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健康安全地度过酷暑盛夏,夏季养生中,人们必须遵循三大原则、八项注意。
三大原则
慎起居莫随意
夏季应坚持“晚睡早起中午休”。夏阳升得早,空气新鲜,起床后到室外活动利于健身;中午气温高,适当午睡可补充夜眠不足。居室要经常通风、洒水,亦可辅以台扇、吊扇及空调器以弥补自然通风不足,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最高不超过30摄氏度,湿度在60%上下,室内宜用日光灯,不用白炽灯照明。窗户宜悬挂淡绿色或浅蓝色窗帘,以增添阴凉幽静的感觉。有人测定,树林遮阳的墙壁面,温度可低8摄氏度左右,有藤蔓植物的阳台要低5摄氏度左右,搞好住所绿化,其室内便会清新凉爽。夏季暑热外蒸,毛孔开放,人体易受风寒湿邪侵袭,故夏季不宜露宿,不能以地面、凉台为床,不能对扇、当窗而眠。
调饮食少膏粱
夏季饮食以清淡、新鲜、易消化为主,如蔬果、蛋类、豆制品等,少食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烹调应注重色、香、味,以增进食欲。要多喝白开水或含微量元素的矿泉水;亦可自己制作一些清凉食品,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以及赤豆糕、酸梅汤、菊花茶等;还可以吃一些新鲜凉拌菜,加些醋、蒜泥、姜末等调味品,既能解暑祛湿、健脾益肾,又能抑菌杀菌,预防肠道病。
重养神莫躁狂
有研究指出,夏季,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表现出情感障碍。古人说:“调息静心,犹如兆雪在心。”因此,入夏后,首先要思绪平静、心气和畅、情志愉悦,不可以热为热、急躁激动,“心静自然凉”。在高温天气尽量少讲话,不做激烈体力活动和紧张的脑力思考,少在烈日下长时间地劳作和行走。《医书》指出:“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
八项注意
睡眠要充足
健康来自于睡眠,俗话说:“每天睡得好,八十不见老。”良好的睡眠能增强人体抗老防病能力。夏季,由于蚊蝇骚扰,且天气炎热不适,常使人睡眠不足或睡得不香。因此,保证足够的睡眠是夏季保健的重要环节。首先,每天应午睡1~2小时;其次,提倡晚睡但不能入睡太晚,以免打乱生物钟节律;第三,努力创造舒适、安静、和谐,使身心完全放松的入睡环境。
冷饮莫多食
过量地吃冷饮会刺激胃肠蠕动,缩短食物在胃肠停留时间,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另外,人体热量在炎炎夏日里很难散发,体内胃肠温度也相对较高,骤然进食大量冷饮,会引起胃肠痉挛、腹痛等。
木上不久坐
人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其原则是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头(如椅、凳等)含水分较多,表面上看来是干的,经太阳一晒,它便会向外散发潮气,久坐其上,能诱发痔疮、关节炎等。
外出当防晒
夏季外出应尽量避开“骄阳似火”的晌午,确需外出时,要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太阳镜等,有条件者可在暴露部位涂抹防晒霜。烈日下劳作时,要定时休息。
饮食富钾、钠
盛夏人体多汗,常耗伤津液,使钾钠丢失较多。因此宜多补充水分和钾钠元素,如多吃一些水果及含钠食物,防止低血钾和低血钠的发生。
高温别贪凉
外出归来时,勿立即以冷水冲洗出汗的身体,以免全身毛孔突然闭合,使热量留于体内不得散发;勿卧于砖地、水磨石地,防止这些渗透性和聚湿性很强的地面引发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勿将空调温度开得过低,使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进出时人体难以适应;勿长时间地将转动着的风扇直对身体,以免人体调节失衡而致病。
进补宜益气
炎夏高热,人体大量出汗,往往气随津泄而致气衰。祖国医学有“补气防暑法”,即夏日进补时,宜选取一些补气药物,连服数剂,以扶正气。常用的补气药有生晒参、西洋参、黄芪等。也可用五味子3克捣碎煎汤代茶饮,可冶气虚不敛、口渴多汗。
疾病早预防
夏季气温高,蚊蝇昆虫及细菌微生物繁殖迅速,人体此时消耗也较大,抵抗力下降,较易患病。“病已成而后药之”,那就为时已晚,所以夏病应重在预防。首先要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资料显示,进入5月份后,中风、冠心病的住院率增加,死亡率明显上升。主要原因是体内水分耗损多。导致血液浓缩、黏滞度升高,使血栓、栓塞、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几率增加;加之疲劳、情绪不稳、生物钟紊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引起血压升高、心脑细胞缺血缺氧等而使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和复发。其次,防治胃肠道疾患。因胃酸被大量饮水冲淡、胃酸减少,对病菌杀灭能力减弱,常会发生急性胃肠炎,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第三,防治伤风。夏日伤风往往夹有暑、湿,出现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咳嗽黄痰、口干舌燥等热伤风症状,多由出入温差过大的空调房间;或开着电扇入睡;或冒雨着凉;或大汗淋漓急用凉水冲洗,也可由盛夏劳倦等元气亏损而风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第四,防皮肤病,如蚊虫叮咬、热痱、疖毒及凉席过敏症等,这些皮肤疾患常因瘙痒而用手抓挠,引起感染而痛苦不堪。另外,还有空调病、中暑、夏季情感障碍、亚健康状态的“苦夏”症等,都应及早预防、及时治疗。
三大原则
慎起居莫随意
夏季应坚持“晚睡早起中午休”。夏阳升得早,空气新鲜,起床后到室外活动利于健身;中午气温高,适当午睡可补充夜眠不足。居室要经常通风、洒水,亦可辅以台扇、吊扇及空调器以弥补自然通风不足,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最高不超过30摄氏度,湿度在60%上下,室内宜用日光灯,不用白炽灯照明。窗户宜悬挂淡绿色或浅蓝色窗帘,以增添阴凉幽静的感觉。有人测定,树林遮阳的墙壁面,温度可低8摄氏度左右,有藤蔓植物的阳台要低5摄氏度左右,搞好住所绿化,其室内便会清新凉爽。夏季暑热外蒸,毛孔开放,人体易受风寒湿邪侵袭,故夏季不宜露宿,不能以地面、凉台为床,不能对扇、当窗而眠。
调饮食少膏粱
夏季饮食以清淡、新鲜、易消化为主,如蔬果、蛋类、豆制品等,少食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烹调应注重色、香、味,以增进食欲。要多喝白开水或含微量元素的矿泉水;亦可自己制作一些清凉食品,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以及赤豆糕、酸梅汤、菊花茶等;还可以吃一些新鲜凉拌菜,加些醋、蒜泥、姜末等调味品,既能解暑祛湿、健脾益肾,又能抑菌杀菌,预防肠道病。
重养神莫躁狂
有研究指出,夏季,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表现出情感障碍。古人说:“调息静心,犹如兆雪在心。”因此,入夏后,首先要思绪平静、心气和畅、情志愉悦,不可以热为热、急躁激动,“心静自然凉”。在高温天气尽量少讲话,不做激烈体力活动和紧张的脑力思考,少在烈日下长时间地劳作和行走。《医书》指出:“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
八项注意
睡眠要充足
健康来自于睡眠,俗话说:“每天睡得好,八十不见老。”良好的睡眠能增强人体抗老防病能力。夏季,由于蚊蝇骚扰,且天气炎热不适,常使人睡眠不足或睡得不香。因此,保证足够的睡眠是夏季保健的重要环节。首先,每天应午睡1~2小时;其次,提倡晚睡但不能入睡太晚,以免打乱生物钟节律;第三,努力创造舒适、安静、和谐,使身心完全放松的入睡环境。
冷饮莫多食
过量地吃冷饮会刺激胃肠蠕动,缩短食物在胃肠停留时间,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另外,人体热量在炎炎夏日里很难散发,体内胃肠温度也相对较高,骤然进食大量冷饮,会引起胃肠痉挛、腹痛等。
木上不久坐
人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其原则是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头(如椅、凳等)含水分较多,表面上看来是干的,经太阳一晒,它便会向外散发潮气,久坐其上,能诱发痔疮、关节炎等。
外出当防晒
夏季外出应尽量避开“骄阳似火”的晌午,确需外出时,要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太阳镜等,有条件者可在暴露部位涂抹防晒霜。烈日下劳作时,要定时休息。
饮食富钾、钠
盛夏人体多汗,常耗伤津液,使钾钠丢失较多。因此宜多补充水分和钾钠元素,如多吃一些水果及含钠食物,防止低血钾和低血钠的发生。
高温别贪凉
外出归来时,勿立即以冷水冲洗出汗的身体,以免全身毛孔突然闭合,使热量留于体内不得散发;勿卧于砖地、水磨石地,防止这些渗透性和聚湿性很强的地面引发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勿将空调温度开得过低,使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进出时人体难以适应;勿长时间地将转动着的风扇直对身体,以免人体调节失衡而致病。
进补宜益气
炎夏高热,人体大量出汗,往往气随津泄而致气衰。祖国医学有“补气防暑法”,即夏日进补时,宜选取一些补气药物,连服数剂,以扶正气。常用的补气药有生晒参、西洋参、黄芪等。也可用五味子3克捣碎煎汤代茶饮,可冶气虚不敛、口渴多汗。
疾病早预防
夏季气温高,蚊蝇昆虫及细菌微生物繁殖迅速,人体此时消耗也较大,抵抗力下降,较易患病。“病已成而后药之”,那就为时已晚,所以夏病应重在预防。首先要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资料显示,进入5月份后,中风、冠心病的住院率增加,死亡率明显上升。主要原因是体内水分耗损多。导致血液浓缩、黏滞度升高,使血栓、栓塞、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几率增加;加之疲劳、情绪不稳、生物钟紊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引起血压升高、心脑细胞缺血缺氧等而使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和复发。其次,防治胃肠道疾患。因胃酸被大量饮水冲淡、胃酸减少,对病菌杀灭能力减弱,常会发生急性胃肠炎,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第三,防治伤风。夏日伤风往往夹有暑、湿,出现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咳嗽黄痰、口干舌燥等热伤风症状,多由出入温差过大的空调房间;或开着电扇入睡;或冒雨着凉;或大汗淋漓急用凉水冲洗,也可由盛夏劳倦等元气亏损而风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第四,防皮肤病,如蚊虫叮咬、热痱、疖毒及凉席过敏症等,这些皮肤疾患常因瘙痒而用手抓挠,引起感染而痛苦不堪。另外,还有空调病、中暑、夏季情感障碍、亚健康状态的“苦夏”症等,都应及早预防、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