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课程改革浪潮兴起,要求教师重在以引导为主。多数中学政治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抛弃了之前的“灌输理论”,认为其已过时。其实,“灌输理论”非但没有过时,我们反而要继续坚持和发展,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科学有效的理论灌输对于提高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非常有益。
【关键词】灌输 中学政治课 灌输理论
在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成分和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等日趋明显。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有人认为“灌输理论”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显得过时,特别是中学政治教育中,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一、“灌输理论”的发展及其科学内涵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方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针对当时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情况,结合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历史的考察,提出了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的著名论断。1902年3月,列宁发表《怎么办?》,从为什么要灌输,灌输什么,怎样灌输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阐明了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深入的阐述实质。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端重要性,“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其次,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不会从自发的工人运动中产生,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第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不可能从自发的工人运动中产生,那么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只能是“一种从外面灌输生成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第四,灌输理论的实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并非具体的方法。
二、“灌输理论”对当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灌输理论”对学生的思想水平提高的指导作用
人的思想、文化、理论不是天生就形成在头脑中的,它需要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才能获得。在人的文化和思想都提高的时候,它为其更好地接受从外部灌输的理论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反过来,“文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灌输,人民才能掌握,理论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也只有通过“灌输理论”才会更好的形成。
(二)“灌输理论”可以坚定中学生的思想与理想信念
中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学校生活相对简单,学生思维宽度和社会阅历受到局限,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得不透彻,往往被表面现象迷惑。国外的反华势力也利用一切缝隙向国人灌输损害我国政府名誉和危害我国安全的言论。这就需要我们党和国家利用“灌输理论”来坚定中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观,社会主义观!
(三)“灌输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有指导作用
虽然灌输理论产生于革命年代,但它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不可动摇的作用。“灌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外界的强制灌输,它还有引导、启迪、讲究方式方法的使教育对象接受的含义。强制灌输只是蛮横的“填鸭式”教育,是一种错误的灌输,它忽视了学生这一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坚持以引导、启迪受教育者的科学灌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的放矢,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当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
(一)灌输的方法要丰富多彩
“灌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把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输送(思想‘知识)”。但是灌输的“灌”法,它与“满堂灌”和“注入式”有区别,不是那种拘泥传统理论框架,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更不是那种脱离实际而空洞说教或枯燥乏味的夸夸其谈。其正确的教法是根据学生年龄、知识水平与生活实际,并结合社会实际,以简约而明达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启发、形象的比喻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这样,教师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就会听得兴趣盎然,并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理论,掌握知识。
(二)灌输的内容要与时俱进
学生文化提高与思想形成的怎样,即灌输的效果如何与灌输的内容是否与时俱进相关。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并将其基本原理和探索新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规律结合,是合理定位灌输内容的基本要求。当今灌输的主客体与灌输的手段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创新灌输内容,用富有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的内容向受教育者灌输。具体来说,就是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紧密结合群众思想的新变化,既重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灌输,又重视对学生进行先进思想和现代理念的灌输,引导他们对现实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
(三)灌输的方式要从“单一强制”走向“师生对话”,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多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者依靠权威,不允许学生做出选择和怀疑,迫使学生接受理论灌输的内容。如何改变这种知行不一的现状呢?我们认为,“理论灌输应从‘单一强制’走向‘师生对话’,对话是一种认识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对话式的理论灌输,对话双方是平等的,是在充分发挥对话双方主体性的前提下,通过对话双方的主体性活动,变直接灌输为间接灌输,潜移默化地将先进思想灌输到学生头脑中,促使学生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人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灌输 中学政治课 灌输理论
在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成分和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等日趋明显。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有人认为“灌输理论”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显得过时,特别是中学政治教育中,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一、“灌输理论”的发展及其科学内涵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方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针对当时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情况,结合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历史的考察,提出了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的著名论断。1902年3月,列宁发表《怎么办?》,从为什么要灌输,灌输什么,怎样灌输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阐明了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深入的阐述实质。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端重要性,“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其次,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不会从自发的工人运动中产生,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第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不可能从自发的工人运动中产生,那么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只能是“一种从外面灌输生成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第四,灌输理论的实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并非具体的方法。
二、“灌输理论”对当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灌输理论”对学生的思想水平提高的指导作用
人的思想、文化、理论不是天生就形成在头脑中的,它需要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才能获得。在人的文化和思想都提高的时候,它为其更好地接受从外部灌输的理论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反过来,“文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灌输,人民才能掌握,理论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也只有通过“灌输理论”才会更好的形成。
(二)“灌输理论”可以坚定中学生的思想与理想信念
中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学校生活相对简单,学生思维宽度和社会阅历受到局限,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得不透彻,往往被表面现象迷惑。国外的反华势力也利用一切缝隙向国人灌输损害我国政府名誉和危害我国安全的言论。这就需要我们党和国家利用“灌输理论”来坚定中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观,社会主义观!
(三)“灌输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有指导作用
虽然灌输理论产生于革命年代,但它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不可动摇的作用。“灌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外界的强制灌输,它还有引导、启迪、讲究方式方法的使教育对象接受的含义。强制灌输只是蛮横的“填鸭式”教育,是一种错误的灌输,它忽视了学生这一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坚持以引导、启迪受教育者的科学灌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的放矢,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当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和发展“灌输理论”
(一)灌输的方法要丰富多彩
“灌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把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输送(思想‘知识)”。但是灌输的“灌”法,它与“满堂灌”和“注入式”有区别,不是那种拘泥传统理论框架,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更不是那种脱离实际而空洞说教或枯燥乏味的夸夸其谈。其正确的教法是根据学生年龄、知识水平与生活实际,并结合社会实际,以简约而明达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启发、形象的比喻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这样,教师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就会听得兴趣盎然,并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理论,掌握知识。
(二)灌输的内容要与时俱进
学生文化提高与思想形成的怎样,即灌输的效果如何与灌输的内容是否与时俱进相关。坚持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并将其基本原理和探索新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规律结合,是合理定位灌输内容的基本要求。当今灌输的主客体与灌输的手段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创新灌输内容,用富有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的内容向受教育者灌输。具体来说,就是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紧密结合群众思想的新变化,既重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灌输,又重视对学生进行先进思想和现代理念的灌输,引导他们对现实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
(三)灌输的方式要从“单一强制”走向“师生对话”,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多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者依靠权威,不允许学生做出选择和怀疑,迫使学生接受理论灌输的内容。如何改变这种知行不一的现状呢?我们认为,“理论灌输应从‘单一强制’走向‘师生对话’,对话是一种认识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对话式的理论灌输,对话双方是平等的,是在充分发挥对话双方主体性的前提下,通过对话双方的主体性活动,变直接灌输为间接灌输,潜移默化地将先进思想灌输到学生头脑中,促使学生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人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