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分析对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中进行胆道造影的临床方法和价值。方法:搜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接收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1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对甲组21例和乙组20例进行同样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对甲组患者术中进行胆道造影,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甲组患者术中异常情况发生率低于乙组,中转开腹率低于乙组,手术治愈率高于乙组,患者对治疗满意度高于乙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中进行胆道造影,异常情况发生较少,中转开腹率较低,治愈率及治疗满意度较高,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造影;效果;临床价值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325-01
腹腔镜是一种带有摄像头的微型器械[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深入,大多数胆囊切除术利用腹腔镜技术,实施腹腔镜下切除,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少,患者无开腹痛苦,术后恢复较快,大部分患者当天即可出院,恢复正常活动及饮食。胆道造影是一种通过对患者使用造影剂达到X线片中清晰显示病变图像目的的诊断方式[2]。现搜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接收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1例患者,对其术中进行胆道造影的临床方法及价值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接收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1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为11例、10例,共21例,平均年龄是(52.86±3.37)岁,最大82岁,最小22岁,8例急性胆囊炎,7例慢性胆囊炎,3例胆囊结石,3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平均病程为(5.14±0.84)年,最长14.6年,最短2个月。乙组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为10例、10例,共20例,平均年龄是(52.87±3.36)岁,最大81岁,最小23岁,7例急性胆囊炎,8例慢性胆囊炎,2例胆囊结石,3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平均病程为(5.13±0.83)年,最长14.5年,最短2.1个月。甲组和乙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在腹腔镜下实施胆囊切除术,并对甲组患者进行胆道造影。方法如下: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常规放置尿管、胃管。将患者肝总管、胆囊管和肝下缘进行常规解剖,对胆囊动脉进行夹闭、离断,观察肝总管、胆囊管和肝下缘的基本结构,如果该区域炎症、粘连较严重,不易观察,应当对胆囊管至胆囊壶腹之间的基本结构。使用钛夹将胆囊管和胆囊颈之间区域的胆囊管夹闭。在钛夹周围剪开胆囊管,剪开长度约为1/2周。如果患者出现胆囊结石,应当将结石从胆囊管中挤出,使用分离钳对胆囊管进行挤捏,促使结石排出。如果结石较大,不宜挤出,应当使用手术剪对胆囊管进行纵向剪开,或将剪口扩大,剪开长度为1mm-2mm。观察患者胆汁是否出现外溢,外溢后对患者右肋缘下方进行硬膜外麻醉,麻醉起效后,使用导管经剪口处插入胆囊管内,插入长度约为3cm-4cm。后对患者胆囊管、造影管进行结扎,并固定。结扎和固定使用7号丝线。结扎固定后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推注,观察是否出现漏水现象。确定无漏水后,使用造影剂对其进行推注,为了预防胆道和脊柱出现重叠现象,保证良好显影,促使造影剂在患者胆道中充分充盈,推注时协助患者采取头低足高体位,身体向右侧15°-20°方向倾斜。造影剂选择优维显(碘普罗胺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00494,包装规格为75ml:22.5g),在推注过程中患者胆道压力会骤然上升,为了防止压力骤升引起造影管从胆道中脱出,应当严格控制推注速度,缓慢注入,并尽量避免气体进入。
观察甲组和乙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是否出现胆囊管变异、胆道损伤和胆总管结石等现象,对比各种异常情况发生率、中转开腹率。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结石残留,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治疗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比。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甲组21例术中异常情况发生率为19.05%,其中1例胆囊管变异,占4.76%;2例胆总管结石,占9.52%。3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14.29%。乙组20例术中异常情况发生率为40%,其中3例胆道损伤,占15%;2例胆囊管变异,占10%;3例胆总管结石,占15%。7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35%。甲组患者术中异常情况发生率低于乙组,中转开腹率低于乙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发现,甲组21例患者均成功治愈,无结石残留,治愈率为100%,患者对治疗满意度为95.24%,其中1例不满意,占4.76%;7例基本满意,占33.33%;13例满意,占61.90%。乙组20例患者治愈率为85%,3例结石殘留,患者对治疗满意度为80%,其中4例不满意,占20%;8例基本满意,占40%;8例满意,占40%。甲组手术治愈率高于乙组,患者对治疗满意度高于乙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临床胆道外科中的常见手术[3]。该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常用于临床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胆汁阻塞及胆绞痛等疾病。按照手术实施的不同部位可分为逆行性和顺行性。临床中宜优先采用顺行性。国内有学者研究表明,在手术实施中积极的对患者进行胆道造影可以减少对胆管的阴性探查,减少胆管内的残留结石,对胆管损伤的及时发现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在极大程度上保证手术安全性及可靠性[4]。在本文研究中,对甲组21例术中进行胆道造影,术中异常情况发生率为19.05%,中转开腹率为14.29%,治愈率为100%,患者对治疗满意度为95.24%。未进行胆道造影的乙组术中异常情况发生率为40%,中转开腹率为35%,治愈率为85%,患者对治疗满意度为80%。两组之间差异较大,表明胆道造影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本结果与相关研究一致。
综上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的临床价值较大,对减少异常情况和中转开腹,提高治愈率及治疗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李钱,徐海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术中胆道造影的手术配合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12,17(15):47-48.
[2] 王祥立,平少华,张彪,张晓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的临床应[J].中国实用医药.2013,13(11):61-62.
[3] 万德礼,刘树清,陈书忠,吴云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82例[J].医药论坛杂志.2012,19(22):46-47.
[4] 周明银.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16(16):55-56.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造影;效果;临床价值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325-01
腹腔镜是一种带有摄像头的微型器械[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深入,大多数胆囊切除术利用腹腔镜技术,实施腹腔镜下切除,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少,患者无开腹痛苦,术后恢复较快,大部分患者当天即可出院,恢复正常活动及饮食。胆道造影是一种通过对患者使用造影剂达到X线片中清晰显示病变图像目的的诊断方式[2]。现搜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接收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1例患者,对其术中进行胆道造影的临床方法及价值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接收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1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为11例、10例,共21例,平均年龄是(52.86±3.37)岁,最大82岁,最小22岁,8例急性胆囊炎,7例慢性胆囊炎,3例胆囊结石,3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平均病程为(5.14±0.84)年,最长14.6年,最短2个月。乙组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为10例、10例,共20例,平均年龄是(52.87±3.36)岁,最大81岁,最小23岁,7例急性胆囊炎,8例慢性胆囊炎,2例胆囊结石,3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平均病程为(5.13±0.83)年,最长14.5年,最短2.1个月。甲组和乙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在腹腔镜下实施胆囊切除术,并对甲组患者进行胆道造影。方法如下: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常规放置尿管、胃管。将患者肝总管、胆囊管和肝下缘进行常规解剖,对胆囊动脉进行夹闭、离断,观察肝总管、胆囊管和肝下缘的基本结构,如果该区域炎症、粘连较严重,不易观察,应当对胆囊管至胆囊壶腹之间的基本结构。使用钛夹将胆囊管和胆囊颈之间区域的胆囊管夹闭。在钛夹周围剪开胆囊管,剪开长度约为1/2周。如果患者出现胆囊结石,应当将结石从胆囊管中挤出,使用分离钳对胆囊管进行挤捏,促使结石排出。如果结石较大,不宜挤出,应当使用手术剪对胆囊管进行纵向剪开,或将剪口扩大,剪开长度为1mm-2mm。观察患者胆汁是否出现外溢,外溢后对患者右肋缘下方进行硬膜外麻醉,麻醉起效后,使用导管经剪口处插入胆囊管内,插入长度约为3cm-4cm。后对患者胆囊管、造影管进行结扎,并固定。结扎和固定使用7号丝线。结扎固定后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推注,观察是否出现漏水现象。确定无漏水后,使用造影剂对其进行推注,为了预防胆道和脊柱出现重叠现象,保证良好显影,促使造影剂在患者胆道中充分充盈,推注时协助患者采取头低足高体位,身体向右侧15°-20°方向倾斜。造影剂选择优维显(碘普罗胺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00494,包装规格为75ml:22.5g),在推注过程中患者胆道压力会骤然上升,为了防止压力骤升引起造影管从胆道中脱出,应当严格控制推注速度,缓慢注入,并尽量避免气体进入。
观察甲组和乙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是否出现胆囊管变异、胆道损伤和胆总管结石等现象,对比各种异常情况发生率、中转开腹率。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结石残留,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治疗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比。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甲组21例术中异常情况发生率为19.05%,其中1例胆囊管变异,占4.76%;2例胆总管结石,占9.52%。3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14.29%。乙组20例术中异常情况发生率为40%,其中3例胆道损伤,占15%;2例胆囊管变异,占10%;3例胆总管结石,占15%。7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35%。甲组患者术中异常情况发生率低于乙组,中转开腹率低于乙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发现,甲组21例患者均成功治愈,无结石残留,治愈率为100%,患者对治疗满意度为95.24%,其中1例不满意,占4.76%;7例基本满意,占33.33%;13例满意,占61.90%。乙组20例患者治愈率为85%,3例结石殘留,患者对治疗满意度为80%,其中4例不满意,占20%;8例基本满意,占40%;8例满意,占40%。甲组手术治愈率高于乙组,患者对治疗满意度高于乙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临床胆道外科中的常见手术[3]。该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常用于临床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胆汁阻塞及胆绞痛等疾病。按照手术实施的不同部位可分为逆行性和顺行性。临床中宜优先采用顺行性。国内有学者研究表明,在手术实施中积极的对患者进行胆道造影可以减少对胆管的阴性探查,减少胆管内的残留结石,对胆管损伤的及时发现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在极大程度上保证手术安全性及可靠性[4]。在本文研究中,对甲组21例术中进行胆道造影,术中异常情况发生率为19.05%,中转开腹率为14.29%,治愈率为100%,患者对治疗满意度为95.24%。未进行胆道造影的乙组术中异常情况发生率为40%,中转开腹率为35%,治愈率为85%,患者对治疗满意度为80%。两组之间差异较大,表明胆道造影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本结果与相关研究一致。
综上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的临床价值较大,对减少异常情况和中转开腹,提高治愈率及治疗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李钱,徐海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术中胆道造影的手术配合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12,17(15):47-48.
[2] 王祥立,平少华,张彪,张晓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的临床应[J].中国实用医药.2013,13(11):61-62.
[3] 万德礼,刘树清,陈书忠,吴云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82例[J].医药论坛杂志.2012,19(22):46-47.
[4] 周明银.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16(1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