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抗疫霉根腐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来源 :大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xibaoga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1948年首次在美国的印地安那州发现,以后相继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报道.由于其危害性大,传播速度快,毁灭性强,已被列为大豆毁灭性病害之一.在国内1991年沈崇尧等在东北地区首次发现了该病菌,1993年苏彦纯等在黑龙江、吉林、北京分离到病原菌.其后的几年里在我国也分别有对该病的报道.鉴于该病在我国有扩大蔓延的趋势,对大豆的生产存在着巨大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对目前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抗性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
其他文献
利用多聚鸟氨可以改变本来都带负电荷的原生质体或外源DNA表面电性,使其中之一带正电荷,从而达到原生质体和外源DNA正负相吸,并且促进外源DNA进入到原生质体中。本实验采用以多聚鸟氨酸改
本研究进行了田间,温室土壤盆栽及营养液栽培筛选鉴定试验,以评价大豆基因型的耐酸铝差异及其几种筛选方法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基因型间存在明显的耐酸性差别,几选方法的一
以根癌农杆菌的Ti质粒为介导,将抗真菌病的几丁质酶基因,导入默经江省栽培大豆一东农37号,吉林28号等14个品种。从子叶节和下胚轴诱导出丛生芽,并再生植株,经PCR和DNA分子杂交检测,经PCR和DNA分子杂交检
以“晋豆八号”作材料,利用组织增减方法研究盐胁迫下外源脯氨酸对大豆离体胚再生植株的膜脂过氧化水平、保护酶系统、可溶性蛋白质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源脯
系统地介绍了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为害,对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分化和寄主范围进行简要地描述,同时,对近年来的根系分泌物、品种抗性、细胞学和组织学及遗传等方面的大豆抗
对带菌土壤、病残体进行病试验,研究了人工接种条件下种子带菌条件及带菌种子传病情况,结果表明,带菌土壤和病残体无论是在当年还是越科后都可有效地传播大豆疫霉根霉是大豆疫霉
采用全国各地的261个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豆乳和豆腐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利用和损失的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豆乳和豆腐加工过程中每100g干籽粒平均生产干豆乳71.92g其中蛋白质,油分,糖类产量分别
本研究用人工接种方法探讨了大豆不同株龄及不同的叶龄和荚龄对灰斑病的反应。结果表明,株龄越大的大豆其灰斑病愈轻,反之则重。完全展开叶和正在扩展叶易感灰斑病,嫩叶(叶缘未分
以三个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对其自交及回交后代各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的分析,为半矮秆大豆后代的选择和品种选育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中美
利用电镜细胞化学的方法,对大豆种子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种皮细胞壁表面糖蛋白的变化进行了定位观察。经钌红标记染色,在种皮外层细胞壁的表面,糖蛋白呈现出较高电子密度,紧贴于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