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是应用创造思维,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最后组合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某些发现并不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列或是前人已经发现的成果,但对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却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敢于突破前人的旧框框,突破自己的老一套,使自己从保守封闭、万事拘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开展独立思考,进行创造性思维,经常考虑问题的新解答、新方法、新结论。教师则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好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会学生掌握前人总结出来的书本知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重要的是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一项教学任务,采用现代启发式进行教学,启发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开放性问题情景,将常见的知识设计成非常规的问题,即一种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困难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使学生时时感到不足,又时时获得思考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索与创造的热情,并不断调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进行学习。
提问是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常用手段,经常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方式进行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造力有显著的效果。如:在进行“H2S的还原性”的教学时,我开门见山地提问:⑴H2S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能用浓硫酸干燥?⑵H2S和浓H2SO4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反应?H2S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学生总是以为酸性气体可以用酸性干燥剂来干燥,且酸与酸是不起反应的,教师的设问使他们产生疑惑,一下子就把他们探求的热情激发起来了。在这种求知心切的心情下,根据氧化还原概念,师生共同剖析,探索H2S的还原性质。通过讨论、分析,就拨开疑雾、水落石出地露出了本质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永远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创造冲动的源泉。
二、精心设置课堂实验方法,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善于通过化学实验优化课堂教学,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看“热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门道”。
如:在《钠的性质》一节中,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做钠和水反应的实验。引人入胜的奇妙现象,立即将学生的情绪刺激到高潮,然后因势利导,提出如下问题:⑴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且熔成闪亮的小球?⑵小球为何会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并发出咝咝声响?⑶水溶液为何变红?这样,学生急于弄懂各种现象的原因,激发了求知欲。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钠为什么活泼?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备金属钠?经过讨论,最后总结出物质结构决定着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着用途、制备和存在,从而达到诱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提出扩散性问题,训练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可能有创见,但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光靠广搏、深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具备相当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所谓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思维的中心。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发散性问题来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出的发散性问题,不能限于记忆型的,也不是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而要有创造性的变动型的内容,让学生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具有独创性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
例如:在进行硝酸与铜的反应时,先照课本做实验,然后提问:“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问题?”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指出该实验没有顾及实验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对身体和环境有害。再问:“如何改进?”要对课本上的东西进行修改,学生们都很兴奋,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要尽可能地减少药品用量,有人说加一个开关,还有人说添尾气吸收装置,教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往启普发生器上去想。学生受到启发,纷纷设计出与之原理相同的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这类发散性问题的训练,学生就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而是把注意力转向对问题实质的把握上,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养成分析、探索猜想等习惯,积极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创造思维一般属于初级层次,但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及知识的深化,会由量变到质变,将会朝着中、高层次飞跃。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求索、好胜、独创、发散性思维等学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和勇于创新的开拓性。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会学生掌握前人总结出来的书本知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重要的是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一项教学任务,采用现代启发式进行教学,启发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开放性问题情景,将常见的知识设计成非常规的问题,即一种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困难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使学生时时感到不足,又时时获得思考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索与创造的热情,并不断调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进行学习。
提问是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常用手段,经常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方式进行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造力有显著的效果。如:在进行“H2S的还原性”的教学时,我开门见山地提问:⑴H2S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能用浓硫酸干燥?⑵H2S和浓H2SO4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反应?H2S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学生总是以为酸性气体可以用酸性干燥剂来干燥,且酸与酸是不起反应的,教师的设问使他们产生疑惑,一下子就把他们探求的热情激发起来了。在这种求知心切的心情下,根据氧化还原概念,师生共同剖析,探索H2S的还原性质。通过讨论、分析,就拨开疑雾、水落石出地露出了本质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永远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创造冲动的源泉。
二、精心设置课堂实验方法,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善于通过化学实验优化课堂教学,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提供机会,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地参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看“热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门道”。
如:在《钠的性质》一节中,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做钠和水反应的实验。引人入胜的奇妙现象,立即将学生的情绪刺激到高潮,然后因势利导,提出如下问题:⑴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且熔成闪亮的小球?⑵小球为何会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并发出咝咝声响?⑶水溶液为何变红?这样,学生急于弄懂各种现象的原因,激发了求知欲。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钠为什么活泼?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备金属钠?经过讨论,最后总结出物质结构决定着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着用途、制备和存在,从而达到诱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提出扩散性问题,训练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可能有创见,但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光靠广搏、深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具备相当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所谓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思维的中心。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发散性问题来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出的发散性问题,不能限于记忆型的,也不是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而要有创造性的变动型的内容,让学生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具有独创性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
例如:在进行硝酸与铜的反应时,先照课本做实验,然后提问:“这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问题?”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指出该实验没有顾及实验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对身体和环境有害。再问:“如何改进?”要对课本上的东西进行修改,学生们都很兴奋,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要尽可能地减少药品用量,有人说加一个开关,还有人说添尾气吸收装置,教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往启普发生器上去想。学生受到启发,纷纷设计出与之原理相同的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这类发散性问题的训练,学生就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而是把注意力转向对问题实质的把握上,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养成分析、探索猜想等习惯,积极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创造思维一般属于初级层次,但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及知识的深化,会由量变到质变,将会朝着中、高层次飞跃。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求索、好胜、独创、发散性思维等学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和勇于创新的开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