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持续奔跑,女排精神就在每个人身边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3075674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朱婷看来,女排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爱国精神,就在每个人身边,“只要踏实本分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注重过程,就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实践女排精神。”
  作为深具影响力的运动员,朱婷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身上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日前,正随中国女排在北京封闭集训的朱婷,接受了专访。
  在赛场上,朱婷热血激昂,但在接受电话采访时,她语气冷静、坚定,谈话的内容饱满而深刻。
  今年,朱婷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称号,并发表感言:“希望自己是一直奔跑的前浪。”
  “奔跑”成为朱婷的一种人生状态,她说:“这些年自己一直保持着这种持续进步的状态,希望可以不断向前。我其实也在尝试让这种状态突破排球的边界,让它成为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要求——做什么事都要一直去努力,善始善终。我想即使有一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也会希望自己保持不断前进的动力,在其他领域持续‘奔跑’。”
  这种“奔跑”状态的本质是什么?
  朱婷说:“就是始终有目标在前方,然后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专注于自己走出的每一步,做好每一天。我想,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只要注重了过程,结果(实现目标)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作为一名中国女排队员,这种“奔跑”的状态来自队伍的要求和队员的自我要求。“奔跑的含义,就是不满足于现状。”朱婷说,“如果现在的成绩已经很好,你也应当在技术上、实力上去继续突破,并且不断去突破已有的突破。如果成绩还不够好,那就更没有理由停下‘奔跑’的脚步。”
  从竞技成绩而言,获得女排奥运冠军和世界杯冠軍的朱婷满身光环,但她和中国女排的全体教练、队员从未懈怠,正为冲击下一个目标而努力。因为,当为国争光成为使命,当做一个优秀的人成为要求,每一次大赛都只是中国女排奋斗道路上的一个节点。朱婷表示,自己也不是从当运动员的第一天起就能领悟这些道理,她很庆幸自己在确立人生观、世界观最重要的成长阶段遇到了郎平。
  那是2013年,朱婷在国内年轻一代女排队员中崭露头角,而中国女排正处于复兴之前的困难阶段。郎平将朱婷招进国家队,悉心调教。朱婷一直记着郎平曾跟她说过很多次的一句话:“你不仅要做一个世界顶级的排球选手,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打球也是做人,你是如何打球的,也能反映出来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在枯燥、艰苦的日常训练中,朱婷与队友们从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朱婷表示:“从排球运动来说,在场上无非就是七项技术,发球、传球、垫球、扣球、拦网等,每天都要重复去做,很消磨你的耐心。郎导一直在教导我们,如果你每天是在拖延时间,只投入30%的努力和精力去训练,把这一天耗完,它也是一天。但这样对你个人和对整个队伍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在排球场上,任何一个动作,从传一个球、垫一个球到扣一个球,最重要的就是细节,它来自一个球员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专注力。”
  “事无大小,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这句话成为包括朱婷在内的中国女排队员的人生准则,也成为女排精神的要素之一。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让中华大地彻夜沸腾,女排精神再一次感动亿万国人。人们看到的是女排胜利的喜悦,却很难想象中国女排在取得最终胜利之前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回想起里约奥运,朱婷印象最深的却是站在被淘汰边缘的“至暗时刻”,“再苦再难的事情,只要你不放弃,就真的会有奇迹”。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杂志”(ID:YOUTH-POWER)
  【点到为止】
  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这就是“女排精神”。它不仅是运动员们的标杆和座右铭,是体育领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正如队长朱婷所说,只要不放弃,就真的会有奇迹。新中国成立71周年以来的伟大成就正是几代中华儿女努力不放弃的辉煌成果!新时代的少年们,让我们一起携着“女排精神”,勇敢奔跑吧!
  有一种荣耀,叫中国女排。
  电影《夺冠》于2020年9月25日上映。该片原名《中国女排》,女排队员朱婷、惠若琪、袁心玥、龚翔宇、张常宁、丁霞、林莉、徐云丽、刘晓彤、颜妮、姚迪等人都参与了拍摄。
其他文献
我美丽的校园坐落在舜耕山下、淮河岸边,一年四季,景色各异。  秋姑娘迈着轻盈的舞步,所过之处暑气尽散、遍地金黄。秋天的校园也别有一番风味。虽然没有春天的万物复苏、百花争放,夏天的绿树成荫、艳阳高照,冬天的寒雪飘飘、银装素裹……但自有她别具一格的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都说秋季悲凉、万物凋零,可我们学校的秋天却“胜春朝”!还没到十月,校园中的两棵桂花树早就迫不及待地绽放出金黄色的
期刊
呆萌圆眼  在本期的“笔意凌云”中,我们深度剖析了《疯狂动物城》的故事结构后,终于明白,所有欢笑、泪水和感动的背后,都是作家们用精湛技艺进行的编排。而在一个三幕式的故事结构中,通常包含了8个序列。第一幕包含2个序列,第二幕包含4个序列,第三幕包含2个序列。  智酷科普侠  序列如何工作?通常来讲,在典型的故事中,八序列式结构会按照以下方式运作。当然,这种模型是一个理想的布局设计,实际应用时可以有不
期刊
小樱有话说: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近年来,一些文物保护相关的节目,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
期刊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一直有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陪伴着我,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他的谆谆教诲如久旱后的甘霖,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他振聋发聩的话语似冬天里的一把火,让我热血沸腾;他的一言一行,像印章一样清晰,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他就是我最敬重的人——我的爸爸。  一年前的一个夏夜,一弯新月,镶嵌在深黑色的夜幕中,给大地镀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银纱,有风悄然拂过。  我坐在书桌前,望着作业,莫名地烦躁。这时,门被轻
期刊
亲爱的团团:  你好!  你写信来说你想了解那年的疫情。我依然记得那年冬天。  那时我还是一名学生,原本期待一个无忧无虑的寒假,殊不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如其来,神州大地瞬间一片阴霾。  这位不速之客,在华夏,于荆楚地猖狂肆虐,听者闻风丧胆,染者命悬一线。鹦鹉洲畔,黄鹤楼下,西湖桥边,游人绝迹。  但团团你知道嗎,有这么一大批人,为了国家和人民,毅然选择了逆行。  疾风知劲草,大浪显英雄。一方有难
期刊
“假如人们不专注地观看事物就想有所发现,人们将永远看不见所想要的东西,对于奥秘……人们不必去谈论它,而应去捕捉它。”  ——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  作为20世纪超现实主义流派中最具有哲学思维的画家,马格利特专注于创作奇幻、谧静的形象,他的绘画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想。  他是一個冷静的智者,不像很多艺术家那样狂热与偏激。他和他的作品一样,如一片湖泊,平静、从不见惊涛骇浪,但深不
期刊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同样的道理,“读一本书之前的你,和读一本书之后的你,不再是同一个了。”书没有变化,而人却在成长。对于一本书来说,我们永远都是陌生的读者。这让“再读”或“重读”的意义变得深刻。  此心安处是吾乡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听大人讲故事,一遍两遍不过瘾,总要缠着他们讲上10遍、20遍才罢休;稍大一点,可以自主阅读了,也会把喜欢
期刊
【虫家讲坛】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会引用到这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而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也很自然地成为了全班同学作文中的顶级idol。尽管时代在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地位却永远不变。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让保尔·柯察金的“出镜率”这么高?又是怎样的原因,让这本
期刊
洞庭水从那些古老的文字中流淌出來  一位老人,颤颤巍巍登上岳阳楼  听脚下传来异响  有裂纹深深浅浅  吴楚两国藏在历史下的分裂,绵延至今  眼见不一定为实  君山与日月同辉  它们不分昼夜,漂浮于洞庭湖上  我又会漂浮到哪里呢  家乡已经许久没有鸿雁飞来  多想回去看看  可惜船太小,容不下多余的乡愁  就卸一点在这儿吧  关山以北,吐蕃人的呐喊声声入耳  耳听不一定为虚  铿锵的马蹄,一次次踏
期刊
[▲]像做剪报一样记笔记  在报纸繁荣的年代,书虫非常喜欢把报纸上精彩的文章剪下来,分类贴在硬一些的白纸上,附上说明文字,间隙处再用彩笔画一些线条点缀,就十分美观了。积累到厚厚的几大叠之后,我就像拥有了一座相当丰富的素材宝库,无论是重读还是为写作找灵感,都很有收获。  用这种方式去做读书笔记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首先,我们要把与书相关的东西收集起来,比如:  书的腰封:即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那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