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青少年头脑中所有的表象和想象都与他们的情绪、情感相联系,是逻辑思维的支柱。在当前的教育中,由于积极形象思维教育的缺失,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更多受到消极形象思维的影响,出现了悲观、过分敏感、惧怕未知、冷漠等心理问题。教育者应积极创设青少年积极形象思维发展的有利环境,并进行适宜的指导,培养健康、乐观、情感丰富的青少年。
消极形象思维的产生原因
各种危险情境的警告让许多青少年学会了悲观思考、恐惧未知
一位高中生在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时自诉内心的痛苦:“我觉得我心里有病,每次睡觉前我都会看看门锁上没有,其实我也知道爸爸妈妈会锁门,但我就是不放心,怕坏人进来,一定要看,而且还要看两三遍;每次放学回家后,我都要先检查一下房间,看看藏没藏人,我也知道我们那幢楼治安挺好的,可要真有小偷偷偷爬进屋怎么办?现在快考试了,我就担心自己考不好,担心自己要是在考试中忽然什么都忘了,不会答题了,怎么办……我也知道我担心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小的,甚至不可能,可要真发生了怎么办?”
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健健康康地成长,他们害怕孩子有危险,不希望孩子走弯路,为此,有的家长为了增强孩子的防范意识,避免孩子可能经历的危险,在孩子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反复强调危险和弯路的存在。一次次警告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一幅幅具体生动、让人胆战心惊的表象。于是,孩子学会了用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可能走的弯路警醒自己,自我保护,但他们也无意识地学会了悲观思考、恐惧未知,甚至产生强迫行为,无中生有地担忧、焦虑。
缺乏安全感的成长经历造成了青少年敏感、多疑,对人对事过分焦虑
一位高高大大的高中男生,总是担心自己的某句话会得罪了人,担心自己的某个做法不被人家接受和理解,时常为人际交往的中的一些琐事所困扰,思来想去,焦虑不安。
他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成长经历中缺乏安全感。在他小学的时候,他的爸爸经常酗酒,喝醉了就找茬打他和他妈妈。在学校他比较淘气,有的老师经常对他严加训斥,甚至以他为反面榜样,让学生孤立他;他的妈妈又特别重视他的学习,每逢他考试考得不理想,就逼着他去找老师问问题……
他找不到安全感,就本能地用“别人满意我的行为吗?”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慢慢地,他淘气的行为收敛了,学习有了进步,可相应的,他的心理问题也开始滋长……
忽视生活体验的教育方式导致了青少年只会空谈理论,对人对事却感情冷漠
曾遇一位家长无奈地感慨:儿子正在国外读博士,他智力超群,年少有成,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可当他父亲病重,她母亲要他赶紧回家探望父亲时,他却“理智”地回信给母亲说,即使他回去也不能转变现状,使父亲身体好起来,反而要耽误他的试验……
其实,在许多教育者中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孩子知道的道理越多就越懂事,越会做人做事,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停地在孩子的耳旁讲为人处事的道理——对人要真诚,做事要勤奋,要孝敬父母,要尊老爱幼,朋友有难要帮助,要关心集体……但却忽略了让孩子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生活的道理,结果教育者所教授的道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失去了鲜活表象的支撑,真正地成为了没有任何情感色彩的抽象符号。这样的教育导致了有的孩子嘴上高谈高尚的道德品质,生活中却或不懂爱,或不肯为他人献出一点爱心。
如何进行积极形象思维教育
教育者要承认、关注形象思维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头脑中所有的表象和想象都与他们的情感、情绪和精神相联系。他们通过感官感受事件、人或事物,感觉又影响他们的情绪系统和知觉。他们常常以为自己想象中的世界、自我、他人就是客观世界中的世界、自我和他人,他们没有认识到他们的感受、他们脑中的表象有时很片面,他们想象的东西有时很离奇。这不是青少年成长中的弯路,而是青少年成长中的自然心理现象,教育者能做的是让青少年头脑中多一些有爱的、有安全感的、积极乐观的生活表象;引导他们通过积极的想象去找到自尊、自强的自我。
教育者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青少年多体验和谐、充满关爱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情境
正如上文所说,生活对人具有教育作用,生活的教育作用就在于能通过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活情境让人感受并相信真善美的存在。因此可以说,教育者首先就是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充满关爱和乐观向上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才可能有良好的心态,才可能把社会主流所倡导的积极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自己追求的一种信念。
曾遇一位家境并不富裕的女中学生,看到同班的同学穿名牌、买手机,也要求摆摊做小买卖的妈妈给自己买一个手机,妈妈听到女儿的要求,并没有立即拒绝,而是亲切地对女儿说:“好手机很贵,这个月我们多余的钱并不多,这个周末你陪妈妈一起出摊,多赚点钱,等钱多了再买。”到了周末,女儿和妈妈在寒风里站了一天,切身地感受到冬天的阴冷,体会到妈妈的辛苦、挣钱的不易。晚上回家后,她和妈妈一起数完了当天微薄的收入后,懂事地说:“妈妈,我不买手机了,等钱多了,给你买条漂亮的厚围巾。”
无需任何说教,当这位中学生头脑中形成这幅和谐、感人的生活表象时,理解、爱和自强的信念也随之在她的心头扎下根。从此以后,这个孩子虽然生活在那些富裕的孩子中间,她必然也是自尊、自信和自强的。
教育者要引导青少年学会在逆境中进行积极形象思维
青少年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且对于青少年来说,没有逆境只有顺境的成功是脆弱的。感受逆境,直面挫折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因此,教育者要引导青少年学会用积极形象思维思考、处理事情,去找到挫折中自尊、自信的自我。
培养积极形象思维有两个基本方法。
一种方法是通过引导青少年再现自己以往成功时的表象或想象自己战胜挫折后的幸福感,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悦纳和自我肯定,从而激发他们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例如,有一位优秀的高三班主任,他发现学生在高考前最后一个月的复习中,常常出现烦躁、焦虑、迷茫等情绪状态,就利用午休时间请同学吃西瓜,边吃边说:“我太留恋这最后一个月了,再过一个月,你们就各奔东西,虽然彼此挂念也难得一见;我也盼着这一个月快过去,因为过了这一个月之后,你们都接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都考上了你们自己理想的大学,你们的家里都充满了欢声笑语……”西瓜吃完,同学们既感到轻松,又感到干劲倍增。
另一个种方法就是引导青少年想象具体的生活情境,想象具体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青少年做人处事的能力,增强青少年的自尊自信。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为内隐模仿法,它可以帮助青少年消除在某种情景中的恐惧和不适感,帮助青少年增强在真实环境中的应对。
例如,为了帮助一位在数学学习中感到焦虑的学生,我首先和这位同学一起回忆她在数学课上比较难以做到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按从易到难的顺序列出来:最容易做到的事情是告诉老师她想自己解决问题;再难一点便是老师叫她回答问题,然后是到黑板上做习题;最难的就是要她自己举手主动回答问题。
列完问题之后,我引导这位学生由易到难想象在不同情境下自己成功的应对方法。首先我描述第一个生活场景,引导这位学生想象:“想想你正在上数学课……老师刚刚讲完怎样求解……然后她布置了习题,让你们开始练习……你发现公式中有一些你不明白的地方……老师正在巡视,走到你的跟前,你起身告诉老师你在哪些地方不太明白,你对他说,你并不是想让他帮助解题,而只需要解释一下公式。老师根据你的要求解释了公式,你感到很满意……”
当该学生能生动想象,感觉平静,没有心烦时,再以同样的方式或请该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场景,进行想象。当该学生在想象中能很轻松地进行有效应对时,再逐一进行其它场景的练习。最后还可以随机设置场景,请该同学进行想象应对。
总之,青少年在用形象思维想问题、看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每一位教育者都来关注、引导青少年科学地使用“形象”“表象”思维,促进青少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和谐发展,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会少些,健康、乐观向上、富有创造力的青少年会更多些。
编辑 江泓
消极形象思维的产生原因
各种危险情境的警告让许多青少年学会了悲观思考、恐惧未知
一位高中生在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时自诉内心的痛苦:“我觉得我心里有病,每次睡觉前我都会看看门锁上没有,其实我也知道爸爸妈妈会锁门,但我就是不放心,怕坏人进来,一定要看,而且还要看两三遍;每次放学回家后,我都要先检查一下房间,看看藏没藏人,我也知道我们那幢楼治安挺好的,可要真有小偷偷偷爬进屋怎么办?现在快考试了,我就担心自己考不好,担心自己要是在考试中忽然什么都忘了,不会答题了,怎么办……我也知道我担心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小的,甚至不可能,可要真发生了怎么办?”
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健健康康地成长,他们害怕孩子有危险,不希望孩子走弯路,为此,有的家长为了增强孩子的防范意识,避免孩子可能经历的危险,在孩子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反复强调危险和弯路的存在。一次次警告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一幅幅具体生动、让人胆战心惊的表象。于是,孩子学会了用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可能走的弯路警醒自己,自我保护,但他们也无意识地学会了悲观思考、恐惧未知,甚至产生强迫行为,无中生有地担忧、焦虑。
缺乏安全感的成长经历造成了青少年敏感、多疑,对人对事过分焦虑
一位高高大大的高中男生,总是担心自己的某句话会得罪了人,担心自己的某个做法不被人家接受和理解,时常为人际交往的中的一些琐事所困扰,思来想去,焦虑不安。
他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成长经历中缺乏安全感。在他小学的时候,他的爸爸经常酗酒,喝醉了就找茬打他和他妈妈。在学校他比较淘气,有的老师经常对他严加训斥,甚至以他为反面榜样,让学生孤立他;他的妈妈又特别重视他的学习,每逢他考试考得不理想,就逼着他去找老师问问题……
他找不到安全感,就本能地用“别人满意我的行为吗?”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慢慢地,他淘气的行为收敛了,学习有了进步,可相应的,他的心理问题也开始滋长……
忽视生活体验的教育方式导致了青少年只会空谈理论,对人对事却感情冷漠
曾遇一位家长无奈地感慨:儿子正在国外读博士,他智力超群,年少有成,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可当他父亲病重,她母亲要他赶紧回家探望父亲时,他却“理智”地回信给母亲说,即使他回去也不能转变现状,使父亲身体好起来,反而要耽误他的试验……
其实,在许多教育者中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孩子知道的道理越多就越懂事,越会做人做事,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停地在孩子的耳旁讲为人处事的道理——对人要真诚,做事要勤奋,要孝敬父母,要尊老爱幼,朋友有难要帮助,要关心集体……但却忽略了让孩子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生活的道理,结果教育者所教授的道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失去了鲜活表象的支撑,真正地成为了没有任何情感色彩的抽象符号。这样的教育导致了有的孩子嘴上高谈高尚的道德品质,生活中却或不懂爱,或不肯为他人献出一点爱心。
如何进行积极形象思维教育
教育者要承认、关注形象思维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头脑中所有的表象和想象都与他们的情感、情绪和精神相联系。他们通过感官感受事件、人或事物,感觉又影响他们的情绪系统和知觉。他们常常以为自己想象中的世界、自我、他人就是客观世界中的世界、自我和他人,他们没有认识到他们的感受、他们脑中的表象有时很片面,他们想象的东西有时很离奇。这不是青少年成长中的弯路,而是青少年成长中的自然心理现象,教育者能做的是让青少年头脑中多一些有爱的、有安全感的、积极乐观的生活表象;引导他们通过积极的想象去找到自尊、自强的自我。
教育者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青少年多体验和谐、充满关爱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情境
正如上文所说,生活对人具有教育作用,生活的教育作用就在于能通过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活情境让人感受并相信真善美的存在。因此可以说,教育者首先就是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充满关爱和乐观向上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才可能有良好的心态,才可能把社会主流所倡导的积极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自己追求的一种信念。
曾遇一位家境并不富裕的女中学生,看到同班的同学穿名牌、买手机,也要求摆摊做小买卖的妈妈给自己买一个手机,妈妈听到女儿的要求,并没有立即拒绝,而是亲切地对女儿说:“好手机很贵,这个月我们多余的钱并不多,这个周末你陪妈妈一起出摊,多赚点钱,等钱多了再买。”到了周末,女儿和妈妈在寒风里站了一天,切身地感受到冬天的阴冷,体会到妈妈的辛苦、挣钱的不易。晚上回家后,她和妈妈一起数完了当天微薄的收入后,懂事地说:“妈妈,我不买手机了,等钱多了,给你买条漂亮的厚围巾。”
无需任何说教,当这位中学生头脑中形成这幅和谐、感人的生活表象时,理解、爱和自强的信念也随之在她的心头扎下根。从此以后,这个孩子虽然生活在那些富裕的孩子中间,她必然也是自尊、自信和自强的。
教育者要引导青少年学会在逆境中进行积极形象思维
青少年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且对于青少年来说,没有逆境只有顺境的成功是脆弱的。感受逆境,直面挫折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因此,教育者要引导青少年学会用积极形象思维思考、处理事情,去找到挫折中自尊、自信的自我。
培养积极形象思维有两个基本方法。
一种方法是通过引导青少年再现自己以往成功时的表象或想象自己战胜挫折后的幸福感,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悦纳和自我肯定,从而激发他们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例如,有一位优秀的高三班主任,他发现学生在高考前最后一个月的复习中,常常出现烦躁、焦虑、迷茫等情绪状态,就利用午休时间请同学吃西瓜,边吃边说:“我太留恋这最后一个月了,再过一个月,你们就各奔东西,虽然彼此挂念也难得一见;我也盼着这一个月快过去,因为过了这一个月之后,你们都接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都考上了你们自己理想的大学,你们的家里都充满了欢声笑语……”西瓜吃完,同学们既感到轻松,又感到干劲倍增。
另一个种方法就是引导青少年想象具体的生活情境,想象具体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青少年做人处事的能力,增强青少年的自尊自信。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为内隐模仿法,它可以帮助青少年消除在某种情景中的恐惧和不适感,帮助青少年增强在真实环境中的应对。
例如,为了帮助一位在数学学习中感到焦虑的学生,我首先和这位同学一起回忆她在数学课上比较难以做到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按从易到难的顺序列出来:最容易做到的事情是告诉老师她想自己解决问题;再难一点便是老师叫她回答问题,然后是到黑板上做习题;最难的就是要她自己举手主动回答问题。
列完问题之后,我引导这位学生由易到难想象在不同情境下自己成功的应对方法。首先我描述第一个生活场景,引导这位学生想象:“想想你正在上数学课……老师刚刚讲完怎样求解……然后她布置了习题,让你们开始练习……你发现公式中有一些你不明白的地方……老师正在巡视,走到你的跟前,你起身告诉老师你在哪些地方不太明白,你对他说,你并不是想让他帮助解题,而只需要解释一下公式。老师根据你的要求解释了公式,你感到很满意……”
当该学生能生动想象,感觉平静,没有心烦时,再以同样的方式或请该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场景,进行想象。当该学生在想象中能很轻松地进行有效应对时,再逐一进行其它场景的练习。最后还可以随机设置场景,请该同学进行想象应对。
总之,青少年在用形象思维想问题、看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每一位教育者都来关注、引导青少年科学地使用“形象”“表象”思维,促进青少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和谐发展,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会少些,健康、乐观向上、富有创造力的青少年会更多些。
编辑 江泓