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是实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本文从策略层面出发,探讨了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的几个策略:结构化的阅读策略,课外拓展策略,汇总整合策略,并通过实际的教学案例对上述策略做出分析。
【关键词】教学内容问题策略
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追求高效课堂,“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正逐步受到重视和推广。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使提出的问题成为合理有效的课堂纽带,是推进“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来自教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可以来自教材文本和社会时政热点等。其中立足教学内容开发问题,以高质量的问题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是“问题导学”的核心环节,因此笔者就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的策略做以下探讨。
一、 注重结构化的阅读策略
阅读教材是生成高质量问题的基础环节。政治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在阅读中把握教材的脉络结构,逐步生成有层次的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阅读中做到有的放矢。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结构化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阅读对教材内容及其逻辑结构,重难点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并在读、思、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阅读,我们可以逐层深入地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第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三,经济全球化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三个问题体现了教材文本脉络结构,也涵盖了主要的教学内容。这种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的方式具有典型性,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对教材以外的辅助资料的阅读。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深度阅读,带着已生成的问题进行深入阅读,在问题链的牵引下发现更多更深刻的问题,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二、 关注课外拓展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丰富,既能体现时代性,又要体现生活化,与社会时政热点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强化,是提升政治课堂亲和力和生动性的需要,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
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树立积极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鼓励学生扩大课程视野,主动探索更大的课程空间,才能有利于发现更多更有效的问题,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此课外拓展策略是生成高质量问题的一个十分有效的策略。
在学习《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时,学生在课前走进社区,了解居委会的日常工作情况,对居委会的组织结构、日常管理模式、监督方式等做了基本了解,同时还自主查阅与基层民主自治相关的图片资料、视频媒体资料等,拓展了自身的课程视野,增强了自身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课外拓展策略,将课堂融入生活,学生提出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价值、高质量的问题,例如居委会如何真正落实居民自治?打造文明社区我该怎么做?等等。
在课外拓展策略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的拓展学习提供有效平台,引导学生学会查阅和积累相关资料素材,并积极鼓励学生探究拓展课程内容,逐步使学生养成拓展学习的习惯,这对于生成高质量问题有积极重要的意义。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在要求学生不断提高拓展的同时,教师本身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知识拓展做好“引路人”,才能真正驾驭“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掘高质量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 重视汇总整合策略
学会“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还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环节。从课前阅读教材开始,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形成小组探究模式。组内同学相互合作、竞争、监督,以保证阅读的质量,并形成一定的评价和鼓励机制,为生成高质量问题打下基础。
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个体基本上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问题集,但由于各位学生的主客观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不同,因此所生成问题的难易程度,设问角度各不相同。有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的却仅是个案。所以,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整合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消化简单问题,斟酌研讨个性问题,提炼归纳共性问题。
各小组将问题进行整理汇总后,形成问题汇总表上交学科教师。学科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相关教学标准对所汇总的问题初步筛选、整合,形成一定的问题评价反馈指导信息,返还给学生,让其继续深入思考交流。同时,教师利用每周定期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对所筛选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确立有效问题,剔除伪问题,利用集体智慧形成有价值的串联教学内容的问题链,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后,在全面掌握问题信息后,教师根据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以及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做到因材设问,设计出适合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案,期待在高质量的问题链的串联下激发课堂活力。
【关键词】教学内容问题策略
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追求高效课堂,“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正逐步受到重视和推广。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使提出的问题成为合理有效的课堂纽带,是推进“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来自教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可以来自教材文本和社会时政热点等。其中立足教学内容开发问题,以高质量的问题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是“问题导学”的核心环节,因此笔者就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的策略做以下探讨。
一、 注重结构化的阅读策略
阅读教材是生成高质量问题的基础环节。政治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在阅读中把握教材的脉络结构,逐步生成有层次的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阅读中做到有的放矢。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结构化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阅读对教材内容及其逻辑结构,重难点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并在读、思、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阅读,我们可以逐层深入地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第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三,经济全球化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三个问题体现了教材文本脉络结构,也涵盖了主要的教学内容。这种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的方式具有典型性,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对教材以外的辅助资料的阅读。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深度阅读,带着已生成的问题进行深入阅读,在问题链的牵引下发现更多更深刻的问题,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二、 关注课外拓展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丰富,既能体现时代性,又要体现生活化,与社会时政热点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强化,是提升政治课堂亲和力和生动性的需要,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
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树立积极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鼓励学生扩大课程视野,主动探索更大的课程空间,才能有利于发现更多更有效的问题,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此课外拓展策略是生成高质量问题的一个十分有效的策略。
在学习《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时,学生在课前走进社区,了解居委会的日常工作情况,对居委会的组织结构、日常管理模式、监督方式等做了基本了解,同时还自主查阅与基层民主自治相关的图片资料、视频媒体资料等,拓展了自身的课程视野,增强了自身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课外拓展策略,将课堂融入生活,学生提出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价值、高质量的问题,例如居委会如何真正落实居民自治?打造文明社区我该怎么做?等等。
在课外拓展策略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的拓展学习提供有效平台,引导学生学会查阅和积累相关资料素材,并积极鼓励学生探究拓展课程内容,逐步使学生养成拓展学习的习惯,这对于生成高质量问题有积极重要的意义。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在要求学生不断提高拓展的同时,教师本身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知识拓展做好“引路人”,才能真正驾驭“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掘高质量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 重视汇总整合策略
学会“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还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环节。从课前阅读教材开始,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形成小组探究模式。组内同学相互合作、竞争、监督,以保证阅读的质量,并形成一定的评价和鼓励机制,为生成高质量问题打下基础。
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个体基本上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问题集,但由于各位学生的主客观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不同,因此所生成问题的难易程度,设问角度各不相同。有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的却仅是个案。所以,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整合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消化简单问题,斟酌研讨个性问题,提炼归纳共性问题。
各小组将问题进行整理汇总后,形成问题汇总表上交学科教师。学科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相关教学标准对所汇总的问题初步筛选、整合,形成一定的问题评价反馈指导信息,返还给学生,让其继续深入思考交流。同时,教师利用每周定期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对所筛选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确立有效问题,剔除伪问题,利用集体智慧形成有价值的串联教学内容的问题链,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后,在全面掌握问题信息后,教师根据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以及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做到因材设问,设计出适合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案,期待在高质量的问题链的串联下激发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