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提问要具有艺术性,做到提问的目的性、质量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时机性的统一。
关键词: 目的性;质量性;层次性;趣味性;时机性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04-0022-02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这一点,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每周只有一堂课,而且不布置家庭作业。也就是说,所有的教学都聚焦在那每周40分钟上,作为课堂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提问尤为重要。那么,课堂提问当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 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提问要有的放矢
问题设计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考虑教学的整体效应。那种想怎么问就怎么问,想在哪问就在哪问的做法是应当摒弃的。不然就会节外生枝,脱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而陷入盲目性。比如,某位教师教学《太阳能热水器——表格的制作》时,要求学生帮忙分析哪一种热水器好,并且说出理由。结果学生思维停留在“选择热水器”的焦点上,而对信息的呈现方式没作深入思考,不能联系到表格的制作上。
二、提问要讲究质量
所谓质量是指教师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涉及面要尽可能宽广,要提出带有分析、评价、想象型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教师的课堂提问,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其根本目的在于打开学生思维,要让学生去思考。如果教师的提问没有质量,一个问题只需一两名学生回答即能解决,教师再问,就会出现课堂上一问一答的情形,这样,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不但会占据学生大量的时间,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笔者介绍下面两个方法以供大家探讨。
(1)温故知新
由于小学信息技术的课时少、间隔久,学生很多知识点和操作都遗忘了,常常是一问三不知。而小学信息技术知识是系统连贯的,操作是一环套一环的,新知识、新操作是在旧知识、旧操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忘记了,或淡漠不清,接受新知识就会产生困难。因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温故知新是很必要的。教师在讲课之前,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几个前课所学过的问题,引起全班同学回忆和思考,再找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在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给以订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复习旧知。
(2)对比提问
通过对比,让学生加以分析、研究、思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有助于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因为鲜明的对比,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越是新异物引起的探究反射就越强烈,就会在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内引起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使人对注意的对象得到清晰而完整的反映。即使是刺激物消失后,这个暂时神经联系仍可以留下极为深刻的痕迹,对以后的再认识与重现都有好处。比如,教学Word模板功能,就可以提问新建模板与新建文档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学生经过不断操作比较,讨论归纳才能明白新建模板不是当前默认的文档。
三、提问要区别层次
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如果问题全在知识范围内,只是大脑皮层的简单思索,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问题过深,大脑皮层模糊一片,就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兴趣点。”
因此,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知识的准备程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差异,要从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问题太浅,唾手可得,学生会产生厌倦与轻视的心理,引不起兴趣;问题太难,高不可攀,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无从回答,影响思维的积极性。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优生可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思索而有所得,从而使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具体可以从下面两点做起。
(1)提问要以班里中上等学生的水平为基础,难易适中
教师课堂提问时,问题的设计应该以班里中上等学生的水平为基础,难易适中。之所以将这种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为问题设计的基础,是因为这样既有利于激发优良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中下等水平学生向优良水平靠拢,继而进一步促进学困生水平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标。
如教学《了解旅游景点》时,为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笔者在教学“启动IE浏览器”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启动IE浏览器。①你能在电脑里找找看,IE浏览器在哪吗?②你是怎么启动它的?③找一找最捷便的启动方法?通过分层次的问题,不但照顾了全体学生,而且给部分学生发展个性提供了空间。
(2)提问要先易后难,从简到繁,层层递进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意思是说,善问者就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再砍木材的关节。直白说,就是先易后难,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使学生有思考的余地。
比如,某位教师让学生体验了从网上下载文件后讲解“什么是下载”这个知识点。他连问四个问题:①从哪里获取文件的?②获取文件后保存在哪里?③获取文件的过程是复制还是移动?④什么是复制?经过这四个问题的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学生回忆了文件的来源和去向,再联系学过的复制和移动的概念,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下载”的概念。
四、提问要能激发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学习效果不仅与人的智力和学习方法有关,而且与学习心态有关。如激发悬念提问法,可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引起心理上的疑问,能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激起大脑皮层的兴奋,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在师生的共同质疑、分析、思考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促进智力的发展。
比如,教学复制和粘贴,就可以先讲解“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这个古老的故事(重复10遍,学生轰笑)。然后师生比赛,看谁最先打完此内容。结果教师轻轻松松胜出,学生手忙脚乱,还是失败。此时,学生自然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追下去”的悬念心理,他们的注意力和求知欲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很快就掌握了复制和粘贴的要点。
五、提问要注意时机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就要求教师提问要把握好时机与火候,要问在学生“欲发而未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与有疑”之际。反之,如果提问时机把握不好,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于启迪学生思维,影响课堂效果。
比如,教学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中的“橡皮”工具时,一讲完橡皮如何使用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去玩。此时学生就会发现橡皮太小,擦得太慢。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提问:擦得太慢怎么办?从而引导学生使用“ ”和“-”号,如何将其变大变小,让他们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如果一下子把橡皮的使用全部讲完,学生一点疑问也没有,课堂就变得索然无味。
总之,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发“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新,努力让信息技术课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郭凤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失效现象聚焦及成因解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
[2]杨玲.如何修炼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
[3]杜星.有效评价带来的课堂转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
[4]徐豪壮.让课堂成为信息化最出彩儿的地方[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3).
[5]吴春玲.自主探究 构建有效信息技术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7).
[6]肖凤霞.教学双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7).
[7]程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发现能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8).
[8]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上)[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4).
(编辑:郭桂真)
关键词: 目的性;质量性;层次性;趣味性;时机性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04-0022-02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这一点,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每周只有一堂课,而且不布置家庭作业。也就是说,所有的教学都聚焦在那每周40分钟上,作为课堂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提问尤为重要。那么,课堂提问当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 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提问要有的放矢
问题设计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考虑教学的整体效应。那种想怎么问就怎么问,想在哪问就在哪问的做法是应当摒弃的。不然就会节外生枝,脱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而陷入盲目性。比如,某位教师教学《太阳能热水器——表格的制作》时,要求学生帮忙分析哪一种热水器好,并且说出理由。结果学生思维停留在“选择热水器”的焦点上,而对信息的呈现方式没作深入思考,不能联系到表格的制作上。
二、提问要讲究质量
所谓质量是指教师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涉及面要尽可能宽广,要提出带有分析、评价、想象型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教师的课堂提问,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其根本目的在于打开学生思维,要让学生去思考。如果教师的提问没有质量,一个问题只需一两名学生回答即能解决,教师再问,就会出现课堂上一问一答的情形,这样,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不但会占据学生大量的时间,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笔者介绍下面两个方法以供大家探讨。
(1)温故知新
由于小学信息技术的课时少、间隔久,学生很多知识点和操作都遗忘了,常常是一问三不知。而小学信息技术知识是系统连贯的,操作是一环套一环的,新知识、新操作是在旧知识、旧操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忘记了,或淡漠不清,接受新知识就会产生困难。因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温故知新是很必要的。教师在讲课之前,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几个前课所学过的问题,引起全班同学回忆和思考,再找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在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给以订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复习旧知。
(2)对比提问
通过对比,让学生加以分析、研究、思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有助于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因为鲜明的对比,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越是新异物引起的探究反射就越强烈,就会在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内引起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使人对注意的对象得到清晰而完整的反映。即使是刺激物消失后,这个暂时神经联系仍可以留下极为深刻的痕迹,对以后的再认识与重现都有好处。比如,教学Word模板功能,就可以提问新建模板与新建文档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学生经过不断操作比较,讨论归纳才能明白新建模板不是当前默认的文档。
三、提问要区别层次
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如果问题全在知识范围内,只是大脑皮层的简单思索,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问题过深,大脑皮层模糊一片,就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兴趣点。”
因此,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知识的准备程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差异,要从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问题太浅,唾手可得,学生会产生厌倦与轻视的心理,引不起兴趣;问题太难,高不可攀,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无从回答,影响思维的积极性。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优生可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思索而有所得,从而使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具体可以从下面两点做起。
(1)提问要以班里中上等学生的水平为基础,难易适中
教师课堂提问时,问题的设计应该以班里中上等学生的水平为基础,难易适中。之所以将这种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为问题设计的基础,是因为这样既有利于激发优良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中下等水平学生向优良水平靠拢,继而进一步促进学困生水平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标。
如教学《了解旅游景点》时,为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笔者在教学“启动IE浏览器”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启动IE浏览器。①你能在电脑里找找看,IE浏览器在哪吗?②你是怎么启动它的?③找一找最捷便的启动方法?通过分层次的问题,不但照顾了全体学生,而且给部分学生发展个性提供了空间。
(2)提问要先易后难,从简到繁,层层递进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意思是说,善问者就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再砍木材的关节。直白说,就是先易后难,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使学生有思考的余地。
比如,某位教师让学生体验了从网上下载文件后讲解“什么是下载”这个知识点。他连问四个问题:①从哪里获取文件的?②获取文件后保存在哪里?③获取文件的过程是复制还是移动?④什么是复制?经过这四个问题的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学生回忆了文件的来源和去向,再联系学过的复制和移动的概念,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下载”的概念。
四、提问要能激发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学习效果不仅与人的智力和学习方法有关,而且与学习心态有关。如激发悬念提问法,可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引起心理上的疑问,能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激起大脑皮层的兴奋,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在师生的共同质疑、分析、思考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促进智力的发展。
比如,教学复制和粘贴,就可以先讲解“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这个古老的故事(重复10遍,学生轰笑)。然后师生比赛,看谁最先打完此内容。结果教师轻轻松松胜出,学生手忙脚乱,还是失败。此时,学生自然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追下去”的悬念心理,他们的注意力和求知欲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很快就掌握了复制和粘贴的要点。
五、提问要注意时机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就要求教师提问要把握好时机与火候,要问在学生“欲发而未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与有疑”之际。反之,如果提问时机把握不好,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于启迪学生思维,影响课堂效果。
比如,教学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中的“橡皮”工具时,一讲完橡皮如何使用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去玩。此时学生就会发现橡皮太小,擦得太慢。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提问:擦得太慢怎么办?从而引导学生使用“ ”和“-”号,如何将其变大变小,让他们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如果一下子把橡皮的使用全部讲完,学生一点疑问也没有,课堂就变得索然无味。
总之,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发“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新,努力让信息技术课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郭凤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失效现象聚焦及成因解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
[2]杨玲.如何修炼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
[3]杜星.有效评价带来的课堂转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
[4]徐豪壮.让课堂成为信息化最出彩儿的地方[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3).
[5]吴春玲.自主探究 构建有效信息技术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7).
[6]肖凤霞.教学双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7).
[7]程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发现能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8).
[8]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上)[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4).
(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