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紧时代脉博 讲好传统文化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wang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记载于传世经典,践行于历代英贤。优秀传统文化超越时空,历久弥新,与当今时代精神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使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大同理想,正在变成越来越清晰的社会现实。当今时代,讲好传统文化,不只是吟唱诗文、训诂经义,必须扣紧时代脉博,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传世经典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贯通,以当代实践洗涤传世经典之蒙尘,使其思想愈加光辉; 以经典所承载的不朽思想滋养当代之人民,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归依,让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文化价值;中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8-0053-05
  近代以来三甲子,中华传统文化历经盛衰极反,今天终于随国家强盛而迎来复兴。大至国家内政外交,小到民间衣食器物,强劲的中国风由华夏延及四海。近十多年来,各种国学班、读经班如春苗勃发,尤其是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印发之后,各级学校更是积极响应,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然而,毕竟传统文化教学已经淡出体制内教育近百年,当前复兴面临方向迷茫、内容芜杂、人才匮乏三重困难,遭遇瓶颈。作者今千思一得,斗胆回应上述三难,愿方家执殳前驱,以解当下之急。
  一、传统文化传承概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传承、共同拥有的文化。纵观历史,若看主流,不得不承认其源追三皇,学宗孔子。慎修明德、仁政爱民的治国思想始见于尧舜时期,成于周公确立礼乐文明,经孔子传述成为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内容。虽经东周百家争鸣,终于西汉独尊儒术,此后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主流,直到百余年前的“新文化运动”。
  历史选择了儒家,虽说有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力,本质上还是源于儒家在思想上秉承忠信仁恕等普遍价值;行为上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学术上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并且一代代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卓越人才,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才能成为主流。与此主流并行,诸子百家,各族文化交相辉映,虽有思想论辩,总体上是彼此尊重、交汇共生的。
  至晚清,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遭到质疑、抛弃,虽说有战争失利进而损害文化自信的大背景,本質上还是自身麻痹于长期领先的优越感,逐渐丧失了海纳百川气度和创新发展的活力,文化上的弊病已先于经济、政治显露出来并趋于衰落。
  及至近代屡遭列强侵凌,国破民穷,危亡在即,爱国志士前仆后继,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技不如人”说破灭于甲午战败,“制不如人”说破灭于洪宪复辟,于是归罪于传统文化,先砸“孔家店”,再请“德先生、赛先生”,甚至激进学者还要把汉字改造成字母文字。新文化运动中,西方各种思潮被介绍进来,再现百家争鸣盛况,唯独儒学遭弃,虽有矫枉过正之实,难免畏影辟迹之病。最终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元素,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文化传承的“文”与“质”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都深受传统文化濡染,其中不乏饱学之士。他们能够认同共产主义,是因为早已心向“大同”;能立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因为自幼受到的教育就是“仁以为己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坚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源于历史积淀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自强不息的品格;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屈,因为有舍生取义的信念,有史书上、戏文里的无数楷模……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虽不言文化传承,却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至最高领导人下至普通干部,鞠躬尽瘁,与民同命,可谓大仁;外御强敌打赢立国之战,无畏封锁坚持独立外交,堪为大勇;正视国情,抓住主要矛盾,统筹规划,发展经济、健全法治、保障民生、增进团结、巩固国防、开拓外交,此是大智。
  从民族文化发展进程看,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反思,当时仍在延续,矫枉过后仍未回中正。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形式上极力与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划清界限的同时,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是割不断的。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共产党人,把这些宝贵的精神和价值,在党的章程、纲领、决策中表述出来,并落实到行动中,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当之无愧!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棘子成,与孔子的学生子贡的对话中,讨论了“文”与“质”的关系。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文,其甲骨文字有多种不同字形,象正面站立的人形,突出胸前纹饰,本义就是交错刻画的纹饰,引申为文字、修饰、美化、外在表现等。质,楷化为質,本义是两把斧子价值相当,由“价值相当”引申为抵押、质押,因有质押引申为“诚信”,又由信引申为“真实、本质”,再引申为“质朴”“未加修饰”,从而与“文”相对。棘子成之问,俗解为“一个人思想正直就可以了,语言、行为无所谓”。用到文化传承的语境,质就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至于那些典籍文章,都属于载体,是“文”,是否可以不重视呢?子贡以当时人们流行的服饰做比喻,意思就是内在思想和外表礼仪同样不可分割,形式和内容不可分离,这叫“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发社会畅议,相关解读类节目也广受欢迎。可惜的是,本来这些经典名句,作为中华儿女应是耳熟能详,听到后会心一笑,现在却需要有专家解读,更遑论自己能信手用典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作为教师,应做的是静心读书,结合生活读原典,才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道。   三、当代生活与传统价值
  那么,两千多年以前形成的经典,与今天的生活如何联系在一起?就在今年3月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的首场会议上,中方代表回应美方致词严重、无理攻击指责的话迅速登上热搜榜首,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发言中强调:“中方过去、现在、将来都绝不会接受美国的无端指责,同时我们要求美方彻底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霸道行径。美国的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这些话令国人振奋,也令许多国外网友羡慕。此场景,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当代注解,教师讲《论语》“何如斯可谓之士矣”,使用这个案例最为恰当。
  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语言凝炼,思想丰富,经过百代筛选,流传至今,其精神和价值是超越时空的。我们延续文化血脉,传承民族精神,离不开历代中国人共读的经典。两千多年前形成的经典,是依附于当时的生活讲道理,但是,今天的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大不相同,虽然其道理并无二致,只是今天如不能结合当代生活学习,必不能彰显传统文化经典的强大生命力,不便于大众借鉴先贤智慧持志修身,提升当下生活品质。
  四、讲好传统文化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绕不开传世经典。复兴中华文化,必须使这些传世经典走出藏室,回归生活。为此,就要讲好传统文化,把传世经典普及到大众。然而,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已经淡出体制教育百余年,回归生活,谈何容易!二十年前,王财贵教授在北师大的一场演讲,极大推动了国内的传统文化传承,此后民间各种实践蓬勃开展,从“小朋友,跟我念”到复兴吟诵,至今体制内学校也积极参与进来,但综观全局,要讲好传统文化,尚需探索。此处略谈愚见,求方家雅正。
  (一)训诂考据,研读原典务求确义
  当前大众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绝大多数人不能直接阅读文言文,需要借助现代注解、翻译。这些注解为求简洁,往往于古注中择一家之言,读者借此难见全貌,且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译注类典籍读过不少,仍难入门,对原典更加望而却步。也有不求甚解者,以今度古,想当然地妄自解读经典,贻笑大方。
  古代私塾教学,经学为首,不只是因为科举考试,更是因为这是修身治学的根本,且有完善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应。概括说就是逐字拆讲,以经解经,每个字、每句话都不放过,所以三五年私塾学习,就能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文言文阅读和生活运用都没有太多问题。今天在语文课内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教学,按字数算也不少,但因内容分散、教法不同,所以高中毕业后,即使学习了六年文言文,也很少有学生能够自由阅读文言文。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完整、准确地理解经典,不可以今度古、断章取义,也不能人云亦云,必须亲读原典,深究古义。如能以《三字经》中次第循序渐进,读完四书(最好是朱子《四书集注》,注解虽不是完全准确,却是不可逾越的津梁),便可借助工具書阅读文言文。这些是否回归体制内教育暂且别论,总结了一千年、验证了八百的年的读书次第,现代恐难超越。
  读文言文,难在训诂。古代经典中常有同音假借(是古代同音,不是现代普通话同音)、形近讹传,要用训诂的方法才能知本义。这自古就是大难题,例如《诗经·秦风·终南》首章“终南何有,有条有梅”中的“条”《毛诗》训为“槄”,即是类似楸的一种树——对此无异议。 而次章首句“终南何有,有纪有堂”自《毛诗》将“纪”训为“基”,认为“堂”指“毕道平如堂也”,后世近两千年也绕不出来,直到清朝训诂、考据之学大兴,王引之依“因声求义”的思路,才给出圆满的解释,他在《经义述闻弟五·毛诗上》说:“纪,读为杞。堂读为棠。条、梅、杞、棠,皆木名也。纪、堂,假借字耳。考《白帖》终南山类引《诗》正作‘有杞有棠’。”
  越是上古,用字、句法与现代差异越大,字之通假、物之异名、器之流变、事之损益,无训诂考据的功夫就难解经义。这些常识,需要由浅入深,逐渐积累,所以说“孝经通,四书熟,儒六经,始可读”。
  (二)因世观变,纵览流派勿迷初心
  文化的变迁必然会留下时代的印迹。虞夏重德,殷商敬天,周兴礼乐。春秋之后王室衰微,文化下移,才有百家争鸣。秦以法强,汉以孝治。汉初儒家始尊,得以进入权力中枢。六朝动荡,玄学、佛学盛行。隋唐开创科举,儒家得以“独尊”;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儒家地位达到巅峰,理学繁盛,心学初萌。此后,权力渐趋集中,清初“文字狱”使人人自危,只能潜心训诂考据,以至清末在列强侵凌之下丧失自信。西学东渐,使中华传统文化再现博大、包容的特性,实现了自我革新。此后,经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全面小康,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健步前行,文化自信越来越坚定。
  纵观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见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其特点,但总体上讲其取舍扬弃一直以经世治用为宗旨,用今天的话就是“清谈误国,实干兴邦”。儒家自孔子创立,就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提出的治国平天下之正道。孔子、孟子皆不得其时,但都不屈志以求功名富贵,而是“仁以为己任”,“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生不得其志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以尊为圣人。后世诸贤,仪刑孔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或舍生取义,或杀身成仁,无怨无悔。抓住这一初心,再观历代名贤嘉言,则能见其心,知其时。想想“铁肩担道义”的第一代共产党人,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但百年后的今天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引领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革命前赴后继的先烈们,谁曾计算过成功概率?他们不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吗?所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恰如其分!
  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处的时代,传统文化余温尚在,“君子喻于义”可以是普遍的价值认同,他们可以笃信共产主义,为之奋斗终生。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曾反思说,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够。在改革初期,以效率优先,时间就是金钱,“共同富裕”在民众层面被曲解,不谈古代圣贤,羞言当代英雄,君子、小人都去逐利,西方“和平演变”之毒就会乘虚而入。进入新世纪,我们极力纠偏,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大力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一定收效,去年新冠疫情和脱贫攻坚中,青年人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也应看到纵欲逐利、贪利害义之风的社会影响依然存在。作为一名教师,每见破获的电诈案、传销案中年轻的嫌疑人,每遇学生问及“入团有什么好处”,总是感觉到思想教育任重道远,文化传承使命艰巨,忍不住地想,怎样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相联系,回应当下的社会问题。   (三)关注当下,融通古今寻绎至理
  “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今社会虽繁简悬殊,事理人情都违道非远。往事可鉴,并非刻舟求剑,而是从过往经典中感悟至理,帮助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下的问题,回应当代人的精神诉求。
  当前,我国法治越来越完善,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是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可是,一些无原则、无底线的现象,也仍然令人深感苦恼……精致的利己主义泛滥,如水之就下无孔不入,贪利害义,败坏世风。传统文化若不能回应当下尖锐问题,启发解决之道,就会成为玻璃展柜里的古玩——再精美也終有被抛弃的一天。
  “中人之情也,有余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逸,从欲则败”,孔子概括了人之常情。“凡夫之为奸邪窃盗,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无度则小者偷盗,大者侈靡,各不知节”,这勾画出普通人违法纵欲的心路历程。孔子说,“圣人之设防,贵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为至治也”,即仁君立法,是为导民向善,使“民知所止”,远离犯罪刑罚,而不是掘坑等人往里掉。孔子主张从源头上预防违法犯罪,“刑罚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辄绳之以刑,是谓为民设阱而陷之。”通过明确礼仪制度、整饬教化,使民“知节”“有度”,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虽有五刑而不必用。
  当前种种“无原则、无底线”的社会现象如水泛滥,必须法治建设、道德建设两手抓,既要修好社会生活中的导流渠,也要筑牢人们内心的防洪堤。而且,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有本末先后:“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以此思想,再观严抓“四风”、高压反腐,净化网络、褒扬和保护英雄模范、积极报道改革和建设的各方面成就,就能理解这些都包含教化因素,都在引导社会风气。近一年多以来,我们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打压之下,全国人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成功应对挑战,成就卓著。融通古今,面对当下,我们就更有信心、有智慧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四)回归生活,双向滋养活态传承
  从整体而言,我们苦于“生存焦虑”百余年,刚刚摆脱了绝对贫困,几乎遗忘了雅致生活的能力。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雅致,雅致生活是文化的溢出,在古代社会里,比比皆是,常常表现于诗酒琴棋、花鸟香茶,也可以是陶潜采菊、羲之换鹅、太白醉酒、东坡炖肉……今天我们虽然摆脱了民族危亡,摆脱了绝对贫困,但生存焦虑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被生存焦虑驱赶着奔向美好前程,不仅在兢兢业业的过程中放弃了休闲,也要求学生开足马力,因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更不能输在终点线上。当今时代虽不乏才艺技能,却再难有雅致的生活,因为生活太丰富了,难有闲情。
  重拾雅致生活,需用文化润泽人心,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是一个选项。但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回归生活,研讨经典,更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融入到饮食起居、应对交际中,实现活态传承。这不是让人们逃离都市,回归田园生活,而是主张清净内心,远离功利,革除贪欲,关注生命真实需要,努力使自己“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从而让中华优秀文化渗透到自己的血脉里。当能够用传统文化滋养生活,生活也就能够滋养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由此蓬勃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必须正视百年断层,扣紧时代脉搏,以传世经典为载体,以经世治用为追求,关注当下,回归生活。《孝经》筑基,《四书》入门,研读原典,据德游艺,融会古今,兼采众长,在继承中创生,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此,方向、内容已经廓清,至于人才,还应正视百年断层,在传承中培养,各方团结合作共享资源,稍可弥补。
其他文献
摘 要:幼儿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幼儿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幼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幼儿园班级管理一般由教师管理、幼儿管理、家园沟通管理、教育管理等多方面组成,把握好班级管理各个环节,提升班级管理质量,能更好地做好保教工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管理;常规教育;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针对学校普遍缺失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认知及盲目选课的事实,学校需要在关注生涯规划教育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特色化的同时,坚定“立德树人,为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同时,还需要拓展教育形式、加强师资团队建设,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认识与发现自我,以做出合理的课程选择与科学的生涯决策。  关键词:新高考制度;生涯规划;选课指导;教育理念;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
计算思维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基于南安普敦大学的Cynthia Selby博士和John Woollard博士提出的计算思维的五大要素,结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规律,设计了情境创设、任务分析、编写程序、交流完善和概括总结这五个课程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为解决问题而主动思考和探究,从而学会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文章通过微课在视障学生家校联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实践,以及其效果的分析与思考,发现微课应用提高了视障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家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并且丰富心理知识,
智慧课堂作为未来学校课堂发展的新路向,其对促进生成性教学内涵的体现与发挥起到一定支撑作用。文章结合智慧课堂环境优势,通过建立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影响因素假设模型,找出影响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四大主因素,分别是教师、学生、环境和课堂教学,以此构建智慧课堂环境下生成性教学过程模型,并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围绕输入和输出,分析了生成性内容的有效利用,以期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把握和利用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特殊教育学校办学功能的转型,学校要发展成为本地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除了服务本校的残疾学生以外,特殊教育学校要统筹区域特殊教育工作,为所在辖区内普通教育中的资源教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生活常态。学校停课,无法展开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新载体,突破了传统教育载体的束缚。文章通过对疫情下培养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培养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优势等进行论述,探究疫情背景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措施。
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STEM教学理念在当下备受关注,它以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理念。文章基于STEM教育理念,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STEM教学理念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旨在为学生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
文章主要面向儿童高阶思维的培养,根据杜威提出的思维过程“怀疑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问题解决”进行教学设计并实践。具体来说,以闯关式游戏导入,引发原理思考,生成相应问题,再探究,提假设,理清编程思路,最后完成相应程序。过程中研究,过程中学习,轻技术,重思维,尤为重视高阶思维的培养。文章以递归为例,进行一个知识主题的教学设计,为游戏化编程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尽最大可能培养儿童批判思考、决策选择、问题求解、创造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
构建STEM整合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文章将STEM跨学科的理念与初中课程融合,以设计“智能菜园”为问题情境,基于以工程设计为主轴的“参与、探索、解释、工程、深化、评价”6E模式开展STEM课程实践,在课程中学生设计并搭建水循环、菜苗催芽育苗、研究光质比的调配、参观植物工厂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利用跨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