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必要性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bang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刑事诉讼中,逮捕必要性被视为适用逮捕与否的“分水岭”。然而,无论是关于逮捕必要性的法律规定,还是司法实践中办理审查逮捕案件皆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力求在摆脱困境方面提出有现实价值的构想。
  关键词逮捕必要性 司法理念 证明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135-01
  
  一、现行法律关于逮捕必要性的制度规定
  现行法律规定中关于“逮捕必要性”的证明标准模糊。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逮捕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3)有逮捕必要。《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8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当批准或者决定逮捕。
  “有逮捕必要”是适用逮捕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法律并没有对“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害性”做出明确的界定,“有逮捕必要”是一个模糊概念,操作性不强。
  二、逮捕必要性制度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尽管法律尽可能地在细化关于逮捕必要性的相关规定,但由于法律规定本身的固有缺陷,致使逮捕必要性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着种种困境。造成困境的原因涉及司法政策、人员素质、办案环境等多个方面。
  1.侦查机关对“逮捕必要性”证据收集力度不足,相关证据也存在收集难度大的现实困难。审查逮捕阶段属于侦查和提起公诉的中间环节,公安机关由于侦查期限的限制对证据的收集并不理想。《规定》列举的六种有逮捕必要性的情形都是如上所述“可能”的情形,只能通过相关间接证据的分析来推断,司法机关由于人力所限等客观因素,一般较难收集,往往也怠于收集。
  2.司法人员理念和司法操作的缺陷。逮捕必要性条件是一个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实“慎捕、少捕”理念的平台。但司法实践中,无论是侦查机关还是检察机关对逮捕条件的把握上,都不约而同地侧重对证据条件的把握,而忽略对刑罚和有逮捕必要性条件的把握。
  3.取保候审等替代性强制措施的固有弊端。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存在脱保成本低,犯罪嫌疑人逃避、妨碍刑事诉讼的风险,甚至发生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再违法犯罪的情况。监视居住由于操作困难(外来人口许多本身就没有固定居所),在实践中往往演化成在宾馆羁押,成本过高,执行机关还要时刻监视被监视居住人的人身安全。因而公安机关倾向于逮捕后送至看守所羁押。
  4.不科学的业务考评机制。公安机关对刑侦大队和派出所通常以拘留数、逮捕数等量化指标进行业绩考核,特别是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不被批捕后,办案人员也不会因此而被扣考核分,这就会导致部分办案人员选择“构罪即报”,而不考虑是否确有报捕必要,无视犯罪嫌疑人被不必要的羁押。
  三、摆脱逮捕必要性现实困境的几点构想
  1.完善法律规定。除刑事诉讼法外,《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剂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以及《关于依法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意见》等都对“逮捕”作了相关规定,并对有无逮捕必要作了原则性和列举式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可操作性并不强。
  2.转变司法理念,牢固树立“慎捕”思想。司法实践证明,在审查逮捕阶段,侦查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必须转变执法理念,正确认识逮捕的功能,并且积淀成一种深刻的内心确信,抛弃以往那种“以捕代罚”、“有罪即捕”的执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深刻践行“慎捕”思想,切忌为了“省事”而马虎批捕,切实做到不枉不纵。坚持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坚持办案数量、质量、效果统一,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3.提高办案人员素质,正确评估捕后案件风险。办案人员要固守自己的道德标准,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法律理论、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刑事政策及各项业务知识的学习。在审查逮捕的过程中,严守职业道德,充分运用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正确评估案件捕后风险,在作出决定前充分考虑:拟作出不逮捕决定的案件中被害人的态度和意见;刑事和解中经济赔偿是否到位;犯罪嫌疑人是否悔罪,是否有重新犯罪或逃跑的可能性;犯罪嫌疑人是否会有威胁被害人或其他干扰诉讼进行的行为,等等。
  4.统一“公、检、法”认识,建立逮捕必要性证明机制。要改变逮捕必要性条件务实的办法就是建立逮捕必要性证明机制:公安侦查机关在侦查取证过程中,除了收集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外,还要注重收集犯罪嫌疑人有无社会危险性以及社会危险性的大小的证明性材料,并及时报请检察机关审查,检察机关依据事实证据材料和逮捕必要性证明材料,依法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
  建立证明机制,是增强司法权威,促进司法公正的现实需要,羁押裁判走向精确化的必由之路。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的有无及程度是由其自然心理机制和生理状况及其所处的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而体现在其所实施的行为特别是犯罪行为当中。
  为准确把握逮捕必要性条件,2008年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公安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逮捕必要性双向说明制度的若干规定》,此后,全省各地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虽对这一规定陆续予以贯彻执行。虽然目前关于逮捕必要性证明制度的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取得了严把逮捕必要性的初步成效。
  逮捕必要性证明机制虽然已初步建立,但是,这毕竟是一新生事物,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如,嫌疑人是否被逮捕往往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办案人员担忧引起上访、投诉等而束手束脚;犯罪嫌疑人被以无逮捕必要性不捕后,被害人心里不服或者经过耐心解释后被害人同意不捕,但被害人担心的赔偿问题又难以落实等等。上述种种甚至更多现实问题,有待于司法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但这也正是一新生事物发展成熟的必经阶段,不能因此而否认逮捕必要性证明制度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建设、郑刚.关于建立和完善逮捕必要性证明制度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08(6).
  [2]武耿.审查“逮捕必要性”的困境及出路.江苏法制报.2009.05.11.
  [3]蔡雪.逮捕必要性适用的困境与思考.当代学术论坛.2010(2).
  [4]刘和海.严把逮捕必要性条件的实践与思考.2010.04.25.http://www.yfzs.gov.cn.
其他文献
摘要证明妨碍严重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和诉讼平等原则,侵害了他人的诉讼利益,但是我国的立法和理论研究都有不足之处,亟待解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证明妨碍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构建我国的证明妨碍排除制度。  关键词民事诉讼 证明妨碍 证明妨碍排除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126-02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材料由一方当事人加以控制妨碍对方举证
摘要针对当前职务犯罪的新特点、新形势,对涉案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运用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并将其作为侦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推动反贪工作走出夹缝、摆脱困境,保证反腐败工作顺利进行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自侦信息 情报系统 职务犯罪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118-02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中过去
[摘要]创新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本文通过探讨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内涵,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创新 高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47-02    引言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
课堂生态系统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都对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中学英语课堂生态环境组成进行分析,阐述重构的思路,并且提出一定的实践策略。 The relationsh
在新课程改革和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出现了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学习的好现象。但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如何落实新的教学
期刊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每年820万人死于癌症·以默克公司和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为首的制药企业开发出一系列治疗手段,旨在去除癌症细胞用于躲开免疫系统的屏障。新药物
期刊
美国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情感、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身心和谐健康地发
传统的电教媒体中,幻灯投影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录像电视虽然声像俱全,但制作复杂,需要专门的设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三机一幕”的优势,将图、文、声
期刊
摘要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保障司法公正和保护基本人权极其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还有很多弊端,缺乏完整的援助体系,作者认为要扩大刑事法律援助对象范围、提前法律援助律师介入诉讼的时间、落实法律援助资金、构建起公检法司等机构衔接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完善。  关键词刑事法律援助 律师介入 法律援助资金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