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核心。因此,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教育贯穿教育始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把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与学生自主的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创造想象,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灵活性。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要不断追问。
例如在复习碱金属一章时,提到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2Na2O2 2CO2=2Na2CO3 O2),请学生练习书写过氧化钠分别和三氧化硫、二氧化硫反应的方程式,很多学生把关于二氧化硫的反应写成了:2Na2O2 2SO2=2Na2SO3 O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恍然大悟:Na2SO3是还原性很强的物质,实际应该生成硫酸钠:Na2O2 SO2=2Na2SO4,这个反应和2Na2O2 2CO2=2Na2CO3 O2 既有可迁移的地方,又有它特殊的地方。但马上就有学生提出质疑:你怎么知道是Na2SO4而不是Na2SO3呢?我当即给予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大家帮忙解决。”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二、引导探究,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新思维是在主动探究未知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创造一个让学生自己摸索、创新、研究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其中,调动教材、资料、实验等多种手段进行探索和尝试,因为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发散性。
我在复习电解质溶液时给学生留一个作业:怎样证明HA是一种弱酸?于是学生们用各种方式查找资料,并且进入实验室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这一章复习到后一节课,就是交流、汇报、评价这个问题的解决情况,学生们很兴奋,交流很热烈,争先恐后汇报方案的设计原理和进行过程,内容涉及电离度、导电性、溶液稀释、中和反应、CH 和PH值、盐类水解,实际上就把这章内容来了个小结,最后汇总,归纳了十多种方案,再筛选、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兴趣实验,如组织学生制纯净水、制皮蛋、从废定影液中提取银、海带中提取碘等探索性实验。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比较、分析,抓住了实验成败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开展创意设计,进行创意实验。学生的创意实验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三、设置问题障碍,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当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把握时机,及时转向由此引申出的其他相关问题,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并鼓励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说出来,而不只注重结果。教师要判断学生思维的正确与否,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情感上充分尊重学生,鼓励持不同观点者进行争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和评价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思维得以灵活发展。
例如,在学生进行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将钠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为什么在反应结束时常有火花出现?如何消除这种现象?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把钠直接放入水中,由于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而浮在水面,会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发生的副反应主要有4Na O2=2Na2O,2Na O2=Na2O2,2Na2O2 2H2O=4NaOH O2↑,O2 2H2O=2H2O2,这样就产生了火花。消除以上副反应的方法就是使钠不与空气接触,就应当在钠的上方覆盖保护层。学生经过充分酝酿,各抒己见:有点说在水层上加煤油,再倒放一个漏斗;有点说可以在装水并已挤出空气的塑料瓶进行,瓶口胶塞上固定一根扎有钠的大头针;还有的提出在集气瓶中充满惰性气体,再加水,放入钠进行反应。同学们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思维已经得到充分的拓展。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要不断追问。
例如在复习碱金属一章时,提到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2Na2O2 2CO2=2Na2CO3 O2),请学生练习书写过氧化钠分别和三氧化硫、二氧化硫反应的方程式,很多学生把关于二氧化硫的反应写成了:2Na2O2 2SO2=2Na2SO3 O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恍然大悟:Na2SO3是还原性很强的物质,实际应该生成硫酸钠:Na2O2 SO2=2Na2SO4,这个反应和2Na2O2 2CO2=2Na2CO3 O2 既有可迁移的地方,又有它特殊的地方。但马上就有学生提出质疑:你怎么知道是Na2SO4而不是Na2SO3呢?我当即给予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大家帮忙解决。”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二、引导探究,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新思维是在主动探究未知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创造一个让学生自己摸索、创新、研究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其中,调动教材、资料、实验等多种手段进行探索和尝试,因为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发散性。
我在复习电解质溶液时给学生留一个作业:怎样证明HA是一种弱酸?于是学生们用各种方式查找资料,并且进入实验室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这一章复习到后一节课,就是交流、汇报、评价这个问题的解决情况,学生们很兴奋,交流很热烈,争先恐后汇报方案的设计原理和进行过程,内容涉及电离度、导电性、溶液稀释、中和反应、CH 和PH值、盐类水解,实际上就把这章内容来了个小结,最后汇总,归纳了十多种方案,再筛选、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兴趣实验,如组织学生制纯净水、制皮蛋、从废定影液中提取银、海带中提取碘等探索性实验。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比较、分析,抓住了实验成败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开展创意设计,进行创意实验。学生的创意实验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三、设置问题障碍,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当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把握时机,及时转向由此引申出的其他相关问题,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并鼓励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说出来,而不只注重结果。教师要判断学生思维的正确与否,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情感上充分尊重学生,鼓励持不同观点者进行争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和评价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思维得以灵活发展。
例如,在学生进行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将钠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为什么在反应结束时常有火花出现?如何消除这种现象?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把钠直接放入水中,由于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而浮在水面,会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发生的副反应主要有4Na O2=2Na2O,2Na O2=Na2O2,2Na2O2 2H2O=4NaOH O2↑,O2 2H2O=2H2O2,这样就产生了火花。消除以上副反应的方法就是使钠不与空气接触,就应当在钠的上方覆盖保护层。学生经过充分酝酿,各抒己见:有点说在水层上加煤油,再倒放一个漏斗;有点说可以在装水并已挤出空气的塑料瓶进行,瓶口胶塞上固定一根扎有钠的大头针;还有的提出在集气瓶中充满惰性气体,再加水,放入钠进行反应。同学们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思维已经得到充分的拓展。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