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乡土语言教学述评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nshuxue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乡土语言教学的概况
  
  本文述评的乡土语言教学是指台湾“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正式开设的乡土语言课程。据2001年11月13日台湾“教育部”公布的“国小乡土语言政策推动与学校实施概况”所述,全台湾地区有九成九的国小(国民小学)每周安排一节课的乡土语言教学。闽南语是开设学校最多的乡土语言课程,共有2098所国小开设,其次是客家语的532所,原住民语则有264所,不少学校是同时开设一种以上的乡土语言课程。在乡土语言教学师资方面,共有8289名现职教师担任乡土语言教学工作,其中894名曾受过“教育部”办理的72小时乡土语言教学种子师资培育课程,3414名曾接受过地方政府自行办理的30小时乡土语言教学研习课程。
  台湾的乡土语言教学已经实行三年了。据台湾媒体报道,乡土语言教学实行以后,乱象丛生。有家长向“教育部”反映,某些学校用音标教小一的孩子学习闽南语、客家语课程,尤其只教用英文字母组成的罗马拼音。家长抱怨说,很多孩子才刚学注音符号,先前没学过英语,如今要学和英语音标不同的罗马拼音,课堂上“鸡同鸭讲”,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报道又说,去年(2001年)从小一开始实施的乡土语言课程,原住民语言因种类多,学习人口少,书商出版教科书意愿低;闽南语及客家语则不同,出版社都编印这两种乡土语言教科书。因老师少有自编教材,大都直接采用现成的教科书,但“教育部”又不审定这类教科书,也不规定统一音标,形成一校甚至一个年级多种音标并行的混乱现象。
  台湾的语文教学,小学一年级原来只有国语教学。陈水扁上台以后推行所谓乡土语言教学,其中又要进行乡土语言音标教学,加上英语教学下伸,所以现在台湾的语文教学成了多语教学。一个小学生一入学就要学习这么多的语言,真是不堪重负,家长也都忧心忡忡。还有,乡土语言教学排挤国语教学,造成国语水平下降,引起社会各界的严重关切。为此,台北市针对语文教育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4852份,回收4139份,回收率85.31%。据统计,家长对语言政策整体满意度以国语最高39.53%,英语35.41%次之,乡土语言只有22.56%,不满意度以乡土语言最高为30.9%。在拼音符号使用上,国语满意度82.05%,不满意度3.89%;乡土语言满意度22.71%,不满意度56.93%,认为乡土语言不需要学习拼音符号。
  
  二、乡土语言教学的争议
  
  台湾的乡土语言教学由于乱象丛生,因而不断引发争议,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家校之争:即回归家庭与学校教育之争,也就是乡土语言教学是提倡在家学习还是列为学校正式课程。现在执政当局是把乡土语言教学纳入学校正式课程,但是许多家长和教师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都持反对态度。台《中央日报》发表文章认为母语教学应回归家庭。文章说,母语原本就应该是从家庭出发,但是现在却演变成要在学校里上母语课。不少家长听到自己的孩子要在学校里学台语,只觉得好笑:“教师咁会晓讲台语?”文章指出,其实,要学母语,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应该从家庭开始,不但生活化、最实用,而且随时可以进行对话,不用等到上课时才开始讲。不妨将母语教学回归自然,让亲子成为最好的师生,家长的日常对话成为孩子学母语最好的教材,母语才能彻底落实在生活上,让母语回归母语,而非外来语!
  台中市惠文国小教师林荣梓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写了一本《教改野火集》,受到教育界广泛注目。书中指斥,现在小学的乡土语言教学完全是政治思考的产物,非常荒谬。小孩学乡土语言最好的方法是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口语相传;过去台湾人几乎都是这样学台语,每个人还不是说得呱呱叫。台大教授张文亮、阳明大学教授洪兰也认为,乡土语言其实不该放在学校正规教育里,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实在有限,还是在家庭学习比较好。
  台北市长马英九表示,母语本应在家中学,到学校学母语是“事倍功半”,因此他相当赞成“在家学母语”的概念。他还说,学校教母语是很“荒唐”的事,母语本来就是妈妈要教的,妈妈不教、不会说,才要学校来教,但只靠学校短暂的学习是不够的。前“教育部长”吴京也说,母语教学应该是家庭要做的事,由学校教育着手本土化让台湾这艘船就快沉了。
  还有许多人指出,乡土语言教学排挤国语教学,造成国语水平下降。台北市国小家长联合会刘威武认为,母语学习的效果,在家自然学习绝对比在学校课堂上课来得有效,乡土语言教学,排挤国语时数,也是现行语言教学政策中面临的困境。台北师范学院副校长陈光宪教授说,虽然家长对国语教育政策满意度较高,却也感受到学生国语能力逐渐低落。
  针对马英九的说法,台《自由时报》发表文章指出,母语绝不是“妈妈讲的话”,而与整个族群的历史、文化传承相关,语言消失了,族群也将跟着溃散,学校教母语,拯救濒危的“保育类”语言,非但不是马英九所说的“荒唐”,而且是负责的作为。
  而一些人则强调母语的学校教育。由40多个民间母语社团组成的“台湾母语社团联盟”批评政府不重视母语教学,要求增加母语授课时数,还针对目前规定的国小必修、国中选修的政策,要求将母语列入国中必修课程。
  (二)用字之争:乡土语言教学实施以来,因为教育部门规定教材不必送审,坊间出版的闽南话教材遣词用字各用各的版本,甚至出现自造的字,用字非常纷乱,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据台湾媒体报道,“立法院教育暨文化委员会”曾邀请“教育部长”黄荣村进行“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之问题与检讨”的专题报告。“立委”李庆安上台质询时,就拿着“足少侬”“阿川真悬”等乡土语言教材的课文内容来考黄荣村,黄荣村一个字也答不出来。李庆安说,乡土语言教材已出现自创字一箩筐的怪现象,还要老师拿这些自己都看不懂的字来教学生,这对孩子来说,非常不公平。“立委”洪秀柱也表示,乡土语言教材的怪字,是某一批人搞造字运动,且已流于意识形态之争。对此,黄荣村表示,制造一些奇怪的汉字确实不太恰当,已经失去乡土语言教学的初衷。
  台湾师大艺术学院院长张清郎则指出,“立委”质询时提出的“怪”字,例如,“阿川真悬”的“悬”,在《康熙字典》里都可以找得到,是“高”意思。他认为,这些字眼在闽南话里都是正确而且有根据的,他也相信编者不会乱编、乱造、搞怪而自毁名誉。他说,追究根本,这都是因为语言未能统一所造成。在今天强调母语教学和乡土文化之际,由于各立山头,所有以“台语文”撰述的文章没有一篇能让人从头到尾顺畅阅读理解,而许多积非成是的用语,也因沿用习惯而不以为意了。他认为,在“台湾语文”没有统一之前,是没有什么“错误”可言的,即使有学术性论文研讨或政策性的综合咨询会议,也不会有交集。他说,所谓母语,其实只要“会说”“会听”就好,不必一定要会“读”“写”“义”,否则必然造成更多所谓的“怪”字。
  面对这些意见,“教育部”决定对闽南话常用字进行调查,并公布一套闽南话常用字库。“国语会”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搜集了十几年来的本土字典和专家研究,以及18世纪以来的“台湾府城教会公报”用过的闽南话书面用语,还有一百多本乡土小说用字,再用电脑归纳用字比例最高的字,初步整理出大约三百个常用的闽南话用字;并拟再逐步整理出闽南话常用字两千个,提供一般社会人士使用。
  另外,“国语会”表示,闽南话最常用字整理时先以汉字为主,无法表现原意时,再以接近的汉字书写,并再夹杂用罗马拼音标注。此举一出,又引起反弹,引发新的一轮音标争议。
  (三)音标之争:主要争论以下两个问题。
  1.要不要先教拼音?
  台湾的“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规定,小一至小六必修的乡土语言课程,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三者都必须从第一阶段(小一至小三)开始教音标,以利学生学习。但不少学者和家长反映母语的学习应从自然的听、说开始,不必先教音标,而且小一学童既要学注音符号,部分县市又从小一开始教英语,如果再教乡土语言音标,一次学三种不同的标音符号,势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建议“教育部”修订暂行纲要,将乡土语言音标的教学后延,其中,闽南语音标教学改为第二阶段(小四至小六)实施,客家语音标教学则改在第三阶段(国一至国三)进行。
  上述建议经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修订委员会通过。但是消息传出以后,引发一些乡土语言教师和学者的反弹。由162位“台语”教师联名签署的抗议书说,我们是一群通过“教育部”认证的“台语”支援教师与现职国小“台语”老师,我们认为母语拼音与国语注音符号都是音标,用以协助学童的说听能力之成长。母语拼音与国语注音符号都应该在一至三年级(语言领域的第一阶段)开始教,这样四种国家语言才有平等地位。如果要废除音标教学,那么应该连国语注音符号与母语拼音一起废除,才是合理。
  由71位客语教师联名签署的抗议书说,我们是一群通过“教育部”认证的客语支援老师,我们一致认为国小低年级客语教学,若有良好的拼音工具,是客语教学的福气。因此我们认为“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的客语纲要,应在国小一至三年级(语言领域的第一阶段)维持客语拼音教学,至于在一年级、二年级或三年级教,则是教师的自主教学范围,教育课程纲要不必规范。
  “台语”纲要修订召集人、新竹师院教授董忠司认为,“台语”纲要可以修订,但不宜进行结构性的大修订,国小一至三年级(语言领域的第一阶段)的音标系统应用能力应该维持原纲要规定。
  原“台语”纲要主制订者、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姚荣松也不赞成在语言领域的第一阶段完全删除音标能力,表示音标能力若放到第二阶段(小四开始)是违背常理的,因为前三年只教听说,无异于放任教学,无异于从前之乡土教学点到为止,这种“短化”学习乡土母语的“进程”,正是把闽南语边陲化的做法。
  在乡土语言教师和部分学者的抗议声中,台“教育部”采取折中办法,确定九年一贯闽南、客家语教学原则上自小三才教音标,学校可视学生程度提前至小一或小二;因原住民语无汉文辅助教学,自小一起教音标。
  “教育部国语会”主任委员郑良伟则表示,他个人主张小学生应从小一学罗马拼音再学汉字,并将向“部长”提出建议,但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已经确定拼音教学从小三开始,他无法干涉课程委员会的决定。他还希望建立“先拼音,再学汉字”的教学模式。但是“教育部长”黄荣村不同意小一教拼音,他说,不要增加小一孩子负担,不强迫他们学罗马拼音,主张“直接教学”。
  后来,“国语会”在郑良伟的主持下开会达成共识,建议“教育部”从小一开始,仿照现行注音符号教学,在学习汉字前,先实施三个月罗马拼音教学。但是对“国语会”的这项建议,黄荣村一听到就马上表示反对,他说,这不是“国语会”的业务,“国语会”不应该表示意见。他说目前九年一贯课程语文领域,从小三开始教拼音的政策不会改变。
  针对乡土语言是否采用音标的争议,台北市长马英九强调,台北市的乡土语言教学是采用“自然教学法”,从学歌谣、演短剧中学习,不会增加孩子的负担,学校原则上不教音标,有特殊需要时才以注音符号补充,在小学阶段学好几种拼音,只会造成学生的混乱。但是后来,台北市乡土语言教学政策大转弯,马英九表示,对于闽南语、客家语教学,完全采用自然教学法是行不通的,台北市将研究国小三年级以上教拼音,让孩子有复习的依据。因为台北是个移民城市,整个环境都在说国语,大部分的家庭都不说母语,孩子回家后立刻失去学习的环境,即使规划亲子共学的家庭作业,也不能强迫父母说。马英九态度的变化,反映出台湾乡土语言教学要不要先教拼音的矛盾境况。
  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和教师采用看图片、念童谣、不教汉字不教拼音的“自然教学”模式。他们认为,小一、小二采取系统性念童谣、看图说话的方式教学,不仅教师比较好教,学生也可以建立兴趣,不会因为多语言学习而感到压力,等到小三学好国语后再进入乡土语言拼音或文字教学,多语言的学习互相结合,也应该可以较为顺畅。
  2.采用哪一种拼音?
  台湾乡土语言教学的音标问题,除了客家话已于2002年决定采用“通用拼音”外,闽南话和“原住民语”一直未能定案。目前闽南话音标据说有九种之多,也有的说市面上闽南话音标版本多达二、三十种,其中主要的有四种:一是“教会罗马字”(又称白话字、台湾罗马字、罗马拼音),二是“台湾语言音标方案”(简称TLPA托罗巴),三是“通用拼音”,四是“增补式闽南语注音”(即注音符号)。前三种都属于罗马字母,后一种则是国语注音符号的增补式。
  自从台湾实施乡土语言教学以来,音标问题一直无法统一。2003年1月,改组后的“国语会”决议撤消国民党执政时期对教会罗马字的禁令,并建议追认教会罗马字作为正式文字,后来又决定把它作为闽南话乡土语言教学的统一拼音系统。这个决定公布以后,立即引发争议。
  研发TLPA的“台湾语文学会”认为,“教育部”曾于1998年1月公告TLPA为正式“台语”拼音,该版本在国小教科书市场达七、八成以上,现在要把台湾罗马字定为官方版本,这是扰乱教科书市场的阴谋与政治迫害,所以将提出国家赔偿诉讼。对此,“台湾罗马字协会”前任理事杨允言回应说,台湾语文学会宣称TLPA的国小教科书市场占八成以上,为夸大之词。台湾语文学会拿台湾罗马字来修改,变成自己的东西,侵犯智慧产权,做法有待商榷。TLPA问世十余年,台湾语文学会一再强调TLPA大受欢迎,实情却是TLPA与民间对抗。
  台湾《自由时报》2003年5月9日发表了一篇连署文章《吁请制订白话字为标准的台语罗马字》,连署者为“台湾罗马字协会”等44个单位,执笔者为杨允言。文章指出,白话字是文字,不是音标,又有长久的历史传统、丰富的文献资料、广大的使用人口、通行于海内外。所以要求“教育部”不只是追认其文字地位而已,并且必须确定白话字为“台语”的标准罗马字。
  文章发表后,引发一些学者的不同意见。日本明治大学教授许极燉指出,教罗(教会罗马字)因为历史包袱沉重,这些年使用教罗的人越来越少。他责问,教罗不合理的规定如不改良,是否配做标准的“台语”文字呢?台北师院翁圣峰也发表文章指出,白话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制定“台语”音标及罗马字需与国小的乡土语言教学结合,才能使“台语”教育可大可久,不是光看历史是否久远,如文言文虽有数千年历史,却不宜做为华语的启蒙教材。
  2003年5月31日,台湾基督教长老会等民间团体的代表到“教育部”陈情,要求“教育部”公布教会罗马字为正式“台语”文字。“教育部长”黄荣村表示,台湾的教会罗马字对过去台湾历史的贡献,确实应予以肯定。但目前“台语”文字有教会罗马字、通用、TLPA三大系统,由于还没有共识认为某一系统可以定为一尊,所以要行政单位以公权力介入文化语言的定位实在不宜,不如由学术界做较适合,如果学术界支持,行政单位配合即可。
  2003年11月11日,国民党籍“立委”秦慧珠召开记者会指出,目前大多数国小采用的罗马拼音太过复杂,不但还看不懂英文的小学生学得痛苦,连部分老师自己也学不会。他们呼吁“教育部”,应广泛采用本土注音符号来做为台湾的音标系统。发明“增补式闽南语注音”的陈殿冠表示,相较于罗马拼音,增补式闽南语注音更能让小朋友轻松学习,对已学会国语注音的小朋友而言,大约一堂课就能学会这套拼音方法。
  针对“立委”关于采用注音符号的建议,“国语会”主委郑良伟表示,为与国际接轨,“教育部”仍主张应以罗马拼音作为乡土语言音标,且计划于二、三年后要求全台学校统一采用。他强调以罗马拼音与注音符号相较,托罗巴、通用、教会等三种罗马拼音都可与英语互相转换,只有注音符号不行,为考量台湾语言的国际化,在与国际接轨的因素下,“国语会”已锁定从三种罗马拼音中选一种,作为未来统一乡土语言的教学音标,注音符号则确定“出局”。
  尽管热衷于教会罗马字的郑良伟一再坚持采用教会罗马字,但是“教育部长”黄荣村并不支持,所以一直没有定案。直到新上任的“教育部长”杜正胜上台以后,此事才又有下文。
  2004年6月2日,杜正胜前往“立法院教育委员会”进行语言教育政策的报告,宣布说“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近日达成共识,原住民教材可望以“教会罗马拼音”作为十一族教材的共同拼音系统,部分族群或地区性非普遍性用语,则另订音标符号。而延宕甚久的闽南语拼音系统,最迟将于年底定案。未来可望比照“原住民语”,采取一套共同拼音系统,加上部分特殊发音另订符号的拼音“模组”方式。他还建议以汉罗并用文的方式推动台湾闽南语的用字。
  针对杜正胜的报告,国民党籍“立委”洪秀柱抨击说,“教育部长杜正胜及国语推行委员会”力推“教会罗马字”计划,希望以罗马拼音取代注音符号,全力“去中国化”推动闽南语用字,但以罗马拼音与汉字并列的结果,将导致学习错乱、文化空洞,希望“教育部”悬崖勒马。他说,“国语推行委员会主委”郑良伟,本身长居美国、具有双重国籍,对中华文化并没有深入认识,连写一篇中文文章也不通不顺。他质疑,扁政府请外国人来推动国语政策,是不是要全面改换目前正在使用中的文字和语言,转变成“台湾国文字”?
  郑良伟回应说,他住在台湾,而且在台湾出版了21本书,以此澄清外界说他长居美国、对中华文化没有深入认识的质疑。他指出,罗马拼音是世界语言之潮流,但有些人却一定要“排除别人、忠实于我”,一定要用自己的才行,他不认同这样褊狭的想法。
  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系副教授张学谦著文说,汉罗就是将罗马字作为汉字的补助文字,以罗马字补充汉字不足之处。他说,著名的中国文字改革专家周有光相当的赞成双文字的做法。中国根据拼音字可以提升教育的品质理念,在黑龙江进行教学试验,这个试验就是广为华文教育所称道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运动。他说,郑良伟教授曾具体的指出汉罗文的优点,没有一个是从“去中国化”角度立论,所强调的是台语文字化、现代化以及人性化。
  台《中央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教育部”的目的,并不只是语言的教学而已,而是想逐步建立台湾的文字,发展台湾的文学。这才是问题的真正核心。“教育部”把乡土教学工作放在国语推行委员会中,而且是聘请了一位研究闽南语的专家来担任主任委员,其用意难免令人怀疑。更何况在今年的5月21日,颁布了建立闽南语用字的工作计划,岂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闽南语、客语、原住民各族语等等,作为乡土语言,我们相信所有人都会赞成应该要流传、而且互相学习。但是如果要将闽南语提升到国语的位阶,恐怕是一种福佬沙文主义的心态,无法得到其他族群的谅解。社论说,洪秀柱委员以“去中国化”来质疑“教育部”,并非无的放矢。我们相信,心中有此问号的人,也不在少数。
  
  三、乡土语言教学的评析
  
  (一)乡土语言教学由来的评析
  1.国语运动的反弹
  国民党在台湾推行国语50年,成绩显著,对于台湾社会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但是在推行过程中,也有失误,就是采用强制手段。1966年公布的《各县市政府各级学校加强推行国语计划》规定:“各级学校师生必须随时地使用国语;学生违犯者依奖惩办法办理。”1973年公布的一个教育语言法规要求“各县市政府详查各级学校语言不清,发音不正之教员,将其改定其他工作,以免影响教学”。同年制定的《台湾省各界山地乡国语推行办法》还规定:“本省为推行国语,彻底纠正山胞使用日语、方言之习惯,借以灌输祖国文化,增强国家观念。”这些规定,要求学校师生必须随时随地使用国语,否则就要受罚;教师语音不准就要撤换;山胞也不能讲他们的方言。这些规定显然是过分的、错误的。
  “台独”鼓吹者抓住国民党政府在推行国语运动中方法上简单、粗暴的错误大做文章,历数推行国语摧残方言的罪恶。他们写道:“1949年国府迁台,推行国语成为外省官员治台的急切需要。1952年省府公布各县市当年施政准则,具体要求:要继续加强国语运动的推行,严禁日语、台语教学。对于当时推行国语手段之强硬,已故主委洪炎秋认为其已近秦始皇霸道主义方式,非消灭六国定于一尊不可。洪惟仁先生在其调查中发现很多不合理的实例:东南工专洪姓讲师以语源学知识,运用台语帮助教学,为该校教务处警告,终遭解聘。另一位台南师专王姓副教授因类似情形,为该校校长训斥。在雷厉风行推行‘国语’的年代里,不知多少台湾人因自己的母语而受辱。政府陆续公布学校、办公室必须使用‘国语’的法令,甚至规定了广播、电视、电影使用‘方言’的限制。在官方扫荡‘方言’的政策下,小学生讲方言被罚钱、罚站、挂狗牌等情况层出不穷,校园里学生纠察队四处巡逻,查辑‘不法’,手中一本小簿子登记违规名册,台湾人从小就被训练成互相监视、打击方言的习惯,长大后自然视‘方言’为低劣的代名词,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出身视为耻辱的根源。”他们还说:“在推行北京话将近40年后,也就是才10多年前的1985年,台湾本土语言已经有失传或灭绝危机之际,教育部还完成一项‘语文法’草案(由7人小组草拟)送立法院,该法案规定3人以上的场合不得用台湾‘方言’交谈,违规两次就要罚款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连续违反者连续处罚。这个著名的‘三人行’条款已经违反原来扫文盲的‘国语运动’的目的,变成是‘消灭台湾语言运动’。”
  他们把方言问题政治化,认为国民党政权推行国语是为了消灭台湾话,是把中国的语言强加给台湾人,是支配、压迫台湾人的工具,是政治控制的一种手段,是“大一统专制心态下的产物”。他们主张全盘否定国语,提出“撤废国语的独尊地位”,废除所有关于国语的规定,要求在学校进行“台语”教学,有意识地在公共场合讲“台语”,以“推崇母语”和“推行国语”相对抗。因此,所谓乡土语言教学实际上是对国民党政权推行国语禁说方言的反弹和对抗。
  2.方言流失的补救
  近二三十年来,台湾出现了乡土语言流失的现象,据台湾媒体报道,客家话每年流失5%,多数客家孩子已经不会说客家话;闽南话是台湾的主要方言,但诸多青少年已经不大会说,20~29岁的民众能讲得“轮转”的只有43%;原住民语流失更加严重,原来23种语言已经消失半数,现存的12种语言有的也在流失。长期研究南岛语言和汉语方言的前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主任李壬癸表示,台湾的闽南话使用人口众多,并没有消灭的危机,但客家话和原住民语都有危机。像客语,在台湾只要儿童和年轻人不用,几十年后可能就不见了。他指出,台湾南岛语言的流失非常严重,亡羊补牢其实已经太晚,但再怎么样都比完全不去努力好。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曹逢甫表示,学者认为,大约要有一万人以上集居,语言才有希望传下去。目前台湾所谓的九大原住民族中,只有阿美、泰雅、排湾、邹族等人口还有一万以上;离岛兰屿的达悟族虽有海洋隔离台湾本岛,但据调查该岛港口附近许多原住民已不会讲族语。曹逢甫分析指出,方言流失主因是电视节目的国语化,闽、客和少数民族的子女都是在看国语为主的电视节目中长大,家庭失去传递族语方言的功能,广播电视的影响力比学校的教学影响力大多了。
  另据2003年10月29日“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对1213个客家家庭的调查,能听懂客语的比例为78%,能说客语的比例为65.2%;29岁为客语大量流失的临界点,13岁以下流失速度最快,且持续下降中。
  从地区来看,有的文章指出,在台北市因为都市化程度较高,多数家庭以国语为主要的沟通语言,但是在其他县市的民众,使用母语的频率远高于国语,尤其是南部地区和客家族群居住较密集的区域。
  但是台湾一些人对方言的流失总是无限夸大,说得好像就要濒危的样子。事实是,“原住民语”流失比较严重,主要是人口少的语言;客家话的流失比较明显一些,主要是青少年;至于闽南话仍是相当强势的方言,虽然在青少年中也有所流失。
  还有,台湾一些人总是把方言的流失归咎于推行国语对方言的摧残。诚然,国民党政权推行国语禁说方言的做法伤害了台湾人民的感情,对方言的流失也有责任,但是不是主要原因。方言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发展,人员流动、信息交流需要一种共同语,方言不能适应,自然要被共同语取代,因而慢慢流失。这并不是台湾的特有现象,大陆也一样。大陆推广普通话,由于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并没有发生损害方言的事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方言与普通话自然消长的现象。某些弱势方言已经开始萎缩。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经济的大发展和人员的大流动,很多城市,方言的通行面已经越来越小。例如现在的厦门市,普通话可以畅行,而厦门话不一定无阻,因为外来人员已经快要超过本地人。厦门话(即闽南话)是一种强势方言,但是青少年不讲或不会讲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多,已经开始流失。这跟台湾的情况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把方言流失归咎于推行国语是片面的。
  那么为什么台湾一些人总是要把推行国语咒骂为造成方言流失的罪魁祸首呢?原来他们是要以此为借口来否定国语运动,把国语“妖魔化”,煽动台湾人民对国语运动的仇恨情绪,以达到“去中国化”的目的。
  还有一个应该分辨清楚的问题是,方言和族语(少数民族语言,台湾叫做“原住民语”)是有本质区别的。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是共同语的下属概念,从属于共同语,不是另一种独立的语言,不能与共同语争平等;族语则是一个民族的独立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与其他民族的语言是平等的。所以,所谓“乡土语言”这个概念,其实是个模糊的概念,是把方言和族语这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混为一谈。对于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乡土语言”,所实行的政策和措施也要区别对待。
  (二)乡土语言教学争议的评析
  1.关于家校之争:乡土语言教学是提倡在家学习还是列为学校正式课程,许多家长和教师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都主张在家学习,并指出列为学校正式课程、排挤国语教学、造成国语水平下降的后果;但是也有一些人主张学校教育,并要求增加授课时数。
  这里首先要分清两种“乡土语言”的教学:对于“原住民语”,有条件的应该进行学校教育,因为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在学校进行民族语言的教学。而对于方言(闽南话、客家话),应该提倡在家学习,不应列为学校正式课程,更不能列为必修课,因为列为必修课,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排挤共同语的教学,造成整体语文水平的下降。方言母语本来就是一种地方性的家庭语言,在家学习是很自然的事。鉴于目前台湾有些家庭已经不讲方言,有些年轻的父母已经不能用方言与孩子交谈,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学习方言的课外活动,帮助孩子学习方言;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修。
  过去,我国许多方言区的语文教学一直采用一种普通话(国语)和方言同时并进的教学法,这就是朗读用普通话,解释用方言,以普通话为主,兼学方言,对照学习,一举两得。这种教学法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事半功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得到继承和发扬。
  2.关于用字之争:方言用字历来不统一,乡土语言教材用字纷乱,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为了统一方言用字,台湾教育部门整理了一套闽南话常用字。这种字表,作为记录方言的统一用字,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方言学习,靠的是口耳相传,只要会听、会说即可,不一定要会读、会写,根本不需要用字。现在把它作为正式课程,编写教材,才有用字问题。
  还有,正如有的媒体指出的,当局统一方言用字,并不只是为了乡土语言的教学而已,而是想逐步建立台湾的独立文字,这才是问题的真正核心,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为了“去中国化”。
  3.关于音标之争:乡土语言教学要不要先教拼音?采用哪一种拼音?这个问题也要区分两种不同的“乡土语言”教学:“原住民语”没有文字,当然开始就要采用音标教学;为了与国际接轨,音标最好是采用罗马字母。至于闽南话和客家话,在家学习,口耳相传,根本无需音标;如果需要编写方言辅助材料,也可以采用音标。
  学习汉语,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一开始就采用音标进行教学,学习汉字更需要依靠音标。注音识字,这是百年来语文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也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语文教学成果。汉字和拼音并用,实行双文字,这也是语文现代化的理想措施。但这是对共同语而言的。至于方言,有必要文字化吗?“台语”文字化的深层目的是什么呢?难怪有的文章指出:“母语教学已经是匪夷所思,再来方言文字化更是不可思议。”
  (三)乡土语言教学目的评析
  对于大多数台湾人来说,他们是有感于乡土语言的流失(主要是青少年不会说方言),所以要求学习乡土语言(主要是要求青少年学习)。这个目的是合理的、无可非议的。
  另外有些人是不满于当时推行国语压制方言的政策,其目的是要以“台语”对抗国语。我们说,压制方言是错误的,但是要以方言来对抗国语也是错误的。
  至于执政当局实施的乡土语言教学,联系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语文政策:强行通过“通用拼音”,制定“语言平等法”和“语言发展法”,废止“国语推行办法”,考试采用闽南方言命题等等,可以看出,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乡土语言教学,逐步提升“台语”(闽南话)的位阶,使其逐渐成为“国语”,以取代普通话国语;并计划在几年内实现“台语”文字化,以逐渐取代现行汉字。其深层意图就是以“语文台独”配合“政治台独”,妄想一旦“台独”成功,就有自己的“国语”和“国字”。正如台湾舆论指出的,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许长安,厦门大学)
其他文献
近来,电视和报刊等媒体频频播放、刊登一则“圌除根”的广告,其产品是治疗咳嗽、哮喘等的非处方药。  “西藏聂拉木藏药厂生产的‘圌除根’是目前治疗各类哮喘的首选用药,该药由十五味纯正藏药精制而成,其主要成分是以天然无污染的喜马拉雅山山脉稀有国家保护植物白花龙胆为主,有止咳平喘以及抑菌、激活肺泡吞噬细胞等功效。”广告写得非常有吸引力。  我是从事汉语言文字教学的教师,职业的敏感使我对“圌除根”中“圌”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人类如何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范畴”一词在认知语言学中是个用途很广且含义模糊的术语,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范畴与
[摘要]重叠作为汉语的一个重要的形态变化形式,一直是人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把重叠式的研究范围扩大,首先在形式上把一些不是重叠式的形式当成重叠式来讨论研究,造成研究方向的偏差,没有多少实际的效果,还会给初学者造成误导。对与重叠相关的几个概念作一个对比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重叠 叠音 重复 构词 构形    重叠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形态变化形式。这一点是陆宗达、俞敏
人类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实物来唤起记忆,比如“结绳记事”“堆石记事”和“刻木记事”等各种方法。现在,这些记事方法只在兄弟民族中还有所保留,如云南的僳僳族、哈尼族,台湾的高山族,还有结绳记事的习惯。其中“刻木记事”是在木头上刻上许多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事物,是刻画记事方式的一种。  “记事符号”一直作为一个有别于文字符号的术语使用着。然而,“记事”是文字功用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