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 难以发掘的7大理由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t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数以百计的帝王陵墓何以不能轻易发掘,官员和专家们时常用一个理由来加以诠释:“保护出土文物的技术不成熟。”这个理由对不对呢?对,这的确毋庸质疑,可千篇一律,已毫无新异之处。对于秦始皇陵,还可以再找出许多难以发掘的理由来:
  
  一是能不能建造一个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秦始皇陵的规模决定了考古设施的规模,考古设施的保障不到位,想要挖秦陵简直难以想像。说到秦陵的规模,那首先得看看秦陵地面的封土(陵墓在地面以上由土堆累成的部分——编者)有多大规模。
  秦俑考古队为了了解原来封土堆积的实际大小,进行过钻探,发现原来的封土基础部分近似方形,周长与《汉书》说的数据相近,为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
  这样的话,我们在发掘前首先应当建造一个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护大棚,否则,挖掘秦陵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秦陵的结构由两部分建构而成,一个是地表下面的地宫,一个是地表上面的封土。人们最关注的当然是地宫。可挖出地宫,先得挖掉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的封土。甭说这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帝王陵墓,就是一般的坟墓,按考古发掘的规矩,既不能用炸药炸,也不能用推土机推,更不能用挖掘机掏。一句话,只能是一点一点地挖掘。这就需要漫长的时间,就要历经春夏秋冬,就要面临风霜雨雪,如此,就要像挖兵马俑坑那样,先搭个大棚,既有利发掘,又可以保护出土文物。否则,即便人能够在露天作业,可挖出的地宫怎么办?总不能让它风吹雨淋吧?
  
  二是挖掉了封土会使秦陵地面景观消失。
  搭建大棚存在问题,那不搭大棚,干脆挖掉秦陵封土行不行?
  挖掉秦陵封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秦陵的地面景观会消失。只有地宫景观,而失去与封土规模相结合的场面,如何能让人感受到秦陵全景的恢宏与壮丽?如何让人领略古人建造如此庞大工程的艰辛与伟大?
  有人说,既然在封土上搭建大棚有难度,又不能挖掉封土,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门,往下挖一个洞,一直挖到地宫不就得了?问题是,地宫在哪儿?地宫又有多大呢?
  前两年,我国进行了有史以来对秦陵资金投入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探测。结果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约35米深,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地宫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地宫中央的墓室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高15米。
  先不说这个探测是否就是秦陵地宫的实际情况,就算是实际如此,地宫的位置是不是就位于已经探测出来的地方?如果错位了怎么办?我们是否有心理准备,能够承受万一挖下去的结果与探测情况不一样?
  
  三是地宫深深,如何上下?
  如果地宫距离现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当于15层左右的高楼,这样的立壁,如果是石头或哪怕是土石结合的还算牢固,如果像兵马俑坑那样只是板壁和土壁,会不会导致塌方?退一步说如果加固,那不是改变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再退一步,如果不是直上直下的立壁,而是阶梯状的立壁,兴许能避免塌方或容易避免塌方,可怎么构建下去的通道?兵马俑坑离地表3~5米深,在旁边围上围栏,不用下去也能看个清楚。可地宫比兵马俑坑深了10倍以上,在上面围个围栏不让下去,难道要游客用望远镜看不成?如果构建可以走下去的通道,那岂不是又会破坏地宫的结构景观?
  
  四是要多长时间才能挖完秦陵?
  如果我们用最机械的算法,即只算发掘面积的话,可以对比一下: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的先秦墓葬,总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积25万平方米,比它大约50倍。秦公大墓从1976年被发现,到1986年清理完成,挖了整整10年。照此推理,秦陵岂不是要挖400~500年?
  我们再来算一下:秦始皇兵马俑坑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秦陵面积是兵马俑坑总面积的13倍,深度是6~7倍。兵马俑坑经过陆续30年的发掘,总的发掘面积仅占整个遗址总面积的1/5,即30年里一共挖了4500多平方米。照此类推,秦陵面积是已经挖掘的兵马俑坑总面积的50倍,那要挖多少年呢?
  还有两个参考数据:专家们估计,兵马俑3个俑坑全部发掘完后共将出土陶俑、陶马8000件,出土各类青铜兵器数万件。目前已出土陶俑、陶马2000多件,约占总数的1/4;修复完好的陶俑、陶马1000多件,约占总数的1/7。
  如果在未来的一天条件真的成熟了,如果我们的子孙后代真要开启秦始皇陵,这些数据绝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非常清楚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秦兵马俑坑的考古发掘还有大量需要进行的工作,大量的遗物和遗迹都还埋藏在地下,而兵马俑坑的规模、体量等远远不足以与秦始皇陵相比。
  
  五是投资多大?
  投资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3个最主要的要素,其他的暂时不计。以秦兵马俑一、二号坑为例,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其保护大厅为钢网架式结构,平面尺寸为长134.2,宽106.25米,高14.5米。一号坑更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保护大厅几乎都是宽出坑外边沿10米建造,厅顶用的是落地式三铰钢拱架结构,拱架弧长80米,弦长67米,总重量306吨,投资245万元。让考古学家最感遗憾的是,1975年前后建大厅时,正当“文化大革命”末期,国家经济困难,为了节省每10万元一个的钢拱架,少建了3个拱架,把一号俑坑两端计约45米长的坡道舍在了大厅外面,虽节约了30万元,却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使人们无法再看到俑坑完整的结构。
  如此大规模的发掘,资金需求巨大,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发掘工作根本无法启动。挖秦陵要多少投资?挖好了后建造秦陵博物馆又要投资多少?造好了博物馆日常的维护和保护又要多少投资?
  再说人力和物力,就更难以预料了。在三峡工程文物工作抢救最紧张的关头,曾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支考古队同时作业。秦陵考古是凭借陕西省自己的力量干,还是募集全国甚至外国的考古人员,这都不好说。
  
  六是发掘技术行不行?
  地宫中的文物如果没有被盗掘或破坏,肯定会极为丰富。但彩绘、帛画、壁画、漆器、竹简、陶器、木器的保护将随之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地宫本身的维护也马上会变成巨大的难题。除此以外,秦始皇陵的发掘还有一个很少有人注意到的问题,这就是发掘本身会不会有重大失误?我们有没有研究它的能力?
  地宫的发掘涉及一系列勘测、钻探、发掘、修复技术,我们没有科学揭露土木建筑陵寝的先例,缺乏直接发掘的经验,谁能保证来自考古学家的工作失误不可能发生?现在所说的不能挖的理由几乎都是保护技术不过硬,给人的感觉仿佛是这几个技术保护难题一旦克服,就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了。从考古学角度看,推动考古学进步的是发现本身和发现的方法——错失了发现,可以把机会留给技术能力肯定更强的后人,但由于我们现今所用方法或研究能力的失误和局限,却是历史性的罪过和遗憾。面对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谁敢轻描淡写地说句“付学费”了事?谁来埋单?向谁问责?
  话说回来,如果发掘后,真的出土了种类繁多的遗物——不仅仅是兵马俑那样的陶质文物的话,那修复的工作量又有多大?又有多复杂?又有多少技术难关需要攻克?也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系列问题。
  
  七是世界相关组织同不同意挖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会不会干预秦陵的发掘?怎么干预?都是未知数。即便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家最后同意了,那会不会也像当年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拯救努比亚遗址国际行动”那样,先后组织22个国家参与进来,干预了整整20年呢?如果国际化了,那外国的发掘——我们只讲这一项——是不是和我们现有的考古发掘标准有冲突呢?比如他们要一点一点地挖,一寸一寸地下,速度极慢无比,规矩极多无比,那得挖到猴年马月?当年进行三峡工程的文物抢救工作时也不是没有外国人想投资参加进来,还好我们中国人“多快好省”地自己干了,否则三峡大坝什么时候能蓄水可就难说了。
  不挖王陵的理由,不仅仅在于我们有多大的技术保护能力,重要的还在于我们有多少挖掘能力和认知能力,这才是事物的关键或实质。
  (摘自山东画报出版社《考古不是挖宝——中国考古的是是非非》 作者:高蒙河)
其他文献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博士,一位具有超然物外的气度和坚忍不拔的个性的人,一位用遗嘱把我吸引到维也纳的人。   一周前,我离开阳光明媚的南加利福尼亚州,不远万里,飞越半个地球来到了这里,心中怀着一个希望:了解更多关于维克多的非凡一生,去探寻这么多的苦难怎么能成就这么多的伟绩。  我追随着维克多的步伐,开始了探寻之旅。我走过了他所走过的每一条街道,这位92岁高龄的老人,除了3年之外
期刊
1923年,林彪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年他16岁。进武昌共进中学继续学习。  在共进中学学习期间,情窦初开的林彪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恋爱。他暗恋上了一位名叫陆若冰的漂亮姑娘。  陆若冰是黄冈回龙山戴家冲人,与林家只隔3里路,她一直跟随着兄长陆沉(曾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生活。童年时,她就与林彪熟识,到武汉后两人来往更是频繁。林彪热情地教她识字,学文化,渐渐萌生了感情上的冲动。陆
期刊
引言 他渴望胜利,敢于冒险,骨子里是一个具有狼一般性格的人。    在美军高级将领中,麦克阿瑟是一个典型的出身于军人世家的军人。他生于1880年1月26日,去世于1964年4月3日。在他一生的军事生涯中,先后担任过旅长、师长、西点军校校长、驻菲律宾美军总司令、美军太平洋西南战区司令、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   麦克阿瑟渴望胜利,敢于冒险,骨子
期刊
引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2010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为39.7983万亿元。这意味着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21033元,比上年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增长14.9%。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速双双超过GDP的增速。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开始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从经济大国向经
期刊
“文化大革命”结束已经30多年了,他离世也已整整10年,人们还记得他吗?  他叫孙健。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经周恩来总理提名,他和大寨农民陈永贵同时被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当时社会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周总理到天津视察,市委工业书记孙健汇报工作时头脑清晰,各种数字烂熟于心,立刻获得了总理的好感。  孙健于1951年进入天津内燃机厂学翻砂,成了一名地道的铸工,他曾连续7年没回家,凭着
期刊
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广平府,有一个杨露禅故居,杨露禅的故事就写在故居的墙上。  杨露禅原来是卖煤土的,卖煤土的时候偶然路过广平府镇“和顺堂”药店时,外面有人来闹事,结果这个“和顺堂”的伙计三下五除二就把闹事人给打了,而且打的手法非常古怪,非常漂亮。这令杨露禅很奇怪,他无法想像一个伙计就有这么好的武功。杨露禅于是就到“和顺堂”请教,提出想学拳。当时药店的掌柜叫陈德湖,陈德湖说:“我不能教你。”杨露禅
期刊
引言 1946年“下关惨案”、解放前夕在西柏坡与毛泽东的历史性会见、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新中国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香港回归仪式……一个个重大历史时刻,她都曾亲身经历。百岁老人雷洁琼,代表一个时代,她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振兴、人民解放和幸福、国家富强和民主的见证人。    40年代,上海沦陷期间,雷洁琼先后执教于上海东吴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
期刊
王宠惠1915年,袁世凯称帝前夕,曾派人到上海,准备收买王宠惠为袁鼓吹帝制,王拒绝说:“余之笔为共和民主而写作,不能以拥护帝制受辱。”  胡适1929年,训政时期,胡适写了《人权与约法》等文,鼓吹思想言论自由。上海市第三区党部对胡发难,接着好几个省市的党部亦呈请“严予惩办”。最后在政府的训令下,由教育部长蒋梦麟签署了第1282号“训令”,撤免胡的中国公学校长之职,理由是胡近来言论不合“本党党义及总
期刊
引言 2010年10月19日,随着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解文进等多起诈骗案件的判决,存在多年的京城“医托”诈骗患者的犯罪行为和在这个利益链条上形形色色的骗术暴露无遗。  2009年9月,来自山东省兖州市的杨春夫妇一下火车,就带着他们患有肌肉萎缩症的8岁儿子,急匆匆赶到北京儿童医院排队挂号。  临近中午,好不容易排到他们时,却没能挂上当天的专家号,这对年轻夫妇抱着孩子,急出了一脸热汗与冷泪。近半年来
期刊
引言 法国著名电影演员阿兰·德隆和德国著名演员罗米·施奈德是世界影坛上的金男玉女。1958年,阿兰·德隆与罗米·施奈德在合作拍片时堕入爱河,1959年订婚,轰动全球,随后俩人移居法国巴黎,并且在那里度过了5年的美好时光,但最后以分手告终。  这篇文章是阿兰·德隆于1984年5月31日,在罗米·施奈德的葬礼上所致的悼词。“布蓓蕾”是阿兰·德隆对罗米·施奈德的爱称。    我凝视着你那长眠不醒的面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