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族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导致就业较低的状况提出可行性对策及建议,以期为民族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院校 社会体育专业 就业 思考
一.前言
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院校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或者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随着各高校逐年扩招,国家高学位人才越来越多,但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民族院校为发展成为全面的综合性大学,盲目跟风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民族院校的情况就显得更加严峻。学校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造成培养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矛盾显得尤为突出。此外,目前多数民族院校已经是专业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基于民族院校的综合性,笔者对开设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部分民族院校做了进一步分析,旨在为民族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定参考。
二.当前民族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的现状分析
社会体育专业是指以培养能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1998年天津体育学院首先开设社会体育专业,随后,其他院校也互相效仿陆续开设。根据不同地域的社会风俗、经济文化特点,在得到民委、教育司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国民族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
表1是6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院校反映出的我国民族院校中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的现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1)民族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方向的划分,大体分布在大众健身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教学科研等领域,与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缺少自身办学特色,体现不出民族院校的特点。
(2)表1中所列几所民族院校大多分布在我国中部和西部,主要课程设置大体相同,而所开设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民族特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据以上6所院校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的现实状况,通过笔者的相关调查和咨询,同时也看到一些问题:
(1)盲目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和实习基地相对落后,满足不了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2)就业体系不成熟,缺少专门的调研机构,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不能适应社会所需,改行易业现象严重。
(3)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导致社会体育专概念的相对模糊,从而导致培养过程的相对紊乱,使得培养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名不副实。
三.就业的影响因素
3.1政策法规失调“鸠占鹊巢”现象严重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观念的转变越来越明显,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也在进一步增加。表1中6所民族院校的培养目标都含有大众体育健身咨询指导人才的培养,但目前,我国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数是退休的体育教师、业余体育爱好者,称不上“专业”二字,而且还存在着年龄结构偏大、学历结构较低等现象。虽然政府有关部门颁布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及法规,并没有落实到现实社会中解决实际的就业问题,“鸠占鹊巢”现象严重,致使很多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另求他业,造成高校教学资源的浪费。
3.2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社会实践性
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专业,民族院校在开设时没有依据自身院校的特点合理取舍,而是出现了整体的借鉴和移植。以致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甚至套用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导致了课程设置的结构单一、课程主体不明显、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效果的评价过于形式。此外,社会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实习机制不完善,没有固定实习基地,教学过程缺少实践性。
3.3个人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文化相对滞后,工作环境艰辛,交通不便利等。很多民族院校毕业生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一味的选择工作地区发达、工作环境好、工薪报酬高的单位就业。根据我国民族院校的分布特点,民族地区本应是民族院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首要渠道,但现在许多毕业生不愿回到民族地区,这既不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同时又使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四.民族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4.1推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拓宽就业渠道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对策,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许多尚未开掘、整理的民族文化进行归类、整合,发挥其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根据民族体育项目的健身性、娱乐性、传统性等特点,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比较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蹴球、珍珠球、抢花炮等,在全民健身中进行推广宣传,带动其发展,拓宽就业渠道。
4.2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鼓励支援民族地区
学校通过开设必要的就业指导课程,弥补毕业生就业知识的空缺,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克服面试时表现出来的缺乏自信以及心理紧张等问题;其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综合水平,切莫好高鹜远,并对毕业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实践中的指导,积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支援西部,到真正需要他们的民族地区,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既解决了就业问题,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又为西部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做出了贡献,实现社会效益的双赢。
4.3成立市场调研机构加强与民族地区的合作
对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民族院校应成立专门机构,广泛调研,深入民族地区,了解当地的社会需求,收集信息,加强与民族地区的合作。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鼓励学生到街道社区、体育俱乐部以及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实践和实习,了解市场需求动态。
4.4主动调整课程设置发挥民族院校特色
民族院校可以根据地方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有地方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民族院校本身的优势,突出重点,开办特色教学。因此,学校应主动调整课程设置方案,在专项设置上合理分配教学时数,突出重点,根据自身地域性特点,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选修课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有针对性的开设大众健身、娱乐休闲体育等。既体现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又符合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五.结束语
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民族院校中的发展时间短缺乏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等少不够完善,普遍存在毕业生与社会需要脱节,学校课程设置主次不明确,改行易业等现状。因此,政府、学校、学生都要主动做出调整,了解社会需求动态,明确培养目标,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全面提高民族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率。
关键词:民族院校 社会体育专业 就业 思考
一.前言
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院校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或者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随着各高校逐年扩招,国家高学位人才越来越多,但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民族院校为发展成为全面的综合性大学,盲目跟风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民族院校的情况就显得更加严峻。学校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造成培养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矛盾显得尤为突出。此外,目前多数民族院校已经是专业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基于民族院校的综合性,笔者对开设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部分民族院校做了进一步分析,旨在为民族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定参考。
二.当前民族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的现状分析
社会体育专业是指以培养能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1998年天津体育学院首先开设社会体育专业,随后,其他院校也互相效仿陆续开设。根据不同地域的社会风俗、经济文化特点,在得到民委、教育司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国民族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
表1是6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院校反映出的我国民族院校中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的现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1)民族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方向的划分,大体分布在大众健身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教学科研等领域,与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缺少自身办学特色,体现不出民族院校的特点。
(2)表1中所列几所民族院校大多分布在我国中部和西部,主要课程设置大体相同,而所开设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民族特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据以上6所院校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的现实状况,通过笔者的相关调查和咨询,同时也看到一些问题:
(1)盲目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和实习基地相对落后,满足不了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2)就业体系不成熟,缺少专门的调研机构,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不能适应社会所需,改行易业现象严重。
(3)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导致社会体育专概念的相对模糊,从而导致培养过程的相对紊乱,使得培养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名不副实。
三.就业的影响因素
3.1政策法规失调“鸠占鹊巢”现象严重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观念的转变越来越明显,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也在进一步增加。表1中6所民族院校的培养目标都含有大众体育健身咨询指导人才的培养,但目前,我国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数是退休的体育教师、业余体育爱好者,称不上“专业”二字,而且还存在着年龄结构偏大、学历结构较低等现象。虽然政府有关部门颁布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及法规,并没有落实到现实社会中解决实际的就业问题,“鸠占鹊巢”现象严重,致使很多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另求他业,造成高校教学资源的浪费。
3.2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社会实践性
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专业,民族院校在开设时没有依据自身院校的特点合理取舍,而是出现了整体的借鉴和移植。以致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甚至套用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导致了课程设置的结构单一、课程主体不明显、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效果的评价过于形式。此外,社会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实习机制不完善,没有固定实习基地,教学过程缺少实践性。
3.3个人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文化相对滞后,工作环境艰辛,交通不便利等。很多民族院校毕业生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一味的选择工作地区发达、工作环境好、工薪报酬高的单位就业。根据我国民族院校的分布特点,民族地区本应是民族院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首要渠道,但现在许多毕业生不愿回到民族地区,这既不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同时又使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四.民族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4.1推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拓宽就业渠道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对策,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许多尚未开掘、整理的民族文化进行归类、整合,发挥其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根据民族体育项目的健身性、娱乐性、传统性等特点,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比较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蹴球、珍珠球、抢花炮等,在全民健身中进行推广宣传,带动其发展,拓宽就业渠道。
4.2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鼓励支援民族地区
学校通过开设必要的就业指导课程,弥补毕业生就业知识的空缺,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克服面试时表现出来的缺乏自信以及心理紧张等问题;其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综合水平,切莫好高鹜远,并对毕业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实践中的指导,积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支援西部,到真正需要他们的民族地区,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既解决了就业问题,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又为西部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做出了贡献,实现社会效益的双赢。
4.3成立市场调研机构加强与民族地区的合作
对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民族院校应成立专门机构,广泛调研,深入民族地区,了解当地的社会需求,收集信息,加强与民族地区的合作。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鼓励学生到街道社区、体育俱乐部以及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实践和实习,了解市场需求动态。
4.4主动调整课程设置发挥民族院校特色
民族院校可以根据地方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有地方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民族院校本身的优势,突出重点,开办特色教学。因此,学校应主动调整课程设置方案,在专项设置上合理分配教学时数,突出重点,根据自身地域性特点,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选修课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有针对性的开设大众健身、娱乐休闲体育等。既体现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又符合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五.结束语
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民族院校中的发展时间短缺乏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等少不够完善,普遍存在毕业生与社会需要脱节,学校课程设置主次不明确,改行易业等现状。因此,政府、学校、学生都要主动做出调整,了解社会需求动态,明确培养目标,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全面提高民族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