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痛中的邂逅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xink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林到南宁的列车。软座车厢。
   我发了一夜低烧,起了一个大早,早早来到车站,早早走进车厢,坐在靠近车窗的沙发上,泡上一杯花茶,静静地等待发车。趁此空闲,我掏出随身携带的药片,用白开水吞服了几粒。此次出差,是应广西接力出版社之邀,去南宁参加在国内较有影响的几家少儿报纸“碰头会”的。出发之前,我已患病,低烧,四肢无力。在医院门诊看过医生,服药后仍未见好转。
   列车驶离站台。就在此时,一位年轻的女子,身穿军便服,手提行李箱,匆匆忙忙从后面车厢的通道,气喘吁吁地赶来。她扫视了一下四周,便在我的座位前停下,手举行李箱搁上行李架。她是看上了我对面的空座位。就在这一停一举之间,我的茶杯倒了大霉,被砸翻在铺着地毯的过道上,茶杯横陈,茶水四溢,惨不忍睹。刚泡好的茶,还未喝上一口,遭此厄运,病痛折磨中的我气不打一处来,阴沉着脸,怒视着这位张皇失措的女子。近在咫尺,此时我才看清姑娘三十岁左右,面容姣好,齐耳短发,秀眉大眼,肤色白里透红,显得青春干练。匆忙中失手,面对怒容,姑娘也十分尴尬,连声道歉。她反应敏捷,动作麻利,找来了清洁工具,三下五除二,将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从行李箱中取出一罐茶叶,说是当地出产的上好新茶,热情地为我泡好双手捧上,其余茶叶,请我带回慢慢品尝。
   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坐下不久,还未说上几句话,她注视着我的眼睛,忽然问道:“你是哪里不舒服吗?在生病吗?”接着自言自语:“好像在发烧。”随即从挎包里取出一个小巧的急救箱,熟练地往我腋下塞进一支温度表,过了一会儿,她掏出温度表在眼前瞄了几下,点头说:“是在发低烧。”随后问诊,我只得如实相告。在重庆门诊,医生对我进行了感冒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却无好转迹象。热心的姑娘,沉默片刻,要我回渝后最好住院请专家会诊,持续低烧不退,有可能是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疑难杂症,应该从内分泌失调的思路去寻找病因。此时,我才知道她是桂林某军医院的军医,曾经上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出生入死地在战场救死扶伤,立下战功,荣获过军功章。如此经历,让我顿时肃然起敬。
   交谈的间隙,我們几乎是同时伸手去取座位旁书报架上一本当地新近出版的文学杂志。为了表达发自内心的好感,也为了挽回一点心胸狭窄造成的不良影响,我执意要她首先翻阅。她快速浏览目录,突然停下,用医生锐利的目光在我脸上扫视,接着翻开内页,捧起我送给她的名片,与一组诗标题下的署名仔细比对。杂志上的笔名和我的姓名仅一字之差,除开略去了姓氏,赫然在目的两个字与名片上的后面两个字一笔一画完全相同。她面露喜色,小声发问:“是你吗?”没有必要遮掩,我只好点点头。于是,转眼之间,我们从陌路相逢的旅伴转换成了有着共同语言的知音。她读完我的那首小诗,便询问起构思和下笔的状况,随即自然而然地谈起了阅读,谈起了写作,谈起了生活,谈起了人生……通过推心置腹的交谈,我才知道,一个军医的24小时,并非只与病痛打交道那么单调,脱下罩在军装外的白大褂,也有着高雅的情趣。读了我的诗,她说她也写诗,只是我的诗发表在刊物上,她的诗收藏在小本子里。她从挎包内取出一个精致的笔记本,翻开几页,上面工工整整地抄录着几首原创的诗作,请我指正。我认认真真拜读了,感到写得不错,短小,独特,建议她投寄报刊,希望我们能在版面上邂逅。
   不知不觉,时近正午。军医变成魔术师,从餐车变来了番茄炒鸡蛋、猪肝汤及专为迎合我口味的麻婆豆腐。我在病中,食欲极差,原本食之无味,但却在咀嚼时感到了别样的滋味。午餐后,她又为我削了一个苹果,说是发烧时吃点水果有好处……
   车过柳州,进站出站,汽笛高唱,芬芳扑鼻。想起柳宗元,想起刘三姐。又是减速进站,又是笛声长鸣,又是乐曲轻柔,又是满城花香——哦,南宁到了。
其他文献
你认识子夜吗?   这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半夜三更,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不过一个时辰罢了。可子夜是复杂的,它要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完成一天与一天的交替。我忽然想到万物生灵经过子夜的各种状态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状态的变化。那是一些心理上的变化。我惊异地发现,在子夜的寂静里我似乎渐渐成了某种轮回的实践者。我不信佛,但我不能隐讳我的生命经历。它至少是一种现象,或许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毕竟,我的身体已经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初,迫于生计,父母带着我们姐妹三人北上,去投奔远在黑龙江的表姑妈一家。   东北地大物博,在黑土地的滋养下,我们的家庭成员在不断壮大,生活条件也日渐改善。虽然那时黑龙江的经济条件要比江苏好,但父母还是念念不忘苏北老家,乡音更是未曾有丁点儿改变。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言语间,时常流露出叶落归根之意。而我想老家的唯一原因,就是怀念泗阳的膘鸡,一想到它,忍不住就会口舌生津。那时大姐
期刊
“我自以为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反而异常平静,因为害怕是多余的。你可能会在鲜花丛中散步,在绿湖中游泳,总之,你会得到平静和美丽。”几年前,汪建华在他那本《把心捂热——一个“渐冻人”的生命日记》的书里曾经这样写道。他用一种极其优雅的平和坦然面对命运的不幸;我不知道这是他面对死亡时真实的心理,还是他早已看淡生死,只想静静地离去。   一个雪花飘飘的日子,我得知汪建华心脏停止跳动的消息。告知老友,不会吧
期刊
窝在床上,听北方呼啸,感觉终于有了个完整的冬天,尽管今年的雪下得大,化得也快,终究是齐全了。豌豆苗切碎用面粉和好,再加入个鸡蛋,水磨的糯米粉就如乡下自家舂的面粉,不那么黏手了。搓成团,压成饼,在平底锅烙至两边起脆,就唇齿留香了。冬天的慈姑粉球球的,没有了苦尾子,和切碎的大咸菜一起炒,这两样是冬日佐粥的最好搭配。浇头粉丝,这个好像也是冬日的菜肴,把肉斩碎,葱花爆香,加入切好的茶干、香菇,炒熟备用。泡
期刊
说起铁耙,这一农作工具功不可没。它是我国农耕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有着浓郁的传统历史,它与土地缘深,农民视同自己的左右双臂一样,十分护惜。   早些年,尽管农村推行了机械化生产,拖拉机犁地几乎替代了耕牛。农民见了“铁牛”,大开眼界,其翻田效率与铁耙之比不可同日而语,助推了劳动效率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农民说,田边地角的旮旮旯旯哈,还是少不了铁耙们的帮衬。   当年我在生产队劳动时,常年备足
期刊
有条大鱼,不小心撞进童年的记忆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象越来越深,时常令人想起,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和富有诗意。   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的我大约十岁,故事就发生在老屋后面的那条小河里,那是一条清澈而美丽的生命之河,因其发源于原平定乡境内,故名平定河。这条小河蜿蜒相依于卧牛山下,流经我家门前汇入吕河,然后投入汉江的怀抱。   故乡小河里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游动的小鱼,以及爬来爬去的
期刊
1950年的冬天是黄土高原上所有村庄最为萧条和寒冷的时候,没人说得清,狼是哪一天混进村庄的。  白天,狼偷偷地潜藏在雨水常年冲刷形成的山洞里,一到晚上,潜进村庄,开始是咬死了羊、猪或者鸡。村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是狼干的。以至于后来,有一些村庄的孩子不见了,人们循血迹找到了孩子衣服,村庄人才知道,这一只只像狗一样的动物,会叼走孩子。  那动物不是狗,是狼。  村庄的许多人,那时正经历着一场饥饿。野菜、
期刊
小妹戴着一顶虎头帽来了,从山里来了。来时大年刚过,寒气犹存,有这帽子保暖,小脸红扑扑的,一张漂亮的小脸蛋儿,让这虎头帽衬托得更可爱。那时候,这样的帽子,我们从来没有见过。   那虎头帽,枣红色,灯芯绒做的,两只耳朵竖起,额前大大的“王”字,用黄丝线绣的,眼睛嘴巴,棕色布装饰,白丝线绣的眉毛胡子,这小小的虎头帽,有如一只小老虎,生动而又有灵气。见到小妹的人,都很惊奇这帽子,都要夸赞一番。我也像拿着
期刊
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每天课堂吵闹得像一群小麻雀,真让人束手无策。   刚来三小,记得第一天走进教室,小朋友们见我面善,各自玩耍自己的玩具,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下课了,李东从后面一大步跨过来,跳在背上要我背他出去。恰巧这时班主任熊老师走了进来,屁股上给他一巴掌,小家伙惊叫着从我背上滑了下来。   “潘老师,你以后不要宠坏这帮孩子,对他们要凶一点,要不然,你的课堂无法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上小学。那时,书包里、家里,甚至同学家,除了学校统一发的课本外,几乎见不到有字的纸。   那时的作业本,纸页多是灰色的,偶尔还会看到手指头肚长或一韭菜叶宽、闪着微光的麦秸秆嵌在纸里,突兀着。行笔到此,要么搁笔,要么笔尖“嗖”的一下,滑梯一样滑过去了,变成一条走形的一撇一捺或一横一竖。   就这样的一张大纸,拦腰一折,再折,再折……然后垂直方向再折……用剪刀拉开,就成了1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