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如何应对过劳死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不少上班族都会面临加班的工作常态。往往工作是否超时,能否获得加班费,都是员工比较关心的话题。放眼其他国家,国外如何应对过劳死,有没有严格控制加班的时间限制?

日本如何应对“过劳死” 


  2020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卷入了一场关于过劳死的辩论中。当时,前自民党干事石破茂指责安倍晋三的经济政策让大企业获益,而大量中小企业却越发经营困难,这直接导致公司花费在员工身上的钱越来越少,过劳死现象越来越严重。
  当时安倍晋三被责问得哑口无言,一直拿着白色的手帕擦冷汗。但当时石破茂有一个观点值得商榷,他说,为什么在别的国家没有过劳死,而只在日本发生?其实,有过劳死的国家岂止限于日本一国。
  但我们还是说回日本。安倍晋三对于日本经济的恢复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是一定要以过劳死为代价呢?
  2018年,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过一个典型的过劳死案例:一位女记者在一个月内共加班将近160个小时,最终在自己家中因为充血性心衰而去世,年仅31岁。调查机关给出的结论是,这位女记者过劳死是因为“处于积压了相当大的疲劳、经常性睡眠不足的状态”。还有一种现象叫过劳自杀。2016年的时候,日本最大广告公司电通公司的一位女员工从自己的宿舍一跃而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家属告诉媒体,这位女员工连续加班100个小时,由此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终一死了之。
  实际上,早在1947年,日本就颁布了《日本劳动基准法》规定,员工每天工作8小时,但显然少有企业遵照执行。NHK制作的纪录片提供了一组数据,2018年之前的5年间,共有368人死于过劳死。视频中,有一位程序员说,“长时间工作到深夜,不能确保充分的假日”“凌晨4点都要工作,好想死……”“但失去工作后人生就玩儿完了”。
  同样是NHK的调查显示,日本人比欧洲人一年要多工作3个月。
  安倍晋三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提出了自由裁量工作制度,也就是说可以绕开《日本劳动基准法》来规定劳动时间。简单来说,就是不管你加班多少小时,都只能获得事先约定好的工资。
  当然,日本政府和企业并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比如他们曾经推出了一个叫“高级星期五”的计划,就是每周的周五不许加班,而且还可以早下班。但真正贯彻的企业凤毛麟角。
  2016年,日本颁布了《预防过劳死等对策白皮书》,这份报告告诉我们,当时加班市场最多的行业是通信行业,有将近一半的人每月加班超过80个小时。而学术界、服务行业、物流等领域都广泛存在着加班现象。
  实际上,在二战之后,正是日本人敬业、勤奋的工作态度让他们的经济获得了起飞 ,被称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就说,工作是一种修行,他早年创业的时候没日没夜地在公司里進行技术研发。他有句名言:夜晚我能听见机器哭泣的声音。他还说那是一种“燃”的精神。
  而日本一直是危机感很强的民族,虽然他们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并且取得了让人赞叹的成就,但历经石油危机、泡沫经济崩溃、数十年经济缓慢发展,更让日本人坚信,唯有努力拼搏日本才不会落败。所以,日本人经常说自己是“工蜂”。另外,日本公司内,等级关系森严,一般领导不下班,没人敢先下班。而领导又觉得自己要以身作则,心里想回家也不敢迈腿出门。
  近来,政府对于过劳死问题正在采取一些新的举措,这或许对其他国家也有借鉴意义。2020年10月1日,日本厚生劳动省正式发布了《令和元年版过劳死等防止对策白皮书》,其中对过劳死有了更加清晰的界定:过劳死的认定标准是,如果员工一个月内在法定时间外超时工作累计超80个小时并因为过度疲劳引发死亡的现象就叫过劳死。多少让人欣慰的是,这份报告告诉我们,最近两年日本职员超时工作的现象不断减少,员工体验带薪休假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强。
  报告还写道:“今后劳动行政机构将加强对长时间用工行业的监督指导,并继续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减少长时间用工的现象。此外,相关机构还将推进带薪休假制度和勤务间隔休息制度的落实,防止和减少过度用工,并强化预防心理疾病及职场骚扰等问题的对策。”

  实际上,超时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它关乎效率与国民心态。东亚国家在过去的岁月中落后于西方世界,由此产生一种心态,就是必须靠增加劳动时间来追赶,为此很多人会牺牲个人生活、爱好、家人的陪伴、享受自然的空气,甚至会失去生命。
  有时候我们会艳羡欧洲人的懒散,也会嘲讽他们移动互联网远远落后——大部分收费的地方依然固执地使用信用卡付费。
  每个星期的周日,欧洲大部分商店、餐厅都会停业,很多人无法在这一天进行消费。有些人认为,那是因为欧洲人太懒了,不想在周末的时候还工作。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习惯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要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同时去陪陪家人,享受一下兴趣带给我们内心的愉悦?
  所以,在欧洲,很多人会在周日带着孩子去郊游、去观赏公园里的一朵花,或者去博物馆里审视文化和历史沉淀的艺术品。   这是现代社会需要反思的问题,效率和生活该如何安排?健康和工作该如何平衡?最终极的问题是,如果日本员工不这样拼命工作是不是一定会让生活“玩儿完”?其实没有答案,因为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危机感,让日本人不敢去冒险。

韩国:快乐从减少加班做起


  比起日本,韩国的加班文化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近期,韩国为了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开始对加班文化动手。韩国政府决心让韩国人走出办公室,获得更健康的心理状态。目前,韩国最大的改革之一是将每周工作时间的上限从68小时降到52小时,不遵守法律的雇主可能面临最长两年的监禁。按照之前的统计,韩国是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长时间工作产生的压力使得韩国人的自杀率升高,同时也成为该国出生率达到历史新低的一个因素。对于这些问题,韩国政府的解决办法是:让每个人都更快乐,从减少加班做起。
  韓国总统文在寅在2018年的新年新闻发布会上说:“2018年,韩国的人均收入将达到3万美元,这个数字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要确保人们能享受到与3万美元人均收入相称的生活质量。”高质量的生活并非长时间待在办公室里。2018年7月,修订过的《劳动标准法》开始实施,这部法律缩短了劳动时间,韩国人的生活和工作都由此发生变化。

  在一些国家正忙着为员工“加班”减负的同时,也有国家反而拉长了员工的加班时间。2018 年匈牙利欧尔班政府的新劳动法案,将加班上限大幅提升,加班薪资的到账年限也加长了,该行为引起大量民众的抗议。

  2016年韩国人年均工作时间为2052小时,在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中排行第二。
  韩国政府计划至2022年将这一时间缩短至1800小时,并寄望通过缩短工时保障劳动者充分休息,能更好地兼顾工作与家庭以及创造更多工作机会。
  为了更好地落实政策,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决定以身作则,减少劳动时间。青瓦台表示,按照《劳动标准法》,一周劳动时间不得多于52小时的相关规定不适用于公务员和青瓦台工作人员,“为缩短加班时间,青瓦台将以身作则,尽快发布相关指南,并实施这一制度”。韩国公务员服务时间规定,公务员一周正常工作时间为40小时,但青瓦台的工作强度较高,经常出现夜班和休息日加班的情况。青瓦台内部调查显示,工作人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57小时。
  青瓦台此前把每周三定为“家庭日”,要求工作人员在这一天下午6点按时下班,此次决定将这一标准扩大适用范围,即每周五也同样适用。此举旨在照顾那些从外地前来首尔上班、周末需要回家休息的工作人员。
  此外,青瓦台还计划在年假制度之外引进月假制度。针对周末和休息日需要加班的情况,青瓦台计划推出轮流休息制度,只留下必要的人员加班。但是和日本一样,长期的工作惯性削弱了减少工时政策的效果。虽然“平衡工作与生活”成为韩国社会的热门话题,但韩国就业门户网站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上班族目前周末仍需要上班工作。从性别来看,周末上班的男性比例占到六成,高于女性。从行业来看,服务业从业人员周末定时工作的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建筑行业、零售流通行业,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需要周末加班。

匈牙利:加班增加150小时


  在一些国家正忙着为员工“加班”减负的同时,也有国家反而拉长了员工的加班时间。
  2018年匈牙利欧尔班政府的新劳动法案,将加班上限大幅提升,加班薪资的到账年限也加长了,该行为引起大量民众的抗议。该法案由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所属的右翼政党“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提出,修法的内容之一包括:劳工每年加班时数上限从250小时提高到400小时。换算下来,将其提升至400小时意味着每周的工作时间可以提高至48小时,即一周的工作时间实际上会延长一天,雇主每年可以合法要求劳工加班50天。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一项统计,欧洲国家每周平均工作时长接近40小时。德媒此前一项数据显示,德国人的加班时间在整个欧盟一直位居前列,但其每周的实际工作时间也不过41小时,远低于48小时。如此工时差距,再加上许多欧洲国家的工资水平高于匈牙利,这更加深了匈牙利民众的不满。
  按照这项劳动法规定,允许雇主要求员工每年加班400小时,这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并不算什么,该国一些工厂两三个月的加班时间就能超过400小时。然而,让匈牙利民众更无法忍受的是修法内容之二:雇主给劳工加班薪资或休假的年限从1年变成3年。政府允许雇主可以延期3年支付加班权益,这意味着,如果劳工在这期间离职或被解雇,将无法得到加班费和补休,雇主还可以跳过工会的集体谈判,直接与劳工本人协商。修正案引发了工会、反对派和民间组织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另据了解,近几年来,匈牙利还在大力鼓励生育。事实上,无论是增加工时还是鼓励生子,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劳动力短缺。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匈牙利人口预计将减少15%,从2017年的970万降至830万。据了解,去年末匈牙利失业率已经下降至3.7%,接近历史最低点,但空缺的工作岗位数量却在3年内翻了一番后飙升至历史新高。劳动力紧张导致同期工资增长超过1/3,这无疑都大大增加了企业支出。
  ◎ 来源|综合劳动报、经济观察报
其他文献
1970年,赞比亚修女玛丽·尤肯达(Mary Jucunda) 给恩斯特·史都林格(Ernst Stuhlinger)博士写了一封信,他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创性研究,成为NASA(美国宇航局)马歇尔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学副总监。信中,玛丽修女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他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史都林格很快给玛丽修女回了信,同时还附带了一张题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
期刊
2020年年末,退学后的张楚,第二次走入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场。  此前,他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化学研究的“逃兵”。  张楚爱化学,高中时就在学校创办了化学实验社。大家都以为他会是未来的化学家,张楚自己也这么坚信。  顺理成章地,张楚进入某985高校,念了化学。路径也很清晰——本科,硕士,博士,出国做博士后,回国,进高校,做科研。  同样顺理成章地,大四那年,张楚起早贪黑准备了5个月,以高分考上了另
期刊
近日,一则“男子连吃7天西柚后肌肉溶解”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常见水果柚子竟与让人听之恐慌的肌肉溶解有关,很多人因此得出结论:千万别吃柚子了,否则肌肉就会溶解。  此外,我国著名跳水运动员吴敏霞的丈夫,前段时间因吃小龙虾导致肌肉溶解、入住ICU,使人们一度“谈虾色变”,把小龙虾当作致病“真凶”。  那么,可怕的肌肉溶解到底是什么病?致病原因又是什么?柚子和小龙虾是罪魁祸首吗?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记者采
期刊
前不久,国内医疗圈传来好消息:心脏支架从均价1.3万元降至中位价格700元左右,降幅超过90%!  一时间,不少网友赞叹“国家队”团购开出了“地板价”,并截图戏称“现在可以大胆给孩子辅导作业了”。虽是一句戏言,却也透露出当前国内许多家庭在面对重大疾病时的经济压力。  “看病贵、看病难”在百姓眼中早已不是稀罕事。究其原因,卫生资源分配不均与医疗体制不健全是被提及最多的症结。如何减轻百姓就医负担,也成
期刊
不久前,我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在国际学术界,这被认为是量子计算里程碑式的成就。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陆朝阳就是“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团队的成员。留着简单平头、脸庞有点瘦削、戴着眼镜的陆朝阳走在校园里,有时会被人误以为是研究生。实际上,38岁的他,已经是国际量子科学领域走在最前沿的年轻人之一。  陆朝阳与量子结缘始于1998年。那年寒假,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受邀回高中母校作科普讲座。他对神奇
期刊
2020年末,南航“最美机长”贺中平在地面工作时猝死,此后又有另一名南航飞行员猝死。  2020年12月29日,拼多多22岁女员工加班后凌晨一点多猝死。  2021年1月1日,26岁的女演员孙侨潞突然死亡。  2021年1月5日,27岁的时尚博主“雅鲁藏布江女人”在飞机上猝死。  ……  这些天,新闻里不断出现的青壮年猝死的消息,让人胆战心惊。也让公众再次思考,在现代高节奏高负荷的工作生活之下,如
期刊
心臟支架想不红都难,  从均价1.3万元下降至最低469元,  降价超90%,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从2018年开展药品集采,到如今首次进行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国家组织带量采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  高值耗材集采为何从心脏支架开始?  降价后的产品质量是否可靠?集采将给药企、  医生、患者等带来哪些影响?
期刊
一场户外越野赛,172人参赛,12%参赛人员(21人)遇难,其中,包括梁晶等多名跑圈高手。  5月22日,在甘肃白银市景泰县举办的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几乎成了一场“夺命之旅”。这一天也被圈中人称为“跑圈最黑暗的一天”。  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除了天灾,是不是还存在预警组织和应急救援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一场越野赛的赛事组织要经过哪些周密的考量?  对此,常年在杭州举办马拉松越野赛
期刊
2015年,课题组对全国25个省份500多家企业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度和重度过劳者达44.9%,其中重度过劳者达到15.8%。2016年对全国高校教师的调研表明,91.4%的教师处于中度或重度过劳状态,其中重度达到46%。  2015年《柳叶刀》论文研究发现,与每周工作35~40小时以内的人相比,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平均要高出13%,中风的风险平均高出33%。  目前日本、
期刊
稻米,是中国最常见的主食,它与自西域而来的小麦一起,铸成中国人饭桌“南米北面”的基本格局。  水稻这种本土作物,因为国士,有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气魄。1964年,袁隆平院士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今天,在一代代农人努力下,中国已有超过7000个杂交水稻品种,增产稻谷近9亿吨,中国杂交水稻也走向世界,在60多个国家试种或推广。  但凡能种植水稻的地方,总会给人“水乡”“富足”的印象,如今,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