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吴江市以“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谱写美好吴江新篇章”为主题,积极开展创先争优的科学实践活动,全面建设“活力吴江、和谐吴江、乐居吴江、魅力吴江”,近年来,吴江市各项经济指标一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的第一方阵,令人刮目相看。
发挥区位优势 打造活力吴江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吴江。吴江区位独特,全境无山,属沿海城市而不靠海,属长三角城市而不沿江,六分耕地四分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吴江地处苏浙沪两省一市交汇的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东临中国最具实力的上海,南接中国最具活力的浙江。全市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79万,外来人口70万,下辖2个省级开发区、9个镇、250个行政村。境内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沪苏浙高速公路、318国道、太浦河横穿东西,水陆并举,交通十分便捷。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吴江立足本地实际,扬长避短,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深入开展“两竞赛一赶超”主题活动,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推进科学发展观在吴江的创新实践。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2亿元,增长16.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0亿元,增长15.9%。
全市新增私营企业2103家,新增注册资本85亿元,累计注册资本达424.7亿元。民营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80亿元,销售收入超10亿元民营企业11家。恒力集团、亨通集团、盛虹集团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全市新增注册外资19.2亿美元,到账外资9.8亿美元,累计注册资本达111.9亿美元,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63亿美元。电子信息业也平稳增长,保持龙头产业地位;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14亿元,成为第三大支柱产业;丝绸纺织业扩优压劣,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电缆光缆业“光进铜退”,光缆产业链继续延伸壮大。
农村的三大产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农业基地化、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同里农业科技示范区成为省级“万顷良田”示范工程,众诚鸭业集团成为苏州第二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农水产品基地189个,是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示范市。“吴江香青菜”成为全省首批、苏州市第一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09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恒力集团、亨通集团、盛虹集团等销售收入超百亿,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2.7%。亨通集团被确定为国家第三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7件,累计41件,光电产业、蚕丝被产业成为首批省级品牌培育试点基地。震泽镇被命名为“中国阿拉伯头巾之乡”。盛虹集团现代纺织研发基地开工建设。成功编制全球首个化纤面料标准,蚕丝被联盟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同业公会联盟标准。全年专利申请量1.4万件,专利授权量1.3万件,在江苏省各县(市)中高居前列。累计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46家、A股上市公司5家。服务业成为发展新亮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服务业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7.1%。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147.8亿元,增长18.2%,东方丝绸市场成交额再次荣登全国纺织专业市场榜首,赢得“四连冠”。吴江农村商业银行进入2009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被授予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称号。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成交额73亿元,增长83.4%。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县级城市最新排名中吴江位列第五名。在新一轮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吴江再次稳居“第一方阵”。
挖掘历史文化 打造和谐吴江
吴江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是享誉全国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和吴歌的发源地,也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悠长久远的历史和勤勉诚信的民风,孕育了包括爱国诗人柳亚子、社会学家费孝通等一大批社会英才,现有吴江籍两院院士就有9位。吴江拥有“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桂冠,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4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5处。这些散布于水乡泽国的庭院村落、民居古树、桥涵石径、禅寺佛塔,虽然饱经岁月沧桑,但斑驳中依然记录着吴中大地发生的动人故事,沉寂中透出厚重深邃的历史与文化信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的同里古镇,以其“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和风貌而被誉为“东方小威尼斯”,每年吸引600多万海内外游客。共同品味“千年水天堂,和谐新吴江”的个性神韵。据统计,吴江去年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6亿元。同里之春、水乡丽人等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科技馆旅游景区。吴江荣获“中国太湖美食之乡”称号,成功入选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
为了打好历史文化品牌,吴江一是抓住“天时”做文章。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时令特色开展节庆活动。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同里之春”文化旅游节、七届“水乡丽人”大型评选活动、九届丝绸文化节,还先后举办富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黄酒文化节、太湖螃蟹节、汾湖水上文化节等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强市民对吴江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弘扬“吴风越韵,精诚致远”的城市精神,凝心聚力,充分展示吴江千年古城独特的文化魅力。二是抓住地利做文章。紧紧依托吴江水乡特色和优秀文化传统,积极争创“中华诗词之乡”,打出吴江地域文化新名片。汾湖镇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平望新世纪广场、同里退思广场成功创建国家级特色文化广场,桃源文化广场力争建成我市第三个国家级特色文化广场。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建设继续加强,形成旅游文化新热点。木偶昆曲、芦墟山歌、同里宣卷等地方特色浓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木偶昆曲《游园》晋京向中央领导作汇报演出,这也是吴江群众文化节目首次晋京演出。三是抓住“人和”做文章。一方面推动青年艺术人才脱颖而出,成名成家。创新市书画院体制,积极扶持优秀人才出作品、出成果。形成了以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得者李双阳为代表的吴江青年书法家群体,在书法艺术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两个方面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我市重要的文化艺术品牌。另一方面注重发挥知名吴江籍老艺术家的影响力,邀请蔡正仁、王芳、计镇华等吴江籍戏曲名家回吴江进行交流、演出,推出“老中青三代昆曲传人聚会”、“江浙沪三地吴江籍戏曲名家回娘家”等活动,体现出对优秀文化品牌的继承和发展。近年来,吴江市还加大投入力度,将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先后投入8亿元资金,兴建了吴江市图书馆、吴江人民剧院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平望镇文化广场、吴江体育场等一大批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
建设优美环境 打造乐居吴江
吴江与时俱进,经济实力凸现。为了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吴江市委、市政府及时科学制订修编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双主、双辅、双轴、双廊”的城市空间形态不断优化。围绕重点区域,突出重点功能,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区域供水二期工程竣工,全市人民真正喝上了纯净的太湖水。城市南北快速干线全线贯通,江苏盛泽医院落成启用,“西气东输工程”天然气管网总长达360公里。吴江经济开发区、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盛泽纺织科技园以及镇级工业集中区的承载能力、开发空间有效提升。大力开展“环境建设”竞赛活动,加快推进农村环境、城乡绿化、道路亮化等重点工作,深化喷水织机污水等专项整治,盛泽印染行业提标工程成为全省节能减排示范,大面积推进植树造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6.9分,位居苏州市第一位,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建设验收。东太湖综合整治项目列入国家建设项目,完成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城市设计的国际招标。吴江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等多项国家级称号。
吴江还是鱼米之乡、光缆之城、丝绸之都。城市的绿化率达45.73%,数字化管理系统将城市管理得井井有条,数字电视、无线宽带将吴江与世界拉得更近。许多外资企业、台资企业纷至沓来,让吴江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吴江人均住房面积达36.7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0.66平方米。青少年科技中心、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和大中型商场等文化、体育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人们充分享受着优质的人居环境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缩小城乡差距 打造魅力吴江
上世纪80年代,吴江和其他地方一样,伴随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农民离土离乡走向二三产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原有农村经济结构悄然发生变化。1994年6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同志视察吴江市双浜村时,充分肯定农民土地入股建设村级农场的做法。1999年,双浜村又探索成立苏州市第一家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开始向集体经营和城市化方向发展。此后,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在吴江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由此也形成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雏形。
吴江市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是放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中来谋划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基本实现“户户有股份、人人是股东”。这样,不仅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更激活了民营经济腾飞。首先,有力促进现代农业规模发展。农村“三大合作”,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极大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基地化、企业化、标准化。第二,有力促进传统农民身份转变。“三大合作”,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既不减少原有收入,又能拓展多元收入,成了持股分红、进城发展的新市民。第三,有力促进村级集体壮大发展。村级社区股份合作的发展,推动了镇级集体资产组建镇级新农村建设运作平台,走出镇村联动、村村联合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为了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吴江先后两次赴昆山学习考察,到周边县市全面取经,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形成《2010年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居民城镇集居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社种粮补贴政策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意见,并在全市召开千人大会,全面部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重点在推动城乡资源置换配置,加快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加快农民进城入住公寓房和新农村集居上求得突破。
按照“建设城乡一体示范区”的要求,吴江市以实质性优惠政策推动实质性突破,全面搞好城镇安置公寓房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公寓房建设区域布局,加快建设进程,提高建设标准,按照同期城市商品房开发建设标准来实施设计建造,全面提升安置公寓房的品质和形象。一是扩大划线控制,加大农民安置入住城镇公寓房的推进力度。采取农民换股进城、换房进城、换保进城等措施,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对区域范围内的农户动迁,全面实行城镇公寓房补偿安置。二是实施定点置换,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配置。积极采取“定点整体置换”方式,加大农业用地区域内的农村住房置换城镇公寓房的推进力度。三是制定农村自愿进城户、分户出宅户和住宅空置户的置换补偿政策,积极鼓励常年在城镇工作的农村居民户、全家迁往城镇的农村空置户主动放弃农村宅基地选择进城进镇居住。四是引导搬迁集居,推动分散居住农户加快向新农村集聚。五是组建运作平台,探索城乡土地住房置换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明确各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作为推进辖区内农村居民进城入住公寓房的组织实施主体,按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对辖区内农村住宅的动拆迁实行补偿安置。六是加快土地流转,创造农民持股进城创业就业条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政策宣传落实、利益引导和健全流转市场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并鼓励和引导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的方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经营。
由于措施得力,与时俱进,吴江城乡差距在逐年缩小。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又积极启动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创业致富、就业促富、保障助富的富民机制持续强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2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和11.5%。城镇职工、农村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以及“土地换保障”水平合理提升,农村养老接轨城镇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完成,惠及5.8万人。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不断巩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现有苏州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57个,以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大合作”建设全面加速,全市参加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持股农民占总农业人口的95%,基本实现“户户有股份、人人是股东”的目标。出台吴江市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实施意见等招才引智优惠政策,各类人才扶持奖励资金达854万元。76位“985”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充实人才队伍,成功获批6个国家及省级引智项目。“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干部”工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
目前,吴江市农村配套设施已实现“六网进村”目标,即水、电、燃气、电信、公交、有线广播电视进村入户;集居点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提供行政办事、商贸服务、社区卫生、老年活动、农村文化、警务治安“六项服务”;在全国率先成为首批新农村电气化县(市),建成了江苏省第二个户户通有线电视县市。还在全国率先对城乡居民发放吴江市民卡。市民持卡可办理社保、公交、游园、缴费、储蓄、医保、消费等12项业务,推动农民一举变市民。“村村通上公交车、家家喝上太湖水、人人一张市民卡”,现已成为吴江城乡一体发展的标志。
发挥区位优势 打造活力吴江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吴江。吴江区位独特,全境无山,属沿海城市而不靠海,属长三角城市而不沿江,六分耕地四分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吴江地处苏浙沪两省一市交汇的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东临中国最具实力的上海,南接中国最具活力的浙江。全市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79万,外来人口70万,下辖2个省级开发区、9个镇、250个行政村。境内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沪苏浙高速公路、318国道、太浦河横穿东西,水陆并举,交通十分便捷。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吴江立足本地实际,扬长避短,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深入开展“两竞赛一赶超”主题活动,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推进科学发展观在吴江的创新实践。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2亿元,增长16.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0亿元,增长15.9%。
全市新增私营企业2103家,新增注册资本85亿元,累计注册资本达424.7亿元。民营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80亿元,销售收入超10亿元民营企业11家。恒力集团、亨通集团、盛虹集团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全市新增注册外资19.2亿美元,到账外资9.8亿美元,累计注册资本达111.9亿美元,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63亿美元。电子信息业也平稳增长,保持龙头产业地位;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14亿元,成为第三大支柱产业;丝绸纺织业扩优压劣,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电缆光缆业“光进铜退”,光缆产业链继续延伸壮大。
农村的三大产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农业基地化、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同里农业科技示范区成为省级“万顷良田”示范工程,众诚鸭业集团成为苏州第二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农水产品基地189个,是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示范市。“吴江香青菜”成为全省首批、苏州市第一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09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恒力集团、亨通集团、盛虹集团等销售收入超百亿,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2.7%。亨通集团被确定为国家第三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7件,累计41件,光电产业、蚕丝被产业成为首批省级品牌培育试点基地。震泽镇被命名为“中国阿拉伯头巾之乡”。盛虹集团现代纺织研发基地开工建设。成功编制全球首个化纤面料标准,蚕丝被联盟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同业公会联盟标准。全年专利申请量1.4万件,专利授权量1.3万件,在江苏省各县(市)中高居前列。累计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46家、A股上市公司5家。服务业成为发展新亮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服务业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7.1%。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147.8亿元,增长18.2%,东方丝绸市场成交额再次荣登全国纺织专业市场榜首,赢得“四连冠”。吴江农村商业银行进入2009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被授予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称号。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成交额73亿元,增长83.4%。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县级城市最新排名中吴江位列第五名。在新一轮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吴江再次稳居“第一方阵”。
挖掘历史文化 打造和谐吴江
吴江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是享誉全国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和吴歌的发源地,也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悠长久远的历史和勤勉诚信的民风,孕育了包括爱国诗人柳亚子、社会学家费孝通等一大批社会英才,现有吴江籍两院院士就有9位。吴江拥有“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桂冠,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4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5处。这些散布于水乡泽国的庭院村落、民居古树、桥涵石径、禅寺佛塔,虽然饱经岁月沧桑,但斑驳中依然记录着吴中大地发生的动人故事,沉寂中透出厚重深邃的历史与文化信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的同里古镇,以其“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和风貌而被誉为“东方小威尼斯”,每年吸引600多万海内外游客。共同品味“千年水天堂,和谐新吴江”的个性神韵。据统计,吴江去年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6亿元。同里之春、水乡丽人等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科技馆旅游景区。吴江荣获“中国太湖美食之乡”称号,成功入选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
为了打好历史文化品牌,吴江一是抓住“天时”做文章。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时令特色开展节庆活动。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同里之春”文化旅游节、七届“水乡丽人”大型评选活动、九届丝绸文化节,还先后举办富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黄酒文化节、太湖螃蟹节、汾湖水上文化节等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强市民对吴江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弘扬“吴风越韵,精诚致远”的城市精神,凝心聚力,充分展示吴江千年古城独特的文化魅力。二是抓住地利做文章。紧紧依托吴江水乡特色和优秀文化传统,积极争创“中华诗词之乡”,打出吴江地域文化新名片。汾湖镇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平望新世纪广场、同里退思广场成功创建国家级特色文化广场,桃源文化广场力争建成我市第三个国家级特色文化广场。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建设继续加强,形成旅游文化新热点。木偶昆曲、芦墟山歌、同里宣卷等地方特色浓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木偶昆曲《游园》晋京向中央领导作汇报演出,这也是吴江群众文化节目首次晋京演出。三是抓住“人和”做文章。一方面推动青年艺术人才脱颖而出,成名成家。创新市书画院体制,积极扶持优秀人才出作品、出成果。形成了以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得者李双阳为代表的吴江青年书法家群体,在书法艺术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两个方面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我市重要的文化艺术品牌。另一方面注重发挥知名吴江籍老艺术家的影响力,邀请蔡正仁、王芳、计镇华等吴江籍戏曲名家回吴江进行交流、演出,推出“老中青三代昆曲传人聚会”、“江浙沪三地吴江籍戏曲名家回娘家”等活动,体现出对优秀文化品牌的继承和发展。近年来,吴江市还加大投入力度,将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先后投入8亿元资金,兴建了吴江市图书馆、吴江人民剧院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平望镇文化广场、吴江体育场等一大批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
建设优美环境 打造乐居吴江
吴江与时俱进,经济实力凸现。为了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吴江市委、市政府及时科学制订修编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双主、双辅、双轴、双廊”的城市空间形态不断优化。围绕重点区域,突出重点功能,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区域供水二期工程竣工,全市人民真正喝上了纯净的太湖水。城市南北快速干线全线贯通,江苏盛泽医院落成启用,“西气东输工程”天然气管网总长达360公里。吴江经济开发区、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盛泽纺织科技园以及镇级工业集中区的承载能力、开发空间有效提升。大力开展“环境建设”竞赛活动,加快推进农村环境、城乡绿化、道路亮化等重点工作,深化喷水织机污水等专项整治,盛泽印染行业提标工程成为全省节能减排示范,大面积推进植树造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6.9分,位居苏州市第一位,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建设验收。东太湖综合整治项目列入国家建设项目,完成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城市设计的国际招标。吴江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等多项国家级称号。
吴江还是鱼米之乡、光缆之城、丝绸之都。城市的绿化率达45.73%,数字化管理系统将城市管理得井井有条,数字电视、无线宽带将吴江与世界拉得更近。许多外资企业、台资企业纷至沓来,让吴江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吴江人均住房面积达36.7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20.66平方米。青少年科技中心、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和大中型商场等文化、体育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人们充分享受着优质的人居环境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缩小城乡差距 打造魅力吴江
上世纪80年代,吴江和其他地方一样,伴随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农民离土离乡走向二三产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原有农村经济结构悄然发生变化。1994年6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同志视察吴江市双浜村时,充分肯定农民土地入股建设村级农场的做法。1999年,双浜村又探索成立苏州市第一家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开始向集体经营和城市化方向发展。此后,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在吴江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由此也形成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雏形。
吴江市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是放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中来谋划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基本实现“户户有股份、人人是股东”。这样,不仅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更激活了民营经济腾飞。首先,有力促进现代农业规模发展。农村“三大合作”,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极大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基地化、企业化、标准化。第二,有力促进传统农民身份转变。“三大合作”,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既不减少原有收入,又能拓展多元收入,成了持股分红、进城发展的新市民。第三,有力促进村级集体壮大发展。村级社区股份合作的发展,推动了镇级集体资产组建镇级新农村建设运作平台,走出镇村联动、村村联合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为了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吴江先后两次赴昆山学习考察,到周边县市全面取经,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形成《2010年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居民城镇集居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社种粮补贴政策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意见,并在全市召开千人大会,全面部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重点在推动城乡资源置换配置,加快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加快农民进城入住公寓房和新农村集居上求得突破。
按照“建设城乡一体示范区”的要求,吴江市以实质性优惠政策推动实质性突破,全面搞好城镇安置公寓房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公寓房建设区域布局,加快建设进程,提高建设标准,按照同期城市商品房开发建设标准来实施设计建造,全面提升安置公寓房的品质和形象。一是扩大划线控制,加大农民安置入住城镇公寓房的推进力度。采取农民换股进城、换房进城、换保进城等措施,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对区域范围内的农户动迁,全面实行城镇公寓房补偿安置。二是实施定点置换,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配置。积极采取“定点整体置换”方式,加大农业用地区域内的农村住房置换城镇公寓房的推进力度。三是制定农村自愿进城户、分户出宅户和住宅空置户的置换补偿政策,积极鼓励常年在城镇工作的农村居民户、全家迁往城镇的农村空置户主动放弃农村宅基地选择进城进镇居住。四是引导搬迁集居,推动分散居住农户加快向新农村集聚。五是组建运作平台,探索城乡土地住房置换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明确各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作为推进辖区内农村居民进城入住公寓房的组织实施主体,按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对辖区内农村住宅的动拆迁实行补偿安置。六是加快土地流转,创造农民持股进城创业就业条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政策宣传落实、利益引导和健全流转市场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并鼓励和引导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的方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经营。
由于措施得力,与时俱进,吴江城乡差距在逐年缩小。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又积极启动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创业致富、就业促富、保障助富的富民机制持续强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2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和11.5%。城镇职工、农村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以及“土地换保障”水平合理提升,农村养老接轨城镇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完成,惠及5.8万人。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不断巩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现有苏州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57个,以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大合作”建设全面加速,全市参加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持股农民占总农业人口的95%,基本实现“户户有股份、人人是股东”的目标。出台吴江市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实施意见等招才引智优惠政策,各类人才扶持奖励资金达854万元。76位“985”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充实人才队伍,成功获批6个国家及省级引智项目。“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干部”工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
目前,吴江市农村配套设施已实现“六网进村”目标,即水、电、燃气、电信、公交、有线广播电视进村入户;集居点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提供行政办事、商贸服务、社区卫生、老年活动、农村文化、警务治安“六项服务”;在全国率先成为首批新农村电气化县(市),建成了江苏省第二个户户通有线电视县市。还在全国率先对城乡居民发放吴江市民卡。市民持卡可办理社保、公交、游园、缴费、储蓄、医保、消费等12项业务,推动农民一举变市民。“村村通上公交车、家家喝上太湖水、人人一张市民卡”,现已成为吴江城乡一体发展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