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元禅师的茶诗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xins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元隆琦禅师是明清之交闽地禅僧,俗名林曾昺,1592年农历十一月初四出生于福建省福清东林村,29岁从福清黄檗山鉴源禅师剃度出家之后,先参临济宗密云圆悟禅师,后嗣法于费隐通融禅师。从崇祯十年(1637)年开始,隐元先后两度主持黄檗法席,跨越明清两朝历时十六载,“南明永历八年(1654)应请至日本长崎兴福寺,后至摄津(今大阪)普门寺。谒德川家纲将军,住麟祥院。在京都宇治建黄檗山万福寺为基地广传禅法,开日本黄檗宗。日本后水尾上皇赐‘大光普照国师’号。有《普照国师语录》《法语》《松堂集》《太和集》《弘戒法仪》传世”。隐元禅师创作的“茶诗”主要收录于《松堂续集》和《松隐老人随录卷》,共计二十余首,本文以《隐元诗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所收录的隐元“禅诗”为例,分析其创作
  特点。
  一、隐元“茶诗”用典“吃茶去”
  隐元禅师所创作的“茶诗”多数引用禅宗“吃茶去”的典故,《五灯会元》卷第四载:“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典故中的“师”指的是赵州从谂禅师,他借用茶来开示学人,去体悟禅宗所讲的无取舍、无差别境界,茶因此与禪结下了不解之缘。
  隐元禅师的“茶诗”更是多次引用“吃茶去”的公案,如《山房杂咏》中的“点醒劳生千劫梦,全凭赵老一杯茶”;《酌茗》中的“兀坐谁为侣,独斟赵老茶”“聊斟赵老茗,舌放碧莲花”;《怀古》中的“赵老眼瞇麻,逢人唤吃茶。聊斟三五盏,舌上放莲花”;《炉雪禅德过谒偈以赠之》中的“扣参黄檗室,共酌赵州茶”;《元宵》中的“众德同迎天上福,老夫独享赵公茶”;《雪中煮茶》中的“日常闲坐独斟茶,返忆赵州老作家”;《寿参议乾庵陈檀越七十初度》中的“聊捧东溟水,烂烹赵老茶”等,这些“茶诗”中点到的“赵州”“赵公”就是赵州从谂禅师,隐元禅师引用“吃茶去”的典故,旨在点醒学人体悟“无差别”的平常心。
  二、隐元“茶诗”系清新淡雅生活的写实
  作为一个禅师,隐元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只是他的生活保持着清新淡雅的素朴风格。他严格遵守佛教戒律,不吃荤、不饮酒,由于茶与禅的密切渊源,喝茶成为他的日常生活习惯。《山房杂咏》写道:“年老无事可干怀,闲啜清茶三五杯。燕坐默然对雪月,兴来说偈迅风雷。”由诗中描写可以看出,喝茶之于隐元来说并非有意为之,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在无为的喝茶行为中体验无为的境界,面对风花雪月时,有时默然以对,有时出口成偈。
  《暮春》写道:“霜颅雪茂老诙谐,竟日松门两扇开。自得胸中无俗物,却领格外有贤才。鸟啼花落春归去,茶熟香清客到来。对坐罄谭微笑旨,俨然一会在蓬莱。”诗中提到作者“胸中无俗物”,显然,在隐元看来,茶并非俗物,那么他用茶来招待的客人,自然也不是俗人,所以才会有“对坐罄谭微笑旨,俨然一会在蓬莱”的感觉。这些“茶诗”都是隐元对清新淡雅日常生活的现
  实书写。
  三、隐元“茶诗”抒发茶的“洁敬”精神
  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村田珠光曾用“谨敬清寂”四字来代表茶道精神,后来千利休禅师将之改成“和敬清寂”一直流传到今天,日本茶道十分重视“敬”字。其实有学者考证,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径山茶宴,这是另一个话题,本文不多作探讨。
  在明清之交从中国福建到日本弘法的隐元禅师,他所创作的“茶诗”,也多有抒发茶的“洁敬”精神。《过山菴》一诗写道:“移杖闲探净者家,殷勤洁敬几杯茶。罄谈般若开心印,直指菩提长慧芽。百岁繁华皆梦幻,一时庆会乐无涯。题辞言别龙蛇走,不觉舌敷优钵花。”诗中所描述的场景是隐元到“净者”家,也就是一个居士家里探望,两个人畅谈的是般若心性的话题,用来助兴的一定不是酒,而是“殷勤洁敬几杯茶”,茶的“洁敬”与心的“洁敬”此时已互相融通。
  《端阳日应柏堂禅人斋》:“杯茶洁敬老风颠,心眼圆明玉镜悬。炤徹本来无一物,阐扬正法遍三千。时时护惜家中宝,念念返观水上莲。五日胸开全意气,风光觌露柏堂前。”此诗中,隐元禅师自比老疯癫,外形像一个老顽童,但是在心性上“心眼圆明”“风光觌露”,毫无做作,而这一切的由头是“杯茶洁敬”,由此可见隐元禅师对茶的钟爱。
  四、隐元“茶诗”的幽默与风趣
  同样是与友人的聚会,隐元禅师还有几首与道士谢雨的联句,也提到茶。
  释·隐元与道·谢雨联句
  隐元
  仙翁冒雨入山家,
  何事当机缩爪牙?
  不独浑身泥水湿,
  片心搅扰乱如麻。
  谢雨
  仙翁冒雨入山家,
  为吃赵州一碗茶。
  莫怪无言为拟议,
  春霖洗落满山花。
  隐元
  浮囊击碎了无家,
  竟日贪杯酒当茶。
  出卖风云夸好手,
  争如舌上吐莲花。
  隐元禅师在以上两首诗中显然是以幽默、戏谑的口吻嘲讽道士谢雨,说谢雨的外形浑身泥水、谢雨的内心心乱如麻,谢雨的生活状态是“竟日贪杯酒当茶”。谢雨也假装谦虚地表示之所以冒雨拜访隐元是“为吃赵州一碗茶”,因为喝了赵州茶,可以如隐元所言“舌上吐莲花”。其实,人们不能从文字表面来看待两人境界之高低,一僧一道,既可以联句酬对,说明他们的境界相当,水平相近才可以互相切磋。幽默的联句酬对,凸显了“赵州一碗茶”的可贵。
  隐元禅师在《偶成》中写道:“日常静悄悄,兀坐露堂堂。一棒竖宗眼,杯茶醒梦狂。”在他看来,茶的功用可以化烦恼为清凉,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清醒剂,也是习禅者通向开悟的重要道具。隐元禅师的茶诗文笔优美、意境深远,值得人们吟诵、珍藏。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中琉关系研究所)
其他文献
“本姓洛,家有一女,便是安。”出世日时,父亲这般说道。  洛家班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戏班子,洛安又是班主洛志华唯一的女儿,继承了作为一名戏子该有的样子,从小天赋过人,又在梨园里耳濡目染。自五岁起,一月三次的毯子功从未间断。十六岁那年,洛安已成了洛家班不可或缺的台柱子。  那日戏台上的洛安绛眉轻启,眼波流转,眼角处的一抹朱红似是戏子骨头里的血。一曲落幕,转身之时,耳边落进的却是陌生的声音:“这戏园怕是
期刊
一  我抢先了一步把他拦在了这所谓的“界限”前。  “你知道的,就目前的水平来说,没有人能够证明你是绝对安全的,不要因一次的成功去抱侥幸心理!这世界的构成,不仅仅只有我们所知的物理规则那么简单!”  “知道了,知道了。”胖子笑眯眯地搓着手,“最后一次,最后一次,我答应你这次之后不会再乱来了。”  “你这就是胡闹!”我瞪着他,“这不是小孩子的把戏,在没有任何机器和仪表的情况下,我们连它是不是稳定的都
期刊
中国和朝鲜在地理上山水相依,至7世纪初两国文人更是面对面地进行文化交流,这也对朝鲜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在唐朝影响下高丽时期殊异传体散文的产生和发展。目前,研究高丽时期的殊异传体散文和唐代传奇小说的文章有很多,然而研究高丽时期的殊异传体散文和同为传奇志怪类小说《聊斋志异》的寥若晨星。本文以朝鲜的殊异传体散文的代表作《仙女红袋》(又名《双女坟》)和中国的短篇文言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小谢》为中
期刊
本文试从精神分析着手,对《寒夜》中汪文宣的性格及其形成深入研究,从社会和家庭角度综合分析了其爱情悲剧、家庭悲剧的成因,更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掌控和影响之大,以及对人物悲剧的关键作用。  小说《寒夜》写的是生活在陪都重庆社会底层的几个小人物的故事,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男主人公汪文宣大学教育
期刊
动画产业从诞生到崛起,虽然仅仅经历了百年时间,却取得了丰收的成果。我国的动画产业也在这种大潮中逐渐崛起,因此,面对日、韩、美等动画制作大国,我国的动画产业如何突破自我,引领动画发展的风向,将是值得我国动画制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以我国原创的具有中国风的水墨动画为例,试分析水墨动画在当代发展中的困境,并结合自身所学,谈谈其未来的发展出路,以期给予国产动画制作者些许启迪。  提及水墨动画,或许对于
期刊
著名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查密莉雅》与乌拉孜汗·阿合买提的《婚礼之夜》都讴歌了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艾特马托夫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自己的故乡——吉尔吉斯大草原,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以故乡为背景,怀着对故乡无限的热爱,采用神话、传说、民歌和民谣来深化文章的主旨,使作品具有更加强烈的感染力;通过浓郁民族风情的劳动场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形象。艾特马托夫于1958年发表了他的开山之作《查密莉雅》,这部爱
期刊
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来分析美国女作家瓦莱丽·马丁的代表作品《财产》,小说中制度给人类内心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制度对自然与人性的摧残使人性扭曲。小说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探讨,揭示了作者对当时被制度压制的一切的忧思以及对目前人类生存环境的考量与关怀。  美国著名小说家瓦莱丽·马丁的小说《财产》在2003年荣获桔子奖,2012年又被《观察者》杂志列入“2012
期刊
人性有优点,更有弱点。电影《一出好戏》中三个主人公的心性变化演绎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折射了人性的悲哀与凄凉,让人在观赏中体会真善美,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人性有优点,更有弱点。人处在社会中,生活在群体间,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的渲染,或者保持初心,或者灵魂扭曲,或者知足常乐,或者随波逐流。但是这也恰恰反映出人的本性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连接。电影《一出好戏》就折射了这种人性的悲哀与凄凉,让人在观赏中
期刊
为弥补儿时因摔毁风筝对弟弟造成的伤害,深感负疚的“我”企图通过向弟弟反省以获得宽恕从而实现自赎。但是,弟弟以“忘却”的方式使“我”看到“我”与他之间早已形成一层难以消除的隔膜,并令“我”永远陷于自赎与落空、故乡与他乡的生命困境中难以脱身。  《风筝》创作于1925年,后收录于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之中。鲁迅曾形容《野草》大多数篇目恰似“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相比起《过客》《墓碣
期刊
据说,善是恶的粮食,它一口一口喂养恶,直到把恶喂大,消灭自己。那么,如果没有恶,这世间是否也便没有了善。   老三反复听取他年少的故事,支离破碎,絮絮叨叨,从母亲口中以唠叨或争吵的形式。那许许多多的故事就像素描一般,渐渐在一张白纸上勾勒出轮廓,再由铅色一层一层呈现出真相的阴晴明暗来。   故事里的他,与老三尚且互不相干,甚至与母亲也互不相识。他当时不过只是承担着人子身份,是这个丢弃一切,赤裸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