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创新意识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我在作文教学中是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
一、创设宽松氛围,设立创新前提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于强调审题——揣摩出题者要我写什么,怎样写,再硬凑些内容装进命题人的框框里去作文就大功告成了,使得学生的文章“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这是一种违反作文规律、人文规律、“奉命而作”的训练,必将导致学生的文章是一潭死水,缺乏闪光点,缺乏创新意识。
要使学生的作文有所创新,我们必须解开学生的束缚。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营造宽松愉快的创作氛围。“亲其师,信其道”。人的情感是有迁移功能的,小学生表现得更为强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建立起一种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小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地表现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正如叶老先生所说的“五个解放”,即要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尽情地到处跑,尽情地玩;解放他们的口,让他们尽情地说,尽情地唱;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尽情地看;解放他们的脑袋,让他们尽情地想象。这样就为儿童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创作氛围。他们处于这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之中,各种新的点子才会蜂拥而出,个性才会凸显,才有利于创新。
二、深入生活自然,拓宽创新来源
1.大自然与社会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创新来源于生活,而不是书本。的确,生活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有形、有情、有境。除在课堂上教会学生作文知识外,还要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去接触大自然(比如郊游、植树等)和接触社会(比如参观、采访等)。即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近生活,扩大视野,从中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社会的丰富多彩,丰富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创作素材的积累,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2.利用各种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在课堂之外,如逢父亲节、母亲节就要求学生写一封信给家长,可以写祝福的话,可以诉说心事,可以提某些建义或以“假如我是爸爸或假如我是妈妈”为题进行创作等。教师节、儿童节、国庆节,还有平时的节日、学校的各种活动和班级里的偶发事件,自然界四季的变化、社会上的见闻、时事等都应成为学生写作的良机,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创作是一种生活乐趣。
三、变换不同角度,培养创新能力
1.“无的放矢”,使儿童选材无所羁绊。儿童有许多与大人不同的想法,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画、音乐、谈话、观察等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和激发学生无边的想象力;也可通过谈一谈、问一问,让他们说出喜欢的事,以及对事情的看法,按常规不可能做的事,平时想也不敢想的事;还可以通过“吹牛”、“说大话”等形式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想象思维的训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渠道来引导儿童不受拘束地写出自己的世界来,在“无的放矢”中,让天真得以流露,让童趣充分展示和再现。
2.让学生大胆尝试,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尝试新的角度、新的体裁,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例如:写雨这一题材,我就让学生尝试用不同体裁来抒写各自心中的雨。有的学生用记叙文描绘下雨的情形;有的用诗歌来歌颂雨水;有的查阅资料写成了介绍雨的说明文;有的边叙述边议论了雨水的作用和危害,悟出了事物都有两面性。
四、尊重个性差异,树立创新信心
1.珍爱童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自信心。童真即具有自然、真实、自发而完美、璞玉天成的特性。孩子们纯真、自然、不违事实地描绘,眼中的世界总是那样迷人,看到事物的大形状往往是最动人、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常常忽视细枝末节。可谓:“童真可贵,童心不可违,天真出真趣,天真出真情,天真出清新”。我们应珍爱童真,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2.允许出错,保护学生敢创新的自信心。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与创作后,不一定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得到成功,但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儿童的“趣”与“真”。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应采用审美的眼光来讲述与评价,在学生的作品中找出它的闪光点,给它以适当的评价与肯定。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创作欲会越来越强烈,从而达到发展与创新。
四、挑战传统观念,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学生的习作大多空洞无物,缺乏大胆的想象和创新,因此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挑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时不我待。
1.挑战老化的命题,变封闭型为开放型。要挑战传统老化的命题,必须构建“生活中处处有大作文”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素材,在作文内容和形式上有充分的自主权。(1)利用现有教材,写出新意。有新意体现在教师新设计,启发学生新思维、产生新构想上。如利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海底世界的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写篇童话。结果学生想象奇特,情节曲折有趣。(2)利用空白艺术,写出创意。如写《校园一角》,教师在校园一角空白处,请学生当设计师,大胆创意,给空地增添一两个景物美化校园,并写成作文。(3)利用实物操作,写出灵气。如用毛线或小木棒等物件拼成各种图案,再想象说话并写话,既训练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2.挑战僵化的课堂,变被动型为主动型。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一些教师的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因此应解放课堂。(1)转化角色,主动参与。如拟《假如我是教师》为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作为听众,这种角色转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2)优化手段,激情促写。如把作文课堂设在电脑室,以《我喜欢季》为题,让学生通过电脑尽情浏览四季风光,再选择自己喜爱的季节抒写。(3)走进生活,真实体验。教师应把课堂内外有机融合,让学生观察生活,走进自然。如发给学生种子让他们种植,从中观察种子发芽长叶直至开花结果,然后写一篇作文。这样作文已超越它本身的意义,成为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创造等能力的有效途径。
3.挑战单调的评价,变单向型为多向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评改作文之所以劳动量大,但收效微,是因为教师的评改是单向的,师生沟通少,所以应改革评价机制。(1)大胆放手,自评互评。从人文角度看,应让学生作文自改后自评,做到“蹲下来看孩子”,尊重个性,也可让学生互改互评,学生从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2)“师”“长”兼评,肯定价值。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唤其爱,激其情,磨其志,砺其锋。这样,学生看评语、改作文就会成为循环的良性发展过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更有效地落到实处。
新世纪,创新教育是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发展是创新的源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在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方式上大胆改革,真正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儿童充分的实践、创新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与发展不断创造条件。
一、创设宽松氛围,设立创新前提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于强调审题——揣摩出题者要我写什么,怎样写,再硬凑些内容装进命题人的框框里去作文就大功告成了,使得学生的文章“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这是一种违反作文规律、人文规律、“奉命而作”的训练,必将导致学生的文章是一潭死水,缺乏闪光点,缺乏创新意识。
要使学生的作文有所创新,我们必须解开学生的束缚。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营造宽松愉快的创作氛围。“亲其师,信其道”。人的情感是有迁移功能的,小学生表现得更为强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建立起一种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小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地表现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正如叶老先生所说的“五个解放”,即要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尽情地到处跑,尽情地玩;解放他们的口,让他们尽情地说,尽情地唱;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尽情地看;解放他们的脑袋,让他们尽情地想象。这样就为儿童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创作氛围。他们处于这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之中,各种新的点子才会蜂拥而出,个性才会凸显,才有利于创新。
二、深入生活自然,拓宽创新来源
1.大自然与社会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创新来源于生活,而不是书本。的确,生活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有形、有情、有境。除在课堂上教会学生作文知识外,还要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去接触大自然(比如郊游、植树等)和接触社会(比如参观、采访等)。即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近生活,扩大视野,从中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社会的丰富多彩,丰富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创作素材的积累,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2.利用各种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在课堂之外,如逢父亲节、母亲节就要求学生写一封信给家长,可以写祝福的话,可以诉说心事,可以提某些建义或以“假如我是爸爸或假如我是妈妈”为题进行创作等。教师节、儿童节、国庆节,还有平时的节日、学校的各种活动和班级里的偶发事件,自然界四季的变化、社会上的见闻、时事等都应成为学生写作的良机,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创作是一种生活乐趣。
三、变换不同角度,培养创新能力
1.“无的放矢”,使儿童选材无所羁绊。儿童有许多与大人不同的想法,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画、音乐、谈话、观察等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和激发学生无边的想象力;也可通过谈一谈、问一问,让他们说出喜欢的事,以及对事情的看法,按常规不可能做的事,平时想也不敢想的事;还可以通过“吹牛”、“说大话”等形式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想象思维的训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渠道来引导儿童不受拘束地写出自己的世界来,在“无的放矢”中,让天真得以流露,让童趣充分展示和再现。
2.让学生大胆尝试,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尝试新的角度、新的体裁,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例如:写雨这一题材,我就让学生尝试用不同体裁来抒写各自心中的雨。有的学生用记叙文描绘下雨的情形;有的用诗歌来歌颂雨水;有的查阅资料写成了介绍雨的说明文;有的边叙述边议论了雨水的作用和危害,悟出了事物都有两面性。
四、尊重个性差异,树立创新信心
1.珍爱童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自信心。童真即具有自然、真实、自发而完美、璞玉天成的特性。孩子们纯真、自然、不违事实地描绘,眼中的世界总是那样迷人,看到事物的大形状往往是最动人、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常常忽视细枝末节。可谓:“童真可贵,童心不可违,天真出真趣,天真出真情,天真出清新”。我们应珍爱童真,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2.允许出错,保护学生敢创新的自信心。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与创作后,不一定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得到成功,但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儿童的“趣”与“真”。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应采用审美的眼光来讲述与评价,在学生的作品中找出它的闪光点,给它以适当的评价与肯定。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创作欲会越来越强烈,从而达到发展与创新。
四、挑战传统观念,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学生的习作大多空洞无物,缺乏大胆的想象和创新,因此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挑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时不我待。
1.挑战老化的命题,变封闭型为开放型。要挑战传统老化的命题,必须构建“生活中处处有大作文”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素材,在作文内容和形式上有充分的自主权。(1)利用现有教材,写出新意。有新意体现在教师新设计,启发学生新思维、产生新构想上。如利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海底世界的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写篇童话。结果学生想象奇特,情节曲折有趣。(2)利用空白艺术,写出创意。如写《校园一角》,教师在校园一角空白处,请学生当设计师,大胆创意,给空地增添一两个景物美化校园,并写成作文。(3)利用实物操作,写出灵气。如用毛线或小木棒等物件拼成各种图案,再想象说话并写话,既训练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2.挑战僵化的课堂,变被动型为主动型。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一些教师的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因此应解放课堂。(1)转化角色,主动参与。如拟《假如我是教师》为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作为听众,这种角色转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2)优化手段,激情促写。如把作文课堂设在电脑室,以《我喜欢季》为题,让学生通过电脑尽情浏览四季风光,再选择自己喜爱的季节抒写。(3)走进生活,真实体验。教师应把课堂内外有机融合,让学生观察生活,走进自然。如发给学生种子让他们种植,从中观察种子发芽长叶直至开花结果,然后写一篇作文。这样作文已超越它本身的意义,成为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创造等能力的有效途径。
3.挑战单调的评价,变单向型为多向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评改作文之所以劳动量大,但收效微,是因为教师的评改是单向的,师生沟通少,所以应改革评价机制。(1)大胆放手,自评互评。从人文角度看,应让学生作文自改后自评,做到“蹲下来看孩子”,尊重个性,也可让学生互改互评,学生从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2)“师”“长”兼评,肯定价值。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唤其爱,激其情,磨其志,砺其锋。这样,学生看评语、改作文就会成为循环的良性发展过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更有效地落到实处。
新世纪,创新教育是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发展是创新的源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在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方式上大胆改革,真正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儿童充分的实践、创新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与发展不断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