校正在从追求规模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但是一些高校负面舆情事件的发生,对学校的稳定发展和学校形象造成了冲击.面对网络舆情,高校需要及时进行形象维护和网络舆情回应.高校运用合理的话语修辞进行形象修复的目的在于赢得舆论的广泛支持,减弱负面态度,实现学校形象的重塑.运用形象修复理论这一舆情策略,能够分析高校官方话语文本修复策略运用的成效和机理.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话语体系要把握“黄金时间”,发挥官方回应话语的权威性;丰富话语内容,注重官方回应话语的事实呈现;传播话语情感,寻求官方回应话语的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