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好一堂音乐课,首先要做好对音乐教材的解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去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能力。本文通过对当前音乐课堂教学目标重点不明确的现状分析,引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重点来设计教学环节,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 目标定位 有效性
每一首音乐作品,作曲者在编写的时候都有他特定的风格特征与表现手法。所以要让学生真正明白音乐的美好,教师要研读教材,把握重难点,找准课堂的切入口,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深处,和音乐产生共鸣,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真正提高。
一、研究缘起:《单簧管波尔卡》音乐游戏的启发
【案例1】人音版第四册第6课《单簧管波尔卡》。
2014年4月,笔者聆听了区优质课评比中《单簧管波尔卡》欣赏课。执教者利用纸杯游戏,让学生模仿乐曲节奏、速度的变化,学生参与度高。可是整一节课教师对本首乐曲要掌握的重点“回旋曲”式只字未提。
通过这堂课,让笔者深深觉得,教师如何深入的解读音乐内容,找准教学目标重点,从音乐的角度来设计有效的、为音乐服务的教学环节,让孩子从音乐中感受神奇与美好,才是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音乐课堂中的教学重点“被忽略”现状
在当前音乐教学中,教师大多从情感体验与感受歌词内容、相关文化等方面切入教学。但往往忽略了对音乐教材的解读,特别是对教材中的音乐要素重视和提炼的不够,使教学只停留于表象,影响教学效果。
三、避免课堂中“被忽略”现象出现的策略与方法
(一)深入解读教材,把握重点
1.体现课堂音乐性,聚焦重点
【案例2】人音版第六册《百鸟朝凤》。执教老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张黑屏,什么画面也没有。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关注着屏幕,在期待着谜底的解开。
师:“同学们,这个黑屏后面隐藏着许多声音,你们想来听听吗?”
师:“你觉得这些鸟叫声是从哪里传来的?”
生:“森林里!”
生:“热闹的树林里!”
生:学生不同的答案,把“百鸟朝凤”所要表现的意境都回答出来了!
执教教师没有绚丽的课件,只呈现了一张无声的画面,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去听各种各样的鸟叫声,去感受音乐所呈现的“百鸟齐鸣”的意境。显然,音乐课不是一直热闹就好,课件也不是越花哨越好,重点是要关注课堂的音乐性来展开教学。
2.关注音乐意境,落实重点
【案例3】人音版第七册第3课《梦幻曲》。
《梦幻曲》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里的其中一首,这首音乐旋律高低变化明显,欣赏的重点也在此。很多老师在欣赏音乐时往往觉得学生感受出了音乐的高低变化就算完成任务了,但笔者认为,本首欣赏曲的重点是要通过音乐的高低变化来让学生来感受那种梦幻的情景,笔者在上课开始时向学生呈现了一张泡泡的动态图,让学生根据音乐的高低变化来托举泡泡,学生们都安静的闭上了眼睛。随着音乐的高低变化,托起了一个个泡泡。
通过营造意境,托举泡泡的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音乐的高低变化,这样的方法,比起老师在课堂上机械地提问学生旋律的特点走向要强的多!
3.还原生活,提升课堂实效
【案例4】人音版第四册《同坐小竹排》。
《同坐小竹排》是一首变拍子的歌曲。在学生已经掌握歌曲的结构特点之后,师问:“为什么这首歌曲第一段要用三拍子而第二段要用二拍子来写呢?”学生一片茫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来为学生表演:在三拍子的旋律部分,小朋友模仿坐着竹排在江面上轻缓地划着,然后在二拍子旋律出现的时候,划船速度变快。通过表演让学生体验水流的变化,这就是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音乐文本的方法,特别适合低段的孩子。
(二)灵活设计教学,落实重点
1.解读作曲技巧,还原歌曲意境
【案例5】人音版第五册第2课《原谅我》。
歌曲的第一、第二、第三乐句前半句都是相同的旋律,后半句音符稍作变化。就是这些变化形象的刻画了孩子认错的心理过程。这些音符的变化,也正是歌曲演唱中的难点。笔者先范唱曲谱,让学生找出三句旋律的不同之处。并启发式地提问:“这三个不同之处的音高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先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师继续提问:“结合道歉的心情,为什么作曲者要做这样的变化呢?”学生通过思考,回答:“一开始的音仿佛是知道自己错了,接着低下去的音,就像是在犹豫,然后又高起来的音,好像是终于勇敢的说出请求原谅的话了,最后终于体会到改正缺点,承认错误之后的愉快心情。
通过这么灵活的文本设计,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理解非常深刻,有感而发之后的演唱也是真正地做到声情并茂!
2.突出音乐符号,提升演唱情感
【案例6】人音版第八册第6课《茨藜花》。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来扮演布依族的姑娘,边唱歌,边刺绣。注意看老师刺绣的动作是不是跟音乐完全吻合的。刺绣的动作有什么变化?
生:完全吻合,中间有休止符的地方老师好像停了下。
师:對啊,布依族姑娘在刺绣的时候,有些地方要特别小心,或者特别厚的地方针也要停一下。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教师在理解歌词含义,了解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解读歌曲的情感与内涵,把复杂难懂的音乐符号作为重点在情境表演中,自然地让学生表现出来,也避免了音乐符号学习的枯燥。
四、结语
教师在平常的音乐教学中,要解读教材,制定好教学目标,并找准教学重点,用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学习、理解音乐。我们要看到的不再是学生茫然的眼神,对音乐的一知半解,而是因为真正具备了学习音乐的能力,从心里迸发出与音乐产生共鸣时那种心灵相通的闪闪发亮的眼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刘慧霞.小学音乐欣赏课运用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03).
[4]赵徐洲.“文本解读,三种意识不能淡化”[J].宁夏教育,2009,(11).
[5]孙晓聪.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关键词:小学音乐 目标定位 有效性
每一首音乐作品,作曲者在编写的时候都有他特定的风格特征与表现手法。所以要让学生真正明白音乐的美好,教师要研读教材,把握重难点,找准课堂的切入口,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深处,和音乐产生共鸣,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真正提高。
一、研究缘起:《单簧管波尔卡》音乐游戏的启发
【案例1】人音版第四册第6课《单簧管波尔卡》。
2014年4月,笔者聆听了区优质课评比中《单簧管波尔卡》欣赏课。执教者利用纸杯游戏,让学生模仿乐曲节奏、速度的变化,学生参与度高。可是整一节课教师对本首乐曲要掌握的重点“回旋曲”式只字未提。
通过这堂课,让笔者深深觉得,教师如何深入的解读音乐内容,找准教学目标重点,从音乐的角度来设计有效的、为音乐服务的教学环节,让孩子从音乐中感受神奇与美好,才是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音乐课堂中的教学重点“被忽略”现状
在当前音乐教学中,教师大多从情感体验与感受歌词内容、相关文化等方面切入教学。但往往忽略了对音乐教材的解读,特别是对教材中的音乐要素重视和提炼的不够,使教学只停留于表象,影响教学效果。
三、避免课堂中“被忽略”现象出现的策略与方法
(一)深入解读教材,把握重点
1.体现课堂音乐性,聚焦重点
【案例2】人音版第六册《百鸟朝凤》。执教老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张黑屏,什么画面也没有。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关注着屏幕,在期待着谜底的解开。
师:“同学们,这个黑屏后面隐藏着许多声音,你们想来听听吗?”
师:“你觉得这些鸟叫声是从哪里传来的?”
生:“森林里!”
生:“热闹的树林里!”
生:学生不同的答案,把“百鸟朝凤”所要表现的意境都回答出来了!
执教教师没有绚丽的课件,只呈现了一张无声的画面,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去听各种各样的鸟叫声,去感受音乐所呈现的“百鸟齐鸣”的意境。显然,音乐课不是一直热闹就好,课件也不是越花哨越好,重点是要关注课堂的音乐性来展开教学。
2.关注音乐意境,落实重点
【案例3】人音版第七册第3课《梦幻曲》。
《梦幻曲》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里的其中一首,这首音乐旋律高低变化明显,欣赏的重点也在此。很多老师在欣赏音乐时往往觉得学生感受出了音乐的高低变化就算完成任务了,但笔者认为,本首欣赏曲的重点是要通过音乐的高低变化来让学生来感受那种梦幻的情景,笔者在上课开始时向学生呈现了一张泡泡的动态图,让学生根据音乐的高低变化来托举泡泡,学生们都安静的闭上了眼睛。随着音乐的高低变化,托起了一个个泡泡。
通过营造意境,托举泡泡的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音乐的高低变化,这样的方法,比起老师在课堂上机械地提问学生旋律的特点走向要强的多!
3.还原生活,提升课堂实效
【案例4】人音版第四册《同坐小竹排》。
《同坐小竹排》是一首变拍子的歌曲。在学生已经掌握歌曲的结构特点之后,师问:“为什么这首歌曲第一段要用三拍子而第二段要用二拍子来写呢?”学生一片茫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来为学生表演:在三拍子的旋律部分,小朋友模仿坐着竹排在江面上轻缓地划着,然后在二拍子旋律出现的时候,划船速度变快。通过表演让学生体验水流的变化,这就是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音乐文本的方法,特别适合低段的孩子。
(二)灵活设计教学,落实重点
1.解读作曲技巧,还原歌曲意境
【案例5】人音版第五册第2课《原谅我》。
歌曲的第一、第二、第三乐句前半句都是相同的旋律,后半句音符稍作变化。就是这些变化形象的刻画了孩子认错的心理过程。这些音符的变化,也正是歌曲演唱中的难点。笔者先范唱曲谱,让学生找出三句旋律的不同之处。并启发式地提问:“这三个不同之处的音高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先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师继续提问:“结合道歉的心情,为什么作曲者要做这样的变化呢?”学生通过思考,回答:“一开始的音仿佛是知道自己错了,接着低下去的音,就像是在犹豫,然后又高起来的音,好像是终于勇敢的说出请求原谅的话了,最后终于体会到改正缺点,承认错误之后的愉快心情。
通过这么灵活的文本设计,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理解非常深刻,有感而发之后的演唱也是真正地做到声情并茂!
2.突出音乐符号,提升演唱情感
【案例6】人音版第八册第6课《茨藜花》。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来扮演布依族的姑娘,边唱歌,边刺绣。注意看老师刺绣的动作是不是跟音乐完全吻合的。刺绣的动作有什么变化?
生:完全吻合,中间有休止符的地方老师好像停了下。
师:對啊,布依族姑娘在刺绣的时候,有些地方要特别小心,或者特别厚的地方针也要停一下。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教师在理解歌词含义,了解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解读歌曲的情感与内涵,把复杂难懂的音乐符号作为重点在情境表演中,自然地让学生表现出来,也避免了音乐符号学习的枯燥。
四、结语
教师在平常的音乐教学中,要解读教材,制定好教学目标,并找准教学重点,用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学习、理解音乐。我们要看到的不再是学生茫然的眼神,对音乐的一知半解,而是因为真正具备了学习音乐的能力,从心里迸发出与音乐产生共鸣时那种心灵相通的闪闪发亮的眼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刘慧霞.小学音乐欣赏课运用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03).
[4]赵徐洲.“文本解读,三种意识不能淡化”[J].宁夏教育,2009,(11).
[5]孙晓聪.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