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著名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受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唯意志主义悲观思想的影响,他对“虚无缥缈”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认识。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正是表达了海明威对理想幻灭的绝望之情。本文通过分析该篇小说的主题,对海明威的虚无主义思想进行了一番分析。
关键词: 海明威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虚无主义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有人称之为美国20世纪上半叶最有才华的“天才小说家”。他的作品多涉及战争、斗牛、渔猎等题材;在语言风格和人物塑造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海明威在创作风格上奉行极简主义,他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冰山在海里的移动很是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读者看到的八分之一只是人物、情节等,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却在海面以下的八分之七里,需要读者去体味。在作品主题上,海明威的多数作品批判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主人公大多为有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他们在“光荣的”“拯救民主的”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死亡的残酷,战后身心受挫,对以前坚持的理想产生了幻灭感。海明威正是这样一群人的代表,被美国女作家格特鲁特·斯泰称为“迷惘的一代”。《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体现了海明威对战后精神信仰缺失的担忧,提出了人们如何应对精神危机的问题。
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讲述了一个常在餐馆喝酒、曾经自杀的老人的故事。老人拥有财富,却因绝望而寻求死亡来逃避孤独。两个侍者一个是同情老人的孤独的年纪稍大的人,一个是埋怨老人急着回家投入妻子怀抱的年轻人。年长的侍者因为有相同的感受而同情老人,在故事的结尾试图走进一个小酒吧,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人的孤独。年轻的侍者对老人粗鲁,不理解老人为什么那么富有还要自杀。作品是通过西班牙餐馆里一个年长侍者和一个年轻侍者的对话展开的,情节简单,没有复杂的铺陈与过多的环境描写。三个主人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两个侍者的对话极其简单,两个人对彼此的了解也很少,整篇小说一直环绕着一种“虚无缥缈”的氛围,侧面强调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空虚。正如卡洛斯·贝克尔所说:“‘皆空’一词体现了伟大的真实性……文章的描述是那样的可怕、势不可挡,以及富有震撼力,以至一旦人们读完它,再也忘不了它。”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三个主人公代表了人们对虚无持有的三种不同态度。年轻的侍者代表了生活在虚无的社会中还全然不知的人,老人代表了那些感到了生活的虚无和孤独企图能够逃避的人,而年长的侍者则代表了那些勇敢的面对虚无的人们。在故事的开始年轻侍者就表现出了他的无知:
“上个星期他想自杀。”
“为什么呢?”
“他绝望了。”
“干嘛绝望?”
“没事儿。”
“你怎么知道没事儿?”
“他有很多钱。”
这里的“没事儿”即指虚无,年轻的侍者根本没有听懂年长的侍者的话,在他看来老人没有自杀的理由,他认为拥有了财富、金钱就没有什么好绝望的了。他嫌弃老人,烦老人误了他下班的时间。他认为自己比老人优越,因为他并不孤独,他“有个老婆在床上等着”他。正是他的这种对物质、对爱情盲目的自信体现了他的精神空虚与虚无。相反,老人的孤独感是显而易见的,老人虽然富有,但老伴儿已经过世;虽然高寿,但是已经失聪。周围的世界与他没有交集,他找不到可以依赖的精神寄托,他害怕回家后那漫长而孤独的黑夜。老人选择待在这个干净明亮的小餐馆里,寻求短暂的安慰,逃离黑暗和虚无。这里,干净明亮的小旅馆象征着老人内心和灵魂深处那个纯净、光明的地方。老人默默承受着这份孤独的痛苦,选择用酒精麻痹自己,逃避一切。“再来杯白兰地”,“再加一点”,“再来杯白兰地”,“再来一点”,小说中老人仅有的几句话全部都是老人寻求酒精这一庇护物来逃避生活的表现。他需要酒精来帮助他忘记自己,忘记时间。餐馆里的灯光给了他暂时的光明,可那毕竟是有限的,灯光早晚还是要被熄灭的,老人早晚还要再次回到无边无际的黑暗与虚无中。老人需要的其实是能照亮他生命的精神之光,给他一个精神支柱。
年长的侍者既不像年轻的侍者那样无知,又不像老人那样逃避。他选择面对这份虚无的痛苦。他从老人自杀的事情联想到人生的虚无飘渺,“人所需的只是虚无缥缈和光亮以及干干净和井井有条”。全文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那23个“虚无”,年长侍者把《传道书》的祷文改了:“我们的虚无缥缈就在虚无缥缈中,虚无缥缈是你的名字,你的王国也叫虚无缥缈,你将是虚无缥缈中的虚无缥缈,因为原来就是虚无缥缈。给我们虚无缥缈吧,我们日常的虚无缥缈,虚无缥缈是我们的,我们的虚无缥缈,因为我们是虚无缥缈的。我们的虚无缥缈,我们无不在虚无缥缈中,可是把我们打虚无缥缈中拯救出来吧,为了虚无缥缈。欢呼全是虚无缥缈的虚无缥缈,虚无缥缈与汝同在。”他相信青春和财富终将离去,一切到头来都是虚无。他清醒地认识到人们内心的空虚与无助,但是,他并没有绝望,而是坦然接受这份虚无,并决定带着尊严继续生活下去。
海明威的虚无思想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在美国传统道德教育下的成长的海明威像当时的热血青年一样积极参军,向往实现“光荣”“自由”“正义”的英雄事业。然而,被英雄主义浪漫色彩所笼罩的战争本质上是残酷的,海明威在亲身经历了意大利战场上的腥风血雨后,对自己原来所坚持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那些曾经被他认为是轰轰烈烈的壮举变得毫无意义。此外,海明威1921年在欧洲时,正是唯意志主义悲观主义思想盛行的时候。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尼采等宣扬人生植根于痛苦,人的归宿是经历痛苦之后的死亡。叔本华说:“生存所具有的全部形式,都在向我们展示着生存之空虚。”信仰的缺失、现实的打击、对前途的悲观失望使海明威走向虚无主义。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虽然只有寥寥几千字,人物和情节简简单单,但是却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海明威以其干脆、直接的“零度风格”,用“八分之一”的冰山诠释了隐身于水下“八分之七”的深刻寓意。管中窥豹,耐人寻味,自成一派。小说中体现的虚无思想虽然消极,但不代表海明威会屈服于现实的残酷。当一切变得虚无而没有意义的时候,人们依然要寻找光明,寻找新的心灵慰藉和自尊,有了自尊就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参考文献:
[1]苏顺强.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0,(1).
[2]毛坚舫.孤独的心灵自尊的生活——论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3]常耀信.美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关键词: 海明威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虚无主义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有人称之为美国20世纪上半叶最有才华的“天才小说家”。他的作品多涉及战争、斗牛、渔猎等题材;在语言风格和人物塑造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海明威在创作风格上奉行极简主义,他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冰山在海里的移动很是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读者看到的八分之一只是人物、情节等,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却在海面以下的八分之七里,需要读者去体味。在作品主题上,海明威的多数作品批判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主人公大多为有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他们在“光荣的”“拯救民主的”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死亡的残酷,战后身心受挫,对以前坚持的理想产生了幻灭感。海明威正是这样一群人的代表,被美国女作家格特鲁特·斯泰称为“迷惘的一代”。《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体现了海明威对战后精神信仰缺失的担忧,提出了人们如何应对精神危机的问题。
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讲述了一个常在餐馆喝酒、曾经自杀的老人的故事。老人拥有财富,却因绝望而寻求死亡来逃避孤独。两个侍者一个是同情老人的孤独的年纪稍大的人,一个是埋怨老人急着回家投入妻子怀抱的年轻人。年长的侍者因为有相同的感受而同情老人,在故事的结尾试图走进一个小酒吧,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人的孤独。年轻的侍者对老人粗鲁,不理解老人为什么那么富有还要自杀。作品是通过西班牙餐馆里一个年长侍者和一个年轻侍者的对话展开的,情节简单,没有复杂的铺陈与过多的环境描写。三个主人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两个侍者的对话极其简单,两个人对彼此的了解也很少,整篇小说一直环绕着一种“虚无缥缈”的氛围,侧面强调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空虚。正如卡洛斯·贝克尔所说:“‘皆空’一词体现了伟大的真实性……文章的描述是那样的可怕、势不可挡,以及富有震撼力,以至一旦人们读完它,再也忘不了它。”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三个主人公代表了人们对虚无持有的三种不同态度。年轻的侍者代表了生活在虚无的社会中还全然不知的人,老人代表了那些感到了生活的虚无和孤独企图能够逃避的人,而年长的侍者则代表了那些勇敢的面对虚无的人们。在故事的开始年轻侍者就表现出了他的无知:
“上个星期他想自杀。”
“为什么呢?”
“他绝望了。”
“干嘛绝望?”
“没事儿。”
“你怎么知道没事儿?”
“他有很多钱。”
这里的“没事儿”即指虚无,年轻的侍者根本没有听懂年长的侍者的话,在他看来老人没有自杀的理由,他认为拥有了财富、金钱就没有什么好绝望的了。他嫌弃老人,烦老人误了他下班的时间。他认为自己比老人优越,因为他并不孤独,他“有个老婆在床上等着”他。正是他的这种对物质、对爱情盲目的自信体现了他的精神空虚与虚无。相反,老人的孤独感是显而易见的,老人虽然富有,但老伴儿已经过世;虽然高寿,但是已经失聪。周围的世界与他没有交集,他找不到可以依赖的精神寄托,他害怕回家后那漫长而孤独的黑夜。老人选择待在这个干净明亮的小餐馆里,寻求短暂的安慰,逃离黑暗和虚无。这里,干净明亮的小旅馆象征着老人内心和灵魂深处那个纯净、光明的地方。老人默默承受着这份孤独的痛苦,选择用酒精麻痹自己,逃避一切。“再来杯白兰地”,“再加一点”,“再来杯白兰地”,“再来一点”,小说中老人仅有的几句话全部都是老人寻求酒精这一庇护物来逃避生活的表现。他需要酒精来帮助他忘记自己,忘记时间。餐馆里的灯光给了他暂时的光明,可那毕竟是有限的,灯光早晚还是要被熄灭的,老人早晚还要再次回到无边无际的黑暗与虚无中。老人需要的其实是能照亮他生命的精神之光,给他一个精神支柱。
年长的侍者既不像年轻的侍者那样无知,又不像老人那样逃避。他选择面对这份虚无的痛苦。他从老人自杀的事情联想到人生的虚无飘渺,“人所需的只是虚无缥缈和光亮以及干干净和井井有条”。全文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那23个“虚无”,年长侍者把《传道书》的祷文改了:“我们的虚无缥缈就在虚无缥缈中,虚无缥缈是你的名字,你的王国也叫虚无缥缈,你将是虚无缥缈中的虚无缥缈,因为原来就是虚无缥缈。给我们虚无缥缈吧,我们日常的虚无缥缈,虚无缥缈是我们的,我们的虚无缥缈,因为我们是虚无缥缈的。我们的虚无缥缈,我们无不在虚无缥缈中,可是把我们打虚无缥缈中拯救出来吧,为了虚无缥缈。欢呼全是虚无缥缈的虚无缥缈,虚无缥缈与汝同在。”他相信青春和财富终将离去,一切到头来都是虚无。他清醒地认识到人们内心的空虚与无助,但是,他并没有绝望,而是坦然接受这份虚无,并决定带着尊严继续生活下去。
海明威的虚无思想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在美国传统道德教育下的成长的海明威像当时的热血青年一样积极参军,向往实现“光荣”“自由”“正义”的英雄事业。然而,被英雄主义浪漫色彩所笼罩的战争本质上是残酷的,海明威在亲身经历了意大利战场上的腥风血雨后,对自己原来所坚持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那些曾经被他认为是轰轰烈烈的壮举变得毫无意义。此外,海明威1921年在欧洲时,正是唯意志主义悲观主义思想盛行的时候。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尼采等宣扬人生植根于痛苦,人的归宿是经历痛苦之后的死亡。叔本华说:“生存所具有的全部形式,都在向我们展示着生存之空虚。”信仰的缺失、现实的打击、对前途的悲观失望使海明威走向虚无主义。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虽然只有寥寥几千字,人物和情节简简单单,但是却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海明威以其干脆、直接的“零度风格”,用“八分之一”的冰山诠释了隐身于水下“八分之七”的深刻寓意。管中窥豹,耐人寻味,自成一派。小说中体现的虚无思想虽然消极,但不代表海明威会屈服于现实的残酷。当一切变得虚无而没有意义的时候,人们依然要寻找光明,寻找新的心灵慰藉和自尊,有了自尊就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参考文献:
[1]苏顺强.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0,(1).
[2]毛坚舫.孤独的心灵自尊的生活——论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3]常耀信.美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