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全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思想道德建设要求,研究了当代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对策。
当代大学生 生活方式 培养
一定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成长和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关联。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的现状和特点
大学要求学生必须自主独立,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大学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同时进行有心的社会交往,有序的日常生活,有益的闲暇娱乐以及有度的消费,而学习、消费、交往等活动都融入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活应该是和谐的,所有这些内容应该围绕学习来展开,也就是说,学习始终是大学生活的中心任务。
1.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
大学阶段学习与中学阶段学习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为:
(1)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自觉主动地学习是大学学习活动的核心。
(2)学习的广泛性
广泛性反映了大学学习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渠道吸收知识,也可以靠广泛的学习兴趣去探索、获得课程之外的知识。
(3)学习的专业性
大学学习是围绕着使大学生如何尽快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而组织和进行的学习活动,具有高层次的职业指向。
(4)学习的探索性
大学生喜欢以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并愿意对未知领域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大学学习活动的这些特点相互交融,才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活力,才使得大学阶段的学习丰富多彩。
2.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特点
作为群体而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有很多共性特点。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高品位的大学文化环境中成长,有知识、有文化、有远大的理想,有较高的涵养和高雅的品位。但相当一部分人,吃求美食,穿讲名牌,用要高档,且互相攀比,精益求精,在文化消费上却是小小气气。据中国青年研究会有关专家调查,目前我国青年“基本不买书报”和“偶尔买点”的人数多达39%;把买书报每月“列为固定开支”的只有9.9%;家中基本没有藏书的人数占34%,加上羞于启齿未答藏书状况的人数接近40%。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文化、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涌入中国,电话、电视、电脑等现代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使地球似乎日益缩小,发达的大众传媒将世界上最新的一切展示在中国人眼前,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敏锐感应力,使他们能对异域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出快速的反应。
3.当代大学生交往方式的特点
人的一生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往,产生各种关系,这是一个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资源。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际交往的观念、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要求。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尤为强烈,更趋开放,他们主动跳出自我生活的小圈子,面向社会、面向多元的世界,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他们不仅具有现代的交往意识,而且经常运用现代的交往手段。
4.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的特点
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科学文化素养比较高,视野比较开阔,他们希望在大学里更全面地发展自己,过一种发展性的高层次生活。因此,大学生普遍追求高格调的闲暇生活,渴望在豐富、高雅的闲暇活动中实现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二、当代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
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又需要学校的引导和培养。高等学校要把该项工作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培养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深化人生价值观教育
人生价值观建设至关重要。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起以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培养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注重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第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代精神结合,积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面向时代的一种创造,是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第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创造全员教育的环境和各方面团结协作的整体氛围,促进大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主动性,将这种主动性转化为对活动的主动参与。
3.提升大学校园的文化品位
大学文化的品位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所做出的整体评价,它是一种氛围,一种可以包容一切的氛围,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使每一个师生从此文化氛围中获得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和依赖感。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明确办学理念与教育思想,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开展高品位文化活动。
4.净化社会生活环境
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历来是教育学的研究课题。净化社会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做到净化社会生活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反腐倡廉
大学生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时刻在感受着社会生活的气息,观察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评判着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所以,社会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特殊的破坏作用,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许许多多的事例证明,反腐倡廉对净化社会环境具有特殊的促进作用。
(2)创设健康的网络文化
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传递信息、交往、娱乐的重要途径。能否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关系到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因此,创建健康的网络文化势在必行。
(3)坚持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新闻出版等部门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尽量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科学的信息,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优化舆论环境,使社会主义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在舆论的作用下得到广泛的宣传,成为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标准,而同时使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模式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受到应有的抑制和分析批判,从而为优化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创造条件。
三、结语
总之,大学生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将随之改变。教育者应着力研究影响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主客观因素,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成长成才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边洁等.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浩吾等.大学社会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华文出版社,1994.
[4][美]Linell Davis.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李淑贞.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当代大学生 生活方式 培养
一定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成长和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关联。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的现状和特点
大学要求学生必须自主独立,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大学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同时进行有心的社会交往,有序的日常生活,有益的闲暇娱乐以及有度的消费,而学习、消费、交往等活动都融入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活应该是和谐的,所有这些内容应该围绕学习来展开,也就是说,学习始终是大学生活的中心任务。
1.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
大学阶段学习与中学阶段学习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为:
(1)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自觉主动地学习是大学学习活动的核心。
(2)学习的广泛性
广泛性反映了大学学习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渠道吸收知识,也可以靠广泛的学习兴趣去探索、获得课程之外的知识。
(3)学习的专业性
大学学习是围绕着使大学生如何尽快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而组织和进行的学习活动,具有高层次的职业指向。
(4)学习的探索性
大学生喜欢以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并愿意对未知领域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大学学习活动的这些特点相互交融,才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活力,才使得大学阶段的学习丰富多彩。
2.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特点
作为群体而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有很多共性特点。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高品位的大学文化环境中成长,有知识、有文化、有远大的理想,有较高的涵养和高雅的品位。但相当一部分人,吃求美食,穿讲名牌,用要高档,且互相攀比,精益求精,在文化消费上却是小小气气。据中国青年研究会有关专家调查,目前我国青年“基本不买书报”和“偶尔买点”的人数多达39%;把买书报每月“列为固定开支”的只有9.9%;家中基本没有藏书的人数占34%,加上羞于启齿未答藏书状况的人数接近40%。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文化、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涌入中国,电话、电视、电脑等现代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使地球似乎日益缩小,发达的大众传媒将世界上最新的一切展示在中国人眼前,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敏锐感应力,使他们能对异域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出快速的反应。
3.当代大学生交往方式的特点
人的一生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往,产生各种关系,这是一个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资源。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际交往的观念、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要求。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尤为强烈,更趋开放,他们主动跳出自我生活的小圈子,面向社会、面向多元的世界,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他们不仅具有现代的交往意识,而且经常运用现代的交往手段。
4.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的特点
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科学文化素养比较高,视野比较开阔,他们希望在大学里更全面地发展自己,过一种发展性的高层次生活。因此,大学生普遍追求高格调的闲暇生活,渴望在豐富、高雅的闲暇活动中实现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二、当代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
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又需要学校的引导和培养。高等学校要把该项工作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培养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深化人生价值观教育
人生价值观建设至关重要。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起以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培养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注重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第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代精神结合,积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面向时代的一种创造,是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第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创造全员教育的环境和各方面团结协作的整体氛围,促进大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主动性,将这种主动性转化为对活动的主动参与。
3.提升大学校园的文化品位
大学文化的品位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所做出的整体评价,它是一种氛围,一种可以包容一切的氛围,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使每一个师生从此文化氛围中获得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和依赖感。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明确办学理念与教育思想,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开展高品位文化活动。
4.净化社会生活环境
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历来是教育学的研究课题。净化社会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做到净化社会生活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反腐倡廉
大学生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时刻在感受着社会生活的气息,观察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评判着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所以,社会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特殊的破坏作用,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许许多多的事例证明,反腐倡廉对净化社会环境具有特殊的促进作用。
(2)创设健康的网络文化
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传递信息、交往、娱乐的重要途径。能否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关系到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因此,创建健康的网络文化势在必行。
(3)坚持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新闻出版等部门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尽量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科学的信息,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优化舆论环境,使社会主义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在舆论的作用下得到广泛的宣传,成为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标准,而同时使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模式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受到应有的抑制和分析批判,从而为优化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创造条件。
三、结语
总之,大学生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将随之改变。教育者应着力研究影响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主客观因素,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成长成才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边洁等.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浩吾等.大学社会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华文出版社,1994.
[4][美]Linell Davis.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李淑贞.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