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适性价值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niao1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财富,对人类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事物的功能决定事物的价值,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满足人类文化需要、促进社会团结与增强社会凝聚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在历史与文化研究和传承方面都具有重要功能,所以其价值意义不容小视。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增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就要明白它有什么价值。作为活态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重要价值,本文将对其普适性价值进行论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适性价值,是指在各个地区、各个时代、各个民族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价值,这些价值也具有历时性特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共有的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核心,没有这些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失去了意义和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谓之“遗产”,说明它是由过去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具有历史价值;谓之“文化遗产”,说明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文化价值、精神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三个普适性价值是它的基本价值,是我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活态历史、认识人类文明、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个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中各选取一个或几个例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适性价值进行论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无论是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总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特点,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了解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习俗以及思想禁忌。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例如满族说部。满足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口耳相传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长篇说唱艺术,满语称“乌勒本”(ulabun),汉译为传或传记。满族讲唱说部主要在氏族内口耳相传,代代承继。早期多用满语说唱,清中叶后满语渐废,遂改用汉语讲唱,其中夹杂一些满语。满族说部风格凝重,气势恢弘,包罗氏族部落崛起、蛮荒古祭、开拓创业、英雄史传、民族习俗和生产生活知识等内容,被称为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历史的记忆,书中提及的历史内容有的鲜为人知,有的弥补了我国北方历史文献记载之不足,是民族史、疆域史、民族关系史以及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2、表演艺术。表演艺术中传统戏剧、曲艺都是活态历史的表现形式。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昆曲的剧目中所承载的历史资源极其丰富。如从最具代表性剧目《牡丹亭》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当时人们的婚姻关系、家庭结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人际关系等。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传统节日是社会实践、仪式、活动的突出体现者。例如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有关传说很多,其中以“年”兽传说、熬年传说和万年创建历法说等最具代表性。自汉武帝改用农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立春最早是祭天、祭农神和祭春神、鞭春牛、祈丰年的日子。《史记》、《汉书》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朝亦始也)。古人常在此时举行朝贺,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后来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辛亥革命之后,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立春逐渐淡化。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时代变化便可以看出其历史变迁过程及价值。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二十四节气为例,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我国历代农业活动的方式、工具和衣食习惯,了解古代天文知识、气候知识水平等。
  5、传统手工艺。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和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为例。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紫砂陶技艺也不断创造出了一系列的装饰技艺。我们可以从紫砂陶技艺的变化中看出不同时代人们的不同技艺水平、审美标准和与之相关的茶文化发展阶段。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客家土楼独具特色。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相传西晋末年,由于中原的征战不断,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为了避免战乱而南徙渡江,来到现江西、福建及广东北部,为有别于当地原有居民,被称之为“客家”。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演绎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文化。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
  从历史价值的角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积蓄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华,保留了各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历史。它可以去印证往昔的历史史实,可以纠正历史记载中的谬误,也可以对史料记载中的不足加以弥补和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生动的方式,反映了社区、群体的世界观和生存状态,反映了群体的行为和制度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整体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每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体现着该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制度模式等,是一个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发展轨迹。人类文化各具民族特点,各成独立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文化多样性特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所以文化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价值。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以格萨(斯)尔为例。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格萨(斯)尔》在多民族中传播,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动见证。这部史诗还流传到了境外的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地区以及喜玛拉雅山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和周边地区,这种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是异常罕见的。
  2、表演艺术。以龙舞为例。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由于存在的地区不同,形成了带有不同地方特色的龙舞,主要的有: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泸州雨坛彩龙。各地龙舞的表演方式及制龙所用的材料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体现了龙图腾文化在各地不同的表现特点,但同时也体现出了龙舞中蕴含的中华“龙”文化信仰。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以祭孔大典为例。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现在的祭孔大典从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祭孔活动早在公元前478年就已经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的重视,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当今的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儒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为例。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规律的一種医学知识。中医学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生命活动,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等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阴阳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变化。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人体与自然界、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并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中医生命与疾病知识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疾病与证候、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治法、五运六气等内容。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识与西医截然不同,其出发点是中华文化中“人身小宇宙,天地大人身”的观念,将人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身体的每一部分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统一,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立统一的观念和整体观念,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
  5、传统手工艺。依然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为例。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既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作为上品茶具,紫砂壶的良好的透气性能使人尽享茶之色香味,使紫砂器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相契合,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紫砂陶制作技艺也是茶文化的承载者和体现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群体和民族的文化积淀,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文化传统,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所代表的是鲜活的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一个民族或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含着该民族或群体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生存方式和文化身份,以及该民族或群体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体现出该民族或群体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该民族或群体存在的标志和发展的根基。不同的民族或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它们共同丰富、充实和维系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各民族或群体的精神依托,蕴藏着各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反映了各民族或群体的文化行为和生活态度,集中表现为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状态。它由种族、血统、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熏陶、融汇而成,也可说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心态和存养。民族精神表现在一个民族的节操、气度、风范和日常行谊上。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魂,是一个民族的独特人格的彰显,是一个民族的慧根。同一民族之间,必须具有相同的文化意识、生活习俗、道德规范、忧患心态与哲学思想,否则会形成民族间的分歧。因此,民族精神乃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所系,是民族同心、同德的关键,更是民族绵延、发展的重要枢纽。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以川江号子为例。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重庆市和四川东部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川江号子主要流传于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等流域。这一带航道曲折,山势险峻,水急滩多,全程水位落差较大,特别是经险要的三峡出川,船工们举步维艰。川江号子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川江号子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铸而成的生命之歌,具有传承历史悠久、品类曲目丰富、曲调高亢激越、一领众和和徒歌等特征。它的存在从本质上体现了自古以来川江各流域劳动人民团结协作的精神、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粗犷豪迈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
  2、表演艺术。以古琴艺术为例。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琴曲的标题性、音结构的带腔性、节奏上的非均分性、音质上清微淡远的倾向性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汉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在大量琴曲音乐中,多方面地反映了人在自然、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种种感受。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艺术集诗书礼乐为一体,包含并传承了儒家传统精神及崇尚自然、琴道即人道的道家思想境界。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以端午节为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最早的渊源有三个:五月信仰及其相关习俗;夏至节俗;龙图腾民族的祭祀习俗和新年习俗。在历史发展中,端午节民俗除了有禳毒祛瘟的祭祀内容,扩大了纪念屈原的纪念內容并兼具游艺性。端午精神由对人体疾病的防御转向对人性弱点的批判、由对自然界不良环境的改造转向对社会不良邪恶势力的斗争并最终将端午精神固定在屈原身上,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爱民的忧患意识、团结协力的共进精神和应对灾异的生活智慧。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中药炮制技术与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为例。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从来自于大自然的鲜药,到经过人工加工后的药材,是一个质的飞跃,让药材飞跃起来的便是二者之间的炮制环节。北京同仁堂是中国传统医药中闻名遐迩的老字号,至今已有337年历史。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集中体现在“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观,“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和“讲信义,重人和”的经营理念,“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我们可以从以上两者中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的诚信、平等、人和等精神价值。
  5、传统手工艺。依然以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为例。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可以看出,客家土楼中蕴含着客家人坚忍不拔、团结协作、同心协力的民族精神。
  丰富多彩、形态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各群体宝贵的精神财富,极富精神传承价值。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保留和体现了民族特有的心理模式、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等民族精神的载体。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活丰富的民族精神资源,传承民族精神,巩固各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群体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生动反映了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演化的过程,体现和传承着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些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不仅是前人留给当代人的文化遗产财富,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继续传承发扬下去,具有历时性特点。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适性价值也是历时性价值。通过对这些价值的研究,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学习,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价值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8.
  [2]文化部外联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王鹤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分析[N].中国文化报,2008.8.7.
  [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www.ihchina.cn.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www.ccnt.gov.cn
  (作者简介:赵蔚峡(1987-)女,汉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导师:罗微老师。在读期间曾在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践调研,并有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实习经历。)
其他文献
摘 要:论文以党的十八关于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全面分析了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对提高我军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意义。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军事文化的基本要求,探讨了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字:社会主义文化 创新发展 军事文化  党的十八大从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积极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歌剧艺术经受住了重重考验传承了五个世纪.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想要不做出巨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声乐的演唱方式上.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一个有着系统的发展方向,技术已
俗世,熙熙攘攘,打打闹闹,坑蒙拐骗,等等,显然,它不是一个清净之地。而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我们只能闹中取静,俗中取雅,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做到自主。  《徒然草》里有言:“不要用心于外物,最好的办法是一个人独处。一旦把心放在世俗,就免不了被它迷惑,失去自主。比如和别人交谈,总想博得别人的好感,就做不到言为心声了。又不免有和人嬉闹的时候,有和人争执的时候,以至于喜怒不定,妄念丛生,得失之心就再难
期刊
寺院教育是实施学校教育之前藏区唯一的教学机构,其教学内容除了本身具有的佛教教育外还包含了很多内容,如语言、艺术、医学、历算、手工等等都凸显了寺院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与传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理念也面临着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形态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教育工作。为了满足现今的教育需求,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教学空间的设计要向多元化
日本是岛国,所以即便是内陆湖泊也有延伸至海洋的部分,故通常湿地多指滨海湿地。日本之所以重视滨海湿地的保护,是因为日本湿地消失速度极快,湿地保护刻不容缓。根据日本环境省开展的自然环境保全基础调查结果,从1945年到2005年的60年间湿地的消失率达到40%。  众多日本学者对海洋开发活动的探讨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海洋是超越人类空间的巨大存在,故应着眼长远;救助海洋是伤害海洋的人类应尽的责任,而树
摘要:新教师是教学群体的新生力量,也是高级型、专家型教师必须经过的过程。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新教师在入职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如不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新教师入职时的困难及对策进行了深度的分析。  关键词:新教师;入职时;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45-01
企务公开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企工作的基本要求,搞好企务公开能够有效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民主管理,推动企业健康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随着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我们不禁会思考:我们一味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是什么?马克思告诉我们,社会的最终归宿是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流行的挫折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本文从挫折教育的概念入手,对大学生常见的挫折进行了归纳,结合自己的实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